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在湖北武汉古姆山志留系浅海红层中新发现的古鱼类化石,确证了兰多维列统特列奇阶下部红层——志留系下红层在鄂东南地区广泛存在,并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武汉地区原坟头组进行了重新厘定,将其一分为二,上部仍为坟头组,下部则称清水组。新厘定后的坟头组以黄绿色、灰绿色、灰黄色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主,富含腕足类、双壳类、腹足类、三叶虫和遗迹化石; 清水组下部以紫红色、红褐色泥岩、泥质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石英砂岩,上部以紫红色、黄绿色石英砂岩为主,夹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在清水组上部新发现的鱼类化石包括盔甲鱼类锅顶山汉阳鱼(Hanyangaspis guodingshanensis)、意外洪山鱼(Hongshanaspis inexpectatus)、后棘江夏鱼(Jiangxialepis retrospina)及软骨鱼类中华棘鱼(Sinacanthus)、新中华棘鱼(Neosinacanthus)。这些新发现的古鱼均为张家界脊椎动物群温塘鱼类化石组合中的成员,其中,后棘江夏鱼可以跟产自江西武宁地区下红层清水组中的九江江夏鱼(J. jiujiangensis)直接对比,二者同属于真盔甲鱼目曙鱼科江夏鱼属,而曙鱼科成员则可以作为志留系下红层的标志性分子。根据鱼群面貌和地层层序,武汉地区的志留系下红层可以与皖、苏地区的侯家塘组、浙西北地区的唐家坞组、赣西北地区的清水组、湘西北地区的溶溪组以及新疆塔里木地区的塔塔埃尔塔格组进行很好的对比,其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期早期。华南板块志留系下红层的分布特征表明, 在特列奇期早期,上、下扬子海之间存在一狭长的浅海区域,这为盔甲鱼类在湖北武汉和江西武宁两地之间的扩散与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可能。  相似文献   

2.
湘西北的志留纪海相红层发育、鱼化石丰富,其中湖南澧县山门水库周边地区的志留系以含世界范围内胴甲鱼类乃至盾皮鱼类的最低层位而著称。然而前人在山门水库周边地区未曾系统开展志留系的地层学工作,含Shimenolepis graniferus等盾皮鱼类与中华棘鱼类鳍刺化石的准确层位以及相关志留纪地层的精确划分迄今尚无确切记载与详细讨论。依据2008年以来的3次野外地质考察、剖面测制、鱼类化石发掘与初步研究,对该地区出露的志留纪含鱼地层及层序进行了厘定,相关地层包括含丰富中华棘鱼类鳍刺化石的下红层溶溪组、含丰富盾皮鱼类化石的罗德洛统红层小溪组以及夹于二者之间、在本地区尚未见鱼化石的秀山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澧县地区志留纪含鱼地层的时代,并与华南其他地区志留纪含鱼地层进行了对比。研究工作的开展,不仅为深入研究胴甲鱼类乃至盾皮鱼类的形态学、系统学以及探讨有颌类的早期演化等方面提供了一批鱼类化石新材料,而且为华南扬子区志留纪两套海相红层——下红层与罗德洛统红层的划分对比及其时代归属提供了可靠的古鱼类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县岩湾乡邓家台合麻长石砂岩中采到鱼化石。经西北大学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薛样照教授鉴定,为硬骨鱼纲刺鳍鱼亚纳之全骨鱼次纲(Holostei)。以前陕西白星系中有关鱼化石的报导多产于志丹群,计有Lycopterawoodwardi,Lycopterasp,Stinamiazdanskyi等。六盘山群在省内虽未发现鱼化石,但在邻区的甘肃、宁夏等地却含有丰富的鱼化石LycoPtera。而东河群的生物化石多为汉壳类、腹足类、介形虫及植物等,这次鱼化石的发现,尚属首次,从而丰富了东河群中的生物种类。东河群首次发现鱼化石@孙民生$陕西省地矿局区调队@赵选社$陕西省地矿局区调…  相似文献   

4.
本文依据近年来在江西武宁清水组及安徽宁国唐家坞组中新发现的含鱼层位,结合古鱼类形态学与系统学研究结果,对中国含志留纪早期鱼化石的主要层位进行梳理,认为:(1)浙西北地区产曙鱼科和修水鱼科化石的地层为唐家坞组,属于下红层,而非上红层茅山组;(2)皖东南地区产大庸鱼科化石的地层为唐家坞组,属于下红层;(3)依据所产的大庸鱼科、汉阳鱼科、古木鱼科等原始盔甲鱼类化石,苏皖地区侯家塘组属于下红层;(4)根据古鱼类化石,华南的溶溪组、清水组、唐家坞组、侯家塘组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塔埃尔塔格组可以直接对比,时代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特列奇早期。基于古鱼类化石新认识,本文修订了产于湖南下红层中的温塘鱼类化石组合,该组合主要以盔甲鱼亚纲中的基干盔甲鱼类(汉阳鱼科、修水鱼科、大庸鱼科)、最原始的真盔甲鱼类(曙鱼科)、最原始的多鳃鱼类(古木鱼科)与软骨鱼类中的中华棘鱼类的出现与繁盛为特征。  相似文献   

5.
古湖泊学研究中的鱼化石埋藏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平富 《现代地质》2000,14(3):379-384
鱼化石埋藏学方法在古湖泊环境研究中主要是利用鱼死亡及其骨骼解体和保存的方式 ,去推测湖泊的水文状况、沉积环境、群落结构、鱼类的生活史、死亡方式和保存特征等 ,这种方法的可行性取决于对现代湖泊中生物与环境对应关系的观察研究。在鱼化石埋藏学研究中 ,温度是决定鱼化石保存状况的主要因素 ,当水温在 1 5℃以上 ,多数鱼尸体就会因细菌腐解产生的气体而漂浮到水面 ,然后在水面上进一步腐烂 ,最后散落到湖底 ,或者被水流带到近岸区 ,遭受更强烈的破坏 ;当水温在 1 5℃以下时 ,鱼尸体可以保存在水底 ,直至被埋藏 ,在湖下层水氧气充足、有食腐动物生活的条件下 ,也可以被食腐动物破坏  相似文献   

6.
长江下游五通组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 五通组过去通称“五通群”,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苏、浙、皖一带,亦偶见于鄂东武汉、赣北鄱阳湖北岸等地。这是一套以陆相为主的沉积,富产具泥盆、石炭纪双重特色的植物群和独特的胴甲类鱼化石而驰名于世。五通组的时代,由于其植物群在早期研究中,视为早石炭世产物,五十年代初,在含植物化石层位中具泥盆纪色彩胴甲鱼类的发现,一直有不同的看法。1959年,在第一届全国地层会议及其稍后的工作中,李星学通过对南京龙潭五通组标准剖面的岩性、沉积相、所产动植物化石和有关构造运动等的综合分析,提出五通组属于晚泥盆世的观点,曾获我国地质古生物学界广泛的赞同,仅少数学者仍持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7.
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在许多地区的海相地层中都有发现,如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欧洲北极圈内的斯匹兹卑尔根群岛`以及北美加拿大西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等。在我国安徽巢湖、江苏南京龙潭、句容等地的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斯密斯亚阶(Smithian)顶部泥岩中也发育有大量含鱼化石的钙质碳酸盐岩结核,俗称"鱼瘤",其中的鱼化石保存完整且精美。安徽巢湖的"鱼瘤层"位于斯密斯亚阶-斯帕斯亚阶(SmithianSpathian,简称S-S)界线之下,围岩为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与灰黑色含瘤泥页岩互层,指示当时沉积期水体安静,相对缺氧,处于还原环境。对"鱼瘤层"的成因分析表明,在酸性的海水中有机体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可形成局部的碱性环境,使碳酸盐围绕有机体沉积形成结核。因此,"鱼瘤层"的存在指示当时的海水为缺氧的沉积环境。研究区"鱼瘤层"对应碳同位素值(δ13 C)为升高趋势,并由负值变为正值,且"鱼瘤层"的存在也可作为识别S-S界线的参考标志之一。基于现有碳氧同位素、孢粉学证据和菊石地理分布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斯密斯期末期全球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海水表面温度较高,酸化且缺氧,引发一次小规模生物绝灭事件。"鱼瘤层"的形成、碳同位素正向漂移以及菊石纬度分异度的变化都是斯密斯亚期-斯帕斯亚期之交全球海洋环境事件(S-S事件)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关于华东志留、泥盆纪含鱼层时代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嘉龙  毕德昌 《地质科学》1976,11(2):189-191
华东地区在古生代主要有两个含鱼层位:一为泥盆系上部的五通群,含胴甲鱼、总鳍鱼以及植物化石,其时代经长期争论渐趋统一,改变了以往根据植物化石划入早石炭世的看法;另一是志留系上部(?)地层,即江苏的茅山群和浙江的唐家坞群,所含化石除胴甲鱼外,还有属于无颌类的异甲鱼和最近划入硬骨鱼纲的棘鱼类以及一些无脊椎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9.
1973—1974年宁夏区域地质调查队三分队在宁夏中宁地区发现了丰富的胴甲鱼类化石,其中有沟鳞鱼、桨鳞鱼和少量的珠鳞鱼科化石。这一发现不仅扩大了这类鱼化石的地理分布范围,而且为探讨西北地区早期华力西运动,提供了生物地层学方面的依据。本文引用的地层名称系宁夏区调队三分队命名。  相似文献   

10.
江西九江、瑞昌西北部中志留统下部发现鱼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63年作者在测制瑞昌县赤湖一带(图 1)志留系地层剖面中,采得了较多的鱼化石碎片(图2),经潘江同志鉴定认为其属棘鱼类(Acanthoii),且可能为新属新种。今年在离赤湖西边10公里  相似文献   

11.
黄甦 《地质论评》1951,16(1):128-128
一九四七年六月边兆祥先生在曲江之西五公里路旁黄色砂岩中发现沟鳞鱼化石,此为粤北沟鳞鱼之第一次发现,一九四九年十一月间,作者在曲江东东北约二十公里火山乡狮子脑之西北麓路上含云母片之页岩状石灰岩中又发现沟鳞鱼化石。此次所得的标本较边氏所获者略为完整大约五平方公分,属头部皮板(背部外模  相似文献   

12.
同号文 《地层学杂志》1996,20(1):23-28,T002
衡阳市郊五马归槽始新世鱼化石保存在黑色湖相纹层中。根据纹层序列的对比,发现该地的鱼化石均为同一层位;根据鱼化石在纹层序列中的具体位置及鱼化石的保存状况,笔者推测鱼群的死亡并非由于季节更替,而是由气候干旱引起的湖水盐度升高所控制;黑白纹层的变化是由大气降雨所致。  相似文献   

13.
在黑龙江省西部大兴安岭塔河县沿江林场六支线连河煤矿区出露的中生界白垩系下统九峰山组中首次发现鱼化石,从而为我省东、西部甚至东北地区陆相中生代晚期含鱼地层的直接对比,提供了新的鱼类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1:25万鸡西市幅区域地质调查中,于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阿尔布——赛诺曼期猴石沟组砂岩中发现大型脊椎动物化石。经野外初步鉴定,主要为恐龙(?)化石,此外还有龟化石和鱼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对重新厘定地层时代、进行区域地层划分及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边兆祥 《地质论评》1947,12(5):425-430
中国泥盆纪鱼化石之发现,远在民国初年(1913—1014),为丁文江先生在云南沾益翠峰山所采,该含鱼层尚有植物化石,经Halle教授鉴定,其主要者为Drepanophycus Spinseformis  相似文献   

16.
江苏句容早三叠世鱼类化石之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江苏句容下三叠统青龙组下三叠统青龙组下部地层中发现的软骨硬鳞鱼类一新种-江苏裂齿鱼和半椎鱼类一新种-句容鳞齿鱼化石,并讨论了其分类特征、生存环境及化石埋藏状况。  相似文献   

17.
魏均启  边智虹  王芳  朱丹 《地质论评》2019,65(Z1):249-250
正长江中下游铜铁多金属成矿带横跨湖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市,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长期以来都是多金属矿床勘查和科技攻关的热点地区。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有:鄂东、九瑞、安庆、庐枞、铜陵、宁芜、宁镇等七个大型矿集区,以斑岩—矽卡岩—层控型铜—金—铁矿床、玢岩型铁矿床和少量热液脉型金矿床为主。鄂东南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最西段,  相似文献   

18.
王鸿祯 《地质论评》1943,8(Z1):183-184
中国泥盆纪含鱼层之层位,久为学者注意,此层在云南东部,分布颇广,如在昆明附近,此层常直覆较老地层之上,且其上每即为石炭纪灰岩,所产鱼化石,植物化石,及岩性与湖  相似文献   

19.
杜恒俭 《地质论评》1950,15(Z2):185-193
自一九○一年英人伍德华(Smith-Woodward)根据了中国的鱼化石(这些材料由H.M.Becher采自山东莱阳灰色纸状页岩中),定出了中国狼翅鱼(Lycoptera Sinen-sis)以后,到现在已将有五十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其他各地如热河、  相似文献   

20.
关奇  刘军平  王伟  莫雄  何世军  胡绍斌  赵毅 《地质论评》2022,68(4):2022082006-2022082006
迄今为止,纸厂文山鱼(Wenshanaspis zhichangensis Zhao,Zhu et Jia,2002)仅在文山古木地区发现唯一一件较为完整的头甲;笔者等通过全面系统的古生物化石调查,在云南文山广南珠街一带下泥盆统坡松冲组首次采获了一件较为完整的纸厂文山鱼化石标本,这一发现拓宽了纸厂文山鱼的分布范围,丰富了化石层段层序地层的研究,对早泥盆世古地理面貌恢复提供了有力的化石证据。通过与正型标本的对比,新发现一个连接眶上管与侧背管的椭圆形开孔,并对其功能作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