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能源环境研究的理论、方法及其主要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能源充足和环境清洁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能源环境研究对 于中国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能源环境是不同种类能源在不同状态、利用方式和区域尺度下对环 境影响的形式、程度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 可以用“能源环境立方体”分析框架中能源种类、生命 周期、区域尺度三个纬度来分析。目前能源环境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不同能源的环境影响研究、 化石燃料能源开发利用环境影响研究、农村能源对生态环境和健康的影响研究等方面, 还与能源 经济、能源技术、能源政策等领域的研究紧密相连。本文在系统总结能源环境研究的基本内涵、分 析框架和理论基础, 以及能源环境领域常用的模型和方法的基础上, 对国内外学者在该领域的研 究进展进行了详细述评, 提出了未来能源环境研究的主要趋势和展望。  相似文献   

2.
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总电力产量的三分之一。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将降低技术成本、提高化石燃料及碳的价格。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美国对原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赖程度越来越低,一些国家核电供应能力的削减、风力发电和太阳能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非常规天然气生产的全球化趋势等,都有可能进一步重塑全球能源的未来图景。这份题为《世界能源展望2012》的报告预测,到2035年世界人口将增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全球能源网络的互动逻辑与格局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宇 《地理学报》2022,77(2):295-314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油气时代向可再生能源时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中国能源需求结构和能源利用形式的变化决定了中国与全球能源的互动逻辑发生了深刻转变。为更好理解中国与全球的能源互动过程,本文探讨了全球能源互动的基本理论认知,并借助复杂网络、投入产出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了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格局及其变化。研究发现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的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从油气贸易到可再生能源贸易,从油气为主的投资到多元化能源品种的投资,从传统能源贸易到隐含能源贸易等方面,中国逐渐塑造了多元化的全球能源格局。主要结论为:① “多煤少油缺气”的能源生产结构和巨大的油气需求,决定了保障海外油气供应是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最直接的逻辑,互动区域主要集中在油气富集的国家和地区。② 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逻辑从单纯的油气贸易转变为涉及可再生能源相关产品的贸易,凭借制造业优势,互动范围从油气富集的国家和地区拓展到全球拥有可再生能源发展和装机需求的国家,形成了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可再生能源贸易新格局。③ 中国的海外能源投资目标从有限数量的东道国扩展到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投资业务不仅局限在油气领域,也扩大到太阳能、风能和水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及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④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在全球化程度加深的背景下,部分能源隐含于全球生产网络和贸易网络中进行二次分配,中国与全球能源互动范围进一步拓展到与中国具有一般商品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全球“能源中枢”的功能。本文可为深刻认识中国与全球的能源互动关系,维护国家能源安全和参与全球能源经济治理提供理论视角与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能源保障基本形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国家能源保障目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能源供应的稳定性,指满足国家人口发展正常需 求的能源供应保障的稳定程度;第二,能源使用的安全性,指能源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的 生存与发展环境构成任何威胁。本文从影响能源保障的能源资源基础、生产与消费、运输、生产与 消费对环境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能源保障的基本形势, 总体来说中国目前能源保障重点集中 在能源供应保障层面上, 立足于自身的资源基础及生产与消费空间高度分离的特点建立起了庞 大的能源保障体系, 对能源使用安全尽管已经引起了高度的重视, 但是由于现实经济的压力和认 识上的不足实质性的措施还很少。未来我国应该立足能源保障基本形势, 从供应稳定性和使用安 全性出发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国际能源署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到2035年可再生能源将占全球总电力产量的三分之一。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将降低技术成本、提高化石燃料及碳的价格。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美国对原油和天然气的进口依赖程度越来越低,一些国家核电供应能力的削减、风力发电和太阳能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非常规天然气生产的全球化趋势等,都有可能进一步重塑全球能源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6.
叶小伟  乔建芳 《干旱区地理》2022,45(4):1313-1319
乌兹别克斯坦是位于中亚腹地的“双内陆国”,是古代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国家之一。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框架内中国与乌兹别克斯坦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合作的需要,利用文献、数据等分析法,从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沼气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现状、国家发展规划、优惠激励措施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新投资项目等角度,对乌兹别克斯坦可再生能源发展总体情况和需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兹别克斯坦拥有良好的可再生资源条件,未来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也将逐渐提高。近年来,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发展,接连出台有关政策,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建设,以期实现能源多样化。中乌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合作前景广阔,双方在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方面合作空间巨大,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绿色经济和开展低碳能源合作领域将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7.
能源地缘政治与能源权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宇  何则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3):524-540
围绕油气资源的权力博弈仍然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能源权力争夺,但不同时代的能源权力的属性有所不同,能源安全与能源战略内涵也有所不同。论文在系统梳理能源地缘政治基础上,提出了能源权力的概念,并从地缘政治格局、能源安全观、能源网络和全球能源治理4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研究认为:① 以能源分布、产销空间变化及其规律性总结是传统能源地缘政治研究的核心,油气资源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是能源权力产生的最直接因素。② 从石油危机时代到未来新能源时代,能源安全观的不同是影响国际能源地缘政治权力变化的重要因素。③ 能源的商品属性和地缘属性决定了能源贸易不仅是经济行为,其空间的流动与国际政治关系密切。生产与消费的分离使得油气二次分配过程中的贸易控制和通道控制对能源权力重构产生重要影响。④ 全球能源权力巨变和复杂错综的能源权力网络将引发全球能源治理体系的新秩序。权力的主体从国家、国际组织、跨国公司转变为全球能源网络中利益共同体,能源治理的主题从一国之利益走向了全球能源权力的再分配过程。展望未来,如何在理论上建构新时代的能源权力的理论体系,深化气候变化和新能源等因素影响下的世界能源权力的演变、地理空间与权力的相互依赖关系、权力秩序的重构及其效应、全球能源治理机制及其治理模式等研究,对科学认知和研判世界能源形势与能源战略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能源地缘政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性命题。  相似文献   

8.
杨宇  任亚文 《地理研究》2023,42(1):1-16
全球能源治理是当前能源话语权塑造的重要形式,其本质是能源利益主体间围绕多元能源议题而构建的关系网络。在以往相关研究中,各能源组织的架构、功能、绩效以及所产生的复杂影响占据了主要内容,而对于全球能源治理的整体结构以及内部关系却未能有进一步探索。本研究认为,能源组织与实际贸易存在交互关系,将二者相结合来进一步呈现和解释全球能源治理架构是有必要的。基于此,本研究以2019年为时间节点,收集主要能源组织的属性数据与各国之间的石油和天然气贸易数据,将国家间在能源治理组织的常态化合作关系与实际发生的能源贸易关系作为分析基础;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全球能源治理网络,探析其基本结构以及出现的“边界重构”现象。研究发现:(1)能源组织网络与能源贸易网络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在两种网络对比中,美国与俄罗斯均占据主导地位。(2)中国已经成为能源贸易大国,但在全球能源组织合作中不具优势,与传统能源利益集团之间缺乏正式的治理合作。(3)全球能源治理体系呈现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主要被划分为欧盟以及亚太-北美“社区”,其中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占据“核心”地位;而以单一能源输出为主导功能的出...  相似文献   

9.
生物质能源生产的生态环境影响(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能源生产是能源发展领域的重大挑战,在解决新的替代能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着重论述了美国生物能源生产的生态环境问题。从经济、环境和战略方面考虑,生物能源有望提高国家安全,因而受政策驱动的美国生物能源生产技术备受注目。尽管生物能源具有诸多潜在效益,但是在北美,生物原料供应、高强度经营的土地上农药使用及其对陆地野生动物的潜在影响等令人担忧,我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通常认为,未来生物能源的环境、经济效应是正面的;然而,谨慎地审视和发展生物能源经济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西部资源》2013,(1):51-51
页岩油革命正在重新界定全球能源格局,正如国际能源署在最新的《世界能源展望报告》中所说的那样,美国能源开发具有深远意义,北美以外地区和整个能源行业都将能够感受到其影响。随着非传统油气产量的大增,美国能源产量的增长将加速国际石油贸易转向,对传统能源生产国以及由此产生的定价机制都会产生压力。未来我们将一一感受这些变化。去年以来,  相似文献   

11.
世界能源贸易网络的演化特征与能源竞合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何则  杨宇  刘毅  金凤君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0):1621-1632
详尽地探讨全球能源贸易网络的演化特征及国际贸易的竞合关系,可为中国能源贸易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论文运用复杂网络方法,从整体格局出发研究了世界能源贸易网络的演化特征,并重点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分析了贸易集团演化与供需大国的能源竞合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能源贸易关系不断趋于复杂化。近年来,能源贸易主体数量基本保持稳定,当前占世界总数近80%的国家/地区均参与能源贸易;世界能源贸易网络同时具有小世界特性与无标度特性;世界能源的进出口格局已发生重塑,能源的出口重心逐渐由东亚、中东、澳洲和欧洲转向了东欧、中东、北美、澳洲和西非等地区,进口重心由东亚、西欧和澳洲向北美、东亚和西欧转移;世界能源贸易网络存在四大集团,分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贸易集团、欧洲-俄罗斯等国家贸易集团、东亚-东南亚贸易集团和澳大利亚-印度-非洲贸易集团等。地理距离、制度差异、历史文化及政治关系等是贸易集团演化的重要原因;贸易集团内,核心国家间的贸易依赖存在着非对称性,能源需求国进口来源的多元化现象更为突出,东亚、东南亚市场是供给国共同争夺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地理教学》2008,(1):46-47
当今世界能耗的74%来自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能源,但是随着石油价格的上涨,人类开始对环境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视,能源开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各国纷纷把发展可再生能源作为未来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9月全球已有35个发达国家和10个发展中国家制定了本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传统能源的重要补充,并且引导未来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世界各国也都清楚地认识到能源问题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才能增加能源供给,也才能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世界能源地理研究进展及学科发展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杨宇  刘毅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818-830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应对日益严峻的国际能源环境,开展世界能源地理研究是经济地理学家的重要使命.但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缺乏系统的地理学视角,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学、外交学、经济学等领域.相关学科涉及能源地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 个方面:①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研究;② 世界能源地缘政治格局中的中国能源安全研究,包括能源供给、运输、储备等;③ 中国能源合作与能源外交研究.展望未来,应从3 个方面加强世界能源地理的研究:① 建立系统的研究框架,全面把握世界能源状态、格局及其演变规律;② 建立世界能源的动态数据库,加强模拟分析与可视化表达能力;③ 加强研究平台建设,培养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产业发展与能源消费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慧敏  魏强  佟连军 《地理学报》2013,68(12):1678-1688
在吉林省经济能源发展特征分析基础上,利用协整理论、指数分解法和线性对数函数分析了吉林省2000-2011 年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一种长期因果关系,每增加1 亿元GDP就要消费1.758 万t 标准煤,表明吉林省的经济发展属于能源依赖型;② 如果其他因素不变,1979-2011 年吉林省累计的5390.05 万t 标准煤的能源消费量实际增长中,单纯经济总产出变化带来的增加量为6518.135 万t 标准煤;单纯产业结构变化引起的增加量为1895.739 万t 标准煤;单纯产业能源强度变化引起的减少量为3023.82万t 标准煤;③ 2000-2011 年吉林省能源消费强度相对指数分解结果可以看出,以2000 年作为基年,2011 年的能源强度为2000 年的88%,效率指数和结构指数分别为2000 年的72%和121%。④ 从产业结构变动与能源消费强度的关系来看,总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动与所有的结构因素都是相关的;煤炭消费强度对工业结构变化最为敏感;石油消费强度的结构因素多于煤炭;电力消费强度的变动与所有的结构因素都是相关的。⑤ 就结构变动的影响程度来看,农业比重下降有助于综合能源消费强度、煤炭消费强度、电力消费强度的降低。农业比重变化对综合能源消费强度和电力消费强度影响大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变化对这两者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对于煤炭消费强度、天然气消费强度的影响作用最强的产业是工业,石油消费强度与批发零售、交通运输和工业结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5.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能源分布及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业正 《地理学报》1999,54(B06):110-118
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已扩展到很多方面,其中能源方面的合作特别是水电合作开发是倍受参与国的关注。次区域水能资源的储藏量以中国云南省最丰富,其次是缅甸、老挝和越南。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越南、泰国和缅甸,而老挝和柬埔寨储量比较少。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越、泰、缅三国,其中缅甸蕴藏的石油资源最丰富.其次是越南;天然气是泰国最多,其次是缅甸。由于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能源的需求也一样相差很大。其中,泰国经济最发达,成为次区域能源的消费大户,其次是越南和云南省.而缅甸、柬埔寨及老挝对能源需求量很小.分析了次区域主要耗能国(泰国和越南)未来的电力供需,提出接空间上就近原则,合理配置能源。即泰国和越南就近相互利用次区域内周边地区的水电和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家能源开发的战略基地,西部地区能源生产系统的产出效益,对国家能源生产安全保障和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定量分析西部能源生产系统结构演进状态和产出效益变化的基础上,对能源结构演进与产出效益的相关关系进行综合研究,以期为西部地区调整能源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提供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生产系统的结构演进与产出效益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同时也存在着时空不一致性;在系统相对封闭的阶段, 产出效益大小取决于能源结构的演进状态,而在系统相对开放的阶段,能源结构的演进状态和自给率变化同时制约着能源生产系统的产出效益。  相似文献   

17.
经济平稳增长下的湖南省能源消费量及碳排放量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晓  熊文  朱永彬  王铮  滕玉香 《热带地理》2011,31(3):310-315
引用考虑了技术进步、劳动人口等因素构建的经济增长模型预测湖南省最优增长率,获得未来年份的GDP;根据拟合模型计算得到能源强度下降速率,从而预测出2008- 2050年的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马尔科夫模型预测能源消费品种比例,并考虑未来年份能源品种结构变化,对预测的能源强度进行调整,计算各能源品种的排碳量...  相似文献   

18.
最优增长路径下的中国碳排放估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铮  朱永彬  刘昌新  马晓哲 《地理学报》2010,65(12):1559-1568
从能源消费、水泥生产和森林碳汇3 个方面对中国未来的碳排放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估计。其中,能源消费碳排放是在能源-经济框架下利用经济动力学模型对最优经济增长路径下的能源需求进行预测得到的,同时考虑了能源结构的演化及不同能源品种在碳排放系数上存在的差异;水泥生产碳排放则是在对水泥产量预测的基础上进行的,认为水泥产量与城市化进程存在一定的联系,而城市化进程遵循“S曲线”发展规律;森林碳汇是通过引入CO2FIX模型,分别对原有森林与新增可造林的固碳能力进行估算,最终合成了中国未来的净碳排放曲线。结果发现,能源消费碳排放在2031 年达到高峰,为2637 MtC,对应的人均GDP低于OECD国家的实证经验;人均排放高峰出现在2030 年,为1.73 tC/人,远低于美国欧盟和日本2006 年水平;水泥生产碳排放增长放缓,2050 年控制在254 MtC左右,占工业总排放的12%;森林碳汇至2050 年可累计吸收6806.2 MtC,年吸收量逐渐下降;净排放也于2033 年达到峰值,为2748 MtC。  相似文献   

19.
能源是世界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推动力,直接影响世界数十亿人的生活质量。而近年来全球经济复苏所带来的对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也促使各方加强了对能源安全问题的重视。能源安全是多层面的,能源消费国和能源生产国对这一概念有不同的理解。许多人认为,能源安全指的是一个国家的能源独立程度,也正是这种看法致使全球能源争夺不断加剧,世界能源安全面临着诸多威胁。目前,预测未来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的看法已经得到普遍的共识。国际能源机构的研究表明:到2025年石油日均需求将增长42%,天然气年需求量将增加60%。与此同时,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恐怖主义、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都在加剧,能源安全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20.
基于经济模拟的中国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高峰预测   总被引:42,自引:2,他引:40  
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副产品,而且碳排放在大气中的积累会使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因此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基于EKC曲线的经济计量学方法一般是对经济与排放历史数据的相关关系研究,不能很好地反映二者之间的动力学机制。为此本文在内生经济增长模型Moon-Sonn基础上进行改进,首先从理论上得到了最优经济增长率与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倒U曲线关系的必要条件,即能源的产出弹性小于0.5;接着将投入产出分析得到的反映技术进步下的能源强度代入模型,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路径进行了预测,同时得到了最优增长路径下的能源消费走势,进而通过对能源消费结构和不同能源品种的碳排放系数的预测和估计,以及对分品种能源碳排放的汇总计算得到了中国未来能源消费所产生的总的碳排放走势。结果显示,在当前技术进步速率下,我国分别在2043年和2040年达到能源消费高峰和碳排放高峰。此外,本文对能源强度不同下降速率对能源消费高峰的影响进行模拟发现,当降速为4.5%~5%时,能源高峰将出现在2040年前,此时的人均GDP为10万元左右,与OECD国家的高峰时收入一致;而且分3种情景模拟了可再生能源替代政策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