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庆市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系统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侯杰 《中国岩溶》1999,18(4):361-366
本文以大庆市具有代表性的纳污湖泡—— 贴不贴泡区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成因分析,提出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系统是石油污染质以地下水循环系统为载体,在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水动力场对地下水污染系统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因此,通过控制水动力场来防治大庆市地下水污染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石油化学品泄漏会对地下水及土壤产生严重污染,破坏生态环境。本文以天津某石化仓储企业为研究对象,对该项目建设运行期和项目投产后对地下水环境造成的污染状况进行分析,分别采用解析法和数值法,建立能够正确刻画研究区地下水流动特征的地下水数值模型,评价不同情景下污染物对厂区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对污染物进入浅层含水层第100 d、1 000 d和服务期满30 a或超标范围结束时含水层中的丙酮、甲苯和石油类污染物超标范围进行模拟研究,结果显示:三种污染物均运移超出厂界,不满足《导则》要求,需要采取处理措施,重点在储罐区域周边及底部进行防渗处理,经处理后重新计算预测可知,在非正常状况下,石油类污染物入渗到潜水含水层1 000 d时,超标范围61.1m~2,影响范围91.6 m~2,最大运移距离5.16 m,超标距离4.34 m;石油类入渗到潜水含水层30 a时,污染物最大超标距离为9.69 m,超标范围仅为0.000 3 km~2,不会对厂界以外地下水产生影响,可以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3.
石油类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污染调查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冀中平原某石油类污染场地为例,从污染源分布勘察、场地水文地质模型建立、土壤及地下水的现场调查入手,采用物探、坑探、钻探综合调查技术和定深取样等一些取样方法,对不同深度土壤及地下水的有机污染进行调查和样品分析。结果表明:整个场地的土壤和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30m深度内包气带和饱水带已被污染,50m深度的地下水中有有机污染物检出,石油类场地的污染特征主要表现为土壤及其地下水中含有高浓度单环芳烃和卤代烃。且单环芳烃在土壤与地下水中的浓度高于其它有机污染物。  相似文献   

4.
侯杰 《中国岩溶》1999,18(4):361-366
本文以大庆市具有代表性的纳污湖泡-贴不贴泡区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成因分析,提出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系统是石油质以下地水循环系统为载体,在水动力场,水化学场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某油田地下水污染特征及其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某油田石油类污染物分布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入地下水的途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除石油类外,CODMn、Cl-、NO3-N和TDS具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变化已成为石油类污染的参考指标。含水层污染程度主要以严重污染和中度污染为主,下段含水层中的石油类污染物的浓度明显高于上段含水层。地下水遭受污染的途径类型分为地表渗透型和优势通道渗漏型,但地表渗透型污染对研究区地下水的威胁性相对来说较小。由构造活动、地下水开采引发的地裂缝形成的优势通道渗漏型污染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邢台市岩溶水污染现状与演化趋势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于地表水的污染和固体废物的乱堆放,导致邢台市岩溶水多处出现污染现象,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严重威胁下游水源地的供水安全。本文依据大量水质监测数据,评价了岩溶水的污染现状,采用数值方法预测了污染源继续存在和污染源得到治理两种情况下地下水污染的演化趋势,并分析了其对水源地的影响。预测结果表明:污染源存在时,地下水污染物Cr6+超标浓度等值线将以0.769m/d的速度扩散;在污染源得到有效治理和控制后,地下水污染物超标浓度等值线扩散速度将减少至0.402m/d,可见污染源治理对减缓地下水污染的扩散有重要作用。预测结果可作为选择地下水保护方案和污染治理措施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石油化工是高污染的行业,由于污水的不合理排放以及在生产过程中的跑、冒、滴、漏,大量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造成地下水水质恶化,地下水环境退化,甚至制约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危害人民的身体健康,石油类污染已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对某石油化工企业地下水油类污染的调查,对地下水石油污染的特征、污染源空间分布规律、地下水石油类污染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用数学模型模拟污染治理前石油类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求得相应的水量模型和水质模型的参数。当水力截获带运行时,用新的监测资料对已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检验和预报;水力截获技术不但可以去除地下水中的部分石油类污染物,而且还能防止已污染的高浓度水体的进一步扩散,起到了保护水源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扶余油田开发过程中地下水水质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扶余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对地下水水质产生了污染,通过现状评价与分析对污染距离和程度进行了预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预测了油田正常生产状态下和事故状态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油田正常生产状态下,即当石油类污染物浓度≤0.05mg/1、地下水达到Ⅲ类标准时,钻井废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在第四系潜水中从污染源向外运移时间为5.7a,运移距离为724.5m;在第四系承压水中从污染源向外运移时间为9.7a,运移距离为1413.5m。油田事故状态下通过数值模拟分别预测了1年、3年、5年、10年中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影响,即第四系潜水中污染物分别运移160.2m、439.5m、711.8m和1381.4m;第四系承压水中污染物分别运移208.6m、544.3m、869.6m和1656.7m。并针对污染状况提出了污染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0.
某油田地下水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油田由于开采时间较长,石油的开采活动对地下水产生了影响.为了弄清对地下水的影响程度,对该区地下水进行了分层采样,并检测样品中的常规项目以及石油类,同时对其浓度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以本区外围地下水作为背景值以及地下水的三类标准作为判断标准对地下水进行评价,得出本区地下水2/3受到了污染,其主要的污染物是石油类污染物与NH4 -N、NO2--N.论文对地下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污染程度及其在地下水中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来源进行了探讨与分析,最后对研究区地下水的污染防止与治理提出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根据舒城东部地区地下水环境实地调查结果,本文选取78个地下水样,按埋深10m以浅、10m以深进行地下水质量分类评价和污染分析.结果表明:①地下水水质绝大部分为Ⅳ类、Ⅴ类水,地下水污染非常严重,主要污染因素是Fe、Mn、Al、Hg、NO3-和氨氮等.②埋深10m以浅的地下水水质主要是Fe、Mn、Al、Hg、NO3-和氨氮...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沱河沿河地区地下水水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沱河沿河2km范围内地下水取样分析,查明了沿河地带村镇的地下水质现状,10m以浅地下水污染严重,以Ⅴ类水为主;10~20m地下水污染较轻,大部分为Ⅵ类水,其次为Ⅳ类水;20m以下地下水基本未受污染,水质较好,以Ⅶ类水为主。污染原因主要是河水污染、汛期河水倒灌、利用河水灌溉、化肥的过量使用、生活污水等。  相似文献   

13.
石油污染地下水取样方式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获取取样方式对石油类污染物浓度影响的实证数据,笔者在华北平原一口石油污染的监测井内,开展了不洗井与洗井、不同取样器具采集地下水样品的对比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洗井会减小不同取样器具造成的污染物浓度差异程度;采用手动惯性泵和小提桶采集的水样浓度普遍较高,而用低流速气囊泵采集的水样浓度普遍较低,浓度最大可相差40倍,平均为5倍。采用不同取样方式造成污染物浓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轻质石油物在水中的比重分异,以及取水影响范围内污染物在井管内、砾料层内和含水层内分布不均造成。试验结果提醒我们,在采集石油类污染地下水样品时,洗井是一道必不可少的野外工作程序,采用不同取样器具会对污染物浓度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进行地下水质量评价、污染风险评价以及地下水污染修复效果评估时,应考虑这种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4.
浅析某油田地下水石油类污染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处于东北某油田区,该油田已有近50年的开发历史。随着对石油需求的不断增加,大量的石油被开采了出来。但是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对落地原油及开采过程中油田废水的处置不当,致使地下水遭受了污染。因此保护地下水免受进一步污染对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都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基于研究区水样测试的结果石油类污染物浓度等值线图,发现地下水中石油类污染小范围内呈面状分布外,主要呈点状分布于研究区。通过结合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构造背景、地表水流和污染源的大量调查研究,分析得出石油类污染物主要是通过由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的地裂缝和新构造断裂引发的地裂缝以及事故性污染到达地下水的。研究区的ZK6号井附近由于长期的超量开采地下水从而改变了地下水流向,在地表则形成了地面沉降并引发了此处的地裂缝,致使此地下水油类的污染非常严重。另外,新构造断裂在北西向、北北东向及东西向3组壳断裂带的基础上继承性运动,致使下伏含油层油气沿裂缝上窜污染上覆含水层,同时在油田地表发育大量的地沟、地裂缝,地表洒落的原油及其他污染物通过这些地裂缝污染含水层。  相似文献   

15.
地下岩层中有机化学药品的命运是很难预测的,将需要环境科学家花费10年或20年的时间研究受有机化学药品污染的场地。本文讨论了石油类碳氢化合物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不同路径及其在地下岩层中的气相、液相和固相的分布,总结了常用于修复受石油类碳氢化合物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的技术以及这些技术的应用局限,简要讨论了美国环保总署常用于检测和测定土壤和水样品中石油类碳氢化合物的方法(8260、8270和418.1),以及一些最近开发的用于预测含水层系统中石油类碳氢化合物的命运和迁移的数学模型。本文提供了一些有关轻质和重质石油类碳氢化合物的毒性研究的结果。研究结果表明,若要使环境免受石油类碳氢化合物的污染,需要公众充分了解这些化合物所涉及的风险。石油产品的适当管理与谨慎处理能够降低污染的发生概率。利用装有漏油感应器和阴极保护装置的新型双重壁储油罐代替陈旧和已泄漏的地下储油罐,我们能够明显改善宝贵和脆弱的地下水资源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模糊数学在扶余油田地下水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有臣  徐军  李小玲 《地下水》2011,33(5):19-20,49
运用模糊数学法,参考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对扶余油田地下水水质现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潜水全部属于Ⅴ类水,已经不适宜饮用,其中石油类、挥发酚、高锰酸盐指数等超标严重超标;大部分承压水水质也属Ⅴ类水,只有极少部分属Ⅲ类水。根据地下水水质的污染状况,并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即以油田开采的工业污染为主,提...  相似文献   

17.
为查明华北平原某油田采油井密集区的采油场地、输油管线对地下水、土壤污染程度、分布特征,依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规范》(DD2008-01)要求,在9个场地采集采集9个水样、31组土样,进行有机组分指标测试。结果表明,地下水样品中,有4个检出石油烃,检出率为50%,检出含量120~1 661μg/L,有2个样品含量大于300μg/L(《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石油烃标准);有5个样品检出其他有机污染组分,为苯、甲苯和苯并[a]芘,均为芳烃类,检出的含量较低,多为目标检出限的1~5倍。采油井周围土壤中石油烃检出含量较高,检出含量多高于万分之一以上,采用重量法百分比表达;在同一场地内不同地点、不同深度土壤石油烃含量极不均匀,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输油管道穿孔对土壤污染严重,输油管(1 m以下)附近土壤颜色变黑,石油烃检出含量高达4.19%;石油开采已经对采油场地附近农田造成污染,某处农田地表(0~0.2 m)处检出石油烃含量为266 mg/kg。初步认为,评价区内地下水石油烃污染主要是采油场地原生态的破坏和事故性污染造成。  相似文献   

18.
石油开采对地下水的污染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莹  马俊杰 《地下水》2010,32(2):56-57,106
在石油开采区,水质优良的地下水十分有限。而目前石油开采区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十分突出。介绍了石油开采对水资源的破坏,分析认为原油泄漏及污水回注是石油开采区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指出了地下水污染带来的种种危害,最后提出了污染治理措施、方法及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刘元胜 《地下水》1994,16(2):66-67
本文以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的调查、监测资料为依据,对污染原因、危害、调查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了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20.
搜集的六年地下水化学数据显示,经过一段时间后。被石油类碳氢化合物污染的浅含水层的污染物的分布和氧化还原进程已发生了快速的变化。在1990年发生石油泄漏后不久,大量的苯存在于污染源地区,在受污染的地区,地下水中的溶解氧被消耗掉。截止到1994年,Fe(Ⅲ)和硫酸盐的减少是显著的晚期电子接收过程。非常有意义的是,1994年的溶解甲烷在测量下限以下。这暗示了缺乏有意义的甲烷群。然而,到1996年,含水层沉积物中固相Fe(Ⅲ)的氢氧化物的消耗和地下水中溶解硫酸盐的消耗导致了甲醇类的大量繁殖。在1996年—2000年期间,水化学数据显示甲醇类的新陈代谢更加普遍了,对沉积物的萃取物16s-rDNA进行分子分析,显示了更加多元化的甲醇类的存在,相对于污染羽中心的外面,它和水化学数据反映的变化是一致的。该快速氧化还原过程反映了几种因素,包括大量污染物,相对快速的地下水流动(0.3m/day)(1foot/day)和原始存在于含水层沉积物中的可由细菌引起减少的低浓度Fe(Ⅲ)氢氧化物(1umol/g)。这些结果表明,在一定水文条件下受石油碳氢化合物污染含水层中的氧化还原条件。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快速发生变化,并且有效的固相Fe(Ⅲ)的氢氧化物影响了变化的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