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海潮波图计算与研究/韩晓宏,赵明才//水科学进展/《水科学进展》编辑委员会。—1996,(1).—1~7 本文给出了解算潮波微分方程较完善的实用公式。采用边界点作为已知点,海上定点验潮站作为控制和检查点,对我国近海30′× 30′网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高潮汐预报精度方法与应用软件研究,是对潮汐学中实用预报技术的更高层次的探索 已由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全面完成,并于1991年4月1日在泸通过技术鉴定。 在浅海河口地区,由于曲折的岸线、海底摩擦作用,以及与浅海分潮有关的不同分潮之间相助作用的影响,使以往潮汐分析和预告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误差,尤其对于高低潮位和潮时预告,往往与实际测量数据偏差较大。此项研究工作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了潮汐预告的精度。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高潮汐预报精度方法与应用软件研究,是对潮汐学中实用预报技术的更高层次的探索,已由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全面完成,并于4月1日在沪通过技术鉴定.在浅海河口地区,由于曲折的岸线、海底摩擦作用,以及与浅海分潮有关的不同分潮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使以往潮汐分析和预报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误差,尤其是对于高低潮位和潮时预报,往往与实际测量数值偏差较大.此项研究工作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提高了潮汐预报的精度.其取得的重要成果有: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海洋活动逐步向远海开展,对海洋观测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GNSS的动态后处理差分测量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远距离验潮系统。建立了基于PC104总线的模块化潮汐测量系统硬件,基于LabVIEW语言开发了与验潮系统硬件相匹配的软件,实现了潮汐测量过程中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设备监控等功能。将该系统安装于国内某大型海洋浮标,在离岸约200km的海域开展了潮汐测量实验,通过GNSS数据解算、高程修正、滤波和潮位提取等数据处理步骤得到潮位数据。将系统测量的潮位结果与经典潮汐模型的潮位模拟数据相比,发现二者具有良好的一致性,整体潮位测量精度为4.6cm。  相似文献   

5.
基于动态精密单点定位(PPP)技术,借助研制的PPP软件,采用IGR、IGU等快速星历和钟差产品,进行了海上船载PPP验潮试验,并对其精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RTK验潮技术相比,海上PPP验潮的精度优于0.1m,能够满足海上OBC地震勘探等工作对潮汐数据的精度要求;基于IGU星历的PPP验潮方法的时延较短,更加符合海洋潮汐数据的时效性需求。  相似文献   

6.
远海航渡式水深测量水位改正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远海航渡式水深测量作业中的潮汐改正难题,基于全球潮汐场DTU10模型及GPS无验潮测深两种改正模式,通过潮汐场预报精度评估、验潮站实测数据比对分析以及GPS大地高计算潮汐值等多种手段,开展了大范围、长时段、单测线情况下水深测量水位改正研究,形成了一套适用性强的航渡水深测量水位改正方法与流程,为面向全球的海洋水深测量资料处理提供了潮汐、垂直基准和水位归算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海潮负荷形变是我国沿海GNSS实时观测的重要误差源之一,分析和确定最优海潮模型进行负荷改正,有助于提高GNSS解算精度和可靠性。利用沿海33个验潮站连续3 a的实测潮位资料,以8个主要分潮(M2、S2、N2、K2、K1、O1、P1和Q1)的潮高和方根(Root Sum Squares,RSS)为评价指标,对最新全球海潮模型FES2014、EOT20和TPXO9在中国沿海的模型精度进行评估。结果表明:3种最新海潮模型相比其前期版本(FES2004、EOT11a和TPXO7.2),在中国沿海的模型精度整体改进幅度分别为72.39%、67.73%和31.37%;3种最新海潮模型中,FES2014在中国沿海的RSS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7.91和7.75 cm,模型精度相对最高,EOT20的模型精度略低于FES2014,二者精度均显著优于模型NAO.99jb和NAO.99b(后两处模型在先前研究中被认为在中国沿海精度较优),...  相似文献   

8.
桑金  刘雷  李冬 《海洋测绘》2017,(6):39-42
沿海航路离岸远、跨度大,测量精度要求高,水位控制是影响沿海航路测量成果精度的关键因素。分析了中国沿海航路测量水位控制的特点和难点,结合辽东湾满载VLCC推荐航路扫测工程案列,探讨了验潮站布设、海上定点验潮站数据获取、深度基准面确定、水位改正等关键技术问题,并提出了适用的解决方案,提高了水位控制作业效率和成果精度,以期为中国沿海航路测量水位控制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基于通用制图软件GMT(generic mapping tools)和中国近海精密潮汐模型,开发了潮汐信息图件制作软件。软件以交互界面设置图幅、验潮站及分区以及等值线分布等信息,可制作主要分潮的潮波图、潮汐类型数与深度基准面等值线分布图。两个测量实例的测试表明,软件可在沿岸潮汐复杂海域制作潮汐信息图件,可作为技术文档中验潮站设计的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海潮负荷对中国区域连续运行观测站精密定位的影响,利用GAMIT软件,采用加入全球海潮模型和不加入全球海潮模型两种解算模式,选取了不同区域的CORS站点和同一区域多天的CORS站点分别进行解算,并对解算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海潮负荷位移在海岛上的影响最大,特别是在U方向,达到了厘米级,在N和E方向上的影响相对较小;沿海站点E和U方向上的影响在0.2~0.3 cm之间,N方向上的影响相对较小,而对内陆站点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对于CORS站点连续多天的基线处理,加入海潮模型改正对整体解算精度有一定的改善。所以在高精度定位解算时必须加入海潮模型改正。  相似文献   

11.
南海潮汐数值计算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南海水域广阔,潮汐现象十分复杂。已有一些研究南海潮汐的文章和成果,如(1964)、(1975)、叶安乐(1983)等。但是,比较各作者的成果和结论,发现对南海潮波系统的分析、阐述差异甚大。国内书刊关于南海潮亦众说不一。本文期望进一步探索南海潮的传播与分布规律,供南海区域海洋学参考,并愿能为南海开发者提供一点潮汐信息。本文用边值方法数值求解四个主要分潮(M_2、S_2、K_1、O_1)潮波运动方程,依计算结果绘制出各分潮等潮图,探讨了主要全日和半日潮波在南海传播、分布的规律。  相似文献   

12.
1994年,我们完成了“中国海域验潮站布设和水位改正研究”,成果于1995年11月通过专家评审认为:该课题的成果,提供了我国沿海验潮站的布设方案,这一方案使原来全国海区基本测量时布设的验潮站大大减少,并在局部潮汐复杂海区由于基本测量控制不足而增设了一些站;确定了沿岸验潮站之间的水位分带方案,把过去局部的、分段的、联系不紧密的站间分带,变成整体的、系统的、全国性的分带网络;近海海域的水位改正方案,代替了操作难度大、受气候影响多、精度很难保证的“定点观测”法,而运用高  相似文献   

13.
针对应用高度计数据建立的海潮模型在浅海海域精度较低的现状,提出采用移去-恢复技术联合利用19a T/P、Jason-1卫星原始轨道、变轨轨道高度计数据建立南海浅海海域高精度潮汐模型的方法。处理卫星高度计数据时以平均海平面为基准面,按纬差0.1°间隔采用沿迹分析提取南海海域原始轨道2 184个正常点和变轨轨道1 626个正常点;分别对原始轨道、变轨轨道正常点进行调和分析以及响应分析,得到潮汐主要分潮调和常数;进一步建立网格潮汐模型,讨论了不同分辨率潮汐模型的精度差异。基于验潮站数据集结果运用移去-恢复技术对所建潮汐模型进行改进,改进后潮汐模型4个最主要分潮O_1,K_1,M_2和S_2的RMS分别提高至7.76,9.40,13.86和8.51cm,RSS达到20.32cm,表明移去-恢复技术能够明显改善潮汐模型在浅海海域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许军  桑金  刘雷 《海洋测绘》2017,(6):13-16
基于POM(princeton ocean model)模式与blending同化法,采用逐步同化卫星测高沿迹分析结果、中期验潮站成果与长期验潮站成果的方式,构建了中国近海及邻近海域1'×1'的13个主要分潮的精密潮汐模型。精度评估表明11个主要分潮(天文分潮与浅水分潮)的总体综合预报误差RSS优于9.7cm。分辨率及在中国沿海的精度都优于全球模型。  相似文献   

15.
潮汐对多波束测深的影响及改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讨论了潮汐对多波束测深的影响;通过分析验潮站控制及潮汐场解算的潮汐改正传统模式的特点,设计了该模式的工作流程;比较了传统改正模式与GPS无验潮模式的不同,研究了无验潮模式及陆海图拼接所涉及的垂直基准转换技术。  相似文献   

16.
在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东部边缘海区引潮力、入射潮波、科氏力、水下地形、海岸形态及磨擦作用等因素对区域潮波系统形成影响的基础上,确定了中国东部边缘海岸轮廓是区域潮波系统形成的主导因素,认为模拟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中国东部边缘海区潮波系统的形成过程需要3个重要的控制性条件,即入射潮波、海岸线变迁过程和海面变化曲线。利用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与海岸演变模拟支持系统,对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30个时期中国东部边缘海区潮波系统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进行了模拟再现研究,系统地恢复了在不同的海面高程、不同的岸线形态条件下全日潮、半日潮潮汐分布特征。模拟结果显示,末次冰期最盛时期以来,12400aB.P.和7500aB.P.两个时间界限分别代表了旋转潮波系统-无潮点开始出现、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现代格局基本奠定这两个特征事件的发生时间,将中国东部边缘海潮波系统的演变过程划分为3个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7.
为实现多频多模GNSS浮标在远距离海洋潮汐测量中的应用,基于精密单点定位(precision pointing positioning,PPP)数据处理策略获取潮位信息,以压力验潮仪为参考,对GNSS浮标测量海面高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滤去高频波浪和噪声,获取潮位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多系统可以提高PPP解算潮位精度。GPS/GLONASS双系统和GPS/GLONASS/Bei Dou三系统PPP提取潮位与验潮仪潮位差值的最大误差均小于18cm,RMSE小于6. 5cm。因此,多系统PPP解算GNSS浮标海面高可以实现远离海岸的潮位获取与监测,能够提高海上潮位测量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论证了验潮站潮汐调和常数的精度指标与精度评估方法,对中国沿岸有代表性的长期验潮站分别按年、月调和分析结果序列进行了调和常数的精度统计计算。结果表明,对于面向开阔海域的验潮站,由年观测资料分析的主要分潮振幅具有毫米级精度,月分析结果具有厘米级精度。而分布于黄海、东海沿岸和北部湾的验潮站,由年、月观测序列求得的调和常数均存在较大量级的趋势性或周期性变化成分。为海图深度基准面计算和潮汐模型精度评价的需要,对调和常数实施修正和规定参考历元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全球潮汐预报模型在深水大洋具有较高的精度, 但在近岸强潮海区由于地形岸线、模型分辨率等原因精度不一, 难以直接应用。三门湾海域多年平均潮差4 m, 最大潮差可达7 m,是典型的强潮海湾, 为了评估TPXO9.0、TPXO9.0-atlas TOPEX/POSEIDON TIDES)、NAO.99b(National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of Japan)与GTM(Global Tide Model) 4 种预报模型在三门湾海域的预报精度, 本文分别通过上述4 个潮汐预报模型提取水动力数学模型开边界进行对比,并利用提取的开边界潮位对二维水动力模型进行驱动。通过计算分析潮位站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的误差, 研究4 种预报模型模拟的三门湾潮汐变化得出, NAO.99b 模型在三门湾海域整体预报精度最佳, 分潮振幅、迟角和实测数据误差最小, TPXO9.0-atlas 分潮振幅模拟较好, 但迟角误差较大。对湾内四大分潮进行潮汐调和分析发现, 三门湾海域以半日潮为主, M2、S2 和K1分潮振幅由湾顶向湾口递减, O1分潮相反。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外海上测量除受风浪影响较大外,最重要的问题是潮位控制非常困难。文中简要阐述了开展长江口外潮汐精细化模型研究的方法,介绍了利用潮汐精细化模型对长江口外航路任意点进行潮汐预报的方法,并通过实测数据进行了精度分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