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消息报道     
全国地层工作与地层学研究新进展成果交流会11月8日在南京召开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全国地层委员会主办,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古生物学会、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的“全国地层工作与地层学研究新进展成果交流会”11月8日-10日在南京山水大酒店举行。会议将着重交流“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的进展和成果,同时广泛交流地层学各分支学科领域研究进展与成果(包括地层划分与对比、生物地层、年…  相似文献   

2.
边步 《地层学杂志》2005,29(4):332-332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全国地层委员会主办,江苏省国土资源厅、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古生物学会、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的“全国地层工作与地层学研究新进展成果交流会”11月8日-10日在南京山水大酒店举行。会议将着重交流“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的进展和成果,同时广泛交流地层学各分支学科领域研究进展与成果(包括地层划分与对比、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层序地层、磁性地层、化学地层、事件地层、同位素年代地层以及特殊岩石地层等方面)。参加会议交流的部分成果已由全国地层委员会组织汇编成会议论集,以《地层学杂志》增刊的形式在最近出版。没有纳入这一会议论集的,还可按《地层学杂志》的格式撰写论,送交会议秘书处,以便在会议之后结集出版。  相似文献   

3.
据《中国科学报》报道,由王鸿祯院士主持的国家“攀登”项目“中国古大陆及其边缘层序地层和海平面变化研究”最近通过验收。该项目结合中国古大陆东部及相邻海域地质特点开展了大量露头层亭地层学的开创性研究,建立了层序地层级别体系,提  相似文献   

4.
张守信 《地质科学》2002,37(1):127-128
10年前,我曾提出“开展造山带地层学的理论研究是建设中国现代区域地层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没想到这一命题的专著(吴根耀著《造山带地层学》)今天竟然问世了,实在令人兴奋和欣慰。关于造山带地层学的定位著者认为:以板块学说的确立为标志的第二次地学革命把活动论、突变论、全球洋-陆构造等观点带进了地层学,地层学与构造地质学的结合使大地构造作用与地层之间的联系成为主要研究点,开创了构造地层学(tectonostratigraphy).著者把造山带地层学定位于“构造地层学的一部分”.这一定位应当说是客观的,现实的,也是恰当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寿嘉华 《地质通报》2005,24(12):i0001
各位专家、同志们: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全国地层委员会共同主持的“全国地层工作与地层学研究新进展成果交流会”整整开了3天,今天就要结束了。这次会议共有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煤炭、出版系统等几十个单位的120余名代表和有关人员出席。会议期间,共交流论文72篇,其中大会交流论文24篇,分会交流论文48篇。会议开得热烈、紧凑,学术气氛浓郁,内容广泛,充分反映了5年来全国地层工作和地层学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新进展,达到了预期目标,圆满完成了会议预定任务。会议受到院士们的特别关注,杨遵仪、王鸿祯院士十分关心这次会议,因年事已高未能到会;沈其韩、殷鸿福、李廷栋、任继舜、戎嘉余、张宗祜、金玉歼、陈旭、刘嘉麒院士等都因院士大会或身体原因未能到会。王鸿祯院士专门给会议写了书面发言,对会议的召开给予极大的支持。从本次会议大会和分会交流的成果分析,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提交和宣读的论文水平相当高,充分反映了中国当前地层学研究的最新成果。②学术民主风气浓厚,学术讨论和交流气氛热烈。③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解决地质调查中出现的地层问题。④注重地层学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多学科的渗透、交流和原创性研究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地层学研究的发展。⑤会议期间还安排了《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项目的有关工作。供此机会,我代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向几年来在地层工作和地层学研究中付出辛勤工作的各位委员、承担课题工作的各位专家、各单位各部门的地层工作者和委员会所有工作人员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遗憾的是部分省区市地质调查院的同志未能到会,凡到会的,会议均赠送了《中国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5本。这是工具书,希望在使用中完善,提出意见,下一次地层会议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6.
一、现代地层学理论现代地层学是相对于传统地层学而言的。现代地层学与传统地层学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地层划分的概念和理论的不同。传统地层学属于统一地层划分概念,基本原理认为构造运动、古地理变化、沉积剥蚀作用的变化、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的出现以及生物界的变迁五种现象是地壳发展统一过程的不同表现,研究一方面的发展情况,其结果必然和研究其它各方面的结果相符合。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于是得出了“一个岩石地层单位正因为它是客观的实际地层体,它就不可能不属于同一地质时代。”只承认和地质年代单位对应或平行的,具有固定一致时间含义的统一地层单位。这是时空岩一致论的传统地层学原理。  相似文献   

7.
地层学要素也就是地层学基础,包括地层学的原则、概念、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命名等内容。有的研究者也把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看成地层学的三要素。 有许多地质文献涉及地层学要素问题。新近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出版的《国际地层指南》是较全面系统阐述这方面内容的一个文件。我们认为,在现时提出一种世界范围的“指南”,为全世界地层研究规定某种类似“规范”性质的东西要求全世界统一采用,似乎  相似文献   

8.
末元古系地层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末元古系地层学孙卫国(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10008)关键词末元古系,地层学,地层划分与对比在国际地层委员会1989年通过的“前寒武时代划分方案”中,距今2500~570Ma的元古宙被分为3个代,进而划分为10个纪。末元古纪,或称末前寒武...  相似文献   

9.
关于中国地层表的编制和中国地层指南的修编说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3年11月5日)各位代表: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以来,全国地层委员会组织我国的地层学家开展了大量的地层学研究和地层工作,寿嘉华主任已经对这些工作做了详细的总结。这里我受大会委托,主要是对中国地层表的编制和中国地层指南的修编问题做一些补充说明。一、关于中国地层表的编制地层表代表了一个国家地层学的研究程度和整体水平。本次会议展示给大家的"中国地层表"和即将出版的说明书是对  相似文献   

10.
严海麒  裴玉华  云辉 《华北地质》2005,28(3):144-150
以现代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分析多重地层划分单位的标准,首次引入层序地层学,对寒武系进行层序地层的划分。在寒武世地层中识别出一个“1”型不整合层序界面,五个“2”型不整合层序界面,将寒武系划为一个超层序,详细研究了超层序内部不同类型层序的沉积特征。重点讨论了地球化学分层、层序地层与传统地层学的关系,重新厘定了寒武纪的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以河南汝州阳坡剖面为例说明多重划分理论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杨国臣 《江苏地质》2009,33(4):426-428
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概念的核心、科学要义与逻辑关系三方面着手,阐释了这种提法的科学性。指出,对这一概念的正确理解应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之“学”,而不是“高分辨率”之“层序地层学”;相对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而言,经典的层序地层学可谓“低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相似文献   

12.
“北祁连山东段纳缨尔期地层和生物群”一书出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星学教授主持,山东泰山科技专著出版基金会资助出版的专著“北祁连山东段纳缨尔期地层和生物群”,最近与读者见面。该书从生物地层学和古生物学角度详细研究了我国海陆交互相纳...  相似文献   

13.
关于“非史密斯地层学”的一点意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简要地叙述了“非史密斯地层学”术语的由来,基本概念及,针对近来有关方面将这一类地层又重新命名为“非正常岩石地层”的情况,结合“九五”原地矿部地质调查局在8个省区进行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试点与填图方法研究新成果,阐述了非史密斯地层学斯地层学研究的进展,并就“非史密斯地层”、“非常岩石地层”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4.
李日俊 《地质科学》1999,34(4):518-522
造山带地层的复杂性造成造山带地层研究的困难。史密斯地层和非史密斯地层并存,特别是非史密斯地层学尚不完善,因而造山带地层研究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概念和认识上的混乱:混杂岩是不是地层?属不属于地层学研究的范围?根据某些新的发现对以往建立的一些岩石地单位的“解体”和“重新命名”是否合适?有时甚至会对一个地层单位的真正涵义发生误解。本文根据国际地层指南和中国地层指南所给出的地层划分、命名的原则、方法,试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边章严 《地质科学》2006,41(1):9-9,26,63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全国地层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全国地层工作与地层学研究新进展成果交流会”于2005年11月8日-10日在南京召开,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煤炭和出版等系统几十个单位的120余名代表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地层学的过去,现状及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回顾了地层学的发展,认为狭义地层学、统一地层划分、均变论、年代地层学是传统的地层学的基本特征。广义地层学、地层的多重划分、突变观(含新灾变论)以及各分支学科的涌现及发展是现代地层学的基本特征。提出社会需求、学科基础、与相邻学科的交叉以及突变观的主导位是未来地层学发展的主导因素。21世纪的地层学将是现代地层学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延边石炭二叠系一个新的重要植物化石层位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爱  赵成弼 《吉林地质》1998,17(3):82-82
自60年代以来,依“槽台”学说,运用传统综合地层学观点,试图建立延边地区石炭二叠系统一地层柱,几经努力未获成功,形成旷日持久的争议。80年代,引入现代地层学“地层多重划分”的新的学术思想,又出现了两区(陆缘带)与三区(陆缘带)等不同见解。90年代,有...  相似文献   

18.
边步 《地层学杂志》2005,29(3):234-234
国际地层委员会秘书长、美国Purdue大学教授James Ogg博士应邀于2005年5月26日访问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并做了题为“国际地质年代表(2004)(Geologic Time Scale 2004)”的学术报告。借此机会我刊编辑部通过他向国际地层委员会赠送了中版“国际地层表(2004)”及29卷2期《地层学杂志》。  相似文献   

19.
后记     
韩家楙 《第四纪研究》2004,24(5):600-600
在这一期刊物已经编辑就绪时 ,收到了刘东生院士的论文“关于是否在地层系统中取消‘第四纪’(Qua ternary)一名词的讨论与危机” ,就不久前刚刚出版的 2 0 0 4年 6月“Episodes”发表的、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会即将提交 32届国际地质大会讨论的、新的“国际地质年表”中 ,关于“第四系”这个地层单位的重新定义问题提出了重要的见解。由于此前的讨论一直是在网上展开的 ,很可能如刘东生院士文章所指出的 ,疏于网上浏览习惯的我国一些第四纪地质工作者并不十分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 ,为便于读者理解 ,文中介绍和原文转载了国际地科联地层委员…  相似文献   

20.
《地学前缘》2016,(6):246-252
高分辨年代地层系统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基础。高分辨综合地层学试图建立分辨率小于一个生物带的地层单元并使地层对比的误差小于一个生物带。本文将目前用于建立年代地层系统的方法划分为三类:生物地层学、现代地层学的不同分支学科和同位素年代地层学,讨论了不同地层学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任何一种地层学方法的分辨率都是有限的,综合地层学为实现地层高分辨划分和高精度对比提供一个有效的途径。生物地层建立可信的相对年代地层格架,现代地层学手段有助于实现高分辨划分和高精度对比,同位素年代地层学赋予生物地层界线和其他地层界线绝对年龄。三者结合共同构成了高分辨综合地层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