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应用ArcInfo地理信息系统和MapObjects组件空间分析技术、数据库技术,对森林火点卫星遥感信息的地理定位技术进行了研究,结合1:250000地理信息数据,研制了快速获取火点周围地理信息的技术流程及计算方法,开发了业务化系统,实现了自动化操作。尤其在多火点的情况下更能显示出其优越性,相同情况下,比手工地理定位提高了定位精度,工作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投入业务运行以来,在森林防火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火点监测赢得了时间,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
GIS和遥感技术在贵州火险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森林覆盖率达到30.1%,且多集中于地形复杂、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的山区,增加了林区火情监测和火点定位的难度。在应用NOAA卫星遥感监测森林火险业务中,利用G IS中M apOb jects的地理信息功能开发系统,可准确对贵州省的1 500多个乡镇进行火点精确定位。RS与G IS技术结合提高定位精度、缩短监测产品制作时间、提高服务的及时性。  相似文献   

3.
森林火点的识别是利用气象卫星资料监测森林火灾的基础。传统的目视解译火点识别法难以实现计算机的自动识别,神经网络技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作者探讨了应用神经网络实现气象卫星影像森林火点自动识别的技术方法,并在湖北省地理范围内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显示,经过训练的神经网络能够记忆火点的特征,具备将森林火点从气象卫星影像中识别出来的能力。与目视解译法相比,神经网络方法的精度接近目视解译法,最重要的是实现了森林火点的自动识别。  相似文献   

4.
极轨气象卫星森林火灾实时监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新开发的极轨气象卫星林火实时监测系统的原理、功能及其数据处理流程.其特点是在卫星过境的同时就可处理出森林火灾信息,解决了目前同类气象卫星林火监测系统不能实时监测的问题.极轨气象卫星林火实时监测系统是由3台计算机组成的并行处理系统.该系统将火点判识的时序从模糊到确定分3步进行,并将数据接收、火点判断、火点定位、显示等的运行时序分配在3台计算机中同步运行.该系统于2005年在广州气象卫星地面站投入业务运行.与原有卫星遥感林火监测系统比较,该系统对森林火灾监测的时间可提早约30 min.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河南省森林防火系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河南森林火灾较多,给森林资源造成较大损失。由于在火灾预警、监测、救灾中,没有一套有效的现化化的手段,常常延误较多的扑救时间,造成不必要的经济和森林资源的损失。在多年森林火灾遥感监测的基础上,利用“3S”技术,从森林火灾预警—监测—扑救等过程入手,建立了自动化、流程化的河南省森林遥感防火系统。介绍了河南省森林遥感防火系统的主要技术思路及各部分主要功能。该系统的资料接收、处理、服务等都实现了软件支持,并利用“3S”技术,使火点监测图像、气象和森林火险预报与地理信息叠加。  相似文献   

6.
基于MODIS地表覆盖(LC)的森林火灾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文化  张鹏  单海滨 《气象科技》2008,36(2):210-214
通过分析MODIS多光谱地表覆盖产品,证明MODIS本身具有精确识别包括5种森林在内的IGBP 17种地表类型的能力,完全可以满足识别森林火灾的实际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MODIS地表覆盖的森林火点识别方法,探讨使用MODIS地表覆盖数据识别森林火灾的数据处理操作过程.应用该森林火点识别方法,MODIS实时广播接收站可以建立一套由MODIS火点侦测模块和MODIS森林火点识别模块构成的完全基于自身数据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5种森林地表整体平均识别误差为3.5%,可以满足卫星遥感森林火灾监测系统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森林火点的识别是利用气象卫星资料监测森林火灾的基础,通过研究广西林火发生特点,找出适用于广西的林火监测方法。[方法]应用亮温-植被指数法建立广西林火监测模型,实现广西林火监测。[结果]火点监测阈值不是一个绝对值,它可根据环境变化而设定对于检测火点最有效的值。[结论]在广西区内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显示该方法适用于广西森林防火的需要,具备将森林火点从气象卫星影像中识别出来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森林火情卫星遥感监测信息系统赵礼铮,李登科(陕西省农业遥感信息中心西安·710015)森林火情卫星遥感监测信息系统将极轨气象卫星处理系统监测到的火点具体位置,火点的温度和着火范围,用Novell网络远程工作站通信技术,传输到省林业厅防火办、省政府救灾...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露天生物质燃烧对我国东北重霾污染影响显著。本文综合利用MODIS C6火点产品以及下垫面类型产品,结合GFAS火点排放清单数据,定量研究了2003–2017年东北的火点演变特征。结果显示,东北区域近15年来火点震荡增加,并在2013–2017年达到峰值。火点季节变化明显,主要集中3–4月(占37%)和10–11月(占46%), 2013年之后春季火点突增,且在2016–2017年春季火点超过秋季。空间分布上,火点主要位于黑龙江(占71%),其次是吉林(16%)和辽宁(13%)。相比森林和草地下垫面类型,农田火点占比高达91%。本研究结果为东北区域露天生物质燃烧的重点监测时段和管控方案制订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由于现有MODIS火点检测算法对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的适应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关注复杂地表条件下对森林火灾伴生烟羽的识别问题,以提高明火点和低温焖烧火点的检测精度。本文基于烟羽扩散对大气气溶胶分布产生的影响,通过提取火灾区域的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信息来描述区域内潜在火点的烟羽扩散特征,作为判识火点的辅助手段。利用MODIS资料,借助暗像元法通过6S模式反演了多个火点及周围区域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并对明火点和低温火点在不同扩散范围和不同方位角条件下AOD的累积效应对烟羽的敏感性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暗像元法反演出的AOD能明显地表征火灾伴生烟羽的分布特征,指示烟羽扩散方向及大致扩散范围。当以火点为中心,取32位方位角,扩散半径为10 km时,下风向与上风向的AOD累积效应差异最为显著,其累积值之比均10,对烟羽检测最为敏感。由此建立烟羽识别条件,为判识火点提供辅助依据,有效规避了MODIS火点检测算法对离散火点,特别是低温火点的漏判。  相似文献   

11.
精细农业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精细农业是随着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农业新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它将给农业生产带来深刻的变革.从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出发,分析了精细农业概念产生的必然性及其核心指导思想,并阐述了精细农业的技术组成、形成过程、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和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2.
精细农业是随着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和农业新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现代农业管理方法,它将给农业生产带来深刻的变革。从农业资源的利用现状出发,分析了精细农业概念产生的必然性及其核心指导思想,并阐述了精细农业的技术组成、形成过程、国内外现状、发展趋势和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3.
沙尘暴同一化监测模型与灾害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阐述了将GIS/RS(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一体化技术应用在沙尘暴灾害的监测与评估工作中的方法,提出利用不同遥感数据源建立同一化的沙尘暴监测模型的方法,将沙尘暴监测由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特征参数计算.引入GIS技术建立了可业务使用的沙尘灾害评估模型,通过对下垫面数据的集成与叠合分析,可以快速、机动、准确、可靠和多层次进行沙尘暴的灾后评估.  相似文献   

14.
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技术凭借其全天时、全天候的成像能力以及对森林垂直结构信息敏感的特点,在森林资源监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已成为当前森林资源遥感调查技术的研究热点.本文首先介绍了SAR森林资源监测技术的发展背景、发展轨迹和相关知识;然后,重点阐述了极化SAR、干涉SAR、极化干涉SAR和层析SAR在林地覆盖类型分类、变化检测以及森林参数定量化估测应用中的技术方法;最后,就SAR在森林资源监测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水库防洪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安徽省基础地理信息、气象、水文等大量空间和非空间数据为基础,利用世界著名的GIS软件ARC/INFO和ArcView,结合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其他高级语言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数据管理、图形显示、查询检索、统计量算、空间分析、图表输出等功能,为汛期水库科学调度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结合新疆尉犁县胡杨林区实际情况,通过数据采集、确定评价因子、建立评价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3S技术,利用气象资料、EOS/MODIS卫星资料以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计算胡杨林区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的方法,同时提出利用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思路。将此方法应用于新疆尉犁县胡杨林区2005—2007年7、8月份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评价,获得了近3a同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及动态对比结果。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浙江省积雪遥感监测与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菊珍  何月  张小伟  李正泉 《气象》2010,36(4):85-89
针对2008年初浙江省遭受的持续性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利用MODIS数据,综合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积雪的发生、发展和消融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在探讨云和积雪区分关键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积雪指数模型提取积雪专题信息,对积雪覆盖进行动态监测,同时利用DEM分地区分析各海拔高度带的积雪覆盖情况,探讨其消融变化特征,最后用雪灾前后△NDVI的方法结合地面实地调查,对林区进行灾情初步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积雪的消融大致呈负指数减少趋势,起初各海拔高度带积雪覆盖比例呈中间多两头少的特征,即海拔300~900 m的中等海拔高度上积雪覆盖率较高,达70%以上,在300 m以下及900 m以上海拔高度带积雪覆盖率为50%左右,随着积雪的慢慢消融,各高程带间的积雪面积差逐渐减小,消融速度较之前明显减缓,表现出较稳定的下降趋势后再继续融化的特点,至2月16日,积雪覆盖比例与高程带呈正向一致性,即海拔越高,积雪覆盖越大,2月17日海拔500 m以下积雪已基本消融,20日700 m以下积雪基本消融,至2月29,全省基本无积雪。林区受灾的严重程度主要与积雪覆盖时间及林区海拔高度有关。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南方开展雪情分析、动态监测及灾后评估工作,对地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利用伊犁河谷1961—2018年10站逐日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夏季分为18候并分析各候旅游气候舒适度指数变化特征,进行旅游气候舒适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伊犁河谷夏季大部分地区、大部分时间适宜旅游,舒适度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河谷西部和东部的平原地区;整个夏季,伊犁河谷气候旅游适度最好的地区位于察布查尔县北部、霍尔果斯市、霍城县南部、伊宁市、伊宁县西南部、巩留县西北部地区,旅游气候舒适度总体上呈现由平原区向高海拔地区逐渐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