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简要叙述了一种利用古代中心日食记录研究古代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简称为“中心食法”),并对中国古代部分中心食记录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到初步结果。所用资料为中国史书中春秋至唐代初年一千四百余年间的中心食记录,选用了其中的88例用于计算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参数ΔT,其结果表明了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求得相对加速度的均值为-(1.88±0.10)×10~(-10)/年.  相似文献   

2.
古代交食观测记录对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变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利用古代交食记录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这一课题的原理、历史、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作简单的介绍。对不同作者得到的不同形式的结果作了统一处理,得到三千年来地球自转长期加速度平均值为 =-64.9秒/世纪~2.  相似文献   

3.
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研究依赖于古代天象记录.近年来这方面研究取得明显进展.本文着重介绍作者由中国古代公元十世纪以前732个月掩犯记录得到的最新结果,并与其他结果进行了对比和综合分析,中国月掩犯记录填补了公元三至八世纪的资料缺环,并证实了公元五世纪前后地球自转非潮项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古代日月食观测记录是研究过去几千年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最有用的材料, 本文对文献记载的中国古代(明末以前)的日食观测作了分析讨论。指出,西汉以后资料是系统完整的。多为当时首都的观测记录。可惜的是,古人不重视记录天象发生的准确时刻。 作者从这些材料中筛选出13次观测地点明确的日全食观测,探讨分析了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有相当丰富的月掩星观测记录。因其未记录观测时刻,用它们来研究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是相当困难的。刘次沅率先引入“可见时间段”的概念,使这一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本文对刘次沅所采用的进行了分析和评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或然二次曲线拟合法”以综合处理中国古代的月掩星资料,期望能得到较为客观、合理、精确的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值。  相似文献   

6.
罗时芳等对1820—1970年地球自转速率日长变化的分析得到十二个周期,其中59.555年周期的振幅比其它周期大半倍到数倍。这一周期现象在地球物理场及太阳系内的天体物理场中有些什么表现,它的成因与太阳活动的关系如何,是本文所探讨的问题。一、天象 1.地球古自转罗时芳等根据现代仪器日长记录分析出59.555年周期后,郑大伟等对同一组数据用最大熵谱法也得到类似结果。古代的情况李致森等整理了自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636年的历书时改正值△T。用唯象法找出了60年振动的几组证据,并用待定系数法对扣除△T长趋势后的残差值求得60年左右周期振幅。此振幅除比1700年周期振幅要小外,均比求得的其它周期振幅大。以此说明了60年左右周期的延继性。  相似文献   

7.
由南北朝以前171个月掩星记录所得到的地球自转长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实际可见时间段”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只有日期而无观测时刻的月掩星记录,文中讨论了这些记录的真实性及其含义,由南北朝以前的58个月掩行星和113个月掩恒星记录分别得到公元1,4,5,6世纪的地球自转参数△t和ω平均值为ω=-66.8秒/世纪~2。  相似文献   

8.
我国两汉以前有明确日期和全食或近全食描述的日食记录有18个。对应用这些记录所做的地球自转长期加速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这些工作包括Curott、Newton、Stephenson、韩延本以及作者本人根据渡边敏夫的日食典所得到的结果。本文证实我国古代这些记录绝大多数是可靠的,但其观测地点没有记载,不能认为它们都是在当时的首都。因而利用这些记录作地球自转长期加速的精细分析尚需进一步的考证。  相似文献   

9.
八世纪前中国纪时日食观测和地球转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瑜  韩延本 《天文学报》1995,36(3):314-320
本文对中国正史记载的八世纪前的34次纪时日食观测作了分析,指出其中两次日食记载有重复,另一次纪日不确。对32次日食观测记录的14个食分和45个见食时刻作了考查,其中除一次食甚时刻误差较大(约1^h)外,余皆准确可靠。本文据此对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趋势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怎样根据古代天象记录来研究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变化(千年尺度下)以及对讨论长期变化的物理机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作了较系统的阐述,并对国内外有关的最新成果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1.
把古代日食的观测记录用于地球自转长期减速和月亮在轨道上的长期加速的现代研究中,只要记录可靠,分析得法可以得到与现代观测同样精度的结论。甚至于还可以得到现代观测所不能得到的结论。近十几年来西方科学家对中国古日食记录表现了极大的兴趣。他们的研究的结果几乎一致认为中国的观测记录是很可靠的,因此这些记录在人类科学史中具有很高的价值,这种局面也引起了国内天文界的注意。我们认为到现在为止,中国古代日食记录还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在已经应用的资料中出现了一些  相似文献   

12.
简要说明了天文地球动力学范畴内所研究的潮汐现象,包括由日月引潮力引起的固体潮、海洋潮、大气潮和由于地球自转轴的极移引起的极潮,以及这些潮汐对地球自转和地球自转的测量产生的效应。重点阐述中国天文学界在这一领域里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涉及潮汐影响地球自转的机制,也就是各种潮汐效应与极移、自转速率变化和章动的关系,包括构建这类关系的理论模型,分析潮汐对它们的影响,利用中国古代丰富的天象记录计算地球自转的长期减慢,计算弹性或滞弹地球的洛夫数,依据某一地球模型计算潮汐效应或章动序列等等。研究也涉及在测量地球自转参数的不同技术中各种潮汐效应对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及其改正,并涉及与潮汐有关的观测方法的优化和数据处理过程的改进。最后介绍了中国学者所发现的脉冲星的周期和周期变率测量中的潮汐效应,尽管它们的量级甚微,但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用国际地球自转服务提供的高精度日长序列ΔLOD(IERS(EOP99C04),和由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对过去的气象资料进行重新分析和计算,提供的轴向大气角动量序列(AAM)来研究大气和带谐潮汐对地球自转变化(ΔLOD)中高频振荡激发的贡献。由Multitaper功率谱分析表明,ΔLOD序列在9.13d(天)、13.63d、13.66d、27.55d周期时呈现出比较强的谱峰,这些谱都在95%的显著性水平以上,有比较强的信噪比。从ΔLOD和AAM之差值序列谱分析结果及地球带谐响应系数k的估计,表明大气不是ΔLOD的高频变化的主要激发源。根据理论潮汐周期可知,有可能存在其它的激发源,如海洋对地球自转变化的激发。这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我国古代记录的极光(公元前207年至公元1517年)和地震(公元前70年至公元1643年)用自相关和频谱分析的方法进行周期分析,得出极光和地震都存在着11年左右(极光:10.54年±0.27年;地震:11.06年±0.40年)的周期以及其他中长周期,前者与古代阳黑子周期相符,并与近代太阳活动周期一致。表明:(1)极光和地震等地球物理现象与太阳活动密切相关;(2)太阳活动(及与其相关的极光等地球物理现象)的11年左右周期并不是“近300年来才有的一种暂时面貌”,而至少是近2000年来就已存在了。  相似文献   

15.
1963年9月到1964年3月,上海天文台把自制的月球照相仪,安装在40厘米(f=6.9米)赤道仪上,进行了月球的精确照相定位观测,其主要目的在于测定历书时。在这段时间內,共获得29张底片,求得历书时与世界时之差:ΔT=32.32±32.32,平均历元为1963.85。  相似文献   

16.
历书是历法的民用本.考察了明嘉靖六年(1527年)<大统历>历书,根据历书所颁朔日和节气时刻,以及先期恢复的<授时历>和<大统历>推步术,并利用现代天文历算结果,可考校得出:(1)历书所载朔日和节气日期、时刻确由<大统历>推得;(2)<大统历>与<授时历>推步结果存在差异,推朔平均差33.35 min或34.93 min,推气平均差86.40 min,且两者均有差1日现象;(3)<大统历>与现代推算合朔时刻的平均误差为24.50 min或44.03 min,与现代推算节气时刻的差平均为1.25 d,若扣除太阳中心差则节气推步的误差将减少到86.40 min.  相似文献   

17.
在简要阐明参考系、参考架及其历史重大进程的基础上,对几种重要的、最新规范的参考系/参考架(质心天球参考系和地心天球参考系、国际天球参考系、国际地球参考系、太阳系动力学参考系等)的定义、实现和特点作了评述和分析,并对最新规范中与参考系、参考架有关的某些新概念的定义和新模式的应用(自2003年开始贯彻),如:天球中介极(CIP)、天球历书原点(CEO)、地球历书原点(TEO)、地球自转角的新定义、岁差-章动新模式的应用,作了阐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8.
地球自转速率的潮汐变化可由无量纲参数k/cm)(k和cm分别为壳幔的有效Love数和有效极转动惯量)来表征。对于一个具有弹性地幔、平衡海潮和核幔不耦合的地球k/cm=0.944,且与潮波频率无关。海潮的非平衡扰动使k/cm为复数,且与频率有关。大气对自转速率有效勒夫数的贡献约为Δkat=0.0075。同时地幔滞弹性对勒夫数也产生扰动。利用本文得到的理论公式和最新的潮汐数据计算了地球自转速率的潮汐变化,及其有关地球物理机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时间是三个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时间的研究不仅在天文、物理等学科的理论研究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卫星跟踪、地质勘探、大地测量和数字通讯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实际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时间的测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根据地球自转周期定义的世界时(UT)和根据地球公转周期定义的历书时(ET),都已经难于满足目前的使用要求。1967年,国际上根据微观的量子跃迁,定义了原子时秒。从此,正式开始了建立原子时间基准的新阶段。目前,在世界各国的授时工作中,都已普遍采用了以原子时(AT)为基础的协调世界时(UTC)。特别是1976年国际天文协  相似文献   

20.
作者刘次沅、马莉萍。日食在中国古代受到特殊重视,因此在史籍中留下了大量的日食记载,它们与各种历史事件,尤其是国家大事相联系,形成中国历史的一大特点,本食典分别以日食表和日食图的形式,给出公元前2300-公元2100年这44个世纪中国可见日食。附录给出日出日落时间表、公元2000~2050年中国可见重要日食的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