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世界时,即格林尼治平太阳时,是表示地球自转速率的一种形式。由于地球自转速率曾被认为是均匀的,因此在1960年以前世界时也曾被认为是一种均匀时。纽康所提出的世界时定义就是以此为基础的。现已证实,地球自转实际上是不均匀的,所以世界时是一种非均匀时,它与原子时或力学时都没有任何理论上的关系,只有通过观测才能对它们进行比较。这样,世界时的定义主要应该表示它与地球自转速率的关系。 1984年1月1日将对天文参考系进行修改。近几年环绕如何修订世界时的定义在国际上展开了讨论。本文拟就讨论中的不同意见进行探讨,同时提出我们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相对论框架中的时间计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韩春好 《天文学进展》2002,20(2):107-113
介绍了原时、坐标时等相对论框架中时间计量的基本概念,讨论了时间尺度的基本定义与实现,如地球时(TT)、国际原子时(TAI)、时钟调整和时间比对等。  相似文献   

3.
国际天文联合会(IAU)在1982年通过的世界时新定义有以下几方面的缺点:(1)它没有提供世界时的明确物理概念;(2)在世界时的表示式中包含有岁差量的测定值;(3)它是根据使用 FK5星表的经典光学观测技术的情况推导的,没有考虑 VLBI 和 LLR 等新观测技术的情况。IAU 第4,8,19和31等专业委员会已决定在1985年重新开会讨论世界时的定义。本文分析了传统的世界时定义的缺点;就目步国际上关于岁差值对世界时的影响新存在的分歧提出了新的看法;并建议对各种测定世界时的观测技术都采用统一的,具有明确物理意义的,概念定义。  相似文献   

4.
天文地球动力学利用空间与地面观测手段 ,监测和研究地球整体与各圈层的物质运动以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 ,这都离不开广义相对论涉及的时间与空间。随着空间对地观测精度的提高 ,为了充分利用高精度观测提供的信息 ,在天文地球动力学的研究中必须考虑相对论效应。所涉及的相对论效应包括 :( 1 )相对论参考系的建立 ,( 2 )在恰当的参考系中对观测者和被观测对象的相对论运动方程 (平动和自转 )的描述 ,( 3 )观测者和被观测对象间的电磁信号传播 ,( 4 )依赖于坐标选择的结果与具有物理意义的可观测量间的转换 ,( 5)某些基本概念与定义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的重新确认。本文对天文地球动力学中的这些相对论效应作了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国际原子时(TAI)、协调世界时(UTC)以及我国标准时间UTC(NTSC)的产生和发展。简要介绍了国际标准时间的定义、国际时间比对技术的发展、TAI和UTC计算方法、工作规范的发展和未来可能的形态。介绍了我国原子时工作的历史和发展,以及时间基准保持性能、国际比对及溯源和时间信号服务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世界时不但为测定地面经度所必需,具有广泛的实际用途,而且关系着地球自转不均匀、经度变化、地极移动和星表编制等一系列的研究课题。近十年来,随着观测仪器的改进,天文测时的精确度有了很大的提高。研究分析天文测时的误差有助于提高测时的以及订定时号改正数的精确度,又可用以判在上述课题的研究中所用资料的精确度。关于测时误差的研究,在仪器误差、季节性误差和內部误差等方面都已经有了许多工作,一些世界时的综合系统也在每年的总结中对参加该系统的台站、仪器以及观测者的精确度作出评价。这些工作和评价一般只限于讨论在一个月以內或者在一年以内观测所达到的精确度,对于延续数年的较长期的精确度还很少有人去研究。长期的精确度对于地球自  相似文献   

7.
本文列举了最近以来,光学天文、VLBI和LLR等技术对主章动常数的测量结果,结果表明对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在1982年通过的1980 IAU章动理论应予以修正。文中强调了现代天文实测工作应该在地球模型和章动理论的研究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还讨论了在实际进行主章动常数测量工作时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脉冲星时间尺度及其TOA预报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述国际天文学会(IAU)定义的几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基础上,重点讨论脉冲星计时观测中时间坐标相对论转换问题。脉冲星计时观测资料分析应该参考地球时TT,并将TT转换为质心坐标时TCB或质心力学时TDB。基于IAU重新定义的TDB,讨论和比较了时间坐标转换的解析算法和利用太阳系天体历表的数值积分算法。分析了TCB和TDB对脉冲星自转参数测量的影响。最后,以毫秒脉冲星PSR B1855+09的计时模型为例,初步分析了脉冲星脉冲到达时间的预报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建立和维持中,参考架原点和其定向随时间演变的约束上,并没有遵循协议地球参考系(CTRS)的定义。ITRF的定义和实现不一致的这种特征,将对毫米级地球参考框架的构建产生重要的影响。分析和讨论了最新的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2005)的原点和定向随时间演变的问题,并提出了目前可能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对国际原子时(TAI),地球力学时(TDT)和质心力学时(TDB)的定义和概念作了回顾和阐述。对其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和讨论。我们认为,TAI的建立应当与地心坐标系的选择有关,而把TDT看为是在去除地心引力的虚拟时空中的地心处的原时比较恰当。  相似文献   

11.
前言为了满足我国空间技术、遥测遥控、导航定向、大地测量、地震以及天文和物理等方面基本理论研究的需要,必须建立我国独立自主的原子时间频率基准。在这项工作中,除了必需装备应有的高精度、高稳定度的原子钟之外,还必须研究解决有效而可靠的传送时频信号的方法,才能建立起一个在全国范围内能高精度同步的原子时系统。我国当前主要是靠短波发送时频信号,但由于短波传播受电离层不稳定性的影响,短波定  相似文献   

12.
刘佳成  朱紫 《天文学进展》2012,30(4):411-437
1991年以来,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全体大会上,通过了一系列关于天文参考系、时间尺度和地球自转模型的决议,其目的是为了适应不断提高的天文观测精度。其中最重要的3次,分别是在1997年的京都,2000年的曼彻斯特和2006年的布拉格通过的IAU 1997,IAU 2000和IAU 2006决议,主要的变化包括:从与历元有关的动力学参考系到与历元无关的运动学参考系,从参考系的恒星实现到河外射电源实现,从春分点到无旋转原点,以及岁差-章动模型的改进。由于这些决议在参考系转换等方面引入了很多新概念和新方法,对教学、研究和应用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它们进行解读,澄清概念,规范使用是有必要的。首先介绍IAU关于时间尺度和天文参考系的重要决议,并重点介绍IAU 2000和2006的每一条决议:然后详细介绍其应用:包括时间系统,国际天球参考系和岁差-章动模型,并和对应的旧系统进行比较;最后对这些决议的使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精度时间间隔测量技术与方法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时间间隔测量技术,尤其是高精度的时间间隔测量技术意义重大。不论是电信通讯、芯片设计等工程实践,还是原子物理、天文观测实验等理论研究,以及激光测距、卫星定位等航天军事技术,都离不开高精度的时间间隔测量技术。经过几十年的研究,目前已经有多种测量方法。在阐明插值原理之后,依次介绍了直接计数法、扩展法、时间幅度转换法、游标法、抽头延迟线法和差分延迟线法等主要方法。然后对影响测量的几个因素,包括非线性和不定态作了讨论。针对这些不良影响,还探讨了一些提高精度和稳定度的方法,比如非线性校正、PLL(Phase Lock Loop)和DLL (Delay Lock Loop)技术。最后,对时间间隔测量技术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天文潮汐与地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三个方面综述了天文潮汐与地震关纱的研究,内容包括,日、月、地球的相对位置与地震,天文潮汐的周期,相位与地震,天文潮汐应力与地震,日、月、地球的相对位置与地震和天文潮汐周期与地城的研究均属于从体积力的角度考虑问题,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揭示地震发生时的日月位置分布有何规律性,揭示地震发生时间丛集在潮汐周期变化过程中的相位或时段以及地城牟潮汐周期,天文潮汐应力与震的研究从引潮力在地震内部地震源处产生的潮汐应力角度出发,着重研究不同类型性质的发震断层与潮汐应力触发的关系,从物理意义上讲,该研究较深 次地切入了问题的实质,分析了采用某些方法和样本研究结果不一致性的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地球自转的不均匀,反映为世界时(UT)的不均匀,只要参照一个比世界时更为均匀的时间系统,例如原子时(AT),就能够加以确定.1958年以来,已经有多个原子时间(频率)标准平行工作,因而能够对所构成的 AT 系统的误差加以估计;与这同时,在 UT 的测定上,新型仪器的应用渐多,精确度有所增进,所以从1958年以来的 UT 与 AT 的比较来探讨地球自转速率不均匀的情况是比较有利的.  相似文献   

16.
<正>地球自转表征了固体地球与大气、海洋、地幔和地核在各种时空尺度上的耦合过程,地球的自转运动可以用地球定向参数(EOP)(主要包括极移两个分量和日长变化)来描述.EOP是地球参考系和天球参考系之间的转换参数,在深空探测、卫星精密定轨和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由于复杂的数据处理过程,空间大地测量技术获取的EOP存在几天至两个星期的延迟.现代空间导航等对EOP预报值的需求日益增长,使得寻求高精度EOP预报方法成为一项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本文  相似文献   

17.
日食、月食是由于地球、月球运动而产生的一种天文现象。它们的发生都是有规律的,相隔一定时间就会发生一次大致类似的日、月食,这种循环就叫做日、月食的循环周期。根据日、月食的周期规律可以粗略地预测若干年后发生日、月食的大致情况。那么,日食、月食都有怎样的周期规律呢?这还得从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相互位置说起。  相似文献   

18.
对于轨道在地球轨道之外的行星、小行星与地球间的距离是大起大落。在“冲”时最近 ,(大致是两轨道半长径之差 ) ,“上合”时最远 (大致为两轨道半长径之和 )。何谓“冲” ?天文学上的定义是 :行星与太阳的(地心 )黄经相差 1 80°的时刻。火星是地球的紧邻 ,而且由于它的轨道是偏心率较大的椭圆 ,所以当它的“冲”正好发生于火星的近日点附近 ,这就是“大冲”。许多文章和书刊 ,甚至天文著作中往往把“大冲”与“最近”两个不同概念混为一谈 ,总是讲“因为火星大冲时离地球最近 ,所以是观测它的最好时机。”其实此话的前半句是有问题的。两…  相似文献   

19.
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是 :使用在太阳轨道上无拖曳航天器和地面站以激光干涉和脉冲测距的方法 ,精确地探讨天文动力学 ,检测相对论与时空基本定律 ,改进探测引力波的灵敏度以及更准确地测定太阳、行星和小行星的参数。 1 969年开始的月球激光 (反射 )测距 ,对地球物理、参考坐标的选定、相对论的检验均有重要的贡献。 3 0年来 ,激光技术的长足进步 ,使现在正是适合于开始进行研究空间有源 (主动 )测距和光波空间通讯的时候。激光天文动力学的兴起是必然的趋势 ,其精确度将比现在提高 3到 6个数量级 ,将是天文动力学革命性的发展。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可以起到带头作用。它的关键技术有三 ,即 :弱光锁相、极精确无拖曳航天和高衰减日冕仪。弱光锁相已有长足的进步。对高衰减日冕仪的研究 ,也有了初步的方案。LISA空间计划将于 2 0 0 6年 8月发射SMART -2 ,研究测试极精确无拖曳航天。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的关键技术已日趋成熟。在第一届国际激光天文动力学研讨会 ( 2 0 0 1 ,9.1 3 -2 3 )中介绍了各相关学科背景及前沿研究 ,讨论了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科学目标及相关技术 ,并召开了两次小型激光天文动力学空间计划预研究筹备会 ,建立了和欧洲的合作关系。会后着手进行此项对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扼要地评述了各国原子时的历史和现状,并着重叙述了国际时间局(BIH)建立的国际协调时UTC(BIH)的发展过程。在总结我国原子钟、原子时和同步技术的开发情况的基础上,论述了在我国范围内建立综合原子时(TAJ)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文详细地讨论了建立综合原子时系统必须考虑的四个基本环节: 1.钟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估计; 2.各天文台内部精密时间频率比对; 3.远距离同步测量; 4.原子时改正值的订定。根据过去若干年中各种原子钟和同步技术资料的分析,制定了综合原子时算法和综合原子时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