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4 毫秒
1.
正【课标解读】"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整体性是地理学最重要的原理及思维方式,离开实例很难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的整体,造就了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区域中某一地理要  相似文献   

2.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提问:何谓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教师小结:整体性表现在地理环境各要素协调一致,形成统一的地理环境;某地理要素改变则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最终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陆文博 《地理教学》2021,(13):26-29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其内涵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地方综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链条,在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课中,以青藏高原为例,分析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体现要素关联;分析青藏高原隆升对周边区域产生的影响,体现时空角度下地理事象的统一演化;分析青藏高原卓乃湖决堤的前因后果及人为干预,体现地方或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对外界干扰的整体响应.  相似文献   

4.
李虎 《地理教学》2008,(12):15-16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出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5.
K90 2004010001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二Integration Princinleofg贬义〕graphy播玉君//地理科学一2003,23(3)一271一276 对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有“实证”与“理解”两个互补的研究途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应在“本体论”意义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研究.以自组织方法论为指导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应主要着重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条件、基本动力、基本途径、基本结构和复杂图景等方面.整体性不仅是地理环境的基本性质之一,而且也(应该)是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图l表2参35(作者)ChaK90 20040100…  相似文献   

6.
朱其山 《地理教学》2011,(13):28-29,23
一、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内涵 1.组成要素的内在联系性是整体性之根本 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之间进行着密切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共同建造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陆地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独立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其中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娄昭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109-112
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即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笔者在亚、欧两洲自然地理数年的教学实践中,从自然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入手,得出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和对比研究等方法是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充分利用身边事例,促进地理规律的理解 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各环境要素又时刻作用于人们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典型例证,这些实际生活背景,与学生生活十分贴切,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有机地移植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9.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的形成所谓地理环境,通常是指环绕于人类社会的整个自然界,又称自然环境或者自然地理环境。它是由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通过密切的相互(?)用而组成的。研究地理环境,既要探讨其整体性,又要探讨其差异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互相渗透,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一个要素影响另一个要素,这个要素的变化影响另外要素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张国民 《地理教学》2013,(17):38-41
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科中最基本的原理。我们知道,地球表面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或系统)。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牛民吉 《地理教学》2014,(22):48-51
一、区域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的"单析"和"横比""单析"是指在区域地理研究中,在地理环境组成要素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对地理要素做单一的"静态"分析。"横比"则是在"单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区域的组成要素做差异性比较,找出区域的特定地理条件,为区域发展指出科学的方向,如教材环节1"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地理环境整体性理论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潘玉君 《地理科学》2003,23(3):271-276
对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有"实证"与"理解"两个互补的研究途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应在"本体论"意义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于"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的研究。以自组织方法论为指导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研究应主要着重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条件、基本动力、基本途径、基本结构和复杂图景等方面。整体性不仅是地理环境的基本性质之一,而且也(应该)是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形成的三次地理要素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刘清春  王铮 《地理研究》2009,28(2):430-440
关于地理要素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国际上已经做了大量研究。为了探讨地理要素对中国经济差异的影响程度,在Krugman的关于城市聚集的两大自然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了影响经济差异的三大地理要素,分别为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交通和区位要素以及人力资本和研发水平要素,并通过建模,从全国和三大地带的尺度上细致地分析了各地理要素对经济分异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得到了验证和充实,这为揭示地理环境作用提供了主要依据,扩展了国际上Sachs等人关于地理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认识。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在各地理要素中,影响经济差异最大的为交通便利性指数,影响程度为0.374,因此交通基础建设投资应继续加大。  相似文献   

14.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特征是指某区域区别于其它区域特别的、显的征象或标志。区域的地理基本特征是区域地理环境要素在整体性和差异性、地带性规律和非地带性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认识区域差异,进行区域判断的重要依据。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区域的地理基本特征探究缺乏应有的策略,并具有“瓶颈”效应。如何指导学生探究区域的地理基本特征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朱思斯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7):1247-1247
正金融地理是一门近年来才兴起的边缘性交叉学科,也是人文地理的一个分支。区域金融中的地理学专业研究可以为有关研究人员有效揭示指定区域内、地理环境影响下的金融发展变化,对政府及有关单位如何调控区域金融差异提供地理要素层面的思考方向,同时也能够从地理学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区域金融经济发展的结构和功能。从当前中国地理产业结构和空间地理结构布局出发,地理金融经济可以看作是在一定的地理环境内,不同经济金融资本经过不同的交流与碰撞后产  相似文献   

16.
正河流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对河流的考查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钟情点。没有水的世界缺少灵动,没有河流的考卷也同样显得枯燥。以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河流对区域环境的影响作为命题的载体,能很好地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的理解,尤其是考查河流的凹岸与凸岸问题,成为今年高考的一个新亮点。  相似文献   

17.
李静 《地理教学》1998,(6):23-24
“自然带”一节是在前面各章节比较系统地讲述每个地理要素的重要属性及在整个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对整个地理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本节容量大,理论性强,学生不容易记忆.理解。为此.在教学中,我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计算机、直观教具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红 《地理教学》2006,(11):31-32
一、让新闻更新教材内容 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随着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断提高,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特别是人地理环境中的要素变化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主观幸福感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热点,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建设宜居城市密切相关。已有大部分文献侧重单一空间尺度的研究,分析社会经济属性和地理环境要素(包括建成环境、社会环境、环境污染)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也有部分研究关注居民日常出行属性和活动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作用机制,探讨长期幸福感与短期幸福感的内在关系。论文对上述研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与评价,综合考虑地理环境、时空行为与主观幸福感的复杂关系,构建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框架,总结时空行为视角下多尺度、多维度地理环境要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以及作用路径,并探讨主观幸福感的时空动态规律以及微观行为机制,为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优化居民行为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健康老年男性血沉参考值为例,收集中国各地用温氏法测定的健康老年男性血沉参考值,运用BP神经网络模拟分析其与地理环境的海拔高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等要素间的非线性、复杂性关系特征,通过5层神经网络,经过500次及1 300次自学习建立模拟规则后,用此规则很好地模拟健康老年男性血沉参考值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知道中国某地的地理要素, 就可用此模型估算该地区老年男性血沉参考值。人工神经网络预测血沉参考值的模型自动定义具体的结构和参数,减少血沉参考值预测中的人为性,计算方便;同时,通过对不同地理要素的组合,模型可以寻找预测误差最低的地理要素组合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