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海沉积物中重矿物组合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海沉积物中重矿物的组合状态及矿物分区,陈丽蓉等曾从特征矿物对比的角度加以研究。本文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得到了相似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In this paper the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of fern spores are discussed based on 132 surface sediment samples and core samples of 48 sites taken from the outer shelf of the East China Sea and part area of the southern Huanghai Sea, which covers the area between Lat. 26°30′-34° N and Long. 123°-128°E. In general the content of fern spore in the surficial sediments increases from west to east of the area studied. The greatest abundance occurs at the nearby Long. 126° E and then progressively decreases eastwards. There is a decrease tendency in abundance of fern spores from north to south. In the cores, the abundance of fern spores decreases from the upper part to the lower part. The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fern spores are corresponding to their abundance.From the study of fern spore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the sporo-pollen assemblage of the Holocene in a given area is mainly composed of fern spores. Thus,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Holocene to the Pleistocene in the area studied can be recognized  相似文献   

3.
喻普之 《海洋科学》1989,13(2):9-16
渤海、黄海、东海的性质与发展是不同的。渤海和黄海是内陆海,是由于地幔物质的上拱,地壳弯曲断裂而成。东海是一个边缘海,是由于 菲律宾海板块向亚洲板块之下插入,在大陆岩石圈的基础上形成的。它们现在的构造格局基本上是在晚上新世或早更新世奠定的。  相似文献   

4.
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若干沉积学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海陆架尤其外陆架的晚第四纪沉积地层、古河道沉积与下切河谷充填沉积、潮流沙脊沉积研究等已经取得较多研究成果,综述已有的研究认识和关键科学问题,讨论地层研究中的氧同位素2期和4期地层划分出现的争议、不同的地层演化模式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末次冰盛期古河道的存在与演化、东海陆架冰后期潮流沙脊成因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观点,提出未来东海外陆架晚第四纪沉积学研究的思路和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5.
台湾海峡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台湾海峡盆地形成的区域地质背景,将其纳入东海和南海盆地形成的框架内考虑,研究其区域演化阶段和盆地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以台湾海峡盆地为中心的包括南海北部陆缘和东海在内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在古新世—始新世期间处于统一的边缘海盆构造背景之下,而自晚始新世起,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与其北部的台湾海峡地区、东海逐渐走上了不同的演化道路,前者向非典型的被动大陆边缘演变,而后者则继续其自古新世—始新世以来的演化进程,形成了自古新世至晚中新世间的4个有序分布的裂陷盆地群和相应的盆间弧体系。台湾海峡盆地有两次独特的前陆盆地经历,分别发生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末至今,并且以第二次前陆最为强烈。  相似文献   

6.
本文引入变性水团概念,用聚类分析确定黄、东海浅海海域变性水团的边界及其变化。根据给定的标准进行聚类,确定了水团的个数、边界及混合区。 由聚类方法所得结果看出,在该海区中有八个变性水团。根据温、盐相对指标,将这些水团分为九种不同的特征。也可以把这些水团划分为三种盐度类型。在温—盐点聚图上,不同变性水团的温盐点,分布于一条曲线附近,它体现出逐级变性的特点。各变性水团的变化范围都很大,这说明该海区中水团变性强烈。在暖季中的增温降盐和冷季中的降温增盐,可认为是整个黄海和东海水体变性的特征。所有季节性水团都经历一个形成与消亡的过程。 文中讨论了变性水团和海洋环境的相互关系。水团变性是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通过变性水团的分析,作者认为,在该海区水团的变性中,热力因素起着主要作用。变性水团界线的舌状分布与流向之间的关系是很明显的,可作为分析环流的旁证。最后描述了变性水团和底层中心渔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东海及邻域大地构造特征及ODP钻孔选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玉贵  莫杰  郭平 《海洋科学》1996,20(3):31-34
通过对东海及其领域大地构造特征的简要分析,阐述了当今亟待解决的几个关键地质问题,进而对旨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大洋钻探孔位布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更新世以来东海陆架的古环境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基于1996年中法合作在东海陆架进行的电火花单道地震调查资料,并与位于东海外陆架钻孔DZQ4对比,发现对应于氧同位素6期以来的六个地震地层与钻孔地层呈现很好的对应关系,其间共有四次海退-海进的沉积旋回。资料分析表明东海第四纪环境演变与全球气候冷暖变化所导致的海面升降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9.
水母类是海洋浮游生物重要类群之一,不仅种类多、数量大,而且分布广,不少种是世界性分布。有些种可作为一定海流或水团的指标。水母类除钵水母纲的少数种,如海蜇可供人们食用外,多数水母是幼鱼和甲壳类幼体的敌害,水母类触手的刺细胞或粘细胞含有毒素,对人类的健康有一定危害。 东海水母类研究工作先后有 Collingwood(1868)、 Light(1924)、林绍文(1937)、Sproston(1949)、丘书院(1954)、许振祖等(1962、1974)、高哲生等(1962)、洪惠馨(1964)、张金标等(1975)。以上大部分偏重于分类工作,研究材料大多采自沿海局部地区:因而不能概括东海水母类整个面貌。本文就东海水母类种类组成,分布概况及其与水文要素的关系作初步探讨。 本文所用材料是我所调査船于1959年1-12月在北纬28°以北、东经124°以西东海西部水域、1975年10月、1976年6-7月、8-9月三个航次在北纬26°31''-31°30′、东127°以西,水深30米以外的广阔东海大陆架区和1978年5月29日-7月3日在北纬26°31′-32°30′,东至东经129°,水深40米以外包括冲绳海槽在内的广大水域,进行浮游生物拖网采取的样品。 采集用大型浮游生物网(网长270厘米、网口面积0.5㎡、GG36筛绢)从底至表垂直拖网、标本用5%福尔马林海水固定,定量方法采用个体计数法,然后换算为单位体积水体中的个数(个/100m3)。  相似文献   

10.
综述和研究了我国海域砂矿资源和(微)结核—结壳的分布及其区划。我国的滨海砂矿广泛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但各省区的砂矿资源分布不同。近年来在我国海域新发现和圈定了多处砂矿品位异常区和矿物高含量区,可分为3个成矿带和24个成矿远景区,资源储量可观。在黄海、东海仅分布铁锰结核,没有发现铁锰结壳,但它们的金属元素含量低,没有潜在资源意义。南海东北陆坡、中央海盆西部和中部是(微)结核、结壳分布较多的区域。南海东北陆坡、海山及其周缘坡脚处的(微)结核、结壳其稀土元素含量较高,可能具有一定的潜在经济价值,今后调查中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东海西湖凹陷平北地区表层沉积物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强  黄勃  陈宇 《海洋科学》1998,22(3):51-54
对研究区域的370个站位,1084个样品进行了粒度分析,对其中的部分样品进行了重矿物、古生物的分析和鉴定,发现东海西湖凹陷平片地区表层改造砂的特征与一般的规律有较大的差别,这种独特的表层沉积物特征的形成原因主要和所处的地貌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2.
南海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南海北缘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全面揭示南海北缘形成演化及与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南海北缘新生代裂陷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多幕性和旋转性的特点。在从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下,东、西段裂陷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西部裂陷活动及海侵时间明显早于东部,裂陷中心由西向东呈雁列式扩展。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裂陷活动应是东亚陆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延续,始新世中、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导致裂陷中心南移,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效应是南海中央海盆扩张方向顺时针旋转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东海南部三叠纪地层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东海南部三叠纪地层的可能分布,在充分利用东海中生代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总结东海邻近陆域和琉球岛弧晚三叠世地层的分布特征,结合海域最新处理的地震剖面精细解释结果,综合研究认为,东海南部可能存在三叠纪地层,且可能与上覆地层之间具有"南整合北分离"的特征。由于陆域南部晚三叠世为海湾相深水环境,具有一定的生油气潜力,因此,推测海域南部三叠纪地层很可能是重要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相似文献   

14.
Based on the infotmadon and samples of sediments obtained from the geophysical and bathy-metric surveys over an area about 450,000 km2 (scale 1/1,000,000) in the East China Sea by the Natonal Bureau of Oceanography this peper describes the influence on the margin of the East Asia Continent exerted by the interaction of the Eurasian Pacific and Indo Plates since the Indo-China Movement, especially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Philippine Sea Plate, which were the factors controll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a domain.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East China Sea Basin, and the geotectonic characteristics and subdivision of the East China Sea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的强烈隆起始于第四纪初期,目前仍处于强烈隆起阶段。根据钻孔和浅地层剖面仪测量等大量资料的研究,更新世以来东海陆架的周边也处于快速隆起时期,冰期海退时期的地壳回弹作用有可能加大了东海陆架区的地壳上升量。  相似文献   

16.
在海洋学和气象学的研究中,海洋表层水温是最重要而又易于观测的基本参数之一,对其观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向为海洋和气象业务部门所重视。就东海来说,日本气象厅长崎海洋气象台自1953年以来即已系统收集该海区的表层水温观测资料,逐旬发布《东海表层水温旬报》。并先后出版了三卷详尽的资料汇编:《东海逐旬表层水温五年报(1953-1957)》,《东海及黄海逐旬表面水温十年报(1953-1962)》,《东海表层水温二十年报(1953-1972)》。 现有关于东海表层水系配置以及与之有关的海流系统和海况变动等方面的知识,大多是通过这些资料的分析研究而得到的。其中,特别应该提到的是日本学者菊池繁雄(1959)、小泉政美(1964)和佐原勉(1974,1975)的工作。他们分别依据上列三项资料,对东海表层水温旬报中的一百多个测站的水温季节変化作了常规统计分析,并在些分析基础上定性地勾划出东海表层水系配置和海流系统的大致轮廓。这些研究成果迄今仍是讨论东海水文特征的重要依据。 然而,上述三位作者提出的东海表层水系划分方案,尽管大体相同,但在测站类别的划分或合并以及代表站的选择等具体问题上却有颇大的出入,如表1及图1所示。在我们看来,这三种基于表层水温季节变化统计特征而提出的水系划分方案之所以有如此显著的差别,其原因主要不在于资料的年限不一,而是在于缺乏客观的分类判据。迄今为止,在海洋水文特征的分析研究中,水系(或水团)划分判据的选择是一件相当主观的事情。一般都是根据分析者的经验和直观判断来作出选择。表1列举的三位作者所依据的统计特征,除菊池繁雄(1959)采用的水温年变化调和常数以外,大多并不提供独立的信息,因而未能充分揭示各测站表层水温季节变化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况且,这三位作者在具体分析各测站的各种统计特征的相似性或差异性时,并未给出客观的判据,而只是先验地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特征加以删简或强调,这就给测站的聚类和相应代表站的选择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片面性,以致得到不同的聚类结果。 为了避免上述关于东海表层水系划分方案所蕴含的不确定性,我们试图采用数据矩阵的奇异值分解技术,对东海82个1°×1°(经、纬度)网格点的多年(1953-1972)旬平均表层水温季节距平数据矩阵进行正交分解,从而确定表征该海区表层水温时-空变异的前几对最具特征意义的奇异矢量,以之作为东海表层水系划分的一项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东海黑潮热含量的计算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潮对海洋和大气的影响已越来越受到海洋和气象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从海洋对大气热力影响方面对东海黑潮热含量作了计算和分析;表明,热含量的变化除受来自低纬海水输送量的多少影响外,还受EL NIO现象的影响。 一、资料的选取和计算G断面东起27°30′N、128°15′E,西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沿海多次野外实地考查以及文献报道,采用统计学的分析方法,研究了马尾藻属海藻资源的物种构成和区系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藻属种数在我国海域的水平分布呈现出北少南多的趋势,黄、东海仅17种,南海达到124种、占世界马尾藻总数的36.47%.其中,黄海西区、东海西区、南海北区和南海南区种数及小区单一分布种类数分别为10、13、82和61种及2、3、52和42种.我国特有种类为64种、占世界尾藻总数的18.82%.在我国沿海马尾藻的垂直分布特征为:高潮带2种,低潮带91种,潮下带78种.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东海海水中无机颗粒物Fe,Al和Co的分布特征与水系及沉积物分布的关系。指出,上述元素在东海西北部含量最高,分布异常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黄海沿岸流携带着大量悬浮物质引起的。又指出,在32°N,125°E附近,由于受几股流系的阻挡,流速减慢,较多的悬浮体被聚集在这里。据推测,无机颗粒物Fe,Al和Co的分布异常区的逐年平均中心位置和范围,可能也是海底软泥分布的中心位置和范围。  相似文献   

20.
东海虾类的生态群落与区系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关东海的虾类,刘瑞玉(1959,1963,1964)、董聿茂(1959,1980,1986)等已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近10多年来,由于东海传统的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衰退,捕食虾类的鱼类减少,因此,使虾类生存空间扩大,这有利于虾类资源的繁衍生长,使虾类资源发生量增多,数量增长较快。东海区三省一市近几年虾类产量达到80×104~90×104t,其中浙江省为60×104~70×104t,拖虾作业已成为东海区一大作业方式,对促进海洋捕捞业的发展起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开展了东海虾类资源开发调查,尔后又继续与拖虾生产船相结合进行监测调查,积累了一些资料,本文就东海虾类生态群落结构与区系特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