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航空遥感确定泥石流沟危险度及发育程度分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航空遥感确定泥石流沟危险度的评判方法和对铁路威胁程度等级分类标准以及发育程度分区原则。提出评判因素各类标准的影像标志。将影响泥石流向形成、发展的因素归纳为10项指标,分别打分,按总分高低综合评判泥石流沟的危险程度。泥石流沟发育程度分区,主要取决于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的组合。文中列举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2.
流域地貌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对泥石流的发育有较大影响。本文基于地貌信息熵理论,利用GIS技术定量分析岷江映秀段小流域地貌发育阶段,以评价岷江映秀段沟谷发生泥石流的危险性。最后利用泥石流沟的实例数据来验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对比结果表明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能较好吻合。  相似文献   

3.
东川是泥石流活动频繁且严重的地区。本文讨论了用遥感图像进行泥石流沟和地质构造解释的有关内容和评价东川泥石流发展趋势。这次尝试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卫星图像解释在MSS4、MSS5和MSS7合成的五十万分之一假彩色卫星图像上,小江流域各支沟形态有粗略的轮廊显示。水体色调随水深不同而变化,从浅兰至兰、深兰、兰黑色,其中金沙江和  相似文献   

4.
GIS技术支持下的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汤家法  谢洪 《四川测绘》1999,22(3):120-122
GIS技术以其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受到广大地学工作者的青睐。作者在充分掌握岷江上游环境背景资料和泥石流分布资料的基础上,在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的理论指导下,将GIS技术应用于该区的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得到了可信度较高的区划结果。GIS技术的应用,给泥石流危险度区划带来了手段上的革新。  相似文献   

5.
《测绘》2017,(5)
本文以芦山地震灾区冷木沟和校场沟两条已有治理工程的泥石流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1∶1万比例尺DEM数据分别采用坡度坡向分析法和面积-高程分析法做泥石流沟地貌发育特征分析和地貌发育程度分析。结果表明冷木沟与校场沟地质环境较差,并且仍处于壮年期,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不是很高,但规模可能很大。再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对流域面积进行解译,计算流域范围内的植被覆盖率,分析灾后重建植被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泥石流灾害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MSS图像和TM图像为基本信息源,从影响泥石流灾害形成的自然要素,如地质(岩性、构造)、地形地貌、植被、水文(河流、冰川、雪被)、地面物质组成以及泥石流沟的遥感判读入手,结合气象资料分析,对塔里木盆地周边地区泥石流灾害的类型、分布状况、孕育和诱发条件进行探讨,进一步对该区泥石流灾害发育程度进行区划,并对危险区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王一川  秦军 《四川测绘》2006,29(1):28-31
很多泥石流流域侵蚀程度的描述量,与冲沟的边缘长度有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DEM自动提取沟边缘线的算法。提取步骤分为DEM平滑去除洼地、判断沟谷中心线、去短枝、初步提取边缘线、细化等几个步骤。最后按照这一方法以成昆铁路沿线的普歪沟为实验区,提取了一条泥石流沟的沟谷边缘线。并将其与同一图像目视解译勾绘的沟谷边缘线比较,表明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将沟的边缘线提取出来,而且提取出的边缘线更能够表现沟的细部特征。  相似文献   

8.
张悦  张锦 《测绘通报》2023,(3):111-115
在遥感影像上深入研究泥石流的相关特征条件对泥石流的分析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泥石流不同流域分区的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从空间域转换到频率域,基于频谱分析与频域滤波,从全局和局部建立了频谱特征和泥石流流域分区特征之间的关联,并利用频域特征对泥石流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不同流域分区进行识别,用支持向量机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对于泥石流遥感影像,除了地物光谱特性以外,充分利用频域特征可以有效地分析和识别泥石流不同的流域分区,且识别精度最高达到95%,从而对泥石流的形成过程及不同区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泥石流的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泥石流灾害对流域植被、土壤、水体等生态环境要素具有极强的破坏作用,快速有效地监测灾害影响区内生态环境的变化对防灾减灾工作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选取白龙江流域泥石流灾害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期次遥感影像提取了生态因子信息,构建了生态质量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时间序列影像的遥感监测能够有效地刻画灾害发生前后的区域生态变迁过程,对地质灾害区的生态监测和修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综合不同的泥石流评价因子对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来计算潜在的泥石流危险区域。选取虹口乡高原村与庙坝村共处坡面为研究区域,在ArcGIS中生成研究区域的坡面立体图。选取适当的评级指标,确定了流域内主要的泥石流影响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主要因子的权重值,将各因子划分为五个不同等级,并分别对各个因子进行数值化和归一化处理。利用ArcGIS形成各评价因子专题层,再分别给不同评价栅格赋权重值,最终运用叠置分析与插值分析得出研究坡面的不同色带所表示的危险等级区划图,从而实现单坡面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空间数据集成、检索和访问的问题,从数据提供者和数据使用者2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建立具有统一集成、检索和访问接口的空间数据访问组件。该组件针对数据提供者提供统一的集成接口,实现了以ArcSDE为例的空间数据引擎和以REST服务为例的Web Service引擎,建立了针对第三方空间数据引擎和Web Service空间数据源集成方法。该组件内部构建了空间数据处理模块和Web Service数据处理模块,与空间数据集成接口相互协作完成集成并处理空间数据源的任务。同时,针对数据使用者提供了空间数据检索和访问功能,在空间数据检索接口中实现了基于要素的检索方法,能对集成后的空间数据进行快速的查询检索,达到空间数据共享、访问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杨何群  杨引明 《测绘科学》2012,37(6):181-183,149
采用.NET和ARCGIS Engine开发完成的台风遥感监测分析系统,通过对FY2C、NOAA、FY3A等不同卫星遥感数据,以及雷达数据、空间地理数据和各种专题数据进行读取处理,能够实现台风定位、定强、结构诊断、路径分析、降水估计等专项分析功能以及图像处理、地理导航、专题制图、数值预报等辅助分析功能,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提供了一体化的信息支撑,是国内率先实现台风遥感监测分析数据综合和功能综合的平台系统。本文重点介绍了系统开发中所采用的基于面向对象的台风遥感综合应用系统框架分析设计、数据库设计与组织、模型集成等系统实现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由于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一个复杂的多源信息综合分析的过程,借助功能强大、操作简便和显示直观的ArcGIS作为开发平台,开发了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估系统,实现了台风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可视化,发挥GIS强大的空间信息可视化管理和分析功能,为台风防灾减灾提供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14.
The hydrologic cycle and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ainfall and runoff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arth system scienc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ural disasters caused by floods. With this in mind,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earth data for hydrologic sciences is an important area of research. Currently, it takes a tremendous amount of effort to perform hydrologic analysis at a large scale because the data to support such analyses are not available on a single system in an integrated format that can be easily manipulated. Furthermore, the state-of-the-art in hydrologic data integration typically uses a rigid relational database making it difficult to redesign the data model to incorporate new data types. The HydroCloud system incorporates a flexible document data model to integrate precipitation and stream flow data across spatial and temporal dimensions for large-scale hydrologic analyses. In this paper, a document database schema is presented to store the integrated data-set along with analysis tools such as web services for data access and a web interface for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The utility of the system is demonstrated based on a scientific workflow that uses the system for both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hypothesis testing.  相似文献   

15.
利用GPS形变监测、一机多天线(GMS)及CORS等技术,探讨基于GDCORS的GPS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灾害因子分析、灾害趋势分析等关键技术,用于高精度滑坡形变在线监测研究和应用。通过系统设计与集成,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滑坡地表形变远程动态监测示范站建设,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析与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利用VB在GeoStar地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上进行二次开发,实现水泡子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查询功能的开发。介绍了系统的模块组成和功能以及实现各项功能的关键技术与实现方法。该系统灵活实用,功能较全,通过实际生产应用,反映出在地面水域地理信息数据计算与管理、直观显示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关颖  程瑶  王东兴 《测绘工程》2018,(6):26-31,40
文中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灾害形成机理孕灾和致灾两个角度选取因子,最后将实际筛选出的高程、坡度、断层、岩性、道路及降雨等因子纳入到新疆滑坡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中,并针对新疆大区域因子量化的问题上给出解决思路,最后将GIS技术和统计学方法相融合构建新疆滑坡地质灾害评价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估。实验结果表明,综合GIS技术和统计学方法相融合可以解决大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问题,评价效果较好,具有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使得异构信息资源不断涌现,如何将这些异构信息进行集成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异构地理空间信息源的共享问题,本文研究了一种面向服务的地理信息共享模式,采用符合OGC标准的WFS、WMS等建立各种标准的服务,使得用户不但可以在网络上方便地调用各种地理空间信息,还可以通过标准的接口将各种标准的数据服务和功能服务与自己的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以及将来自不同软件提供的接口的数据进行共享。以武汉市为例,开发并实现了面向服务的地理空间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说明了通过标准的服务接口访问服务的方法,该平台在武汉市政务专网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建设黄河“智能大脑”服务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介绍了黄河流域水文、地理景观和地貌特征,下游河道变迁和河口变迁历史及生态治理,流域历史水旱灾害等基本背景,分析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具有的优势。然后重点论述黄河“智能大脑”如何服务流域保护和发展,提出黄河“智能大脑”三要素,即感知系统(天地一体智能感知网)、存储管理系统(资源池)和操作系统(时空大数据平台);论述了流域一体化时空大数据中心的构成及其基本功能,时空大数据平台及其目标要求,分析并提出了基于网格集成与弹性云的混合式时空大数据平台技术体制和构建技术,提出采用“共用时空大数据平台+”应用概念模型及其具体应用模式。最后讨论了时空大数据平台服务黄河流域城市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加强流域上中下游7大城市群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流域生态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出基于流域时空大数据平台构建服务保护和发展的综合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支撑流域协同创新共同体构建,增强流域整体性和协同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Modelling Watersheds as Spatial Object Hierarchies: Structure and Dynamic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generation, transport and fate of non-point source pollutants in surface water systems is recognized as a major threat to water supplies, aquatic and coastal ecosystem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movement of water, carbon and nutrients through watersheds integrates a set of ecosystem processes along hydrologic flowpaths. Human individual and institutional interactions with these processes involve direct addition or abstraction of these substances, or the alteration of land cover and drainage systems. In natural and developed catchments, these processes often vary at granularities ranging from below the level of a hillslope, up through regional watersheds. This suggests the ne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erarchical analysis tools that can address the integration of a set of biophysical, biogeochemical and socioeconomic processes over a spectrum of scales. We describe and illustrate the use of a watershed model implemented as a spatial object hierarchy, representing successively contained landform classes associated with class specific processes as member functions. The model has been linked in a range of looser and tighter couplings with GRASS and ArcView, supplemented by specific terrain analytical functions. We illustrate the data and model system for an instrumented catchment monitored as part of the Baltimore Ecosystem Study (BES), a Long Term Ecological Research (LTER) site centering on integrated carbon, water and nutrient cycl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