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轮,显示了树木生长的年龄。海洋生物,特别是海洋动物是否也有年轮呢?科学家回答:有……鳞片青鱼、草鱼、鲤鱼、鲢鱼等多数鱼类,可以用鳞片来推算年龄。因为鱼鳞也象树木一样有年轮。这是由于鱼的年龄增长了,鳞片也会随之生长。如果仔细观察,你可以看到在鱼鳞片的上面,有许多同心的环纹。这环纹仿佛树木横断面上的环纹一样,叫做年轮。鱼类的年轮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鱼类在春夏时节,食物丰富,生长旺盛,鳞片生长加快,产生很亮很宽的同心圈。同心圈的距离远,叫做夏轮,在秋冬季节,食物较少,生长也就缓慢,鳞片生长也就缓慢,产生很暗很黑的同心圈,圈与圈的距离很近,叫冬轮。因  相似文献   

2.
海洋是鱼类的主要栖息地,从两极到赤道海域,从海岸到大洋,从表层到上千米深渊均有海洋鱼类的踪迹。生活环境的多样性,导致了海洋鱼类的多样性,但由于组织、结构、机能上相似,产生了一系列共同特点。人们根据鱼类的共同特点,给鱼下了如下的定义:鱼是以鳃呼吸、用鳍运动、大多数体表被有鳞片、体内一般具有鳔和能变温的海洋脊椎动物。从这个定义来看,海洋生物中凡是具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并终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运动,不管它像不像鱼,也肯定是鱼。例如海马,浑身上下没有哪一处让人觉得它像鱼,可事实上海马具备上述鱼的特征,是属于不折不扣的鱼类。而另外一些被冠以鱼的称呼的海洋生物,如墨鱼、鲍鱼等,要么属于软体动物,要么属于哺乳动物,虽然被约定俗成地叫做鱼,其实跟鱼类一点关系也没有。  相似文献   

3.
贝类三倍体培育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瑞海 《海洋科学》1989,13(4):69-71
多倍体(Polyploid)这个名词是由Winklor(1916年)首先提出来的,它是指每个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更多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植物的多倍体育种起步较早,成效也很显著,目前已育出一些新品种在生产上得到应用,如三倍体甜菜,三倍体无籽西瓜等。用人工方法诱导的多倍体可以得到一般二倍体所没有的优良经济性状。在动物方面,Fankhauser和Griffiths(1939)首先在两栖类中成功地诱发出两栖类三倍体。在鱼类方面,早在四十年代 Makin 与 Ojima  相似文献   

4.
徐喆  刘进贤 《海洋科学》2020,44(8):39-47
历史耳石、鳞片作为鱼类群体遗传与进化研究宝贵的DNA来源,记录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间的遗传信息,使得鱼类群体遗传与进化研究可以扩展到历史时间尺度,从而可以直接反映人类活动对鱼类遗传多样性及适应性进化的影响。近十几年来,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蓬勃发展,历史耳石、鳞片作为基因组数据的来源成为现实,可提供更为精细的遗传数据。然而,历史样本具有DNA高度降解、外源DNA污染等特点,利用历史DNA进行群体遗传学研究仍然是一项十分困难的工作。作者对历史耳石、鳞片样本DNA的提取方法,基因分型技术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克服这些困难提供思路。另外,作者综述了利用历史样本进行鱼类群体遗传与进化研究的现状与热点。伴随新一代分子技术的普及与发展,历史DNA可以提供更为丰富的遗传信息,将为鱼类群体遗传与进化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与证据,未来势必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一直是众多的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鱼类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鱼类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一切高等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为根据。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并划分成不同的地质年代。这些地质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古生  相似文献   

6.
鱼类,作为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的一个类群,其漫长的演化历史一直是众多的生物学家感兴趣的问题。鱼类的出现,标志着从低等、原始的无脊椎动物向脊椎动物进化的一个质的飞跃;鱼类的发展、演化又提出了脊椎动物进化的明显谱系。一切高等动物,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研究古生物通常以化石材料为根据。科学家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来测定岩石的绝对年龄,并划分成不同的地质年代。这些地质年代中保存下来的古生物,记录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生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激素在鱼类繁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TH),包括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和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存在于所有的脊椎动物中。研究表明,TH对哺乳类和两栖类的早期发育和变态过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在鱼类(尤其是鲆鲽类)的变态过程中,TH的调控作用更加明显[1,2]。近期研究发现,TH在鱼类发育的各阶段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其中对鱼类繁殖过程的调控作用尤为显著[3]。作者旨在阐述鱼类甲状腺的结构特征,及TH在鱼类繁殖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鱼类年龄与生长的研究,是鱼类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如今我国各类主要经济鱼种的年龄与生长问题,大多在不同程度上已作过调查研究,唯鲽形目鱼类尚未见过正式报告。关于牙鲆的年龄,日本前川兼佑(1951)曾用鳞片对濑户内海的牙鲆作过年龄鉴定,最首光三(1957)对东海的牙鲆也有过类似的报道。现在笔者亦  相似文献   

9.
镰鱼镰鱼属镰鱼科。身体甚高而侧扁,是一种很漂亮的鱼类。皮肤坚韧披以细小的粗糙鳞片,与鲨鱼皮肤相似。背鳍的第三鳍棘延长成细鞭状,吻向前突出呈圆锥状。平时生活在多岩礁的水域内,喜食浮游生物。分布:中国、日本、菲律宾。  相似文献   

10.
鱼类年龄与生长的研究,是鱼类种群生态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如今我国各类主要经济鱼种的年龄与生长问题,大多在不同程度上已作过调查研究,唯鲽形目鱼类尚未见过正式报告。关于牙鲆的年龄,日本前川兼佑(1951)曾用鳞片对濑户内海的牙鲆作过年龄鉴定,最首光三(1957)对东海的牙鲆也有过类似的报道。  相似文献   

11.
探索·发现     
曹玉茹  欣坤 《海洋世界》2006,(10):38-39
镰鱼属镰鱼科。身体甚高而侧扁,是一种很漂亮的鱼类。皮肤坚韧披以细小的粗糙鳞片,与鲨鱼皮肤相似。背鳍的第三鳍棘延长成细鞭状,吻向前突出呈圆锥状。平时生活在多岩礁的水域内,喜食浮游生物。分布:中国、日本、菲律宾。  相似文献   

12.
鱼类白化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化病是由于动物的眼睛和皮肤中的黑色素细胞缺乏或黑色素的生成发生障碍所导致的一种体色异常病。在各种脊椎动物,如哺乳动物、两栖类、鸟类和鱼类中都常有白化个体出现。由于白化个体通常会伴随着一系列病理学上的改变,如贫血、内耳功能缺陷、巨结肠、骨硬化症、小眼和神经系统疾病等,又由于缺乏保护色,易被天敌捕食,因而白化个体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大大低于正常个体,这也是野生白化个体比较少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了福建省东山县西埔湾港养黄鳍鲷鳞片年轮特征、渔获年龄组成和体长组成,并结合生物学资料,对其体长与鳞长、体长与体重及其食性作了分析。食料生物类群比较广泛,消化器官结构与其食性相互适应,系属于底栖生物食性类型的低级肉食性鱼类。文中还讨论了西埔湾黄鳍鲷资源合理利用和繁殖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全世界约有鱼类24000种,其中2/3为海产鱼类,通常以骨骼性质区分为软骨鱼系和硬骨鱼系。这些鱼的特征是:体多呈纺锤形,常披覆真皮鳞片,具奇鳍或成对偶鳍,挥鳍击水,运动十分灵便;呼吸器官是鳃,只能在水中进行气体交换,一旦离开水,鳃便粘连成丛,使鱼窒息而死;具上下颌和真正牙齿,捕食积极、主动;体内有一条脊柱骨,终生水生,是变温动物。在我们生活当中,有许多叫“鱼”的鱼,其实并不具备上述特  相似文献   

15.
杨干荣 《海洋与湖沼》1996,27(1):114-115
ANEWB00K──“FISHECOLOGY”YangGanrong(FisheriesColege,HuazhongAgrculturalUniversity,Wuhan430070)由上海水产大学殷名称教授编著的《鱼类生态学》一书,最近已由中国农业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是国家“八·五”统编教材,是作者按照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指导委员会水产学科组提出的教学大纲要求,用一年多时间圆满完成的。它的问世,填补了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多年来一直没有正规的鱼类生态学教材的空白。众所周知,鱼类生态学是水产科学的一门新兴的重点理论学科。自50年代以来,我国有关鱼类生态学的研究,包括海、淡水鱼…  相似文献   

16.
鱼的鳞片     
只要仔细观察鱼就可以发现,除了头部之外,绝大多数鱼的身体上布满了闪闪发光的薄片——鱼鳞。鳞片的形状鱼的鳞片,有的很大,如大曹白鱼的鳞片有5厘米宽。在所有硬骨鱼的单层鳞中几乎是最大的。有的鱼本身就不大,其鳞片当然更小了,还不到1毫米宽。鱼的鳞片有许多形状,一般硬骨鱼如石鲶、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对从青岛胶州湾海水样品中分离的一种微型鞭毛藻进行了超微结构和分类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藻为里氏金色藻(Chrysochromulina leadbeateri Estep,Davis,Hargraveset Sieburth)。其特征为:细胞呈球形,直径4—6μm,两条鞭毛略不等长,分别为8—10μm和12—16μm。一条定鞭能够卷曲,完全伸展后约20—30μm。细胞外被两层不同类型的圆形鳞片,都具十字形中央。外层鳞片表面有放射状细纹,内层鳞片在周边环上有25—30个穿孔。细胞一般有两个色素体,每个色素体内有一个包埋的蛋白核。里氏金色藻曾在挪威沿岸形成大规模有毒藻华,并引起养殖鱼类大量死亡。该种为我国的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8.
鱼类     
海洋鱼类是最适应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它们用鳃溶解水中的氧。大部分鱼类都用漂亮的尾巴在水中游动,用鳍掌握方向和进退。鼻孔、眼晴和两侧对震动极为敏感的细胞组织可使鱼类躲避敌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满足渔业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就必须对鱼类,特别是重要经济种类的生活习性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因此,确定鱼类年龄鉴定的方法,从而依据年龄的鉴定,按不同生命阶段来研究鱼类的生活规律,就成为最基本的问题了。 关于大黄鱼的年龄鉴定问题,尚未见有专门进行研究的报导。在支献记载上,福建水产研究所和广东水产研究所曾先后用耳石和鳞片估计大黄鱼的年龄,但并未对年龄鉴定的依据与方法进行分析。Irie 则对黄花鱼属的耳石轮纹形成周期问题进行了一些观察。 为了探讨大黄鱼年龄鉴定的确切方法,自1958年秋季起,我们展开了这方面的工作,系统地逐月搜集了大黄鱼耳石、鳞片、脊椎骨等项可能供作鉴别年龄的材料。观察结果以耳石上显示的轮纹最为清晰而有规律,因此,我们选用耳石作为鉴定大黄鱼年龄的研究对象。本文着重以浙江舟山及其邻近海区的材料为主,对大黄鱼耳石轮纹形成周期、轮纹性状以及鉴别年轮的主要标志等加以分析与讨论。此外,对于春、秋宗幼鱼第一个年轮的形成时期与鉴定方法也进行了探讨。 在我们所研究的材料中,1957年5月份的部分耳石是浙江温州水产局供给的;1960年5-7月份的部分幼鱼耳石是浙江省渔业资源调查委员会所借给;未观察耳石年龄的幼鱼长度组成的季节变化资料则是沙学绅和杨纪明同志供给的。中国科学院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曾协助我们设计了耳石磨片机,均此志谢。 除作者等外,全部耳石磨片工作是滕文法同志担任的,黄颂芳同志参加了资料的统计,林汝范同志协助了资料的搜集工作。 本文承张孝威教授热情指导,作者谨致谢忱。  相似文献   

20.
从基因水平探讨海洋鱼类对海洋藻毒素的去毒分子机理。采用RT-PCR法成功克隆了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肝脏I时相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 1A(CYP1A)、II时相代谢酶alpha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A)和rho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R)、热休克蛋白70 (HSP70)、alpha 1型钠钾ATP酶(ATP1A1)及β-肌动蛋白(beta-actin, ACT)基因cDNA核心序列,序列分别长879 bp、582 bp、588 bp、660 bp、749 bp和554 bp。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属鲈形目的黄斑篮子鱼CYP1A、GSTA和GSTR与同属鲈形目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欧洲鲽Pleuronectes platessa、真鲷Pagrus major、鲤形目的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 相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CYP1A和GSTA与非洲爪蟾(两栖类)、鸡(鸟类)、小鼠、大鼠和人(哺乳类)相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低,这可能与鱼类I、II时相去毒酶基因承担水环境毒素去毒代谢的特殊功能有关;而HSP70、ATP1A和β-肌动蛋白在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中均有较高的同源性,这可能与这些基因在机体中承担的最基本的生命功能相关。应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以β-肌动蛋白作为外参照,在指数期增长范围内分别得到了CYP1A、GSTA、GSTR、HSP70和ATP1A1 mRNA与β-肌动蛋白mRNA (%)的比值,确定黄斑篮子鱼肝脏去毒相关基因的组成型表达水平。其中,黄斑篮子鱼肝脏CYP1A、GSTA和GSTR基因组成型表达相对较高,HSP70和ATP1A1基因组成型表达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不同基因在黄斑篮子鱼海洋藻毒素去毒分子机理中承担的作用相关,为海洋藻毒素在海洋鱼类中的积聚及代谢去毒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