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汶川地震震后GNSS形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建胜  赵斌  谭凯  王东振 《测绘学报》2018,47(9):1196-1206
采用国际通用高精度数据处理软件对1999—2015年汶川地震震后龙门山断裂两侧分布的109个GNSS连续站和区域站资料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得到各测站点水平向坐标时间序列。考虑2013年芦山地震同震位移影响,通过时间序列分析,获取震后该区域109个测站在2010—2015年间累计震后形变场,断裂带上盘靠近震中的近场区域,水平向最大震后位移达到5~7 cm。基于震后黏弹性松弛模型,通过格网搜索,根据3种不同破裂模型分别反演龙门山断裂上盘中上地壳最佳弹性层厚度估值与下地壳/上地幔黏弹性层最佳黏滞系数,获取3种不同破裂模型在2010—2015年间震后形变观测值与模拟值分布。根据模型二反演得到的模型参数,推估汶川地震在未来几十年内对周边区域地壳形变影响,其中仅2018—2058年40年尺度累计震后位移最大能达到19 cm。  相似文献   

2.
自2007年来,格陵兰地区逐步建立了50多个GNSS连续观测站用以监测冰川质量变化导致的地壳回弹,至今已累计了超过15 a的坐标时间序列,这使得确定坐标时间序列的噪声特性成为可能。本文选取了格陵兰53个GNSS观测站自2008-2018年共10 a的坐标时间序列,利用功率谱分析和极大似然估计对其噪声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基于最优噪声组合估计了格陵兰测站的位移速度及其不确定度。利用贝叶斯信息准则作为评估依据的结果表明,闪烁噪声和白噪声+闪烁噪声的组合可以解释33%的测站噪声,幂律噪声可以解释52%的测站噪声,其余测站可用随机游走或一阶高斯马尔科夫噪声来解释。在利用极大似然估计分析测站坐标时间序列时,对于对97%的测站位移分量的速度估值而言,不同噪声模型的影响小于0.1 mm/a,最大为0.31mm/a,但不同的噪声模型会导致测站位移速度的不确定度的最大估值和最小估值之间存在1.3~7.1倍的差异。因此准确地确定测站坐标序列的噪声模型对于准确估计测站位移速度及其不确定度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麦克斯韦体模型、标准线性体模型和伯格斯体模型,具体研究了1997牟玛尼地震在衰减时间1~100 a间的震后位移场和库仑应力场.结果表明:①在1~5 a的短期内.采用标准线性体和伯格斯体模型的震后位移场具有时空上的一致性;而在10 a以上的中长期内.麦克斯韦单元开始起主要作用.表现为采用麦克斯韦体和伯格斯体模型的震后位移场具有时空上的一致性.②虽然应力阴影区和应力触发区随时间而同步扩展,但短期内,采用标准线性体和伯格斯体模型的粘弹性库仑应力场的空间结构具有一致性;而中长期内,采用麦克斯韦体和伯格斯体模型的粘弹性库仑应力场的空间结构具有一致性.为更好地解释震后形变及粘弹性库仑应力触发响应,流变模型的选择需要根据研究的时间段和观测数据源具体确定.  相似文献   

4.
以12个IGS基准站为研究对象,通过格林函数方法对基于QLM模型的地表环境负载(大气压力、土壤湿度、非潮汐海洋、积雪深度)引起的测站位移序列进行可靠性分析。结合粗差分析、主分量分析、噪声特性分析等对位移序列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基于QLM计算的负载效应序列是比较可靠的,在对GPS坐标时间序列修正过程中,能较好避免不必要的二次误差的引入。此外,地表环境负载对测站的位移影响甚至达到cm级,对测站垂向位移影响更为明显;且负载位移时间序列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对高精度的地球动力学研究负载环境效应的影响不可忽略,应施加负载改正,为去除坐标时间序列中虚假的非线性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相空间重构与支持向量机预测滑坡位移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相空间重构与支持向量机预测滑坡位移的新方法.首先,以滑坡位移时间序列的混沌特性为基础,对其应用互信息法计算最优时间延迟;然后,利用小波变换对滑坡位移序列数据进行频域分解,应用Cao氏方法对分解后的每个分量序列分别计算其最佳嵌入维数,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分量序列进行相空间重构,利用支持向量机对每个分量单独进行建模预测;最后,将各分量预测结果进行小波重构,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实例证明,该方法可以在滑坡位移预测中获得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杨登科 《全球定位系统》2021,46(2):56-61,92
针对现有地震预测研究中噪声特性分析研究较少,就较大地震对GPS时间序列噪声特性的影响进行分析.选取较大地震及相应的临近测站,将GPS时间序列按照时间跨度分为震前4~3 a、前3~2 a、前1~0 a、震后0~1 a、后1~2 a五个时段,分别求取各时段的谱指数,采用不同的噪声模型组合对它们进行噪声特性分析,然后对结果进...  相似文献   

7.
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坐标时序去除同震形变和震前稳态速度场后,采用加权非线性最小二乘估计震后对数弛豫时间,可更准确地提取震后对数弛豫项,从而可以分析震后弛豫项对测站位移的独立物理贡献,并为震后余滑和黏滞性松弛效应等现象的分析提供参考。以日本2009—2019年GPS坐标时序为例,估计2011年Mw 9.0地震震后对数弛豫时间,发现不同站点的对数弛豫时间与其震中距关系显著,且服从高斯分布。据此,构建高斯函数加常数模型,可由震中距概略估计震后对数弛豫时间。高斯分布曲线的峰值、峰值位置、半宽度信息、最低位置分别为3.5 a、0 km、262 km、0.5 a,由此得出震后对数弛豫项影响时间大于0.5 a的站点主要集中在震中距约524 km范围内。震后弛豫效应区域分布的差异性显著,对数弛豫时间越长的区域,弛豫项水平位移表征越大,其中存在两个平均弛豫时间2.5 a的中心区域,与震后余滑的中心区域及时间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针对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测站坐标阶跃对参考框架稳定性的影响量级尚不明确的问题,该文选取了 340个全球分布的国际GNSS服务(IGS)测站建立长期GNSS参考框架.其中,测站运动模型包含线性速度、周年信号以及震后形变改正.通过迭代增加阶跃的数量,定量分析了测站坐标阶跃对建立的GNSS参考框架稳定性、测站速度及周年振幅的影响.结果表明,340个IGS测站坐标时间序列中存在的阶跃对建立的GNSS参考框架稳定性、测站水平方向速度以及测站周年振幅的影响量级均小于其精度,但是对测站垂直方向速度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参与ITRF2008建立的全球GPS台站观测时间序列为研究对象,按照5°×5°的格网范围对全球GPS测站进行筛选,共选取257个测站进行实验。通过对所选测站的垂向残差时间序列进行傅里叶变换与反变换,提取出各个测站相应的垂向主要周期规律。实验表明,测站垂向主要周期规律绝大部分为季节性位移,其振幅分布随着纬度升高表现出总体先增大继而减小的趋势,即从低纬度到中纬度区域振幅逐渐增大,从中纬度到高纬度振幅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0.
地震发生时,附近GPS观测站会捕捉到同震和震后形变,同震和震后形变对地学研究和维持动态参考框架具有重要作用,识别和估计同震和震后形变也是GPS时间序列处理的重要内容。提出综合检校法识别和估计GPS时间序列中的同震和震后形变,首先利用该方法对GPS站建模,综合考虑多源的同震阶跃及兼容性和均方根RMS减小率来判断测站是否受到地震影响,然后用试错法搜索最优衰减常数τ后,利用最小二乘估计包含同震和震后形变的所有参数,最后以真实震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