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年4—6月间,笔者在进行鲎的资源调查中,在我国北部湾沿岸浅海发现了一种过去国内无人报导的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据有关资料记载,它是现存的三属四种(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utatus、美洲鲎Limulus polyphemus、马来亚鲎Tachypleus gigas、圆尾鲎Carcinoscorpins rotundicauda)中,个体最小的一种。这种鲎不能食用,人吃后会引起中毒乃至死亡。因此,广西沿海渔民都叫它鬼鲎仔。现将圆尾鲎的分类地位和形态特征,以及与中国鲎的不同之处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华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属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年来数量锐减已成为濒危物种。该研究基于北部湾沿岸滨海湿地中华鲎种群调查,利用中华鲎幼鲎栖息地主要大型底栖动物资源数据,采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探讨中华鲎幼鲎对资源利用情况及其与各物种之间竞争强弱,进一步采用种间联结性探究中华鲎幼鲎与各物种竞争情况。结果表明:(1)中华鲎幼鲎在底栖群落中属于广生态位物种,其生态位宽度最大(4.252 2);(2)中华鲎幼鲎与各底栖生物均有一定程度生态位重叠,其中与短指和尚蟹(Mictyris brevidactylus)生态位重叠高达0.837 5;(3)中华鲎幼鲎与短指和尚蟹种群动态模拟结果显示,二者种群规模在西背岭和三娘湾地区呈此消彼长状态,自然补充量减少是限制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生态位分析表明,中华鲎幼鲎可作为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程度指示物种,建议以中华鲎为旗舰物种开展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宣传。  相似文献   

3.
亚洲海域鲎的种类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核有关亚洲海域鲎种类和分布的历史文献发现,亚洲海域只有圆尾鲎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和南方鲎Tachypleus gigas3种鲎分布。圆尾鲎分布于中国香港、北部湾、雷州湾以南、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以北、菲律宾南部以西和恒河河口印度东北部以东的海域。中国鲎分布于长江口以南的中国海域、日本濑户内海、九州岛北岸以南、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以北、苏门答腊岛印度洋侧以东和苏拉威西岛以西的海域。南方鲎分布于越南西贡以南、爪哇岛北岸以北、菲律宾南部以西的太平洋海域及印度恒河印度东北部以东的印度洋海域。以前有关中国北部湾海域和香港海域有南方鲎的报道是错误的,把中国鲎的幼体及成体误当成了南方鲎。中国海域只有中国鲎和圆尾鲎2种鲎分布。中国的海南、广西、广东西部和香港(可能还包括台湾)等是圆尾鲎分布的海域。其沿岸要严禁食鲎,以防误食圆尾鲎而引起河豚毒素中毒。  相似文献   

4.
鲎,属节肢动物,肢口纲。在3亿年前的泥盆纪末期,鲎就问世了,堪称海洋里的远古遗民。鲎是用鳃呼吸的节肢动物,目前世界上仅有4种:中国鲎、美洲鲎、马来鲎和圆尾鲎。鲎的外形酷似一把秦琴,全身分为头胸甲、腹甲、剑尾3部分。剑尾酷似一把三角刮刀,挥动自  相似文献   

5.
中国鲎在我国分布之北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彝豪 《海洋科学》1984,8(4):38-38
中国鲎(Tachrpleus tridentatus Leach),又称三刺鲎,是目前世界五种鲎之一,产于我国及日本南部沿海。鲎有两个特殊功能:它的一对复眼具有侧抑制作用;鲎血对病毒性热原极为敏感。根据这样的机能,目前已设计出一种新的电视摄象机;有些国家竞相研制价值昂贵的专利品——鲎试剂。由此,使这种远有四亿多年生命史、默默无闻的活化石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饵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杂鱼、星虫、牡蛎、乌贼、虾进行中国鲎幼体饵料种类、粒度以及白天和夜间摄食量差异等试验。结果表明: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对乌贼的相对摄食量最大(2.1%),而对小杂鱼的相对摄食量最少(0.2%)。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均对粒度为0.3~0.5cm的乌贼相对摄食量最大(2.0%),对粒度为2cm的乌贼相对摄食量最小(0.1%)。中国鲎幼体阶段(黄皮鲎)夜晚的摄食量明显大于白天:平均体重为147.4g组的昼夜相对摄食量的差异最大(白天为0.8%,夜间为1.7%),平均体重为258.7g组的差异最小(白天为ll%,夜间为l4%)。  相似文献   

7.
鲎的卵黄发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利用光学显微术和电镜显微术研究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 Leach)的卵黄发生,概述了中国鲎的卵子发生并探讨卵黄粒形成的途径。中国鲎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早期卵母细胞、卵黄发生前的和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4个阶段。卵黄粒是在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中出现。5种细胞组分为:线粒体、平滑内质网膜囊、高尔基液泡、多泡小体和微吞饮泡参与了卵黄粒的形成。本文还讨论了卵黄粒的形成与细胞器的代谢之间的关系,比较了中国鲎与美洲鲎之间卵黄发生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2010 年4 月-2011 年3月对烟台近海(四十里湾和套子湾)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时空变化特征展开了为期1年的双月 调查。在28 个站位的调查研究中,共发现浮游植物78 属187 种,其中硅藻50 属103 种,甲藻21 属73 种,褐胞藻5属7 种,绿藻1属3种,未定类1种。硅藻在数量与物种组成上为主要类群,分别占浮游植物总量的97.3 %与55.3 %,其次为甲 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多样性指数(H忆) 和均匀度指数(J) 呈现明显的季节特征:细胞丰度周年变动范围为0.6伊104~ 156.7伊104 cells/L,最高峰出现在夏季(8 月),次高峰出现在春季(3,4 月);多样性指数(H忆)的周年变动范围是1.23~ 2.55,均匀度指数(J)的周年变动范围是0.28~0.68,两者在夏初(6 月) 和秋季(10 月) 较高。浮游植物优势种在夏季以 硅藻-甲藻-褐胞藻联合为主,其余调查季节主要以硅藻为主。应用聚类分析分析了6个航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平面分布格 局。四十里湾和套子湾细胞丰度在整个调查期间无显著差异,而在秋季(10 月) 和冬季(12 月) 存在显著差异。春初(3 月),四十里湾与套子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显著,其他调查季节两湾浮游植物并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FIASCO方法构建了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CA)_n微卫星富集文库,对214个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筛选获得60条含有微卫星的序列,其中可设计引物的序列共38条。38对微卫星引物在37个中国鲎个体中PCR检测发现,只有9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其等位基因数为5—14个,每个位点平均具有8.1个等位基因。9个位点之间不存在连锁。利用该9个具有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分析了中国沿海9个中国鲎地理群体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中国沿海的中国鲎种群遗传多态性水平仍较高, 9个地方群体间无遗传差异,它们之间未见显著分化,且有着较高的基因流;推测人为的迁移是造成遗传无分化的主要原因。我们建议中国鲎已绝迹的海域可从其他海域引入中国鲎个体来恢复地方群体资源。  相似文献   

10.
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EC3.2.1.52,NAGase)是几丁质酶系的主要组成分之一,节肢动物周期性脱皮生理和生长发育与NAGase密切相关。为了探讨有机溶剂对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NAGase的影响,从中国鲎内脏分离提取了NAGase,研究甲醇、乙醇、正丙醇、正丁醇、乙二醇、丙三醇、甲醛和丙酮等8种有机溶剂对中国鲎NAGase的影响;利用酶抑制作用动力学方法,研究丙酮对NAGase的抑制机理和抑制作用类型。结果表明:甲醇对中国鲎NAGase有激活作用,乙醇、正丙醇、正丁醇、甲醛和丙酮对该酶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乙二醇和丙三醇对NAGase表现为低浓度下呈激活现象,随浓度增大则转为对酶的抑制作用;丙酮对中国鲎NAGase的抑制有剂量效应关系,0.1 mol/L丙酮可使酶活力丧失49.53%;丙酮对中国鲎NAGase的抑制作用是个可逆过程;动力学研究显示,该酶抑制作用类型属于混合型。丙酮对游离酶(E)的抑制常数KI和对酶-底物络合物(ES)的抑制常数KIS分别为0.117和0.608 mol/L,KI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