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红梅  翟线 《地球》2009,(6):54-55
“长城点亮了我的生命。”这句话并非大而不当.而是朴素的心声流露.因为说邀句话的是具有传奇色彩的“长城之子”——董耀会。  相似文献   

2.
长城抒怀     
曾凡祥 《地球》2009,(6):38-41
举世闻名的长城,从东到西,宛如一条巨龙.在中华大地上穿沙漠,过草原,越群山.蜿蜒起伏.绵延万里,举世无双,无与伦比。她是人类历史上最耗时、耗资、耗力的建筑工程。在原始的建筑条件下,一块块砖、一条条石、一筐筐土,凝结着数朝代千千万万华夏子孙的智慧和血汗,堪称人类建筑史上的伟大奇遗。长城在中国历代都为抵御侵略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华民族和平的象征.也是共和国的脊梁人民解放军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曾凡祥 《地球》2010,(1):5-5
共和国的脊梁——长城,从东端起点虎山长城到西北嘉峪关,犹如一条巨龙在中华大地上蜿蜒起伏,绵延万里。 此作品摄于2008年秋季,箭扣长城“北京结”。那天大风刮过,通透无比,色彩斑斓,层林尽染。  相似文献   

4.
赵忠波 《地球》2009,(6):43-43
大伙儿们拍长城,总要表现的是长城的磅礴气势.苍凉风骨,深厚文化,好像不如此.即是不人流的长城片。我以为.其实长城真的就是一堵墙.一堵很长很长的墙。是阻挡敌兵入侵的一种屏障,而且还真的没挡住.外族军队还是跨过万里长城.长驱直入.  相似文献   

5.
欣言 《地球》2009,(6):56-56
风光摄影家李少白拍摄故宫.采用独特视角,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博大、深邃的世界;他拍撮的长城,尽显“野味”,让长城还归于平凡和原生状态。  相似文献   

6.
北京的长城     
汪温文 《地球》2009,(6):74-75
北京地区修筑长城的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此后,北魏、北齐修筑的路城均经过北京地区。明朝是修筑长城工程最重要的时期。规模浩大.工程艰巨,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现在北京地区的长城就以明长城为主。  相似文献   

7.
郑严 《地球》2009,(6):46-47
在众多的长城照片中,有一批珍贵的老照片.是100年前探索中国、特别是探索长城的美国人威廉·盖洛拍摄的。近年来.英国作家、摄影师威廉·林赛沿着老威廉的足迹,又重新对照老照片拍摄了部分长城新照片。这些对比照片表现了两个不同时代的威廉对中国长城的情有独钟。  相似文献   

8.
长城长     
《地球》2009,(6):60-66
历史上常有巧合发生。1708年夏到1709年初,按照康熙的旨意,三位法国传教士在清朝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对长城进行了精心测绘,迄今恰好三百年整。长城究竟如何丈里?长城究竟有多长?恐怕是关于长城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了。  相似文献   

9.
《地球》2009,(6):57-57
1932年12月8日,锦州日本第8师铁甲车一列,以追击义勇军为名,开到山海关站东端长城缺口,突然向城内射击炮弹36发,炮声震动,全城惊骇。“榆关事变”是继“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华北的一个预定步骤,也是中国军队长城抗战打响的第一枪。  相似文献   

10.
吉人 《地球》2009,(6):48-53
198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华词典》这样注释: “长城——1、我国古代伟大工程之一。始建于战国时期…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结晶。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2、比喻坚强雄厚的力量。例: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我们祖国的钢铁长城。”  相似文献   

11.
宁夏红果子沟长城错动新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依据两年来所获探槽资料,论证了红果子沟长城错动是断层活动所致。对该断层的性质及活动方式进行了讨论。 宁夏石咀山市红果子沟明代长城错动作为最新地壳运动的例证久负盛名,前往观察的科学工作者甚多。对此错动是断层错动、是1739年平罗地震造成还是蠕滑产物所致,持有不同的看法。 1980—1981年,我局在长城错动点两侧开挖了三个探槽,证实了错动点确有断层通过。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做了一些必要的地面地质工作。本文将依据上述资料对有争议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地球》2020,(4):47-49
事实上,毛泽东主席1950年给我的题词:“开发矿业”,早已不再是我个人的“私产”。几十年间,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在毛泽东主席为我题写的“开发矿业”题词的鞭策下,奔波在祖国各地,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矿产国,成为地热开采量最丰富的国家。毫无疑问,其中有我毕生的努力和奉献。  相似文献   

13.
孙志升 《地球》2009,(6):22-29
南朝宋时大将檀道济,曾随高祖北伐,在争取统一的大业中屡立战功,威名甚重,朝廷疑畏之,诏廷尉加害了他及其诸子。檀道济被抓时,脱下头巾丢地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可见万里长城作为国家统一和安全屏障的象征意义早已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目之中。  相似文献   

14.
长城赞     
《地球》2009,(6):16-16
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迄元明.上下两千多年。有多少将帅元戎、戍卒吏丞、百工黔首.费尽穆山心力.修筑此伟大工程。坚强毅力、聪明智慧、血汗辛勤.为中华留下丰碑国宝。  相似文献   

15.
长城土遗址车辆振动效应测试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甘肃永登至古浪高速公路天祝段的长城土遗址为例,对各类车辆所产生的振动情况进行了分析测试,获得了不同距离处长城土遗址不同方向的振动加速度和速度,较好地反映了车辆载重、车速、场地条件等因素对振动效应的影响,为长城土遗址的防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陈援 《地球》2009,(6):58-59
长城只是西起喜峪关,东至山海关吗?长城的起点、终点和长度,要不要改写?多年来,我们的教科书关于长城的篇章要不要修订?学术资料的论证要不要实际证实?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长城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特征及抗震稳定性,选取了黄羊河农场段长城、金川西段长城和长城博物馆段长城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工试验得到了这3段长城的基本参数,并运用Midas-GTS软件分别建立数值模型,并输入山丹—民乐6.1级地震波判断不同长城段的动力响应及稳定性。结果表明:黄羊河农场段长城加速度和位移最大值都位于墙体右上侧,墙体最大拉应力在墙体底部,整体稳定;金川西段长城加速度和位移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拉应力最大处在掏蚀部位,在地震作用下不稳定;长城博物馆段长城在通道上部加速度和位移最大,最大拉应力位于通道周围,在地震作用下不稳定。  相似文献   

18.
1994年.中国长城博物馆,也是唯一的“国”字头的长城博物馆矗立在八达岭长城脚下。当时.无论是展览的内容.抑或表现方式。从今天的视角观察.未免失于浅薄和简陋。2008年.北京奥运为中国长城博物馆的升级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经过一年时间的遍及长城内外的文物搜集.经过精心打造,2008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目”.  相似文献   

19.
夯土长城墙体掏蚀失稳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基于明代夯土长城甘肃山丹段的野外现场调查和室内试验建立了夯土长城掏蚀墙体稳定性分析模型和动力时程分析模型,计算分析了夯土墙体在自重和地震作用下墙体的稳定系数和动力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在自重作用下掏蚀墙体稳定系数是掏蚀深度的二次函数,山丹段墙体在自重作用下处于稳定状态,墙体最大掏蚀深度为0.778 m;山丹段墙体掏蚀深度小于极限掏蚀深度,仍能抵御8度地震作用;夯土墙体峰值加速度最大值出现在墙体掏蚀部位顶侧,比墙根峰值加速度大1.28倍。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河西地区土遗址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李世东 《地球》2022,(2):64-69
<正>2007年,非洲联盟研究通过了一项名为“绿色长城”的工程计划。工程区位于撒哈拉大沙漠南端年降雨量100-400毫米的区域,横跨非洲大陆,包括塞内加尔、毛里塔尼亚、马里、布基纳法索、尼日利亚、尼日尔、乍得、苏丹、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吉布提11个国家,计划在长7775千米、宽15千米的区域内建立一条大型防护林带,旨在防止撒哈拉沙漠侵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