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7 毫秒
1.
旅游业发展已成为我国许多地区区域开发中的重要内容。为取得旅游业发展的最佳社会经济效果,必须注意旅游业发展与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之间以及其它产业在资源、空间利用和配置方面的协调统一。本文结合冀东地区区域开发的实践,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以促进旅游业与地区社会经济总体发展的协调统一为目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认为新时期农业区域开发应在国民经济宏观布局战略的指导下,以发展农村商品经济为目标,开发社会资源为首任,充分发挥工业、城镇、交通对农业的“催化效应”,实行工农、城乡一体化,针对客观存在的不平衡性,相应采取“不平衡开发”战略,将梯度开发、点轴开发、优区开发有效结合起来,以优区开发为主,确定每个时期的重点开发地区(带),建立高度集约化、产品多样化的农业重心地带(区),加强通道网络的开发,形成高度有序的农业经济空间结构。其次提出了我国农业区域开发的若干战略构想。最后论述了交通通道网络在发展现代商品经济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地区经济的发展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基础,而自然资源的开发在空间上的实现,又必然离不开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自然资源既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也是资源地区经济起飞的突破口。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地区经济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的运行系统之中,受传统管理体制束缚较深;目前在开放与封闭、市场竞争与政府调节两种力量双向运行之间又缺少有效的调节机制。因此,给资源地区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造成了许多不利,使资源的开发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没有能够很好地结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艾比湖流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艾比湖流域的环境特点、社会经济基础、目前生态环境情况及地区经济开发前景看,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水资源的利用与合理分配,是编制区域开发规划的首要问题。所谓合理开发利用是指:发扬优势,改善生态,防止掠夺,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青藏地区城镇开发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通过对青藏地区域镇发展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对影响青藏高原地区城镇发展的主要因素如自然条件、交通条件、资源开发条什、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提出符合青藏高原地区发展条件与环境的城镇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6.
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作者对东北亚与东南亚地区次区域国际合作的典型代表-图们江地区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在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地域范围,区域开发的时空模式及其面临的障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两区域的发展将对东亚的地域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吴秋涛  王维锋 《地理学报》1989,44(1):111-116
区域开发整治中的政策研究主要包括对现行政策进行效果评价和影响分析,并预测其对区域开发整治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作用,从而为现行政策修正以及新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供决策机构参考。区域开发整治政策具有地方性、阶段性和稳定性特征。地理学在区域开发整治中重点研究的应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相互联结的综台性政策问题,主要有资源利用政策、环境保护政策、生产布局政策以及城市发展政策等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经过近三十年的高速增长后,对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速度成倍增长,从而出现了自然资源短缺、对经济增长约束增强的趋势。哪种资源对我国经济的限制性更强,哪些地区对资源具有更强的依赖性,这是我国现阶段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该文选择水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分别代表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通过其使用效率和供给产出弹性等特点,分析经济对其依赖性及其对我国经济的约束程度,以重新认识不同资源要素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探寻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对资源选择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黄志宏 《地理研究》1995,14(4):104-104
在分析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特点基础上,探讨区域开发的方向、结构与布局问题,提出实施深层区域开发的策略.全文分五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因素.第二部分剖析外向型经济发展所特有的四大优势:1)区位优势,2)劳动力资源优势,3)南亚热带气候资源优势,4)“侨”、“台”关系优势.第三部分以“投入-产出”关系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其部门结构,指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相对低效益.第四部分研究创汇农业、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三大支柱产业部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五部分以厦门经济特区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地域组合形式,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潜力,并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0.
盛科荣  樊杰 《地理科学》2011,31(12):1415-1422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构建模型研究了偏在性自然资源对非资源型制造业区位选择行为和城市区位特征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当资源型制造业的规模较小、自然资源的位置较为偏僻、资源型制造业产品的运输成本较小时,城市—工矿区模式将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的均衡状态;当资源型制造业的规模较大、自然资源的位置靠近区域的中心、资源型制造业产品的运输成本较高时,资源型城市是均衡状态。研究还表明,自然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受控于偶然因素和路径依赖效应。接着基于研究成果完善了陆大道先生提出的大河发展轴的区位条件和经济机理的解释。最后进行了总结并对区域开发实践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过高,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尤其是自然资源约束的变化威胁着未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我国自然资源的制度基础及经济条件,本文提出了资源规制的概念。资源规制是政府规制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应用,其目的在于调节和控制区域发展,是政府对资源勘查、开发、利用、经营和保护等行为的约束。资源规制包括了两层涵义:一是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二是以自然资源为工具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调控。我国资源规制的基本框架主要由法律规制、规划规制、标准规制和具体的指标规制四个层次构成,而其他的社会参与、监督、监测、评价和奖惩对于资源规制框架的构建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资源类型来看,我国的资源规制主要集中在对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和环境资源的规制上,而对于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和森林资源的规制力度则较弱。总体来说,我国的资源法律规制、规划规制和标准规制的基本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具体的指标规制则较为分散和破碎,建立完善的资源规制体系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2.
依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区域差别,进行建设用地配置,是区域空间引导和控制的重要内容.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基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要素进行空间开发适宜性分区分析,综合考虑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用地发展潜力,讨论了城镇建设用地数量和空间配置的方法.基于该方法,以海安县为案例区进行验证,分析表明:2020年该区城镇建设用地集中分布在县域中部和东南部资源环境约束较小、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发挥不同地区的主体功能,实现区域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合肥区域城镇形成和发展历史悠久。研究这一地区城镇的历史发展情况,揭示其形成发展规律,对于加深认识本区域城镇现状,编制区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具有参考意义。 (一) 合肥地名最早见于史籍,此后直到解放前的两千多年中,按其政治、经济总特征的变化,合肥地区及其城镇发展的历史过程,大体可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国土资源研究对象主要是针对国土自然资源,而将国土社会经济资源作为外在条件给予评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可利用资源的内涵与外延都在拓展,资本资源、智力资源、信息资源、政策资源、文化科技、体制创新等成为都市型国土类型区国土资源体系中的基本内容.与农区型国土类型区比较,都市型地区国土资源的结构与内涵、特征与问题、开发利用模式均有其迥然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西北地区为例,从阐述本地区资源开发、交通运网和城镇体系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地域布局的变化,提出了西北地区“三角两轴两疆”的社会经济建设的空间战略格局,得出了资源,交通、城镇的相互作用与布局的演变将从根本上决定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建设空间格局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调,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然而要带来这个结果就首先必须做到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作者针对区域的特征,从区域社会经济与区域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从可持续的本质概念进行分析,拓展认识和界定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环境承受能力的内涵意义。基于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的功能过程,考虑区域社会调节活动对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影响,构建了一个以指标层变量、分类层指标和目标层指数3个等级层次体系的、并适用性较强的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关系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艳军  刘静  何翠  冯媛 《地理研究》2013,32(3):507-517
揭示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互动演化的一般规律,通过定量分析1995-2009年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995年以来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资源环境水平小幅波动下降。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耦合度呈现出逐年增大趋势,表明二者的耦合程度不断提高;同期中国区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对资源环境水平演变产生明显的"胁迫"影响,但胁迫程度逐渐减小。区域开发效率提升、资源环境政策和制度不断完善、经济结构优化、单位能耗GDP产出提高以及环保投入增加等因素对胁迫程度减小具有推动作用,其中区域开发效率提升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过程表明:在工业化初、中期.其工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都与主要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有关。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叶,是我国加快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时期;人口将达到15~16亿,资源供求将处于更加紧迫的状态。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  相似文献   

19.
分析评估了甘肃省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社会经济的利弊,并对今后社会发展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从转变指导思想、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开展自然资源评估以及以科技为支柱等4个方面提出了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20.
农业区域开发为建设地理研究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提供了新的领域。建设地理研究通过对农业区域开发的自然资源评价,为开展区域选择、项目布局、工程设计与实施提供定性、定量、定位的依据,从其研究的特有角度增强农业开发规划与布局的区域特色,直接参与农业开发项目的工程设计和实施,以地理学的方法切实解决农业区域开发过程中一般农业研究和工程设计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根据南方山区农业区域开发实践,建设地理应注重研究地理环境的微(小)地域分异、荒地资源的改造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