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地质学报》2019,(2):215-223
四川是恐龙资源大省,自1915年首次科学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在恐龙动物群组合、系统演化、集群死亡原因与埋藏环境、生活习性与行为方式、骨组织学与古病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迄今为止,四川地区发现并鉴定出的恐龙骨骼化石有35属48种,占中国恐龙骨骼化石种类的近1/5,恐龙足迹化石21属20种,占中国恐龙足迹化石种类的1/3。其中,包括我国最早的恐龙足迹和我国最具典型意义的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和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我们期待未来四川恐龙的发现和研究将在早期和晚期恐龙的发现、绝对年代测定、系统演化、区域性对比、微观研究等方面有很大的突破。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勇  彭光照  江山 《江苏地质》2012,36(2):129-133
四川盆地的中生代陆相地层十分发育,盛产恐龙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自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广元首次发现恐龙足迹化石以来,迄今四川盆地已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共20属24种,超过中国现已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种类(39属55种)的2/5,成为中国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种类最多的地区。四川盆地恐龙足迹化石具有时代最早、分布广泛、种类众多的特点。建议今后重点加强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深入开展早侏罗世恐龙足迹化石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通过系统地梳理以往研究成果,归纳总结了陕西省恐龙足迹化石的分布特征和科学价值.陕西省目前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分布在11处地点,地层分布主要为中侏罗世延安组和早白垩世洛河组,已命名的恐龙足迹共有5属9种,造迹恐龙以兽脚类占绝对优势,个体普遍较小.陕西省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弥补了恐龙骨骼化石的匮乏,丰富了中国恐龙足迹化石...  相似文献   

4.
简要报道了新近首次在冀西北张家口尚义地区发现的恐龙足迹。野外地质调查发现,恐龙足迹赋存于尚义晚中生代盆地侏罗系—白垩系后城组顶部。恐龙行迹呈近东西向展布,由数十个足迹构成。初步研究表明,造迹者分别属于兽脚类和蜥脚类恐龙,由西向东行进。足迹中包括兽脚类足迹70余个,组成数个行迹;蜥脚类足迹15个,构成1列行迹。蜥脚类足迹特征显示其可能属于游泳状的行迹。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发育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以往在该时期沉积物中罕见脊椎动物骨骼化石。近年来华北北部土城子组/后城组中频繁发现的恐龙足迹表明,燕辽生物群—热河生物群更替演化时期发育着以恐龙为代表的脊椎动物群。该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土城子组/后城组沉积时期恐龙属种的多样性及其生物古地理环境。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沉积古地理和古生态环境及其与恐龙动物群发育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陆地生物群更替演化和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四川陆相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分布广泛,沉积连续,盛产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1915在自贡荣县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在自贡、内江、宜宾等40余个县市发现恐龙化石点达数百个,含恐龙化石的地层出露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恐龙动物群和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这些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四川成为世界上开展恐龙化石研究最理想的地区之一。该研究通过分析四川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恐龙化石保护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6.
《四川地质学报》2022,(3):388-393
四川陆相中生代地层十分发育,分布广泛,沉积连续,盛产恐龙骨骼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1915在自贡荣县首次发现恐龙化石以来,已在自贡、内江、宜宾等40余个县市发现恐龙化石点达数百个,含恐龙化石的地层出露面积达10多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恐龙动物群和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这些恐龙化石的发现使四川成为世界上开展恐龙化石研究最理想的地区之一。该研究通过分析四川恐龙化石资源的保护现状、保护方式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恐龙化石保护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世界上恐龙足迹化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绝大多数属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三叠纪恐龙足迹非常少见。目前在四川彭县、天全和富顺发现的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是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石。由于中国还未发现三叠纪恐龙骨骼化石,因此这些恐龙足迹化石填补了中国恐龙研究的一段空白。目前发现的三叠纪恐龙足迹化石数量较少、特征不很明显、分类位置也不是很明确,因此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调查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四川地质学报》2022,(4):558-560
中国是世界上恐龙足迹化石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绝大多数属于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三叠纪恐龙足迹非常少见。目前在四川彭县、天全和富顺发现的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是中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石。由于中国还未发现三叠纪恐龙骨骼化石,因此这些恐龙足迹化石填补了中国恐龙研究的一段空白。目前发现的三叠纪恐龙足迹化石数量较少、特征不很明显、分类位置也不是很明确,因此今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恐龙足迹化石的调查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甘肃永靖县盐锅峡早白垩世恐龙足迹的新发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大庆  杜远生 《地球科学》2000,25(5):498-525
恐龙活动的遗迹 (足迹等 )和遗物 (恐龙蛋和粪化石等 )与恐龙骨骼一样是恐龙活动的直接证据 ,被认为是恐龙化石系列的珍品 .由于我国陆相中生界发育 ,保存的恐龙骨骼、遗迹、遗物化石丰富 ,因此恐龙骨骼及其遗迹化石的研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我国恐龙足迹化石研究始于 1 92 9年 ,T .De .Chardin等[1 ] 首次报道了陕西神木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 .之后 ,杨钟健(Young) [2~5] 先后对四川广元、陕西铜川、河北滦平、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的恐龙足迹进行了研究 ;赵资奎[6] 研究了河南内乡的恐龙蛋和恐龙足…  相似文献   

10.
基于恐龙足迹重建攀西地区白垩纪恐龙动物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攀西地区没有白垩纪恐龙骨骼化石记录,对该区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组合的认识尚属空白。1991年,攀西地区首次发现了恐龙足迹,此后陆续发现了8个足迹点。这些足迹点共发现9种不同的非鸟恐龙足迹(6种非鸟兽脚类、1种蜥脚类和2种鸟脚类足迹),以及翼龙和龟类足迹。共11种足迹形态类型由185道行迹(与孤立足迹)组成,可能代表着同等数量的造迹者。其中飞天山组的组合多样性最强,小坝组和雷打树组较弱。这个相对全面的足迹数据库,为该地区白垩纪四足类的古生态学普查提供了动物群的组成信息,这在该缺乏骨骼化石的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四川天全地区晚三叠世地层中发现恐龙足迹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全伟  阚泽忠  梁斌  蔡开基 《地质通报》2005,24(12):1179-1180
四川盆地中不仅蕴含有丰富的恐龙化石,同时四川也是中国恐龙足迹化石类型最多的省份。截至1995年,中国已经命名的恐龙足迹化石有28个属、35个种,其中四川就有15个属、17个种。时代最早的恐龙足迹化仃是在四川彭县发现的磁峰彭县足迹(Pengxianpus,Young et Young,1987),分布于晚三叠世须家河组之中,其发现2个足迹形成的单步,被认为是原蜥脚类恐龙所留。  相似文献   

12.
山东沂沭断裂带早白垩世晚期恐龙足迹特征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些年来,在山东沂沭断裂带南部地区(莒南、临沭、郯城和东海)的下白垩统上部大盛群中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而这些化石反映的足迹类型、形态大小、足迹踩踏深度等方面都存在有差异性。研究发现,在足迹类型方面,莒南地区以兽脚类和鸟脚类恐龙足迹为主,临沭、郯城和东海地区以蜥脚类恐龙足迹为主。足迹大小方面,莒南地区的兽脚类足迹可划分为类型Ⅰ和类型Ⅱ两种类型,而东海地区的恐龙足迹主要属于类型Ⅱ,但是莒南地区大多数足迹的趾间角要小于东海地区的,这可能是由于兽脚类恐龙属种的不同所造成的;莒南地区鸟脚类足迹绝大多数要小于临沭地区的鸟脚类足迹;郯城地区的蜥脚类足迹较小,而莒南、临沭和东海地区大多数蜥脚类足迹的大小较为相似,个别临沭和莒南地区的蜥脚类恐龙足迹较大。足迹踩踏深度方面,临沭、东海和郯城地区的足迹相比莒南地区的足迹要稍深,这与足迹形成在不同湿度、黏度、颗粒度的沉积物表面上有密切联系。基于上述研究认为,在早白垩世晚期,沂沭断裂带内生活着种类繁盛,数量庞大的恐龙动物群,联系到沂沭断裂带东部诸城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地层中也发现有大量的以兽脚类为主的恐龙足迹化石,推断在早白垩世,沂沭断裂带及胶莱盆地当时为一个理想的恐龙生存、繁衍的栖息地。同时,山东早白垩世大量恐龙足迹化石的发现也为整个华北甚至东北亚地区晚中生代恐龙属种的分布、演化以及古地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信息。  相似文献   

13.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恐龙足迹是恐龙生活时留下的印记,它能够提供恐龙运动特征、社会行为、生活习性等多方面大量信息。中国恐龙足迹化石分布广泛,将近百余年来,中国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等都曾发现过恐龙足迹化石。然而,目前已发现的恐龙足迹时代多集中在早—中侏罗世以及白垩纪,晚侏罗世恐龙足迹则鲜有报道。尽管近些年山西地质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邢立达 《地质通报》2010,29(11):1730-1732
<正>四川盆地红层的恐龙足迹有着悠久的发现历史,承载着中国恐龙足迹已描述的大多数属种[1]。其中典型的恐龙足迹化石点包括四川资中[2]、岳池[3]、峨眉[4]、重庆南岸[2]、大足[2]、綦江[5]等。最近,笔者在四川盆地南缘的贵州赤水地区也新鉴定了一批恐龙足迹(另文发表)。这些恐龙的地质年代从中侏罗世一直延伸到晚白垩世早期。  相似文献   

15.
在进行文物普查时于陕西神木县栏杆堡镇附近发现了大量恐龙足迹化石,而且足迹的种类也不尽相同,同以往该地发现的足迹类型相比、存在明显的区别。两处足迹化石点地层时代分属早侏罗世和中侏罗世,较之以前在该地和省内其他地方发现的足迹化石的时代要早很多。在对化石所在地层作对比的同时,对陕西神木的恐龙足迹化石分布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在区域地质调查中,在广西十万大山盆地南东缘下白垩统新隆组钙质粉砂质泥岩中发现恐龙骨骼化石。化石保存良好,骨松质层清晰可见,经初步鉴定为白垩纪时代恐龙的骨骼化石。进一步发掘研究化石,对研究广西早白垩世恐龙动物群及生态环境、十万大山盆地发展演化和发展旅游地质产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从20世纪60年代初在山东诸城发现第一具恐龙骨架“巨型山东龙”以来,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恐龙骨骼化石在诸城白垩纪地层中被发现,特别是埋藏于诸城晚白垩世地层中恐龙骨骼化石群,最为引人注目。目前研究发现了包括鸭嘴龙类、角龙类、暴龙类等在内的多种恐龙类型,为丰富我国东部白垩纪恐龙动物群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宝贵材料。该文系统总结和归纳了近些年来在诸城晚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恐龙骨骼化石及其所代表的恐龙动物群类型的研究成果,同时又提出了目前依然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研究意义,有助于下一步更好的深入研究诸城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  相似文献   

18.
童馗  邢立达  姜巽  彭光照  叶勇  江山  丑春永  李轲  李智武 《地质通报》2018,37(10):1771-1776
四川西昌盆地白垩系小坝组尚未发现骨骼化石记录,其白垩系恐龙动物群的信息全赖于足迹化石。2017年,在喜德县洛甘发现小坝组迄今最大型的恐龙足迹群。该足迹点保存了大量的兽脚类足迹。足迹保存条件较差,但具备了基本的形态学特征。总体来看,兽脚类足迹具有尺寸较小(8~13cm),中等中趾前凹(0.5~0.6)和第Ⅱ趾和第Ⅳ趾间较宽趾间角(70°~100°)的特征;少量足迹保存了跖骨垫。初步分析认为,洛甘兽脚类足迹与四川盆地夹关组的兽脚类足迹Eubrontes和Grallator形态类型相似,为两地在白垩纪中期具有类似的恐龙动物群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证据。该发现对于西昌盆地的古气候、古地理和地层对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足迹详细分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昕脚类恐龙化石及其层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中国的晰脚类恐龙化石及其层位,产地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划分出5个相关的晰脚类恐龙动物群:(1)早侏罗世资中龙动物群;(2)中侏罗世蜀龙-峨眉龙动物群;(3)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4)早白恶亚洲龙动物群;(5)晚白恶世纳摩盖吐龙动物群。文章还对中国的晰脚类恐龙的地理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新近发现于河北宣化地区土城子组的恐龙足迹化石及沉积环境。为确定足迹化石的地质年代、土城子组的沉积环境及足迹化石属种,本文在对恐龙足迹化石层及其上、下地层进行剖面测制、沉积相划分和沉积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对化石层上覆凝灰岩层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并对保存较好的足迹化石进行了测量和对比研究工作。研究结果表明,土城子组底部为冲积扇扇中沉积环境,足迹化石上、下地层则表现为河流相沉积环境,而足迹化石的赋存层位形成于滨湖相沉积环境,发育暴露构造并含有大量裸子植物碎屑化石。凝灰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52.3±0.3 Ma(MSWD=0.00106),说明化石层位于土城子组一段,时代属于晚侏罗世钦莫利期(Kimmeridgian)中晚期。已发现的足迹化石以兽脚类三趾型足迹为主,包括跷脚龙足迹属(Grallator)、安琪龙足迹属(Anchisauripus)和实雷龙足迹属(Eubrontes),其次为一些疑似蜥脚类恐龙足迹,是华北北缘土城子组中群落丰富度最高的恐龙足迹点,其中一处或许为中国北方面积最大的恐龙足迹点。因此,我们认为宣化-下花园盆地土城子组一段以河流、湖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