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种重金属对刺参幼参的急性致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静水试验法,在水温18.5℃~20℃的条件下,用Cu2 ,Zn2 ,Cd2 和Cr6 四种重金属对刺参幼参进行了单一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Cu2 对刺参幼参的24h,48h,72h和96hLC50分别为0.299,0.176,0.133和0.120mg/L;Zn2 的24h,48h,72h和96hLC50分别为6.700,3.624,2.577和1.951mg/L;Cd2 的24h,48h和72hLC50分别为4.246,2.588和2.137mg/L;Cr6 的24h,48h和72hLC50分别为31.974,7.499和3.808mg/L;Cu2 ,Zn2 ,Cd2 和Cr6 对刺参幼参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018,0.362,0.259和0.750mg/L。四种重金属对刺参幼参的毒性大小依次为Cu2 >Cd2 >Zn2 >Cr6 。  相似文献   

2.
硫化物和氨对西施舌幼贝的毒性影响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硫化物和氨对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幼贝的急性毒性试验表明,硫化物的96h半致死浓度(LC50)值为4.131mg·L-1,安全浓度(SC)值为0.413mg·L-1;总氨氮的96hLC50值为14.220mg·L-1,SC值为1.422mg·L-1,其中NH3N的96hLC50值为0.903mg·L-1,SC值为0.090mg·L-1。硫化物和氨同时存在时表现为相加作用,在等毒条件下其96hLC50值分别为2.001和10.048mg·L-1(NH3N0.870mg·L-1),SC值分别为0.200和1.005mg·L-1(NH3N0.087mg·L-1)。30d的生长试验表明,在硫化物和氨同时存在、硫化物和总氨氮的浓度分别为0.10—0.20和0.50—1.00mg·L-1时,对西施舌幼贝壳长生长和成活率影响不显著,但硫化物和总氨氮浓度达0.25和1.25mg·L-1时则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3.
深圳福田白骨壤红树林Cu,Pb,Zn,Cd的累积及分布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郑文教  林鹏 《海洋与湖沼》1996,27(4):386-393
于1994年3月,采用样方法分析、探讨深圳福田自然保护区车公庙林区白骨壤红树林重金属Cu,Ph,Zn,Cd元素的累积及分布。结果表明:该林地表层土壤(0—3cm深),Cu,Ph,Zn,Cd的含量分别为383.28.7,1140,0136×10-6,储量分别为5285.40,3960.60,15732.00,18.77mg/m2、植物体各部位Cu,Pb,Zn,Cd含量范围分别为1.81-13.8,0.402-3.51,3.42-69.5,0.013-0295×10-6对表层土壤加权平均富集系数为Cd>Zn>Cu>Pb.该群落Cu,Pb,Zn,Cd现存累积量分别为53.70,19.27,187.89,0.72mg/m2;年净存留累积量分别为4063.91,1318.14,16358.62,60.21μg/m2;林地残留物相应元素的储量分别为2091.18,1958.66,5046.60,19.30μg/m2。该林区不同群落叶层Cu,Pb,Zn,Cd现存累积量为白骨壤林>桐花树林>秋茄林。  相似文献   

4.
Cd2+和Cu2+对泥蚶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重金属Cd2+和Cu2+对泥蚶的毒害程度和泥蚶对重金属Cd2+和Cu2+的解毒能力,用毒理学实验方法研究了Cd2+和Cu2+对泥蚶(Tegillarca granosa)的急性毒性和联合毒性效应。结果表明:Cd2+、Cu2+对泥蚶的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6.189、0.460 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62、0.005 mg/L;相对毒性Cu2+Cd2+。在1︰1毒性单位的联合作用下,Cd2+和Cu2+对泥蚶96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984、0.147 mg/L;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0.020、0.001 mg/L。2种重金属离子的联合毒性大于任一重金属离子的毒性,联合毒性表现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5.
珠江口沿岸牡蛎养殖场沉积物及牡蛎体内重金属含量与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珠江口9个牡蛎养殖场沉积物及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样品中的Cd、Cu、Zn、Pb、Cr和Ni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沉积物中的Cd、Cu、Zn、Pb、Cr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5—3.8、32.4—108.0、58—395、13.2—96.1、14.7—39.9和9.35—40.15μg.g-1干重;牡蛎体内Cd、Cu、Zn、Pb、Cr和Ni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1—12.07、128.8—380.6、1 456.2—1 938.4、0.43—0.98、3.26—10.53和1.44—3.31μg.g-1干重。河口区沿岸养殖牡蛎与沉积物中的Cd、Cr含量具显著相关(p<0.01;p<0.05),可作为Cd和Cr污染的良好指示生物。所有采样点牡蛎体内Pb和Cr含量均低于我国颁布的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但6个采样点的Cd含量略超过安全标准(1.00μg.g-1湿重);4个采样点的Cu含量略超过安全标准(50.00μg.g-1湿重),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余氯对大亚湾海区平鲷和黑鲷幼鱼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含游离余氯、化合余氯的海水分别对大亚湾平鲷Rhabdosargussarba、黑鲷Sparusmacrocephalus浸毒处理30min和60min。结果表明,两种形态余氛对色的耗氧率有明显抑制作用,游离余氯对平鲷、黑鲷的48hLC50分别为0.19和0.18mg·L-1,48hLC1分别为0.07和0.06mg·L-1;化合余氯的48hLC50分别为0.56和0.60mg·L-1,48hLC1分别为0.21和0.24mg·L-1。游离余氯的毒性大约是化合余筑的6倍。游离余氯、化合余氯安全阈限估算值分别为0.09和0.28mg·L-1,稍高于48hLC1。  相似文献   

7.
海水养殖池沉积物中重金属形态和生物酶活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连云港市对虾养殖池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采用Tessier连续萃取法,研究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Cu、Zn、Pb、Cd、Cr、As、Mn)的赋存形态和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活性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重金属Cu和Zn以有机-硫化物结合态为主要的赋存形态,Pb以铁锰氧化物态为主要的赋存形态,Cd以可交换态(平均33.47%)和碳酸盐结合态(平均31.16%)为主要存在形态,Cr和As主要以残渣态存在,Mn的铁锰氧化物态比例最高。脲酶的活性范围为0.45—8.96mg/(g·24h),碱性磷酸酶活性范围为2.45—6.69mg/(g·24h),过氧化氢酶活性范围为0.14—2.36m L/(g·min),转化酶活性范围为0.45—10.45mg/(g·24h)。脲酶活性与Cd、As的可交换态、Cd的碳酸盐结合态、Cu、As的铁锰氧化物态、Zn、Pb、Cd、Mn的有机硫化物态之间显著相关;碱性磷酸酶活性与Zn、Cd的铁锰氧化物态显著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Cd的可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及残渣态、Cu、Cd、As的铁锰氧化物态、Zn、Pb、Cd、Mn的有机硫结合态之间显著相关;转化酶活性与Cu、Cd、As的可交换态、Cd的碳酸盐结合态、Cu、Cd、As的铁锰氧化物态、Zn、Pb、Cd、Mn的有机硫化物态、Cd、As的残渣态之间显著相关。酶活性可以用来指示海水养殖池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铅(Pb)在海水中易产生沉淀,这将影响毒性实验中效应值的计算。本研究通过海水中不同重金属对中国广泛分布的底栖无脊椎动物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以及毒理学研究常用的海水模式生物卤虫(Artemiasalina)的急性毒性实验,对比分析了海水中Pb的生物毒性特点以及暴露溶液中Pb的析出对毒性实验结果的影响。用人工海水与天然海水配制Pb溶液时,理论浓度为18.7~1 200mg/L的Pb溶液中均出现大量白色沉淀。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S)对析出物进行检测,根据元素组成推测析出物主要为氯化铅与碳酸铅。对溶液浓度进行检测发现,Pb的实测浓度仅为理论浓度的1/15~1/2,根据实测浓度计算的Pb对双齿围沙蚕和卤虫的96h/48h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低于根据理论浓度计算值的1/10。对比Pb、Cu、Cd对双齿围沙蚕与卤虫的LC50值发现, Pb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低于Cu和Cd,且对不同生物的毒性效应存在差异。对比研究报道中Pb对海洋生物的急性毒性效应发现,Pb对幼体生物的毒性效应较显著,而在海水有效溶解...  相似文献   

9.
李玉  俞志明  宋秀贤 《海洋科学》2009,33(11):55-59
2003年5月至2004年2月期间,对胶州湾海域进行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根据海洋监测规范对采集水样的pH值、DO、COD、石油、重金属等化学指标进行测定,并对水质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3年5月胶州湾海域DO,COD,石油和Cu,Zn,Pb,Cd,总Hg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6.63,1.51,0.038和2.58,24.86,1.05,0.096,0.043 μg/L;2003年8月DO,COD,石油和Cu,Zn,Pb,Cd,总Hg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5.61,1.27,0.026和3.9,20.5,0.77,0.13,0.041 μg/L;2003年11月DO,COD,石油和Cu,Zn,Pb,Cd,总Hg的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7.27,1.86,0.016和4.02,16.55,0.63,0.093,0.06 μg/L;2004年2月DO,COD,石油和Cu,Zn,Pb,Cd,总Hg的平均值分别为:10.1,2.38,0.011和3.45,18.18,0.64.0.16,0.051 μg/L.海泊河口和黄岛轮渡水质已接近重污染;重金属Pb和Zn在部分海区受到轻度污杂;有机物污染呈现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Hg,Cu,Cd,Zn 对真鲷仔鱼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蓝伟光  陈霓 《海洋科学》1991,15(5):56-60
本文采用静水生物试验法测定了Hg,Cu,Cd,Zn对真鲷仔鱼(2周龄)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Hg,Cu,Cd,Zn对真鲷仔鱼24h的LC_(50)分别为0.025,0.31,5.00和3.70 mg/L,48h的LC_(50)分别为0.016,0.24,1.72和2.22mg/L,72h的LC_(50)分别为0.006,0.11,O.56和0.92mg/L,96h的LC_(50)分别为O.004,0.07,0.27和0.44 mg/L。Hg,Cu对真鲷仔鱼的影响极为显著,Zn,Cd的影响虽然很大,但比Hg,Cu低得多。Cd的毒性比Zn强,但毒理作用较为缓慢。4种重金属的毒性顺序为Hg>Cu>Cd>Zn。  相似文献   

11.
在培养基中添加亚硒酸钠、硫酸钾培养钝顶螺旋藻,研究硒、硫不同克分子比(Se:S)对钝顶螺旋藻有机化硒的影响,用2,3-二氨基萘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藻体中总硒、有机硒、4价硒及6价硒含量,分析藻体中硒的形态,价态构成。结果显示,一定范围内Se:S对钝顶螺旋藻产率影响不大,但硒浓度为3.80mmol/L、Se:S=0.812时螺旋藻产量、总硒及有机硒含量均最高,富硒钝顶螺旋藻中以有机硒为主,无机硒以4价硒为主。  相似文献   

12.
姜梅 《海岸工程》2000,19(1):64-68
长久以来,人们采用各咎护岸工程保护遭受侵蚀的岸段,却忽视了由这些护岸建筑引起的负面效应--干坝、突堤、离岸堤可导致邻近岸段的蚀退;海提、护岸至少经岸下蚀;海滩的人工再塑难以解决沙源,一个护岸工程,不仅要在工程上可行,还应地周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就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室内试验研究小头虫的生物扰动作用对沉积物油污降解的影响。实验在混加定量20~#柴油的小生境中进行6个月。期间对氧化还原电位不连续展(RPD)深度,Eh,烃类氧化菌菌量以及油浓度等参数做了连续测定。结果表明,小头虫的生物扰动作用通过改善沉积物次表层氧含量水平而促进了烃类氧化菌的生长,并因此使得沉积物中油污的生物降解提高了15%。  相似文献   

14.
脱镁叶绿素对浮游植物吸收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07年6月期间对大连湾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脱镁叶绿素对浮游植物吸收特性的影响。由实测数据及相关文献推断出脱镁叶绿素蓝光和红光吸收峰分别位于412和670nm波段,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脱镁叶绿素和叶绿素a的比吸收系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12nm波段脱镁叶绿素的比吸收系数远大于叶绿素a;440nm波段,叶绿素a的比吸收系数略大于脱镁叶绿素;670、675nm波段,叶绿素a的比吸收系数约为脱镁叶绿素的3倍。随脱镁叶绿素占色素总浓度比例的增大,浮游植物吸收曲线上蓝光吸收峰偏离440nm波段,逐渐向412nm波段靠近,并得到蓝光波段吸收峰的高度由脱镁叶绿素浓度决定,而红光波段吸收峰的高度由叶绿素a浓度决定。色素浓度与吸收系数进行乘幂函数拟合分析表明,412、440nm波段吸收系数与脱镁叶绿素浓度拟合相关性高于叶绿素a,而675nm波段相反。  相似文献   

15.
柳珊瑚酸(suberogorgin,Sub)是从南海柳珊瑚Suberogoryiasp.中分离的一种新结构化合物。依剂量地提高小鼠小肠炭末推进速度,并兴奋离体兔十二指肠,其ED50=7.1μmol·L-1。此作用可被阿托品(1μmol·L-1)完全拮抗,被吲哚美辛(170和350μmol·L-1)部分拮抗,但不被苯海拉明阻断,表明Sub的作用主要与M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16.
采用固体培养基体外抑菌法,在不同浓度,相同pH条件下,研究了采自浙江秀山海泥制备的不同浓度的海泥水溶体系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及其最低抑菌浓度,同时与目前公认较好的合成防腐剂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羟基苯甲酸丙酯进行对比,考察了海泥水溶体系的抑菌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浙江秀山滩涂海泥对各种指示菌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海泥水溶体系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黑曲霉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0.75、1.00、0.50、2.00,对细菌的抑菌效果与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相当,且优于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对霉菌的抑菌效果与两个阳性对照相当,对酵母菌的抑菌作用弱于对羟基苯甲酸丙酯和对羟基苯甲酸甲酯。抑菌动力学曲线显示接种72h内,含有海泥水溶体系的培养基中的供试菌生长均被抑制在一个较低水平,达到100%的抑制。因此将其用于食品防腐、化妆品工业、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新型海洋硫酸多糖DPS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采用开颅机械闭塞法阻断大鼠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观察了DPS(D-polysaccharide sulfate)对MCAO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iv DPS剂量分别为20、40mg/kd于术后30min静脉注射,能明显缩小MCAO24h造成的脑梗塞范围,减少脑水含量,但对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的改善效果,同时DPS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素(TXA2)生成和提高A(Ⅲ)(AntithrombinⅢ)活性的作用。提示DPS可通过抗凝抗血小板聚集、减少TXA2释放来发挥其抗脑缺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丁基锡(包括三丁基锡氧化物TBTO和三丁基锡氟化物TBTF)、三苯基锡化合物在低浓度下可限制海洋单细胞藻的生长和存活。一次培养实验结果表明:TBTO、TBTF、三苯基锡对三角褐指藻具有强毒性,其72小时半致死浓度EC 50分别为TBTO,0.83μg/dm~3TBTF,1.09μg/dm~3;三苯基锡,0.93μg/dm~3。  相似文献   

19.
研究海脉冲营养素“HMC”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鼠口服HMC300mg/kg·d,连续7~10d,可增加小鼠免疫器官的重量(P<0.05);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P<0.01);促进PHA刺激的淋巴细胞转化反应(P<0.01)和提高ANAE+淋巴细胞百分率(P<0.05);对小鼠血清溶血素和PFC数目的生成无显著影响(P>0.05),对HPA和CTX引起的免疫抑制有拮抗作用。提示:HMC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相似文献   

20.
在103-105a的尺度上,地磁场强度变化是影响陆地宇生核素生成速率的主要因素,其影响程度取决于样品的地理位置和暴露时间。根据已有的磁场古强度数据,模拟200 ka以来海拔2 km、25°N和40°N的地表10Be生成速率的变化,进而分析地表宇生核素生成速率变化对岩石暴露年代测定的影响及其模式年龄的校正。校正磁场强度变化后,海拔2 km、25°N上,50-200 ka的模式年龄可被压缩14%~19%,大于1σ的误差,相同海拔40°N上的模式年龄可减小约8%。对中低纬两组模式年龄的校正充分证明,磁场强度引起的陆地宇生核素生成速率变化是暴露年代测定中主要误差源之一,尤其在低纬高海拔地区这一影响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