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莉莉 《热带地理》2015,35(4):443-455
过去十年来,教育地理学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从地理学视角来关注教育问题,不同的研究动机催生了不同的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宏观的政治经济或“外向视角”研究方法来考察教育体制,展现的是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进程;其次,微观的社会文化或“内向视角”研究方法则强调校内空间的社会差异以及家庭和教育空间之间的联系。后者在对教育经验的理解方面,承认孩子和年轻人心声的重要性。本文基于已有的教育地理学研究,以地理学关注较少或尚未关注的国际学校和宗教学校作为考察案例,提出构建一个多尺度框架来分析前者,构建一个关联式框架来解释后者。  相似文献   

2.
作为"破碎城市"的典型表征,西方学者对门禁社区持负面态度,然而门禁社区在不同区域的出现受制于当地的社会文化要素,并可能对当地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试图探讨在中国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门禁社区与周边社会经济地位较低邻里的联系和社会关系,并通过分析门禁社区居民的活动范围和围墙内外居民彼此间的态度和社会交往来探讨门禁社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咏  陆林 《地理学报》2014,69(10):1557-1574
门户社区毗邻风景区且处于其出入口位置,在旅游发展中面临特殊的机遇和难题.依据社会交换理论,选择“社区参与度”、“居住区条件”、“对旅游机构信任度”、“旅游利益感知”、“旅游成本感知”、“社区满意度”和“旅游支持度”7 个结构变量构建社区旅游支持度测度模型,以黄山风景区的4 个门户社区为研究案例,对该模型进行检验,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和因子分析,探讨模型内各变量对社区旅游支持度发挥作用的路径及造成同一风景区不同门户社区支持度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总体而言,旅游利益感知和社区满意度对旅游支持度有正向影响;居住区条件、对旅游机构信任度和社区满意度对旅游利益感知有正向影响;社区参与度、居住区条件和对旅游机构信任度对社区满意度有正向影响.社区参与度对旅游利益感知正向影响不显著,旅游成本感知这一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关系不大.②各地居民感知和旅游支持度存在差异,南门汤口各维度总体得分最高,北门甘棠-耿城次之,东门谭家桥第三,西门焦村得分最低.③ 门户社区与黄山风景区的空间关系、区位条件与交通格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造成了各门户社区旅游支持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杨更生  王东  孙彬 《干旱区地理》2019,42(1):187-194
本文探究“一带一路”旅游大数据的产业创新体系架构,明确“旅游文化建设、旅游消费习性培育、跨域资源协作”等产业创新路径,明晰沿线各国的文化融合途径,构建以“文化通”为内涵的旅游大数据体系。通过文献梳理、质化研究和实时数据分析,建构适用性旅游大数据架构,解决“一带一路”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信息稀疏、习性碎片化和诚信不足等现实困难,助力沿线各国的旅游发展新局面。借鉴应用系统工程中霍尔三维支撑理论,从知识、时间和逻辑三个维度,搭建新时代条件下旅游业态的以价值集聚、诚信保护和旅游文化传承为核心的创新途径支持体系,为旅游经济管理理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5.
作为后现代城市主义的典型空间形态,门禁社区在全球的蔓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当前对门禁社区发展机制的探讨主要集中于全球性宏观社会环境和消费者需求的层面,但对供给方的推动和制约因素关注不够。本文从制度视角出发,以中国和荷兰为案例,分析了门禁社区发展的异同,并具体从住房开发政策过程、历史传统和价值观两方面去理解和解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研究既是对从供给角度研究门禁社区的补充和拓展,同时也显示了本土制度环境解释人文地理学问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在借鉴西方理论理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和社会变迁问题的同时,也不可忽视中国自身历史文化因素和社会制度背景。  相似文献   

6.
文彤  刘璐 《热带地理》2019,39(2):267-277
通过对广州南越王博物馆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的1 294条旅游留言档案(线下留言207条,线上留言1 087条)的文本分析,发现建筑遗址、文物遗产、解说系统和游客参与共同构成了博物馆文化展演的“舞台”“道具”“演员”和“观众”维度因素体系,“建筑遗址”通过真实遗址和现代展馆构建了满足观众对历史文化想象的“舞台”,“文物遗产”和“解说系统”分别以静态和动态的方式将城市记忆内涵进行解构,最后“游客参与”使记忆主体发挥能动性,完成自身对记忆内涵的再编码,实现城市记忆的建构和传承,因此这4个因素在城市记忆构建过程中分别发挥了唤醒、强化、活化和传承作用,构建了博物馆城市记忆链,并进一步强调了记忆主体感知行为、博物馆文化原真特性对于文化展演和记忆传承效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交通是开展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其对旅游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研究问题。高铁作为一种新兴交通工具,由于具有突出的客运能力,其对旅游活动的影响作用正在凸显,国内外学者对高铁旅游的关注程度亦在快速升温。本研究通过对相关已有研究成果的梳理,运用文献计量法、文本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高铁旅游研究相关文献标题词和关键词的分析,梳理出“高铁对旅游目的地可达性影响研究”、“高铁对旅游业影响研究”、“高铁对旅游空间结构影响研究”和“高铁对旅游者影响研究”四个研究热点。通过对四个研究热点进行综述,总结了国内外高铁旅游的研究进展,并比较了中外研究的差别,提出了对我国高铁旅游未来研究的展望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空间句法在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传标  古恒宇  陶伟 《热带地理》2015,35(4):515-521
在从“空间本体”“空间组构”“社会逻辑”等概念阐释空间句法的理论基础、核心概念和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对人文地理学中已有的句法研究进行综述,指出句法理论对人文地理学空间尤其是微观空间研究的借鉴意义,认为人文地理学者对于句法理论的引入目前还处于初期阶段。最后,从“家”等微观空间、“空间”结构优化、城市“空间”与空间属性间的关系等方面对空间句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进一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杜芳娟  袁振杰 《热带地理》2014,34(4):438-444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识别与恢复是中国民族认同研究的宏观背景,以往研究多强调国家建构的外部视角,较少从民族身份赋予的合理性和正统性背后,结合外部与内部的双重视角深入挖掘各相关主体如何参与到民族身份建构的过程。文章采用实地观察、深度访谈、文献法等对务川龙潭仡佬族进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以民族学家梳理的“濮―僚―仡佬”的族源承袭为理论依据,又以文字文本为依据发掘了濮、僚、仡佬与朱砂的关系,切合当下龙潭原住民与朱砂的生产生活,并以之建构其“仡佬族”身份。研究结果显示:“朱砂”的地方性参与了民族身份建构,且在旅游背景下地方再造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对“朱砂”的文本、祭祀、景观恢复与再造进行了对“仡佬族”身份的二次建构与强化,反映了地方政府主体对朱砂的地方性视角;但如何更好地进行地方再现,对地方文化的发展将有何影响,如何唤起族群真实的情感,官员、宗族精英、普通民众等不同的地方主体何以凝聚,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数字黄河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计算机三维虚拟空间的映射,是近20年来随着信息技术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研究领域。“原型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则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技术、现代遥感遥测技术和虚拟地理环境技术的发展而提出来的。通过概述“数字黄河”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探讨了“数字黄河”研究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包括自然环境中“原型黄河”各有机组成部分在虚拟地理环境中的表达及行为描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环境对黄河具有重要影响的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计算机表达。以“数字河道模型”为例详细论述了“数字黄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数字河道模型”、“数字流域模型”、“数字水库模型”和“数字河口模型”在虚拟地理环境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Urban geography》2013,34(2):129-15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advertising themes and rhetoric that have been assembled in the place-marketing of Shanghai's newly built gated communities. We demonstrate how place-marketing strategies, in this case selling the Chinese dream home, draws upon specific landscape meanings and values that are embedded in Chinese/Shanghainese history, even as symbolic and cultural capital from the contemporary scene also exert their influences. Collectively, these representations of the good life both reflect and reinforce the exclusivist housing aspirations and privatist visions of middle-class residents of gated communities in contemporary Shanghai. While advertisements do not always achieve the outcomes that property developers wish for, there is no doubt that they play significant roles in both shaping and reflecting landscape meanings and values. As medium and outcome, they reveal the growing aspirations of a new Chinese middle class.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aims to determine how three factors—the fence, the internal public space, and the type of building—affect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s well as the perception of social divisions that gated communities generate and the need for integration between people living in and outside gated communities. Its results are based on the survey conducted in two villages, Józefos?aw and Julianów, located in the Warsaw metropolitan region. It has been found that the existence of a physical barrier in the form of a fence affects the perception of human relationships. Research has confirmed the negative impact of fencing off on social bonds,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nd attachment to the area beyond the housing estate. The study of Józefos?aw and Julianów, however, has proved that for the residents of suburban gated communities the key factor that can increase their sense of community is access to an internal public space.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nd the attachment to the area of residence are also dependent on the type of building. Inhabitants of suburban gated communities dominated by multifamily housing are definitely characterized by a weaker attachment.  相似文献   

13.
R. Alan Walks 《Area》2010,42(1):7-24
Gated communities have been characterised as representing processes of 'forting up' and 'civic secession', in which their residents use gating as a strategy for withdrawing from political life and from taking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for others. The assumption is that the residents of private gated communities should be less likely to participate in political life, and/or be more likely to support political parties on the right who advocate privatisation, reduced government expenditures and lower taxes. If the act of living in a gated community is associated with either greater support for parties and policies on the right of the political spectrum, or limite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hen the growth of such forms of privatised communities has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urban politics and even for national political systems. However, despite surveys that have dealt with social attitudes 'behind the gate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politics of gated community residents. This paper fills this gap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lectoral behaviour during the 2006 federal election at the level of the polling station. Electoral participation and partisanship in 27 gated communities in three Canadian metropolitan areas is compared against that of non-gated residents. Regression analysis is conducted in order to determine whether gated community residents differ from their non-gated counterparts in the way they vote and their levels of electoral turnout, after controlling for social composition. The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then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新自由主义政策推行,封闭社区以其空间私有化、社会分异与隔离的特征成为一种特殊的全球现象。封闭社区对城市社会、政策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的基础上,探讨封闭社区的性质、类型和形成的影响因素,并重点讨论封闭社区对城市空间发展与演变的影响。封闭社区具有物理空间封闭性、社会空间隔离性和文化空间契约性,是经济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政策、制度环境与历史文化变迁和多元主体共同作用的产物。在空间效应上,封闭社区影响着城市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塑造和演变,进而深刻影响城市空间演化与城市发展。最后,从城市政府和城市规划的角度讨论封闭社区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研究已成为城市社会地理学理论与实践探讨的核心问题,其评价的指标组成也成为城市社会指标体系中的核心指标部分。本文在借鉴国外对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评价较为成熟的鲍氏(RichBoyer)九要素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西安卫星城镇2001年的有关统计数据,首次建立了中国区域中心城市及其卫星城镇的生活空间质量评价的综合指标体系。进而从实证主义角度运用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对西安卫星城镇生活空间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6.
宋伟轩  吕陈  徐旳 《地理研究》2011,30(4):709-722
选取南京封闭社区与开放社区相互邻近的4个对比组共8个居住社区,对其居民的社会属性、生活习惯和社区空间感知特征进行了问卷调查,并从250份手绘草图中提取和统计相关数据,据此分析城市居民社区空间意象地图的主要类型与构成要素.研究发现,居民的社会属性是影响人们社区空间意象的决定性因素,性别、年龄、收入和居住时间的差异导致居民...  相似文献   

17.
南京城市贫困空间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陈果  顾朝林  吴缚龙 《地理科学》2004,24(5):542-549
从城市社会地理学的角度,运用城市社会保障资料和典型社区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南京市城市贫困阶层进行了空间分析,并探讨了产生这一格局的原因和机制。从南京的实例不难看出,中国当代的城市贫困空间,既不同于国外城市的棚户区和边缘化特点,也不同于中国农村贫困户相对集中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分散性特征。形成这种城市贫困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主要在于中国城市近50年的城市住房分配制度造成了以单位制为基础的社会阶层混合居住的局面。随着城市住房体制改革的逐步完成和住房商品化和私有化进程,中国城市的贫困空间也将呈现相对集中分布的趋势,即贫困家庭向地价低廉的城郊结合带集中,而在城市中心区的外围也将由于房地产开发无法获利而造成旧区的衰退,从而形成贫民区。  相似文献   

18.
尹铎  钱俊希  朱竑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12):1517-1528
本文基于表征与非表征的研究视角,分析了以鄂尔多斯康巴什为代表的中国城市新区作为“家”的表征与实践过程。研究发现:针对康巴什新区,外部媒介与地方政府以表征手段建构了截然不同的“家”的意象。其中,BBC、Times等外媒将康巴什新区描绘成充满荒凉景观的“鬼城”和不健康的中国城市居住空间,而在地方政府的重构中,康巴什新区则充满了生态栖居必备的城市景观并成为了先进的城市文化空间。而作为“家”中的居住者,康巴什居民“家”的营建经历了从陌生到认同的渐进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日常生活实践中的空间转换与情感边界的构建。不同行动者共同塑造了康巴什新区多元的、充满矛盾意义的“家”的空间身份。本文旨在丰富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家”的地理学研究视角与类型,回应“鬼城”话语对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化“无家”的质疑,亦是城市新区社会文化研究的有益拓展与补充。  相似文献   

19.
迁居行为及其意愿反映了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揭示了城市居住环境是否能够满足居民的需要。论文从迁居意愿的视角,将地方依赖和社区认同引入迁居研究中,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城市居民的居住选择。运用Williams量表,在292份调查问卷和52份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北京中关村地区展开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关村周边社区居民对就业和子女教育具有明显的地方依赖和较高的社区认同感。在292名被调查者中,共有115名居民有迁居意愿,占被调查者总数的39.4%。其中,在就业和子女教育地方依赖程度较低的调查人群中,这一比例分别上升至47.2%和54.2%。此外,有迁居意愿的居民大多社区认同感不高,在115名有迁居意愿的居民中,仅有4人对所在社区具有强烈认同感。论文从地方感的角度丰富了居住空间的研究内容,为理解当代城市居住空间的特点、提升城市空间建设质量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