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成矿大地构造背景、盆地形成地质环境及其盆地类型、后期构造改造等是砂岩型铀矿形成前提条件;砂岩型铀矿主要受外生沉积条件、后成水文条件及物理化学环境制约;以东胜大型砂岩型铀为例,对砂岩型铀矿成矿机制与演化、铀矿床空间分布特点及规律等方面进行讨论;探讨了鄂尔多斯盆地地质背景、成矿条件、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及成矿作用,提出砂岩型铀矿成岩、后生、低温热液成矿阶段形成的特态相矿物群,论述了低温成矿作用的矿物学及物理化学证据,认为东胜大型砂岩型铀矿具有沉积预富集-古层间氧化淋滤-后生二次还原与交代的成因特征.  相似文献   

2.
沉积学进展中的若干主要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沉积学学科的几个主要进展方向几乎都与能源勘查的促进和刺激有关。已成为油气勘探有效新方法的层序地层学新进展突出表现在应用范围上不断扩大,先后出现被动大陆边缘和前陆盆地的层序模式,至今又广泛应用于主动大陆边缘、裂谷体系等沉积盆地。在90年代初,又用于现代沉积环境的对比研究,因而检验了层序模式和提高了对比精度。幕式沉积作用新观点的提出,冲击了所谓典型相模式的对比研究,大大提高了沉积体系研究的准确性和有利于层序界面的正确判别。始终是沉积学进展最为光辉一页的碳酸盐沉积,由于引入板块构造和诸多沉积作用新理论、新方法,对大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的碳酸盐沉积体系的划分、控制因素和演化等方面,都有深入的认识和发现。还应用先进测试手段对石灰岩的微相和超相进行了与多种沉积条件联系的探索。已是主要储岩之一的砂岩成岩作用亦有重大的突破。对它的研究,从早期描述性单井页-砂岩整体成因研究,到80年代后期进入按盆地成岩整体系统分析的研究阶段,而且对砂岩成岩作用中矿物学研究亦获得不少新认识。  相似文献   

3.
李忠 《沉积学报》2023,(6):1768-1780
【意义】沉积成岩或流体—岩石作用是盆地动力学的重要内容,但相关深层—超深层研究仍真假混淆、疑点重重,核心科学技术问题有待凝练。【进展】主要就含油气盆地具有深层—超深层特色的、与成岩动力学密切相关的若干研究领域进行了梳理,包括盆地类型及物性演变、流体活动属性和效应、成岩动力体制以及高分辨成岩记录表征和判识技术等的研究现状和认识进展。【结论与展望】综合分析成岩动力学研究趋向,认为温度、压力/应力、流体、时间耦合演变是决定盆地充填物成岩演变的基本环境要素,而深层—超深层沉积成岩的流体相态、岩石物理属性演变、流体—岩石作用动力机制等专属性问题应成为目前基础研究前沿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李忠 《沉积学报》2006,24(6):928-933
第17届国际沉积学大会于2006年8月27日至9月1日在日本福冈市召开。做为四年一次的国际沉积学盛会,大会讨论了微生物过程和沉积成岩作用、深海与陆缘沉积过程及产物、沉积记录与重大地质环境演化、火山-沉积大地构造,以及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环境沉积学与资源问题等热点领域,其中大多将会继续成为未来若干年内国际沉积学的重要发展方向,并可能成为今后理论沉积学创新的重要生长点。但是在本次大会上,对陆相(或非海相)沉积与大陆构造、活动古地理、盆地流体动力学及相关成岩作用的研究并未形成热点。与国际沉积学研究强国相比,认为我国沉积学研究是危机与机会共存;我们不仅在服务国民经济方面,而且在国际沉积学前沿研究领域应该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构造动力成岩成矿和构造物理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动力成岩成矿"的理论是地质力学构造控岩控矿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是上世纪70-80年代初,在构造地球化学领域关于应力矿物、岩石变形-变质关系、构造控矿等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应用动力成岩成矿载体的"构造岩相带",在新疆沙尔托海铬铁矿开展深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后续研究,从"动力成岩成矿"阶段,发展到现今的"构造物理化学"阶段。基于固体力学原理,研究认为变形岩石由偏应力场引起,偏应力场可分为差应力状态和各向等正应力状态两个部分,后者被命名为"构造附加静水压力"。"构造附加静水压力"不仅能引起岩石体积变化,也能影响其中化学平衡,是一个物理化学变量。结合胶东金矿的长期研究发现,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是化学平衡的结果,物理化学环境才是化学作用的原因,提出"构造力改变压力温度等条件影响化学平衡"的认识。创建"成矿深度构造校正"方法,预测胶东金矿深部"第二富集带"得到证实,促进胶东从危机矿山重灾区转而成为全球第三大金矿区。经过40多年的理论研究、地质调查和找矿实践,构造物理化学取得显著进展,1996年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设立"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学组"。2018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成立"构造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各类火成岩的特点与成因、岩浆作用过程、岩浆物理化学三个方面简要地评述了最近四五年来国外火成岩石学研究的进展和动向。涉及的岩石和岩石组合有各种大地构造环境中的玄武岩、岛弧及陆缘弧火山岩、花岗岩、蛇绿岩、大陆碱性岩、金伯利岩与碳酸岩、科马提岩、层状基性一超基性岩、地幔包体等。在岩类学中许多新事实的发现,动摇了一些过去流行的岩石成因模式。岩浆过程中物理作用的研究空前高涨。热力学(平衡的与非平衡的)、化学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有机结合将会成为火成岩石学的新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蒙皂石伊利石化的三种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皂石伊利石化的三种成因机制张立飞(北京大学地质学系,100871)蒙皂石的伊利石化(illitization)是粘土矿物在沉积成岩阶段或进入很低温变质阶段所发生的最常见的一种反应过程。其研究对于探讨成岩作用过程和石油的形成、运移都有重要意义。但有关...  相似文献   

8.
80年代国际岩石圈计划实施以来,榴辉岩及其相关岩石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榴辉岩作为一类“特征变质岩石”成为探讨莫霍面性质、板块构造运动机理和大陆推覆构造等一系列重大地质难题的关键性指示岩石。笔者在综合分析对比全球榴辉岩的分布、相关岩石组合、成岩物理化学条件和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的基础上,提出“榴辉岩套”的概念,用来表述广泛出露榴辉岩并密切伴生(伴随)其它高压岩石组合和构造形变的特殊构造单元;排除呈包体赋存于金伯利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中的榴辉岩。  相似文献   

9.
肖荣阁  杨帆  李娜  屈云燕 《地学前缘》2012,19(3):137-138
陨石及陨石坑是天文学研究中最现实直观的地质现象,也是现代科技时代人们最热衷的自然科学景观现象。探讨撞击构造及撞击周期涉及行星撞击对地球形成演化的影响,涉及对地磁场及自转地轴变化的影响,涉及地球内动力变化及大地构造演化;撞击作用及撞击构造可以形成一系列的经济矿产,如金刚石、多金属矿产及有机沉积矿产,蒸发沉积矿产等;陨石撞击会引发全球性毁灭性灾害,地球生物周期性灭绝大部分与陨石撞击有关,因此陨石撞击研究涉及自然灾害预防,是近代和未来科学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0.
矿物包裹体在沉积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覃建雄 《矿物岩石》1992,12(2):103-111
矿物包裹体是在沉积成岩成矿过程中被捕获的原始沉积成岩成矿流体介质,对包裹体的研究不但可以提供诸多物理化学条件(温度、压力、含盐度、逸散度、pH值、Eh值、密度、体积等)的重要信息,而且有助于了解沉积成岩成矿流体介质的性质、组分、状态以及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化规律。本文系统介绍并探索矿物包裹体在沉积岩成因、成岩作用、成岩微区分析、成岩条件、成岩环境、成岩演化过程、有机质热演化和沉积盆地分析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李忠  刘嘉庆 《沉积学报》2009,27(5):837-848
对成岩作用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的系统认识已经成为国际成岩作用研究的学术热点,而对沉积盆地尤其是化石能源盆地成岩作用重要性认识的加强,使得对成岩作用时空属性及其界定的精度要求愈来愈高。为此本文明确提出了在盆地动力学演化框架内,基于盆地沉积层序(岩石—矿物—化学体系配置)、埋藏、构造、流体格架分析,开展成岩作用时空分布研究的思路。进一步讨论了成岩作用的动力机制与时空分布研究若干问题和发展趋向,提出了应重视和开展地表温度变化对埋藏成岩作用,沉积结构及其矿物—化学体系对后期成岩改造的制约机理,断裂相、变形条带及其与碎屑岩储层裂缝或强压实改造关系,构造—流体活动耦合机制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效应等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富有机质地质样品Re-Os同位素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Re-Os同位素的研究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重要进展。Re、Os能够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富有机质地质样品中富集,Re-Os同位素体系在各种富有机质样品的研究已成为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领域一个新的热点。文章介绍了Re-Os同位素体系研究应用于富有机质地质样品研究的原理及其地质样品种类,从风化淋滤和熟化两方面对Re-Os同位素体系的封闭性进行了说明,并且结合实例论述了Re-Os同位素体系应用于富有机质地质样品的重大意义,还对不同类型富有机质样品的采样和溶样方法进行了归纳。此外,还提出了当前富有机质地质样品Re-Os同位素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指出富有机质地质样品Re-Os同位素分析将成为解决地质难题一种新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3.
盆地流体动力学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盆地流体动力学是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手段和计算机模拟等技术 ,通过对温度场、压力场和化学场等各种物理化学场的综合研究 ,在流体输导网络的格架下 ,再现盆地内流体运动过程及其活动规律的多学科综合的研究领域。流体是控制盆地中物质演变和能量再分配的主导因素 ,它对沉积盆地的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过程与成矿作用等都可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因此受到国内外地学界高度重视。近十多年来 ,盆地流体研究在盆地流体流动样式、流体输导网络、流体与岩石相互作用、流体示踪技术、流体模拟技术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随着盆地流体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应用将会给资源勘查带来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徐杰  姜在兴 《古地理学报》2019,21(3):379-396
沉积物物源研究作为沟通沉积盆地与剥蚀区的纽带,有助于恢复源区构造背景、估计沉积物搬运路径与距离、重建古水系和恢复沉积盆地充填演化历史等,在源-汇系统分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方法如岩石学、沉积学、重矿物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在物源体系分析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同位素测试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碎屑矿物同位素测年开始大量地被应用到物源分析当中。近些年碎屑锆石测年被广泛地应用到沉积盆地物源体系恢复和古水系重建中,而针对碎屑矿物如金红石、独居石和磷灰石等的同位素测年也同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多种矿物组合分析以及单矿物多重定年,可以更全面地恢复物源区的构造演化史,从而更准确地恢复构造演化与盆地充填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同时随着碎屑锆石U/Pb数据的日益增多,越来越多的数学和统计学方法开始被引入用于定量分析不同物源区对沉积区砂体展布的影响。现今和未来的物源分析将是不断引入新的研究技术、将传统方法与新技术的结合、从单一方法到多种方法的综合、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化研究、从单一学科到多学科交叉的过程,从而更好地让我们认识沉积物在地表的剥蚀搬运沉积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创新成果主要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相关专业期刊上.《沉积学报》作为国内集中体现沉积学、沉积矿产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创新性研究成果的载体,至今已创刊31年.本文利用数据库提供的文献详细信息,从文献计量分析的角度,透视《沉积学报》创刊31年来论文的发表趋势.基于对《沉积学报》刊载论文的数量、学科分类、研究地域、核心作者群、研究热点等指标的年际分布量化,分析了该刊所关注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向变革,探讨了国内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组织机构分布与研究人员组成.结果表明,31年来,《沉积学报》的论文发表数量总体呈阶段性波动增长趋势;发文机构具有显著的地质、矿产、石油学科相关属性,地域相关性弱;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层序地层学、沉积盆地分析与模拟、沉积作用、油气储层沉积学、矿床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是《沉积学报》的热点和重点领域.基于引文分析(CSCD和SCIE引用)的结果表明,《沉积学报》刊载论文被引用频次和期刊影响因子不断提高,进一步说明了学界对《沉积学报》的关注程度不断加强.最主要资助来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占统计总量的40%.另外,由于新兴研究力量的兴起和研究者提高国际影响力的需求,导致该刊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这对《沉积学报》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As geochemical appraisals of mineral regions of commercial prospectivity evolve, the organic matter associated with metal rich ores has attracted greater attention. Petroleum basin and modern seafloor hydrothermal v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organic matter can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behaviour of mineralising fluids. There have been many isolated reports of certain organic compositional or morphological (e.g. pyrobitumen) features showing an apparent relationships with hydrothermal fluids or minerals, raising expectations that organic based parameters might be useful to mineral exploration. However, the understanding of organic–inorganic relationships in Earth systems is far from complete. For example, the detailed mechanics of the interaction of organics with hydrothermal fluids over geological time remain largely undefined. Organic geochemistry studies have traditionally involved the measurement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hydrocarbon composition of sedimentary rocks. Here we review the types of aliphatic hydrocarbons,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metalloporphyrins often detected from organic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s in mineral-rich regions. Such molecular data can be particularly diagnostic of biochemical sources and the palaeo-environments at the time mineral associated organic matter was deposited. Sub-surface trends of hydrocarbon alteration may also reflect major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such as thermal maturity and biodegradation. Organic geochemistry data can also occasionally provide information about the nature (e.g., origin, composition, temperatures) and migration pathways of hydrothermal fluids and can make a contribution to holistic ore genesis models. The well preserved organic matter associated with the economic “Here's Your Chance” Pb–Zn–Ag Mine (Paleoproterozoic Barney Creek Formation, McArthur Basin, Australia) and the transition metal-rich Early Permian Kupferschiefer Formation (Germany–Poland) have attract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A more detailed summary of the organic character of these deposits is provided to highlight the contribution organic geochemistry can make to understanding mineralisation processes. Most organic geochemical studies of highly mineralised regions, however, have not adequately addressed the significance of organic matter to mineralisation. A slightly different analytical focus than traditionally used for exploration appraisal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may be required to properly evaluate the significance of organic species to the mobilisation, 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ore metals. The characterisation and subsequent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organic substances and complexes within metalliferous hydrothermal systems will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and role of organic–inorganic fluids or other affiliated organics in ore systems.  相似文献   

17.
为了正确、高效地完成沉积岩石学的研究内容,势必要求沉积岩石学的研究方法具多样性和先进性,并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作者着重阐述了沉积岩石学的室内研究方法,旨在为沉积岩石学研究者系统介绍合适的技术和手段。室内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矿物成分与结构分析、无机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和其他实验方法。矿物成分与结构分析主要包括薄片鉴定、粒度分析、重矿物分析、激光拉曼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微区矿物识别和元素分析、阴极发光分析,以及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和热谱分析。无机地球化学分析主要包括元素地球化学、风化强度的量化、稳定同位素分析和测年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主要包括总有机碳、岩石热解分析、镜质体分析、气相色谱分析和生物标志物色谱—质谱分析、非生物标志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稳定同位素组成分析等。此外,沉积岩石学的室内研究方法还包括磁性矿物学、物理和数值模拟、岩石地球物理方法和地质大数据方法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和发展,是促进沉积岩石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It is possible to apply actualistic principles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leoenvironment of iron-rich sedimentary rocks, although few iron-rich sediments form today. The sedimentary textures and structures of cherty iron-formations, Minette-tpye ironstones and limestones are similar. These similarities prove that the hydrodynamic processes of the deposition of the three rock types are the same. Therefore, it is possible to define facies of cherty iron-formations and Minette-type ironstones on the basis of their sedimentary textures and structures, disregarding mineralogy, and to interprete the formative environment by comparison with Recent limestones. Shaly sulfide iron-formation and sideritic clay ironstones are ferriferous mudstones. Methods appli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iron-poor shales may also be applied to these two rock types. The mineralogy of iron-rich sedimentary rocks is determined by diagenetic processes. Depositional organic content of the sediment, sediment texture (which controls diffusivity and permeability) and the groundwater flow system during diagenesis are the primary controls of iron-mineral diagenesis. Paleogeography and basin bathymetry are indirect controls of iron mineralogy, because they affect organic content and sediment texture.  相似文献   

19.
砂岩型铀矿床的形成既需要适当的沉积环境做准备, 又与成岩环境关系密切.通过宏观沉积学和泥岩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探讨了吐哈盆地西南缘水西沟群的沉积介质环境, 利用砂岩样品的流体包裹体及激光拉曼光谱分析阐明了成岩环境.研究发现, 从沉积期到成岩期研究区的水西沟群具有2种截然不同的地质环境: 沉积期泥岩矿物中Sr/Ba比值小于0.3, B平均值为46.35×10-6, 同时具有淡水动物化石组合, 显示为温暖潮湿的贫氧、淡水介质环境, 但到成岩期却演化为具有有机质参与的中低温(156.1℃)、超盐度(7.4%)成岩环境, 现今环境(地下水盐度为7.8%)恰好与成岩环境相似.值得注意的是, 研究区铀成矿的年龄(104± 1)Ma、(24± 1)Ma、(7± 0)Ma与成岩期基本吻合, 表明具有有机质参与的中低温、超盐度环境也可能是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环境.   相似文献   

20.
陆源沉积岩物源分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陆源沉积岩物源分析对于古地理重建、古环境与古气候恢复、沉积盆地分析、沉积矿产预测、大地构造背景分析及盆山耦合研究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沉积学方法、岩石学方法、重矿物方法、元素地球化学方法、地质年代学方法、粘土矿物学方法、化石及生标化合物方法及地球物理学方法等传统的物源分析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磁性矿物学方法、矿物颗粒微形貌分析等物源分析新方法。由此展望了物源分析的发展趋势: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物源分析将从传统方法向现代测试技术的转化,从单一方法到多方法的综合运用,从单一学科走向多学科联合交叉,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