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圪塔山口含铜镍镁铁-超镁铁质岩体位于东天山黄山–镜儿泉–图拉尔根铜镍矿带东段。岩体由I-1,I-2,I-3,I-4四个小岩体组成,主要岩石类型为辉石橄榄岩、橄榄辉石岩、辉长岩和闪长岩,主要赋矿岩相为辉石橄榄岩。I-2号含矿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275.0±3.6 Ma,与东天山地区含铜镍矿镁铁–超镁铁岩体形成时代相近,I-4号不含矿岩体锆石SHRIMP U-Pb年龄为364.2±3.9 Ma,明显早于含矿岩体。样品的主量元素组成显示岩浆演化过程主要发生了橄榄石和少量辉石的分离结晶/堆晶作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呈轻稀土略富集的右倾型,Eu异常不明显;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Cs、Sr、Ba),适度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遭受了较弱的中–下地壳物质混染。U/Th-Th/Zr、Ba/Th-Th/Yb图解,La/Nb、La/Ba和Ba/Nb比值表明岩浆源区遭受了明显的俯冲流体交代作用。综合含矿岩体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演化历史,认为圪塔山口含矿岩体形成于碰撞后伸展背景,可能同时叠加了塔里木地幔柱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安徽宣城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近年来新发现的矿集区,区内广泛出露与成矿作用有着密切关系的中酸性侵入岩,其中,昆山岩体是区内出露面积最大的岩体,岩体周围分布着许多重要的铜金、铅锌、硫铁等矿床。为了探讨昆山岩体的成因及构造意义,本文对该岩体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岩体主要由辉石闪长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31.8±2.1)Ma,反映岩体为白垩世侵位。岩石轻稀土元素富集而重稀土元素亏损,Eu呈轻微的负异常,富集Rb、Ba、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P等高场强元素,反映其源岩可能主要为壳幔混合源,岩体是由古老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长英质岩浆与起源于富集地幔的富碱玄武质岩浆混合后形成。  相似文献   

3.
文章报道了东昆仑夏日哈木铜镍矿成矿岩体的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以及锆石Hf同位素资料,以确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岩石成因及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夏日哈木Ⅰ号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位于昆中基底隆起花岗岩带中段,北侧靠近昆北断裂。岩体走向NEE,剖面呈平缓的“岩盆状”,地表出露面积约0.7 km2。该杂岩体主要由辉长苏长岩、斜方辉石岩、橄榄辉石岩、斜长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组成,橄榄岩相和辉石岩相是主要的Cu、Ni赋矿岩相。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主量元素具有低硅(w(SiO2)=36.68%~52.58%)、低钛(w(TiO2)=0.13%~0.47%)、高镁(w(MgO)=10.91%~35.81%)、贫碱(w(K2O+Na2O)=0.26%~1.95%)的特征,属亚碱性系列岩石,m/f为3.88~6.29,属铁质超基性岩类(m/f=2~6.5)。岩石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La/Yb)N=1.44~2.98,Eu异常不明显,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说明岩体的同源性。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岩体中存在新元古代花岗岩的捕虏体以及La/Yb、Ce/Yb、Th/Yb、Nb/La、La/Sm比值显示岩体经历了有限的地壳混染。辉长苏长岩锆石的LA-MC ICPMS、U-Pb年代学研究表明,岩体形成年龄为(423±1) Ma,MSWD=0.14,属晚志留世。锆石的176Hf/177Hf比值为0.282 628~0.282 833,相应的εHf(t)均为正值(4.0~10.9),Lu-Hf的单阶段模式年龄(tDM1)为610~875 Ma,平均值为788 Ma,大于锆石U-Pb年龄。研究认为,岩体的岩浆源区主要为亏损地幔,可能有早期流体交代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组分的加入和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文章认为岩体形成于碰撞后伸展的构造环境,可能与俯冲板片的断离作用有关。岩浆演化过程中橄榄石和斜方辉石的分离结晶作用和地壳中硫的加入可能是促使岩浆体系达到硫饱和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永平卓潘碱性杂岩体是三江特提斯新生代钾质岩浆带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兰坪盆地西缘。岩石类型主要为正长辉石岩、辉石正长岩、正长岩以及少量霞石正长岩。岩石化学性质显示高碱、高K_2O/Na_2O比值、低TiO_2和高Al_2O_3的特征。岩体微量元素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元素,特别是"Ta-Nb-Ti"负异常更明显,具有典型俯冲带岩浆的特征。稀土总含量都比较高,LREE富集,HLEE相对亏损,Eu负异常不明显或无Eu负异常,(La/Yb)_N值较大介于38.2~80.3之间。对卓潘岩体的正长岩和正长辉石岩2个样品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年龄分别为33.40±0.38Ma和34.22±0.33Ma。正长辉石岩εHf(t)值介于-10.6~-4.3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在1356~1759Ma之间。卓潘碱性杂岩体不同岩性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和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基本一致,表明卓潘碱性杂岩体不同类型的岩石是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岩体的Nb/U均值为2.95介于俯冲带流体和全球俯冲沉积物之间以及岩体微量元素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Ti、Nb、Ta,稀土元素表现为轻稀土富集、无或弱的负Ce和负Eu异常,暗示了岩浆源区存在俯冲的洋壳或陆壳沉积物的流体或熔融体与岩石圈地幔的交代富集作用。岩浆源区经历晚石炭世-晚二叠世(305~250Ma)古特提斯昌宁-孟连洋和古特提斯金沙江-哀牢山洋双向俯冲,岩石圈地幔发生富集作用并形成富钾的交代岩石圈地幔。在新生代,新特提斯洋岩石圈从印度大陆岩石圈断离,引发交代富集大陆岩石圈地幔拆沉,热的软流圈上涌,熔融交代的富钾岩石圈地幔,岩浆侵位分异形成卓潘岩体。  相似文献   

5.
金寨响洪甸碱性侵入岩体分布在大别造山带东北缘的北淮阳地区,侵位于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佛子岭群中。主要岩石类型为正长岩(似斑状正长岩)、碱性正长岩和霞石正长岩。正长岩的主要矿物为碱性长石及少量黑云母、普通辉石、绿钙闪石;碱性正长岩包含钾长石、角闪石、辉石和少量黑云母;霞石正长岩主要由碱性长石、霞石及少量绿钙闪石、普通辉石、次透辉石等矿物组成。化学成分上均具有偏铝质、富碱、高钾、贫钛的特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U、Nd和轻稀土元素La、Ce、Pr、Nd、Sm,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轻、重稀土元素比值及La/Nb、Ba/Nb值较高,呈弱的负铕异常。根据高精度同位素年代学测试结果,响洪甸碱性侵入岩成岩期次分为2期:早期霞石正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35.1±0.7)Ma;晚期正长岩,SHRIMP锆石U-Pb年龄为(125.0±1)Ma和碱性正长岩,颗粒锆石U-Pb年龄为122.3 Ma。主体岩石似斑状正长岩的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其初始176Hf/177Hf比值为0.282 243~0.282 404,εHf(t)为-10.376~-16.602,结合该岩体的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推测响洪甸碱性侵入岩是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其源区可能有部分陆壳物质的参与。其形成的构造背景为后碰撞的伸展环境。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大面积分布的中基性火山岩的时代厘定对研究大兴安岭中生代火山岩带的构造演化及地层划分具有重要意义。本次基于开展的黑龙江省盘古林场幅、布鲁克里河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对该区原划为中—晚侏罗世塔木兰沟组的中基性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研究。其中2件粗安岩年龄分别为(185.8±8.1)Ma、(196.8±2.1)Ma,玄武安山岩年龄为(196.3±2.7)Ma,时代为早侏罗世,表明在塔木兰沟组中存在一套早侏罗世中基性火山岩。通过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套中基性火山岩总体属于准铝质,以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为主,显示富集Ba、K、La、Ce、Sr、Z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Th、Nb、P、Zr、Ti等高场强元素和重稀土元素特征。认为该套早侏罗世中基性火山岩的形成与蒙古—鄂霍茨克洋板块向额尔古纳地块下的俯冲作用关系密切,构造环境为活动陆缘环境。  相似文献   

7.
半坡杂岩体位于滇西澜沧江构造岩浆带南段,岩体主要由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和辉长闪长岩等镁铁 超镁铁质岩组成。通过ID-TIMS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对半坡杂岩体中辉长闪长岩进行精确定年,获得其结晶年龄为(294.9±2.6) Ma,表明半坡杂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二叠世。半坡杂岩体中不同类型岩石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相似,均呈现轻稀土元素(LREEs)相对于重稀土元素(HREEs)弱到中等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Zr和Hf相对亏损的特征,εNd(t=295 Ma)为正值,在+3.4~+6.6,接近亏损地幔值,这些特征与典型的大洋岛弧玄武岩的特征相似。混合计算表明,半坡杂岩体母岩浆为地幔楔部分熔融,加上约2%~7%源于大洋俯冲沉积物的富硅熔浆和蚀变洋壳流体形成的岛弧玄武质岩浆。上述年龄和同位素数据提供了早二叠世早期南澜沧江地区洋内俯冲的可靠证据。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东部央格力雅山岩体岩性为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和英云闪长岩。正长花岗岩U-Pb年龄为130.4±1.1Ma,英云闪长岩U-Pb年龄为126.6±3.0Ma、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1.6±1.1Ma和130.7±1.5Ma,显示岩体侵位时间为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花岗岩体具有富硅、富碱、贫钙的特征,属准铝质-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低、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Nb)N值在9.14~24.86之间、正Eu异常显著(δEu值为1.03~1.53);微量元素K、La、Sr、Gd等明显富集,Nb、Pr、P、Ti等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高场强元素富集。岩石分异指数平均为80.63,岩石成因类型属高分异I型花岗岩,岩浆来源于下地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形成于伸展环境,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贵池抛刀岭金矿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庆-贵池矿集区,是该地区首次发现的独立玢岩型金矿床,含矿岩体主要为蚀变矿化的英安玢岩.经过近两年的地质勘查,该矿床已接近大型金矿床规模.通过对抛刀岭金矿含矿岩体锆石LA-ICPMS U-Pb测定,其成岩年龄为146.8±2.4Ma和141.3±1.0Ma(2σ),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生代大规模铜金成矿事件时间一致.全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岩石为过铝质,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K、Rb、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和轻稀土富集等地球化学特征.较高的锆石Ce4+/Ce3+和EuN/EuN*显示抛刀岭含矿岩体具有较高的氧逸度特征.构造判别图解显示这套含矿岩石属火山弧花岗岩(VAG),与长江中下游铜金矿床含矿岩体形成于同一构造背景下,即太平洋俯冲作用引起的洋壳和地幔楔熔融形成.  相似文献   

10.
最近在西藏直孔地区冲尼村附近识别出一套二叠纪岛弧玄武岩。本文报道了其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及锆石U-Pb年代学数据,探讨了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显示,玄武岩浆结晶年龄为270.8±2.1 Ma,时代属中二叠世;全岩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冲尼玄武岩为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相对亏损,无Eu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冲尼玄武岩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综合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成果,中二叠世冲尼岛弧玄武岩形成于直孔-松多古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减的构造背景下,由俯冲板片之上经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大兴安岭地区晚古生代花岗质岩石的成因及其构造背景,笔者对雅尔根楚地区二长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与地球化学测试分析。锆石U-Pb年龄结果显示研究区二长花岗岩形成于晚石炭世(312±2 Ma)。二长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O_2(75.16%~75.32%)和全碱(8.45%~8.76%)含量,较低的MgO(0.12%~0.14%)含量,以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U、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Nb、Ta、Ti及P元素为特征,并且其ε_(Hf)(t)值和Hf二阶段模式年龄变化于+3.5~+9.5和1 103~715 Ma,表明其原始岩浆来源于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结合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域地质调查结果,认为研究区晚石炭世二长花岗岩的形成与古亚洲大洋板块向兴安地块下的俯冲作用有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2.
We present detailed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Sr-Nd-Pb isotopic data for late Mesozoic mafic intrusions in the Taili region (western Liaodong Province) of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NCC). We obtained laser-ablation inductively-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U-Pb zircon ages from lamprophyres with ages ranging from 139 to 162 Ma and diorites with clusters of ages at 226 ± 11 Ma, 165 ± 5.8 Ma and 140 ± 4.8 Ma. We interpret the Triassic zircons in diorites to be inherited from the Paleo-Asian Ocean slab. Both the lamprophyres and diorites contain abundant inherited grains (2644–2456 Ma) that were likely derived from the ancient NCC basement, reflecting a contribution from old lower crustal material. Like contemporaneous late Mesozoic mafic rocks in the Jiaodong and Liaodong Peninsula areas of the NCC, the Taili lamprophyres reveal a strong subduction signature in their normalized trace element patterns, including depletion of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and enrichment of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The rare-earth element patterns of the Taili intermediate-mafic intrusions are best explained if they were principally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amphibole-bearing lherzolite in the spinel-garnet transition zone. Slab-derived melts likely con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of late Mesozoic mafic rocks along three margins of the craton: due to accretion of the Yangtze Block along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he craton, subduction of the Paleo-Asian Ocean along the northern margin, and subduction of the Paleo-Pacific oceanic plate along the eastern margin of NCC. We present a synthesis of the geochemical,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magmatic rocks and periods of deformation that contributed to decratonization of the NCC in response to the Mes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adjacent plates along its northern, southern, and eastern margins.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杂岩主要出露在佳木斯地块西缘,沿牡丹江断裂分布,为佳木斯地块与松嫩地块拼合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混杂岩.杂岩以强烈变形的长英质糜棱岩为主体,其中含有大量具洋壳性质的超基性岩、变基性熔岩(蓝片岩)及变硅质岩和大理岩等岩块或岩片.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牡丹江地区的长英质糜棱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研究.获得两组206Pb/238U年龄数据,其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509.4±7.1 Ma(n=9,MSWD=1.3)和269±1.9 Ma(n=22,MSWD=0.93).其中最老2 420和2 459 Ma锆石年龄的出现,表明杂岩中有来自古元古界古老物质;509 Ma左右是佳木斯地块中麻山群的高级变质和花岗质岩浆作用年龄;约269 Ma年龄说明黑龙江杂岩变形基质形成于晚二叠世之后,可能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事件相关.  相似文献   

14.
对吉林安图地区原划为中元古代构造地层的海沟岩群进行的野外地质工作和锆石 SHRIMP U-Pb 年代学工作表明, 海沟岩群不同岩组的变质程度和形成时代都存在明显差异。 以条带状含铁建造为特征的四岔子岩组受到高级变质作用改造, 变质程度为高角闪岩相并伴有深熔。 侵入 BIF 铁矿的奥长花岗质片麻岩给出的形成时代为 2 554 ± 3 Ma 或更老, 变质时代为 2 528 ± 11 Ma, 表明四岔子岩组应当老于 2 554 Ma。 结合区域对比, 推测其为新太古代变质表壳岩。 而东方红岩组虽然变形作用强烈, 但仅为绿片岩相变质。 该岩组中的变流纹岩形成年龄为 178 ± 2 Ma, 表明其为早侏罗世火山岩, 受到后期韧性变形作用的改造。 新资料表 明原划的海沟岩群需要解体, 其中既包括太古宙变质基底, 也包括受到变形影响的中生代地层。 太古宙地质体在古生代末-中生代初古亚洲洋闭合及造山后构造作用下, 呈岩片出露在年轻地质体之间。 本文的奥长花岗质片麻岩变质增生边和变质新生锆石具有异常高的 Th/U 比 值, 推测其和变质过程中高 U 矿物的形成有关。 高 Th/U 比变质锆石和低 Th/U 比岩浆锆石的实例表明:对锆石成因进行判别时, Th/U 比值只能作为一个辅助手段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5.
黑白山镁铁超镁铁岩位于新疆中天山地块与觉罗塔格构造带的分界断裂——阿其克库都克大断裂南侧约4 km处。该岩体主要由阳起石化橄榄辉石岩、辉橄岩、辉石岩、蚀变细粒辉长岩组成,对岩体的主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岩体属铁质镁铁超镁铁岩,具低钾拉斑玄武质岩的分异特征;岩石具相对较低SiO2(43.90%~52.80%)、相对富Na2O(0.38%~2.97%),贫K2O(0.11%~0.47%)及Na2O>K2O特征;MgO值变化大且较高(4.25%~32.49%),较高Mg#(63.94~82.98),相对富集轻稀土((La/Yb)N为2.03~5.76),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U,La,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Ce,Ti,强烈富集Pb,说明岩石具幔源特征和岛弧岩浆特征。LA-ICP-MS锆石UPb年龄(392.7±4.5)Ma表明,该岩体属早泥盆世岩浆活动的产物。Hf同位素等地球化学特征和岩相学显示,岩浆起源于含有早期俯冲洋壳的亏损软流圈地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受到地壳及围岩混染,但混染作用较弱。黑白山岩体的发现为北天山洋在早古生代沿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向南俯冲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江西省安远县园岭寨钼矿是南岭地区新发现的大型独立斑岩型钼矿床,矿体主要产出在园岭寨花岗斑岩与寻乌组变质岩的内外接触带中。通过对园岭寨钼矿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成岩成矿时代研究,结果表明,园岭寨花岗斑岩化学成分具有富K2O(6.52%~8.33%)、P2O5(0.17%~0.21%)、过铝质(A/CNK=1.33~1.59),高Mg#(53~68)、贫CaO(0.37%~2.99%)、Na2O(0.27%~1.01%)和K2O/Na2O>1的特征;微量元素以富含Rb,亏损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富含U、Pb、Nd、Zr、Hf等,亏损Nb、Ta、La、Ce、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为主要特征,Eu负异常不明显(δEu=0.80~0.90),(La/Yb)N=9.27~13.18,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结合成因类型判别图解和矿物学特征,园岭寨斑岩为典型的S型花岗岩,以壳源物质的重熔为主,并受一定程度的幔源物质影响。利用LA-MC-ICP-MS锆石U-Pb年龄,获得了花岗斑岩的成岩年龄为165.49±0.59Ma(MSWD=1.4,n=19);利用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法,获得园岭寨钼矿床辉钼矿的结晶年龄为160±1~162.7±1.1Ma,属赣南燕山期第二次钼成矿作用(150~162Ma)。结合区域年代学资料和已知的矿床(点),指出本区进一步找矿工作应集中在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Mo、Pb、Zn等矿床的查找上。  相似文献   

17.
广西那龙地区中三叠世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右江盆地西南缘广泛出露早—中三叠世火山岩,目前对这些火山岩没有精确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本文选择广西那坡县那龙地区下三叠统罗楼组与中三叠统百逢组之间的一套厚层状分布的火山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锆石主微量元素及全岩的地球化学研究。锆石206Pb/238U同位素年龄为241.2±1.9Ma(MSWD=0.69),代表火山岩的结晶年龄。锆石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富集重稀土元素,具有明显Eu负异常及Ce正异常,含有较低的Th、Th/U、Ce/Sm和δEu值及相对较高的Hf、Yb/Gd和U/Ce值,指示原岩岩浆源区有地壳熔体的组分。火山岩全岩SiO2含量为51.28%~56.17%,并显示低TiO2含量(0.79%~1.28%)和高Al2O3含量(13.52%~15.51%)的特征。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Eu负异常(δEu=0.60~0.71),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Cs、Ba、U、Sr、Pb、Th、K)和轻稀土元素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P、Ti)及重稀土元素,与岛弧火山岩的特征一致。Ce/Pb及Nb/U值接近大陆地壳,Zr/Y值和Zr含量偏高,表明原始岩浆源区可能为地壳熔体和俯冲洋壳熔体组成的混合物,岩浆在形成上升过程中有深海沉积物或地壳物质的加入,岩石成因与俯冲作用有关。但Ba/Th值(2.92~69.75)小于300,表明原始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流体混染的程度比较小。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得出,广西那龙中三叠世岛弧火山岩的发现,代表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洋东延部分存在一个俯冲消减带。  相似文献   

18.
对内蒙古中部温都尔庙地区白音诺尔变质基性火山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变质基性火山岩原岩形成于(254.8±6.2)Ma,时代为晚二叠世。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显示研究区变质基性火山岩属于亚碱性拉斑系列,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Ba、Rb、Sr强烈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Zr富集,元素Eu为正异常,具有E-MORB地球化学特征,岩浆来源于富集的岩石圈地幔,结合地质特征应属于蛇绿岩组成部分,反映该地区在晚二叠世古亚洲洋尚未闭合,其闭合时间可能在早三叠世之后。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乌兰浩特地区正长花岗岩形成时代及其构造环境,对其进行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 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19.7±1.2) Ma,代表了其成岩年龄; 岩石高硅、高碱,贫铝、钙、镁、铁; 岩石稀土含量偏高,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Eu负异常明显; 在微量元素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贫Sr、Eu、Ba,富高场强元素U、Th、Hf、HREE,贫Ti; 10 000×Ga/Al值(3.53~5.09)均大于A型花岗岩的下限值(2.6),明显高于I型和S型花岗岩的平均值(分别为2.10和2.28)。因此,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推断其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造山后岩石圈伸展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