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乔秀夫 《地质科学》1993,(1):102-102
《中国震旦系》一书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鸿允教授等30余年来对中国震旦系研究的集体总结,1991年12月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11章,575000余字。 本书区域地层中将中国震旦系区分为9个一级地层区,22个二级地层区。描述了不同地区的地层相。在对剖面的描述中,专门讨论了剖面中存在的有关问题,从而给读者提供了分析、判断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自从1982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在北京召开了晚前寒武纪地层分类命名讨论会以来,对我国争论了多年的南方、北方震旦纪(系)得到了基本统一,取消了“震旦亚界”这一暂时性的名称,将原北方震旦纪(系)新建三个系.即:长城系(纪)、蓟县系(纪)、青白口系(纪).将南方震旦系(纪)确认为震旦系(纪),并确定仍以三峡地区的剖面为震旦系的标准剖面.该剖面原划分为上、下两统,并以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之底界作为两个统的分界线.经过近年对寒武系与震旦系界线的研究(邢裕盛、罗惠麟等、马国干)和三峡、云南、四川、新疆等地区震旦系的深入调查(赵自强、杨逞和、殷继成、高振家、王务严、朱诚顺等),在上述地区又取得了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古地磁及冰川地层等丰富的资料.大批新的成果不断丰富了中国震旦系(纪)的内容.同时,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也给地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四川盆地及周缘十余条露头剖面和覆盖区数十口油气探井的研究,将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埃迪卡拉)系划分为雅安—南江、峨边—仪陇、威远—开县、宜宾—石柱、雷波、龙门山、城口—巫溪、桐梓—恩施和沿河—大庸等9个地层小区,对其中在油气勘探中较重要的4个小区的地层基本特征作了阐述。将震旦系划分为下部的陡山沱组/喇叭岗组和上部的灯影组,后者进一步分为4个岩性段。把灯影组中上部的一套碎屑岩视为一个标志性的岩性段;并将原归于灯影组顶部,以麦地坪段为代表,含早寒武世小壳类化石的地层从该组中分出,作为寒武系底部的一个组一级岩石地层单位。依据最新的中国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标准,将震旦系底界置于陡山沱组盖帽白云岩之底,顶以麦地坪组底平行不整合为界;陡山沱组相当于震旦系下统到上统下部,即包括下统九龙湾阶、陈家园子阶和上统下部吊崖坡阶,而喇叭岗组只相当于吊崖坡阶,灯影组则仅相当于上统上部灯影峡阶。以岩性、古生物、稳定碳同位素、放射性同位素测年以及测井曲线等为依据建立了四川盆地及周缘震旦系的对比关系,并与湖北峡东地区震旦系标准剖面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4.
王传尚  李旭兵  白云山  刘安 《地质通报》2011,30(10):1538-1546
以湖南张家界田坪和大坪震旦系剖面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湘西北地区斜坡相区震旦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研究。根据斜坡相区三级层序的发育特点,将陡山沱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ZSQ1~5),灯影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ZSQ6~9)。其中,陡山沱组下部的4个三级层序(ZSQ1~4)构成震旦系下部的二级层序,陡山沱组顶部的三级层序ZSQ5和灯影组的4个三级层序(ZSQ6~9)构成震旦系上部的二级层序。斜坡相区与台地相区震旦系层序地层的划分基本一致,可实现相互对比;斜坡相区与盆地相区震旦系只能实现二级层序的对比。  相似文献   

5.
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层序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对中国南方不同地区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基干剖面和辅助剖面详细观测研究的基础上,对震旦系-中三叠统进行了系统的层序划分对比,其识别出13个超层序和99个三级层序,讨论了13个超层序的特征,建立了中国南方海相震旦系-中三叠统的层序格架。总体上看各超层序在整个中国南方不同盆地、不同相带的剖面上可以完全对比,但同一个超层序内所包含的三级层序个数及完整性有所不同。对于三级沉积层序来说,半数以上可以得到化石带较为准确的年代控制并在同一个构造分区甚至整个中国南方进行对比,部分层序甚至还可以在三级层序的体系域层次进行对比。表明从整个中国南方来看二级相对海平面升降变化更具有一致性,而三级相对海平面的变化规律在不同盆地、不同相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6.
陡山沱组为气候变暧后的第一套沉积组合,其内化石稀少,同位素年龄数据有限,地理分布不平衡,极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尝试从层序地层学的角度来探讨明月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层序地层特征,继而为研究陡山沱组黑色岩系成矿性打下基础。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综合研究,并结合区域地层对比,将大巴山地区明月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层序划分为4个二级层序(sequence)、9个三级层序(cycle),对层序Ⅲ又进一步划分为9个四级副层序,最后得出明月剖面震旦系陡山沱组地层层序与Hoffman等1998年提出的“雪球地球”假说所描述的基本类似,为下一步找矿指明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通过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对研究区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岩石地层划分为喀纳斯群、康布铁堡组、阿勒泰组等1群2组3个正式地层单位和4个非正式段;生物地层新建双壳:Pterinopecten-Ptychoptedria(Cornellites?)组合带,研究了化石生态地层学特征,新建双壳Pterinopecten-Cypricardinia-Paracyclas群落.讨论了研究区内震旦-寒武系、泥盆系年代地层系统,新厘定了下泥盆统(未分)和新近系.根据化学元素特征将研究区地层划分为6段.  相似文献   

8.
运用露头层序地层学的方法,对四川汶川县七盘沟、广元市羊木东溪河震旦系剖面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将该区上震旦统地层划分为1个Ⅱ级层序,4个Ⅲ级层序和3个等时界面;建立了该区上震旦统等时地层格架,编制了相对海平面变化曲线。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札达盆地河湖相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实测,对分布于盆地内的新近系上新统-第四系下更新统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上新世-早更新世岩石地层单元,建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层序。首次提出了该区上新统-下更新统三分方案,将该套河湖相地层重新划分为第四系下更新统香孜组(Qp^1-1x)、新近系上新统古格组(N2^2g)和上新统托林组(N2^1t)3个组、7个沉积相、11个岩性段,并为确定上新统与下更新统的界线位置提出了具体意见,为青藏高原乃至全球新近系上新统与第四系的研究、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二叠纪年代地层划分和对比   总被引:54,自引:3,他引:51  
王向东 《地质学报》1999,73(2):99-108
自从采用多重地层分类原则后,我国地层学者提出了许多新的二叠纪年代地层单位。本文论述了经过筛选和重新厘订的中国二叠纪年代地层系统。中国二叠系被划分为3个统8个阶。其中,船山统包括紫松阶和隆林阶,阳新统又分成硒霞亚统及所属的罗甸阶和祥播阶。茅口亚统及所属的孤峰阶和冷坞阶;乐平统包括吴家坪阶和长兴阶。文中还讨论了中国各大地层区二叠纪沉积的年代对比以及中国与国际二叠纪年代地层系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试论福建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在近年对闽北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进行较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大量地综合分析、对比省内外有关前寒武系地层序列、含矿性,微古生物、同位素地质年龄、变质岩与愿岩共生组合及其建造特征等资科写成。文中通过9条代表性地层剖面的描述,确定了三个含义明确、分布稳定,野外容易鉴别、特征显著的区域标志层组,建立了福建前寒武纪交质岩系由前震旦系麻源群的大金山组、南山组到震旦系的吴垱组、东岩组及龙北溪组的新的地层层序,并按新划分的岩石地层单位重新厘定了地层名称,对各地层单位的岩性(区域变质岩及其原岩)组合特征、区域分布规律、厚度交化、含矿性、变质建造、原岩建造以及接触关系等,作了详略不同的论述。同时指出闽西南地区在早震旦世末和晚震旦世初可能受到区域澄江运动的影响,存在短期沉积间断。对于福建前寒武纪地层序列中,缺失华南地层区西部或西北部广泛存在的、划分震旦系与前震旦系的不整合面以及南沱冰期的冰成堆积的问题,作了初步讨论,认为这与福建当时所处的太地构造位置或古地理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2.
依据华南峡东标准剖面的地球化学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资料,2014年全国地层委员会发布了埃迪卡拉(震旦)系年代地层划分暂定方案。该方案近年来已经受到来自生物地层学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所获得的新成果、新认识的挑战,迫切需要推出新的具体划分方案,建立新的阶一级层型剖面,作为华南乃至全国埃迪卡拉系的对比划分标准。为此,本文建议在埃迪卡拉纪以生物地层学为主确立年代地层单元的划分标准,提出在华南分别建立埃迪卡拉系上统和下统的顶阶层型剖面,即江川阶和瓮会阶。本文推荐了这两阶的相关顶、底界线层型剖面及标志化石、推测年龄和内部细分的化石带;其次初步设计了新的埃迪卡拉系、统、阶年代地层格架(地层柱),提议待定的上、下统及其余各阶名称,指明今后重点工作、细致研究的层型剖面和对比区域。  相似文献   

13.
余以生 《甘肃地质》1994,(Z1):54-89
甘肃的震旦系可分为3个地层区、2个地层分区和2个地层小区。各沉积区所建的地层系统和层型剖面与邻区及我国有关的层型剖面进行了对比。在北山地区首次发现了典型的震旦系冰碛层剖面,除个别分区外,各区均有冰碛层分布。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中国新元古界划分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陆松年 《地质论评》2002,48(3):242-248
2001年4月正式出版的《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中将新元古;界从二分三分,自下而上分别为青白口系、南华系和震旦系。本文首先介绍了震旦系重新定义的背景和必要性。由于近些年国际末元古界分会酝酿在新元古代末期新建一个系,而多数学者的意见是该系的下界应置于冰碛层之上,即大致相当于我国陡山沱阶的底部。鉴于此,在1999年12月初断代工作组会议期间,晚前寒武系工作组的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有必要对震旦系重新定义,并决定将原震旦系解体,原上统代表重新定义的震旦系,原下 统独立新建一个系,命名为“南华系”。由于震旦系的再分,新元古界也从二分变为的三分,重新界定的震旦系包括原上震旦统灯影组和陡山沱组,南华系包含了原下震旦统南沱组和莲沱组。笔者认为南华系标准剖面的候选剖面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①上覆有震旦系下部陡山沱组及其相当层位的地层,该地层与南华系顶层之间沉积记录的缺失应是最少的。②剖面中应包括寒冷性气候的冰川沉积记录,虽然在全国性南华系地层对比中,冰成岩层不是绝对的对比标志,但为有利于全球化对比,我国南华系候选标准剖面应将冰成岩层包括其内;③剖面中应出露莲沱组(约750Ma)或与其时代相近层位(休宁组、志棠组等)之下的一套地层,这套地层与莲沱组之间不应存在长期的沉积间断,且底部年龄不小于800Ma,也不大于850Ma;④剖面中有良好的区域的、全国的,甚至洲际间的地层学对比标志,有较高的岩石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其它方面的研究水平;⑤剖面的连续性好、露头清晰、交通方便,且周围的自然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研究区地层剖面、接触关系、区域地层对比及同位素测年等资料的研究,将发育于大兴安岭地区原满克头鄂博组下部的一套杂色复成分砾岩、含砾粗砂岩夹火山岩组合的地层厘定为上侏罗统土城子组,与燕辽地区之土城子组有较好的可比性.研究区土城子组的发现,一是填补了研究区土城子组的空白;二是通过对该组形成时代的讨论以及与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研究,为该区与燕辽地区中生代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为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地质演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2012~2014年,笔者参加了新疆西昆仑神仙湾地区1∶5万区调,以岩石地层单位为基本填图单位,测制了系统地层剖面,收集了区内地层的岩性岩相、岩石组合、变形变质、接触关系及空间变化等资料,采获了大量古生物化石,通过综合研究,结合1:25万区调资料,对岩层地层、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为主的多重地层进行了划分,重新厘定了研究区综合地层序列,共建立组级岩石地层单位18个、段级岩石地层单位8个,其中新建组9个;首次在该区划分出22个生物地层单位,年代地层划分到系和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多重地层对比研究,极大地提高了该区域的地质研究程度。  相似文献   

17.
根据《海南省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项目,笔者对石门沟村、石马村等剖面做了详细的研究,并对蓬莱一带火山岩进行了重新划分,新建中新统石马村组、上新统石门沟村组,就其岩石特征、时代和与成矿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滇东曲靖、沾益地区早、中泥盆世地层出露良好,动植物化石保存颇佳、类型丰富,是研究我国泥盆纪动植物演化及相关古生态和古气候问题的重要区域之一,但因受到地理名称变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学者对研究区内岩石地层单位名称的使用持不同意见,甚至存在较大分歧。这些分歧阻碍了研究区内泥盆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不利于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研究。针对该问题,根据在该地区中重新实测的下、中泥盆统剖面数据,并结合《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中的规定和公开发表的相关地层标准化建议的文章,同时参考《中国岩石地层词典》和《中国地层名称》,对研究区内的岩石地层单位的沿革概况进行了重新梳理,整理了研究区内下、中泥盆统地层单位的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并对它们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进行了讨论。最终提出滇东曲靖、沾益地区下、中泥盆统岩石地层单位由老至新应为:下西山村组、西屯组、桂家屯组、徐家冲组、穿洞组和上双河组,并由前四个地层单位共同组成"翠峰山群",后两个组构成"西冲群"。  相似文献   

19.
滇东曲靖、沾益地区早、中泥盆世地层出露良好,动植物化石保存颇佳、类型丰富,是研究我国泥盆纪动植物演化及相关古生态和古气候问题的重要区域之一,但因受到地理名称变更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同学者对研究区内岩石地层单位名称的使用持不同意见,甚至存在较大分歧。这些分歧阻碍了研究区内泥盆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不利于进一步的学术交流与研究。针对该问题,根据在该地区中重新实测的下、中泥盆统剖面数据,并结合《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中的规定和公开发表的相关地层标准化建议的文章,同时参考《中国岩石地层词典》和《中国地层名称》,对研究区内的岩石地层单位的沿革概况进行了重新梳理,整理了研究区内下、中泥盆统地层单位的同物异名和异物同名,并对它们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进行了讨论。最终提出滇东曲靖、沾益地区下、中泥盆统岩石地层单位由老至新应为:下西山村组、西屯组、桂家屯组、徐家冲组、穿洞组和上双河组,并由前四个地层单位共同组成"翠峰山群",后两个组构成"西冲群"。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多重地层划分的理论和方法,对分布在甘肃省西秦岭南部的海相泥盆系,重新进行了划分。从中分出震旦系(三个地层单位),泥盆系划分了下、中、上三统9个岩组(群)、4个岩段。其中下泥盆统又划分南北两个相区。通过生物地层学研究对泥盆系建立若干个生物组合带,进行了年代地层(界线地层)的划分和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