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中西方商业分布形态的演变过程和发展趋势,指出中国城市商业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处于中期发展阶段,西方的历程对中国制订适时的商业空间发展策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2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空间学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杨瑛 《热带地理》2000,20(1):62-66
根据城市商业空间学的理论研究对象可将商业空间学理论分为商业空间结构理论和商业空间选择理论。文中试从该理论的 3大理论流派入手对西方商业空间学的理论研究进展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广州轨道交通枢纽零售业的特征聚类及时空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轨道交通开发与城市商业空间演变的关系是城市交通和商业地理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以广州市轨道交通投入运营的14个换乘枢纽为研究对象,在对换乘枢纽区位信息和零售商业集聚特征指标提取和计算的基础上,分析换乘枢纽零售商业空间的类型、时空演变的过程及形态特征,探讨城市交通与零售业发展对轨道交通枢纽站点商业空间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广州轨道交通换乘枢纽商业空间可划分为4个类型:门户型商业中心;区域型商业中心;枢纽型商业中心和社区型商业中心。2换乘枢纽商业空间的演变经历点状、面状和放射状结构三个阶段的发展,轨道交通网络的空间演化与城市新旧商业中心的动态发展之间具有一定的耦合性。在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初期,地铁在促进门户型商业中心的繁荣方面表现突出。当轨道交通体系形成后,轨道交通的作用由中心城区逐渐向边缘城区和外围新建城区拓展,在具有较高消费能力的区域建成新的商业中心并形成消费引导,对区域型商业中心、枢纽型商业中心和社区型商业中心等地铁商业空间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3受交通(规划与建设)、商业(配套与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换乘枢纽商业空间集聚在微观形态上的演变路径可分为商业导向和交通导向两种关系类型,不同类型的枢纽商业空间在交通与商业均衡发展的程度上存在分异。4轨道交通与零售商业互动发展对换乘枢纽商业空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强化门户型商业中心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区域型商业中心的服务等级和作用;抑制枢纽型商业中心的多业态组合经营;推进社区型商业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商业网点规划是指导和管理城市商业空间发展的法律依据,对实施效果的评估是评价规划和监督执行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国已实施的城市规划评估大都以定性评估方法为主,难以保证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基于长沙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实地调查数据,从空间布局和业态结构两个方面,应用GIS分析方法,对发展现状与商业网点规划进行比较研究。研究显示:规划与现状存在较大差别,商业网点规划没有充分认识城市空间结构、商业业态的发展特点和空间区位选择机制,未能有效地引导和控制商业和业态空间结构的发展和演变。  相似文献   

5.
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社区范围内的居民为服务对象的属地型商业,最早出现于美国,随后在西方发达国家逐渐兴盛,然后发展到东南亚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目前我国的社区商业仍处于起步价段,发展还较为滞后。本文主要对厦门市瑞景加州这一社区商业中心进行了调研,通过对消费者的问卷调查分析,为瑞景社区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同时为我国社区商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国家中心商务区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简要回顾了西方国家大都市中心商务区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了当代中心商务区的空间演变特征和规律,以期对中国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长春市零售商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浩飞龙  王士君 《地理科学》2016,36(6):855-862
以长春市中心城区大型零售商业网点的调研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密度分析、最近邻距离分析及区位熵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长春市零售商业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长春市零售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单中心集聚与多中心分散特征,商业业态空间分化逐渐显现,不同业态空间分布特征差异性较大;零售商业网点规模容量呈现老城区小规模密集分布,外围开发区大规模离散分布特征,且商业网点的规模容量等级结构较为合理;不同区块的零售行业特征存在较大差异,成熟区块表现出多行业、多功能复合特征,发展中区块单一功能特征较为明显; 商业业态演进及其内在特性选择、居民消费结构与行为因素影响、集聚经济效应驱动及公共政策的宏观调控共同影响零售商业空间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北京市商业空间活动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至今已有40余年,技术的进步、用户的需求以及理论与方法的成熟,促使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但其应用领域还主要局限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设施管理等与空间信息直接相关的领域,而作为国民经济最活跃部门的商业流通领域GIS应用所见不多。文章以北京市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基于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建立了矢量格网矩阵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商业网点密度分析、商圈影响范围分析、商业空间查询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并以北京市商业空间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实际验证。  相似文献   

9.
石忆邵  周蕾 《地理学报》2017,72(10):1787-1799
目前的土地估价不仅很少考虑地下空间价值,而且缺乏相对成熟的地下空间估价体系和方法。首先结合成本法、收益还原法及楼层效用比法,建立地下空间使用权价格评估模型。然后,分析了地下空间使用权价值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区位、交通、商业经营等因素显著影响地下商业空间的效用;指出为了提高估价的准确性,地下商业空间效用应该分级、分类设置,而不能笼统地确定为同一水平,并据此测算出上海市地下空间使用权地价分配率。基于所构建的评估模型,以上海市地下商业空间为例,通过克里金内插法,廓清了上海市地下空间使用权价格的空间分布状况;最后,从典型购物中心、市级商业中心和全市商业用地成交地块三个维度,探讨上海市地下商业空间使用权价格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① 上海市地下空间使用权价格空间分布与地上土地使用权价格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并由市中心向郊区递减;② 地下商业空间使用权价格对地下轨道交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③ 与地上商业空间使用权价格分布相比,地下商业空间使用权价格分布的集聚性特征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广州城市商业空间分析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GIS也得到了发展.据估算,超过80%的商业经济数据具有空间特性或者与空间位置有关,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些空间教据,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商业运行成本,同时还可用于规划、监测、改善区域商业和经济环境.通过GIS空间分析方法,借助于城市空间数据,实现了基于GIS模型的城市商业空间Buffer分析、最佳路径分析、资源配置分析,同时分析了城市商业空间影响的主要驱动力机制及形成因素.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多类型商业中心识别与空间模式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不同职能类型商业中心识别对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结构有重要意义。与传统识别方法相比,大数据的分析更为精确和便捷。本文以广州市核心区59125条城市热点(POI)数据为基础,利用核密度分析、统计分析、最邻近距离分析等方法识别广州市多类型商业中心的边界,探索其商业空间结构与模式。结果表明:①广州市商业结构呈现明显双核集聚式分布,传统的越秀分区与现代的天河分区构成当前广州市商业空间的双中心;②不同类型的商业中心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分异,其中城市生活与公共服务中心在越秀区,商务与金融中心在天河区,休闲娱乐中心呈现分散集聚式特征;③广州市商业结构的空间模式是“圈层+组团”式分布,其中,生活、公共服务、商务职能集中分布于内圈层,娱乐休闲职能呈组团状镶嵌于各圈层中。  相似文献   

12.
广州购物中心时空演变及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张小英  巫细波 《地理科学》2016,36(2):231-238
以购物中心为研究对象,选择广州为案例地,采用ArcGIS和SPSS软件进行空间属性表达和统计分析,探讨购物中心时空演变特征及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关系,得出以下结论:广州购物中心数量及规模增长呈现出周期性和跳跃性的特征,购物中心的分布主要集聚于中心城区,其空间分布格局正逐步由集聚中心城区向集聚与扩散并存的方向发展。从购物中心时空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人口规模与购物中心数量及规模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购物中心空间布局的交通指向性明显,购物中心时空演变还受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影响较大,而消费者一站式购物、体验消费趋势也对购物中心空间布局以及经营产生重要影响。最后,探讨了购物中心发展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购物中心发展促进城市商业中心等级体系呈现扁平化,有利于城市多中心商业空间结构体系的形成,与此同时,购物中心也影响了城市商业业态结构,提升了商业中心现代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流动性与商业空间结构关系密切,利用流动性的视角研究商业空间结构与演变具有深远意义。通过对商业空间结构、流动性文献资料的检索与阅读,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城市流动性与商业空间变化的研究成果。归纳出流动性对商业空间结构研究的影响,分析这两者研究的契合点。研究表明:淤新型流动媒介的出现,促使大规模商业流动与新的流动格局的出现,导致了传统商业空间格局的变迁,造成了城市商业的形态尺度、时间与空间重组与理论的重新建构。于大规模精确流动性数据,提高了商业空间结构的采集、表征、关联分析精度,有助于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研究的科学化与人本化,以及对传统商业理论的验证与发展。盂流动性的商业数据获取与共享是未来商业空间格局研究的一个重要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14.
城市商业空间变化是城市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城市的发展,其老城不再是城市唯一的商业区和商务区布局地.在唯一性地位丧失后,老城的商业空间特性将发生变化.本研究选择北京老城的一条南北剖线进行实地调查和历史资料整理.结果显示,1996到2006年的10年间,商业中心地空间格局发生了演替,同时出现了专门化的商业区.本研究以中心地理论、柔性专门化概念和中心城市演变理论来分析商业空间演替原因.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探索用"职能数"划分商业区等级,用同类店的"线密度"划分专门化商业区.本研究的另一探索是用野外景观调查法弥补文献资料的不足.①北京老城商业空间的演替可以从商业中心地的覆盖范围变化来分析.自1996到2006年,调查剖线上二等商业中心地的覆盖范围减小,连续的专门化商业区出现.②剖线上中心地格局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交通的发展.③柔性专门化布局趋势促使调查线上专门化商业区的出现.城市扩展,城市边缘新型商业业态与老城商业业态的竞争,导致高档专门化商业区向高级商业中心地的靠拢,也顺应了老城高级中心地职能提升的需要.由于数据资料的原因,仅取南北纵向的街面上的店为分析对象.由于未获得各业种在北京城市的分布状况,因此只能绘出剖线附近的中心地等级变化,目前的结论尚不能推断老城其他地区商业空间演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吴媛媛  宋玉祥 《地理科学》2018,38(9):1491-1498
基于中国地级单元2005~2015年旅游经济及相关指标的面板数据,运用ESDA、空间变差函数、空间计量方法,揭示中国旅游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相关性显著为正,高高和低低集聚现象明显。高高集聚区分布在三大经济区以及闽东沿海地区内,低低集聚区分布在西部地区及东北北部地区。② 中国旅游经济空间差异不断减小,旅游外汇和国内旅游收入分别在东南-西北和东-西方向上空间差异最大。③ 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交通条件、信息化程度共同影响着中国旅游经济空间格局的形成与演变。  相似文献   

16.
基于POI数据的长春市商业空间格局及行业分布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商业网点的空间集聚与分散是零售商业活动的重要表现,其合理化布局对发展城市经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核密度估计、区位熵指数及Ripley's K函数分析法,以长春市中心城区商业类城市兴趣点(POI)数据为基础,在分析城市商业空间格局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行业空间分异的视角,研究城市商业空间的行业分布及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 长春市商业网点空间分布的集聚特征显著,并呈现多中心的分布形态,基于道路格网单元的商业网点热点区分布与识别的商业密度中心分布总体一致;② 不同商业中心表现出不同的等级规模差异,整体等级规模结构较为合理;③ 零售行业视角下的城市商业空间“中心—外围”分异明显,且不同行业表现出了不同的空间集聚模式;④ 各行业多尺度的空间集聚表现不同,综合零售、家用电器等行业区位选择的空间尺度范围较大,纺织服装、文化体育等行业区位选择的尺度范围较小;⑤ 行业视角的专业化功能区块差异显著,成熟区块呈现多功能要素、多优势行业集聚特征,发展中区块功能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分析法,对近10年来国外商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做简要评介,并展望其发展趋向。分析表明:商品交换、流通和消费的新商业地理学,零售业国际化,购物中心的吸引、扩张与竞争,市场接近性、市场规模与产业区位,商业空间重构与消费者选择行为,市场潜力与区域经济发展,商圈与集聚经济等已成为近期研究主题;创意商业、低碳商业、伦理商业与贸易、商品流及市场网络系统、定量分析和模拟是商业地理学发展的新趋向。  相似文献   

18.
消费社会是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背景,各类商业空间相继被嵌入消费文化符号,推动了消费空间的蓬勃发展。以杭州为案例,采用消费社会理论探讨与商业地理数据统计方法,分析了杭州商业综合体的演变过程及其趋势特征。研究发现:杭州商业综合体正在日益崛起,重构了传统沿街零售业态,成为新时期城市消费空间的重要载体,其建筑体量规模化、功能业态多元化、空间布局郊区化是当前的显著特征。从杭州商业空间的未来发展趋势来看,规模化都市型综合体、日常化社区型综合体、智能化电商型综合体、地方化文化型综合体成为典型商业载体,从而构建出新时期城市的重要消费空间。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时代,虚拟网络空间和现实地理空间并行交融,导致实体商业空间的盛衰与重构。论文以天津西青姚村商业街为例,对比分析自媒体传播影响下传统商业街区的业态格局与活力演变特征,定量测度自媒体传播因素对商业街区活力演变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自媒体传播下姚村商业街空间扩张明显,同业态集聚度明显上升,交通节点处形成流动摊贩集聚区。(2)自媒体传播下姚村商业街活力大幅提升、活力更趋稳定、活力热点区显著扩张;活力热点区在空间上沿交通主干道呈轴向扩张,在时间上大规模人流持续时间延长3 h。(3)自媒体传播因素对商业街区发展活力的影响显著,其中消费者—自媒体兴趣互动需求是核心要素,消费者—商业街自媒体感知能力是基础要素,消费者线下连锁决策行为是潜在力量,消费者自媒体体验分享率的作用微弱。研究丰富和完善了虚拟网络空间与实体地理空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为激活传统商业街区活力、促进转型升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发展以地铁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有利于引导城市人口的空间重构,为优化城市形态和结构提供可能。利用1980~2007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对日本福冈市的人口分布重心偏移、城区间人口份额转移和地铁沿线区块人口分布均匀程度等方面展开定量分析,发现福冈市地铁发展的关键时间点、线路的覆盖区域和发展次序对城市人口分布演变有着深刻影响。通过对地铁发展与城市人口分布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为当前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的中国城市寻求合理的发展模式,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