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区域均衡、非均衡及一体化发展战略,指出省际毗邻地区开发是符合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合作模式。将省际毗邻地区划分为弱弱、强弱、强强毗邻地区三种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三种相应开发模式,即:弱弱联合开发模式、强弱资源及资金技术互补合作模式、强强技术互补协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中俄蒙跨边界次区域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机制与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区域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结合东北经济区现实发展条件,通过分析中俄蒙三国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合作的区位条件、贸易条件、资源互补条件及开发现状,探讨区域合作深入发展的制约机制与优化机制,并结合实证研究总结出政府主导型、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型和民营企业境外拓展型三种中俄蒙跨边界矿产资源合作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3.
中国与中亚地区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模式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际合作是全球化时代的重要特征,国际能源合作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与中亚地区的油气资源合作开发为载体,研究双方在油气资源合作开发方面的基础、现状、模式及前景,认为双方存在着供需互补的合作基础;将已有合作归结为油气资源开发的合作与修建油气运输管线的合作两类,按国别主要分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总结了双方在合作中存在的模式,主要包括产量分成模式、联合经营模式、技术服务模式等三种;最后,以双方互补的资源格局、良好的政治环境、毗邻的地理位置及其他领域的合作为依据,展望了双方在油气资源开发领域合作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4.
邢铭  刘继生 《地理科学》2011,31(7):879-884
根据旅游业的特点和区域发展规律,针对传统的单一城市旅游发展战略模式,提出要从区域整体旅游战略出发,统筹制定面向区域的一体化旅游总体发展战略。从规划角度提出了旅游开发应当从“资源开发”、“市场拓展”和“体系优化”三个方面出发,制订有针对性的战略。以抚顺市为案例,探讨了上述三个战略任务的地方性安排,即抚顺市旅游业的“龙头带动”、“区域联动”和“均衡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5.
就区域发展模式与战略选择而言,诸侯经济和一体化经济是两个重要方面,前者强调城市个体经济增长,后者注重区域统筹发展.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历程回顾,检视两种区域发展模式的优缺点.其次,对一体化经济模式进行深刻反思,认为完全一体化经济虽能实现区域整体利益最大化,但可能导致地方自主性丧失,滋生更大区域内的空间极化和区域隔离.文中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完全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主张有选择性的空间封闭,下放发展权力给地方或区域"社区",既保持城市开放,也延续地方发展自主权.最后,从外部性理论、"新区域主义"和"权力下放"等西方区域发展新理论、珠三角发展实践等三方面对不完全一体化的可能性进行论证.  相似文献   

6.
城乡整体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冯健  刘庄 《山地学报》1999,17(4):390-394
分析了城乡整体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由城乡整体出发,从观念,发展模式,功能,空间和景观生态四个方面讨论了城乡一体化的特征,指出城乡可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战略推进的障碍在于城市病,乡村病,政府及人为因子障碍,最后从城乡协调发展战略,城乡规划与建设,城乡旅游业的开发三个方面探讨了近斯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可操作程式。  相似文献   

7.
张荣天  焦华富 《热带地理》2014,34(5):627-634
以中国31个省域单元为例(未涉及港、澳、台地区),从城市投入和产出2个基本维度上建立效率指标体系,应用改进DEA模型计算2000―2012年的省际城市化效率;并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效率重心模型等方法对转型期中国省际城市化效率格局演变及成因展开实证探讨。研究表明:1)2000年以来中国省际城市化效率区域不均衡性显著,东部地区主要表现为技术效率驱动模式,而中西部地区表现为规模效率驱动模式;2)2000―2012年省际城市化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及规模效率全局上均呈现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而局部上综合效率及规模效率具有相似集聚演化特征;城市化综合效率与技术效率的重心主要向东南方向偏移,而规模效率的重心主要向西南方向偏移;3)区位条件及禀赋、产业结构差异、区域发展政策及其市场化水平是影响转型期省际城市化效率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8.
《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创琳 《地理研究》2012,31(10):1927-1927
省际边界区域是两个及以上省级行政区划单元的接壤区域。目前, 我国省级行政区边界总长度达5.2万km,涉及849个县级行政区划单元, 面积占全国的47.9%.当前, 大多数省际边界区域,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省际边界区域, 省际边界的“切变”效应显着, 造成该类区域发展水平低, 区域摩擦频发, 空间协调难度较大, 统筹发展难点较多。推进这一特殊类型区域的协调发展, 既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的新命题, 又是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热点和难点。由朱传耿、仇方道、孟召宜等撰写的《省际边界区域协调发展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一书, 顺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突破行政区划界限, 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战略要求, 以淮海经济区为实证区域, 深入、系统地开展了省际边界区域统筹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开发既需要适度的竞争,更要有紧密的合作,竞合发展是实现区域问企业利益共赢之上策。“武陵山经济协作区”的部署是为了协调渝鄂湘黔4省市毗邻落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继续深化和巩固西部大开发而提出的国家战略举措。出于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跨越多个行政区和经济区,旅游资源的整体比较优势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发展,基于SWOT分析的视角剖析其旅游业的竞合发展战略,提出建立竟合发展模式和跨政区协作机制等建议,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韩玉刚  叶雷 《地理研究》2016,35(6):1127-1140
中国省际边缘区由于边缘性区位条件、增长核心缺乏、发展政策缺位等因素综合影响,相对省域核心区而言一般较为落后。豫皖省际边缘区是中国较为典型的“弱弱型”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实力弱小、相互联系有限、空间经济结构松散,急需遴选核心城市,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以推进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快速发展。基于此种思考,从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中心性评价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测度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心性,利用场强模型和GIS技术划分城市腹地。结果表明:在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阜阳市中心性得分总分最高,在城市规模和交通通讯方面得分领先于其他城市,具有建设成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内部基础;阜阳市的腹地面积最大,直接腹地跨越了阜阳市市域、豫皖省界的范围,触及豫皖省际边缘区的所有城市,具有建设成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外部环境。最后结合阜阳市内外发展条件,从跨界空间整合、内外交通组织、产业联动协同、经济社会示范4个方面,分析了其对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区域带动效应。  相似文献   

11.
关中-天水经济区形成基础及空间结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建设的经济区之一,由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五市一区和甘肃省的天水市共同组成。经过两省长期的互补互动,各城市之间相互吸引辐射,空间地域毗邻相连,多种基础设施相通对接,从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带和经济区。从空间结构理论的角度审视,关中-天水经济区还存在核心不强,区内城市等级体系不完善,地区之间产业趋同、关联度弱等明显制约经济区健康发展的因素,因此,需要通过西安、咸阳两地一体化,建立区域副中心和实施大城市发展战略,城市间实施产业的有序转移和扩散等措施,使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空间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以产生特有的结构效益。  相似文献   

12.
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国内外城市区域以及兰州-西宁城市区域发展现状,认为行政区经济、产业结构趋同、交通通达度不高是制约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指出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战略构想.具体包括构建"两心、三轴"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城市区域优势产业分布新格局,以点轴开发模式构建城镇一体化发展的空间网络结构.最后,提出了兰州-西宁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措施,包括实施空间与产业双重整合;构建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确立城市区域空间整合发展的战略意识;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同一行政主体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演进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多省份间的地域分工、产业协作、制度联合及跨省域区域规划具有重要的决策指导意义。该文应用数理统计和空间探索性分析,对2000-2011年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皖浙、皖苏南地区形成极化中心且极化效应不断增强,H-H型单元集中于皖浙和皖苏南地区,L-L型单元集中于皖豫和皖鄂地区;区域整体差异的主导因素由地区内差异向地区间差异转变。总结了转型期安徽省际边缘区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进规律为点状离散—单核极化—内同外异,结合多省域制度政策、相关理论和区域发展条件对未来的空间演进提出3条优化路径,包括跨区域分工协作与区域一体化、"多核驱动"与"极带延伸"以及边缘核心化与制度网络化。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空间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全球化的现阶段实现形式,对我国东、中、西部产业空间布局及区域发展战略调整,特别是对我国中西部地区开放与开发,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合作,促进我国经济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加快形成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及充分发挥上海的核心功能,不仅对于加快长江三角液地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将对贯彻国家长江发展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起到积极推动作用,通过分析形成长江三角洲都市经济,圈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发展思路,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上海作为该地区的首位城市,应当在产业结构升级,区域 要素市场培育,综合交通运输网构建及区域经济一体化服务建设等四方面发挥核心城市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周颖  杨秀春  金云翔  徐斌 《中国沙漠》2020,40(3):106-114
中国深受荒漠化危害,长期以来把防沙治沙作为保护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发展战略。北方沙漠化地区现已形成一些成功的治理模式,但是对于具有共性特征的模式类型,缺少系统地分类归纳与特征提炼,研究多关注点上的治理,缺乏从宏观战略层面上的整合与梳理,导致分类结果对实践应用的指导性不强。我们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归纳法,基于国家防沙治沙战略重点及沙产业发展目标,将中国北方沙漠化治理模式划分为草原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综合治理模式、生态固沙措施与节水农业技术结合型模式、特色沙产业与林果产业一体化发展模式、农-林-牧-草多元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庭院生态经济与生态庄园开发模式等五大类型,详细阐明不同模式的技术要点、基本特征、产业结构及实施效果,指出传统研究方法及研究视角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进而提出未来应理清不同模式分类研究视角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细化防沙治沙治理模式的定量化分类的研究方法、凝练与总结区域适宜的沙漠化治理模式类型与路径特征,为完善防沙治沙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该文归纳我国区域旅游6种开发模式,提出需要重视区域旅游功能系统导向模式,认为促进区域旅游功能系统演进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变化、人文演进、利益博弈、制度创新和交通变迁。我国大三峡区域旅游功能系统急剧演进,神农架林区旅游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战略选择。神农架必须壮大以旅游业为支撑的第三产业,抓住进入中西部旅游经济圈的机遇,创新旅游产品,提高竞争力,在国际化进程中展示区域个性,打造“神农架”旅游品牌,通过参与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营销。最后,根据实例剖析认为,旅游功能系统演进将影响旅游经济组团的空间结构演变、区域旅游发展的战略转型、旅游产品的创新、区域旅游营销合作面的拓展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钱肖颖  孙斌栋 《地理科学进展》2020,39(11):1822-1831
产业分工联系是区域一体化的基础,但已有产业技术关联的文献主要关注区域内部,缺乏对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的探究。由于中国省际产业联系数据难以获取,论文运用引力模型和交叉熵法,基于2002、2007、2012年30省的投入产出表拟合出省际产业贸易流量矩阵,并进一步计算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指数。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尤其是城市群内部各地区产业之间的联系。基于2002、2007、2012年中国30个省16个制造业部门的面板数据,使用固定效应模型进一步考察了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对产业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有利于区域产业创新,但在本地产业技术联系较强的地区,跨区域产业技术关联对产业创新的正效应会被削弱,本地产业技术关联和省际产业技术关联之间存在“替代效应”,知识产权的地方保护主义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因此,政策上应倡导扫清制度障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促进跨区域产业对本地的技术溢出,进一步推动区域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19.
以长三角旅游区为例,对其一体化进程的形成演变、空间特征及空间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一体化是指为谋求要素资源、市场与产业系统在整体空间内重新配置,并获得更多比较利益、互补利益和选择利益而进行的整合过程,区域旅游一体化不仅有助于促进旅游要素合理集聚,发挥近邻效应、分工效应、结构效应和"场"效应,而且还有助于强化区域产业空间优势和优化功能结构。规划建设一体化旅游区,不仅需要大力加强要素、空间和产业竞争力的发展规划,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一体化主体、领域和机制,进而提升一体化旅游区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冯健 《地理研究》2005,24(5):811-821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发展模式与城市化推进问题历来是区域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本文以河南省兰考县为例,首先结合新区域形象的建设探讨了欠发达地区以县城为主导的县域发展模式;继而,基于大量的实地调查,提炼出欠发达地区县域乡村发展的若干模式:多元化产业联动发展模式,能人富户带动发展模式,政府协调引导发展模式;最后,对包括新形象、品牌、独特的城市化等在内的欠发达地区的区域发展战略及若干政策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