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针对传感器网络中事件识别存在的误判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多传感器融合事件识别算法。算法通过对网络中产生的事件识别数据,进行统一的变换处理,建立可实时更新的基于概率的事件识别规则。算法有效提高了事件识别的成功率,利用实测数据进行仿真试验,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参数差分相关的海洋时序观测数据滤波算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海洋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观测的数据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有效降低实测数据的不确定性,该文以海水CO2分压测算的关键因子温度和盐度的相关实测数据为例,针对仪器平台能够进行多参数同步观测的特点,在假设观测指标的变化在较小的时间空间范围内为一平稳过程的基础上,通过ADF平稳性检验理论证实了大部分原始观测序列满足二阶差分平稳性假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观测序列差分统计特征的测量数据不确定性的表达方式,以及对离异点数据进行识别和多参数差分相关联合滤波的算法。与常用滤波算法对比分析表明,提出的新算法能够有效融合参数间的相关信息,降低序列的不确定性,并且最大程度地保护原始测量数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存在风轮机杂波污染问题,统计分析了5种雷达基数据特征量,风轮机杂波具有较高的反射率因子隆起度和水平通道信噪比隆起度以及较大的速度奇异率,其信号质量指数接近1,谱宽接近0或大于7.0 m·s-1。以特征量统计结果为基础,使用模糊逻辑算法对雷达基数据中的风轮机杂波进行特征识别,结果显示,模糊逻辑算法能有效地把风轮机杂波从各种强度的气象降水回波和固定地物杂波中识别出来。针对被识别出来的风轮机杂波,使用区域平均插值方法对雷达基数据中的风轮机杂波进行剔除,杂波剔除结果显示,气象降水条件下获得了较好的风轮机杂波剔除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尺度涡旋是海洋中典型的中尺度现象,是海洋中能量传递的运输者,中尺度涡识别与提取是物理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中尺度涡自动发现算法是最基础的用于寻找与分析中尺度涡的工具。中尺度涡旋探测工作的数据来源主要为卫星高度计数据融合出的SLA数据,该数据可以客观的描述海洋表层高度状态。中尺度涡表示为SLA闭合等值线所包围的局部等值区域,涡旋识别需要从SLA数据中提取出稳定的闭合等值线结构。针对基于SLA数据中的中尺度涡探测的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聚类方法的中尺度涡自动识别算法,通过对SLA数据集的分割与筛选将中尺度涡区域与背景区域分离,后建立区域内联系并将其映射到SLA地图上来提取中尺度涡结构。本文算法解决了传统探测算法中参数设定的敏感性问题,不需要进行稳定性测试,算法适应性增强。算法中加入了涡旋筛选机制,保证了结果的涡旋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了识别准确率。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了西北太平洋及中国南海地区进行了中尺度涡探测实验,实验结果展示出了本文算法在较传统算法提高算法效率的同时,也保持着较高的算法稳定性,可以在稳定识别各个单涡结构的同时识别稳定的多涡结构。  相似文献   

5.
孙凌  傅军 《黄渤海海洋》2002,20(1):34-40
遥感图像处理中纵向条带消除算法多注重图像的目视效果,大大限制了其应用,特别是在海洋上的应用,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使用一种定量化条带消除算法对成像光谱仪的数据进行处理,不仅有效解决了数据中的条带问题,且保持了数据原有的物理意义,更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升雷达数据质量,减少海浪回波对临近预报和数值天气预报模式的雷达数据同化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海浪回波进行识别和去除。识别算法主要为统计获得先验概率,分析海浪和降水回波特征分布得到似然函数,再经过贝叶斯分类器来达到识别的目的。在本次算法识别过程中65个样本数据试验的临界成功指数ICS达到了0.692,结果表明利用贝叶斯分类器对海浪回波的识别,具有较好的识别效果,能一定程度降低海浪回波误判为降水回波的错误,提高雷达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物光谱的赤潮优势种识别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崔廷伟  张杰  马毅  孙凌 《海洋与湖沼》2005,36(3):277-283
利用2001年获取的不同优势种赤潮水体的现场光谱数据,处理得到了不同优势种赤潮水体的遥感反射率光谱曲线;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基于光谱角度制图法(Spectral Angle Mapping,SAM)和互相关光谱匹配法(Cross Correlogram Spectral Mapping,CCSM)的赤潮优势种识别算法。数据实验结果表明,上述两种方法对于实现基于光谱数据的赤潮优势种识别是基本有效的,且CCSM方法的识别结果略优于SAM方法。进一步提高上述方法的适用性在于大量获取不同优势种赤潮的光谱数据并建立赤潮光谱数据库。  相似文献   

8.
为了满足海洋研究以及海洋调查的需求,本文基于Argo剖面和海表面温度数据开发了一个新的拟合三维温度场的算法。选取西北太平洋区域作为验证算法有效的实验海区。该水域的经纬度范围设定为:30°~40°N, 140°~155°E, 水平分辨率为0.25°。深度方向为从海表到2 000 m水深,水域划分为29层。拟合算法首先将Argo温度剖面以5个深度划分为6层,分别为混合层、夹层、温跃层、过渡层、第一深层、第二深层,然后以第一猜想值和线性回归得到的海表面温度作为初始条件重构三维温度场。重构的三维温度场的剖面与原观测剖面的均方根误差较小,相关性较好,表明该算法是合理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王燕茹  张利勇  刘文  张凯  王鑫 《海洋学报》2023,45(3):136-146
卫星遥感反演水深(Satellite Derived Bathymetry, SDB)是获取浅海水深信息的有效手段。然而,其有效范围只限于光学浅水区域,在深水区域呈现“伪浅海”的失真现象。因此,如何准确识别SDB数据的有效范围对其广泛应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卫星影像,在深入分析深/浅水辐射亮度统计分布特征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数据驱动的水深反演有效性评价方法。该方法以卫星影像辐亮度信息的局域标准差作为特征,基于K-S检验方法对光学深水区域统计特征进行模型优选,并使用假设检验方法对深水无效区域对应的SDB进行识别。甘泉岛水域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通过统计分布划分光学浅水与深水区域边界,可以有效识别光学深水区域产生的无效水深反演数据。在剔除无效区域数据后,光学浅水有效区域内水深反演平均绝对误差(MAE)为1.01,均方根误差(RMSE)为1.52。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准确识别SDB结果的有效区域,进而为浅海地形解译提供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0.
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板阴影体算法的矢量数据绘制方法,实现了矢量数据在三维场景中的高质量实时叠加显示。由于该方法基于屏幕空间,所以具有像素级的精度,不会出现传统的基于纹理方法所产生的绘制走样现象;而且不受地形几何数据的约束,其执行效率与地形数据的复杂度无关,仅取决于矢量数据本身的复杂度。详细论述了基于模板阴影体算法矢量数据绘制的关键技术,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羽状流的近场扩散角作为河口动力学的关键参数,对河流入海物质的输运扩散过程有重要影响,而在真实环境中由于受到复杂因素的影响,羽状流扩散角存在着显著的变化。数据挖掘技术尽管在地学数据的应用上尚处于探索阶段,但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本文基于马格达莱纳河羽状流近场扩散角及周边环境数据,利用多重数据挖掘算法开展数据分析和评估,最终建立了羽状流扩散模型,对其影响因素和时间序列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数据挖掘算法能够有效指示环境因素的贡献值而不受量纲、极值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探究河口羽状流控制因素提供参考。受数据量和数据精度的影响,随机森林算法得到的变量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相似,数据集特征与数据量之间的博弈是造成模型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数据挖掘算法结果,可以在马格达莱纳河河口建立羽状流扩散角模型,并分析其随环境参数和时间变化的趋势。模型结果显示,对马格达莱纳河而言,环境因素与羽状流扩散角均存在负相关关系,河流的指向方向为最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风速,因此在开展进一步分析时可以针对环境因素添加不同权重以期获得更真实的结果。随时间增长,羽状流扩散角将进一步收紧,可能会引起河口的通道化。  相似文献   

12.
矢量地图数据的加密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闵连权 《海洋测绘》2005,25(2):55-57
加密技术是保障数据安全的最主要的手段,结合矢量地图数据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混沌序列的数据加密算法。实验证明,该算法加密效率高,保密性好。  相似文献   

13.
科学计算可视化作为新一代的分析工具 ,正在进入物理海洋学领域。文中介绍对海洋调查数据进行可视化的关键问题——数据建模 ,并从分析海洋调查数据的特点出发提出针对海洋研究中可视化建模的原则和有效途径 ,给出相关的实现方法。其中 ,重点讨论局部体样条建模中必须面对的区域分割优化问题 ,引入遗传算法并给出较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Field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are required for ocean engineering. In response to the requirement of field data, an operational coastal ocean monitoring network was established around Taiwan coast, including nine deep-water data buoys, one shallow-water pile station, 10 coastal weather stations and 10 tide stations. Data quality check procedures are necessary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measurement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data quality check procedures on ocean wave data which includes automatic and manual check procedures. The checking criteria are derived using statistical theory in this paper. In addition, a sea-state-dependent algorithm i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in order to derive checking criteria of time-continuity check. It is showed to have better performance of picking up suspicious data than using fixed threshold process. This data quality check program is now used on the operational monitoring network.  相似文献   

15.
在海洋数据体量快速积累和数据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海洋数据高效管理和价值挖掘成了重点课题之一。文章结合密码学中非对称加密技术(同态加密)和区块链中智能合约技术,构建“双链并行结合智能合约”的地区海洋数据安全共享系统。该双链系统中,“海洋数据注册链”管理共享节点、“海洋数据匹配链”管理待匹配节点,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供需双方的资源有偿共享。该系统既促进了不同地区间的海洋数据共享流转,又保护了资源供应方的合法控制权,实现了对链上流通海洋数据的有效管理与监控,是区块链技术与传统海洋资源调查数据库相结合的海洋资源创新产物,理论上解决了不同地区间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洋基础数据共享问题。  相似文献   

16.
张威  郭黎  贾占永 《海洋测绘》2007,27(5):14-18
如何打破行业壁垒,实现数据共享一直是GIS研究的关键,空间数据集成与空间融合技术是实现数据共享的主要途径。具体到不同的空间数据(矢量数据和栅格数据)类型,融合的方式也不同。对栅格数据融合的几种常用算法进行了探讨,针对数字地形图与遥感图像的融合,改进了几种常用算法,对各种算法的融合效果给出评定,展望了数据融合的发展方向,并指出还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卫星遥感接收数据是遥感影像应用的重要数据来源,因此对特殊格式的海量接收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成为卫星遥感应用的重要环节。采用多层存储模式对数据分类、分级存储,建立空间数据库管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基于ArcEngine开发技术建立卫星接收数据管理平台,实现空间数据的快速查询和属性数据的自动入库等高效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18.
数据融合技术在多源潮汐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晋  暴景阳 《海洋测绘》2004,24(3):12-15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潮汐数据以建立高精度的潮汐分析模型,在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潮汐分析的基础上,将数据融合技术应用于具有多源潮汐数据的分析,提出潮汐数据的分类方法,建立了三种潮汐数据融合方案,推导了各种方案的数据融合公式,并分析了各种方案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To plan for proper mitigation measures, one should have an advanced knowledge of the phenomenon of tsunami propagation from the deep ocean to coastal waters. There are a few methods to predict tsunamis in the ocean waters; one method is the effective use of data buoy measurements. Although data buoys have been used along the Indian waters there has been a tremendous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buoy deployment recently. Under the National Data Buoy Programme (NDBP) of India, the 2.2 m diameter discus data buoys were deployed along the east and west coasts of India for measuring meteorological and ocean parameters. It would be advantageous if these buoys could be efficiently used to measure rare events such as tsunamis.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the buoy is of prime importance if a tsunami warning system is to be successful. This may be accomplished through experimental or numerical studies. A comprehensive experimental study has been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dynamic behavior of a wave rider buoy exposed to a variety of waves. It is common that tsunami waves are represented in terms of shallow water waves, namely solitary and cnoidal waves. Hence,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discus type data buoy is scale modeled and tested under the action of solitary and cnoidal waves in the laboratory. The time histories of wave elevations, as well as heave and pitch motions of the buoy model, were analyzed through a spectral approach as well as through wavelet transformations. The wavelet approach gives more detailed insight into 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uoy motion in the time scale. The harmonic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for the cnoidal wave elevations and subsequent motion characteristics that give an insight into the energy variations. The details of the model, instrumentation, testing conditions and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