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章人骏 《地质论评》1947,12(Z2):249-250
发现经过民国三十五年夏人骏奉江西省地质调查所之命,调查江西乐平、鄱阳、浮梁等县地质矿产。六月八日在乐平县城西约10公里,鄱乐煤矿公司北约四公里之石灰岭,发现含骨化石之洞穴堆积,规模虽小,惟对于新生代地质史料素甚贫  相似文献   

2.
运用α石英热活化ESR定年法(HAESRDQ)对三江构造带云南段49件样品定年结果的分析发现,该方法所获测年数据与地质事实及其他测年方法定年结果吻合,表明是一种普遍适用于中—新生代地质事件定年的方法。同时,证实三江构造带云南段是新生代陆内褶皱造山带,大量具“层控”特征的有色贵金属矿床的成矿时代也是新生代。  相似文献   

3.
依据地质及同位素测年资料,富峰山玄武岩的地质时代为晚白垩世.按火山事件地层学的观点,当前至少可划分出6次火山事件.这些火山活动在松嫩盆地地下所携带的幔源气体与一些重要气藏密切相关.火山活动的特点疏中生代而亲新生代,表明它是由中生代陆缘火山弧发展阶段向新生代盆岭发展阶段转折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4.
遥感技术在东昆仑新生代地质填图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不同地质体在同一波段或相同地质体在不同波段具有不同色调的变化规律,对东昆仑东温泉盆地的ETM图像进行了详细地质解译,建立了新生代地层和新构造的解译标志。解译结果表明,在遥感图像上可以准确勾绘新生代地层的界线和确定新生代断裂位置。通过野外地质验证将新生代地层划分为10个填图单位,新生代断裂主要有近东西向的左旋走滑断裂和近北西西向的逆冲推覆构造。遥感地质解译和野外验证结果对比表明,多光谱遥感影像在新生代地质填图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地层学杂志》2011,(4):466-467
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以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和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北平分院新生代研究室为基础组建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同时组建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周恩来总理签发任命书,任命李四光为所长,赵金科、卢衍豪为副所长。1951年5月7日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于1959年4月、1971年3月决定改名...  相似文献   

6.
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新取得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对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提出断面域地质演化所经历的古生代古亚洲域和中新生代太平洋域两大阶段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前者主要表现为由微型块体的拼贴造山,形成软碰撞-弱造山性质的造山带;后者主要表现为中生代以走滑-伸展为主要地质演化标志的斜向俯冲活动陆缘和新生代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造成本区深部地幔主动向太平洋方向的蠕散,研究还表明,上地幔中滞留的太平洋板块是导致本区中新生代地质演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一、地质和地质构造特征 康藏滇歹字型构造体系头部之扎林—纳木—念青唐古拉弧形构造带,新生代以来,由于区域性的强烈抬升,在念青  相似文献   

8.
中国满州里—缓芬河地学断面域的地球动力学模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福元  叶茂 《地球科学》1995,20(5):535-539
在对新取得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分析以及对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域构造单元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断面域地质演化所经历的古生代古亚洲域和中新生代太平洋域两大阶段的造山带;后都主要表现为中生代以走滑-伸展为主要地质演标志的斜向俯冲活动陆缘和新生代太平洋板块的正向俯冲造成本区深部地幔主动向太平洋方向的蠕散。  相似文献   

9.
德日进  杜恒俭 《地质论评》1949,14(Z2):189-191
本篇所记述之材料,乃为民国二十大年由新生代研究室裴文中,贾兰坡两先生在北平西山门头沟北九公里沿浑河之灰峪沟旁(即十八地点)所采集者。化石存在於奥陶纪石灰岩裂缝中,高出河床约一百  相似文献   

10.
南海晚新生代地层结构特征、沉积厚度及沉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合地震、钻井及区域地质资料,通过分析地震相参数等,研究南海晚新生代(E3-Q)地层结构特征和沉积厚度变化,建立了晚新生代沉积模式,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可为南海油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有效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北东部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中朝板块和西太平洋俯冲消减带所夹持的地域,区内中新生代火山活动十分强烈,火山岩分布广泛,地质演化可分前中生代亚洲域构造演化一板块裂解、拼合的演化阶段和中新生代滨西太平洋构造域演化-地幔热柱作用和伸展构造演化阶段.铀、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其成生与中新生代地幔热柱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长白山地区晚新生代火山地貌形态研究及其地质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白山地区晚新生代火山岩规模巨大而且来源复杂。本次研究主要基于新生火山岩与基底地质体在地貌形态上的差异及火山口群和锥状火山口的地貌特征,利用ASTER-GDEM数据,通过地形高程、地势起伏度、坡度、典型剖面、地形参数等分析手段,对比区域地质调查成果,对长白山晚新生代火山岩区的地貌形态进行解译、分析。解译所得到的研究区晚新生代火山岩、火山口群和锥状火山口的分布特征与地质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地形剖面分析揭示甄峰山火山口群呈现熔岩高地的地貌特征,指示裂隙式火山活动,其他火山口群均呈锥状火山地貌特征。各锥状火山口群的地形参数特征与地质资料所确定的形成顺序较为一致。在各锥状火山口群及周边地区共解译锥状火山口149个,正确率75%,预测15个,对进一步野外地质调查具有指示意义。此外,综合解译结果及前人地质调查分析,认为长白山晚新生代火山岩及火山口群分布受NW向深大断裂的控制。  相似文献   

13.
汾渭盆地新生代有孔虫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汾渭盆地的新生代地层,由于出露全,发育好,解放后许多地质工作者曾在本区进行工作。尤其是1964年的蓝田新生代地层现场会议,进一步推动了全区新生代地层研究工作。然而在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上,当时的主要依据是脊椎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14.
从遥感地质角度,结合地质、地貌来研究东北地区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特征、规律。东北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表现为水系变形、山体错移、新构造被错断、地质体错移变形等。呈现出其运动的广泛性、协调性、多期性、继承性和持续性。该区的应力场在新生代期间多次改变,并控制了主要断裂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5.
试述华东南中新生代不整合面型铀矿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祖伊  黄世杰 《铀矿地质》1990,6(6):349-358
在华东南产出大量中新生代热液型铀矿床,其主要地质特征与世界上众所周知的元古代不整合型铀矿床十分相似。作者描述了这些热液型铀矿床的地质特征,讨论了其地质背景及可能的成矿机制,并认为,这类铀矿床可命名为中新生代不整合面型铀矿床。  相似文献   

16.
马廷英 《地质论评》1949,14(Z2):107-121
亚洲幅员广大,构造复杂,犹其地盘安定之大陆本部与不安定之外缘诸列岛地带自新生代开始以降,无论就构造而言,无论就地壳运动性质种类及频度而言,大部分不同,然而近年来中外各方而调查研究结果,最近地质时代中地壳变动之烈与钜者率为遍及亚洲全城甚而  相似文献   

17.
晚新生代地质填图理论与方法的新探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希涛  胡道功  吴中海 《地质通报》2009,28(10):1419-1429
在评述中国现有地质填图(主要是中比例尺地质图)的历史、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晚新生代地层的特点,以及笔者长期从事地貌、第四纪地质研究工作与填图实践积累的经验,以青藏高原及其邻区为例,提出了提高中国大比例尺地质图填图水平和加快填图工作进度的几点建议。认为认识晚新生代地层的基本特征是提高地质填图水平的基础;解译地形图和遥感图是确定晚新生代地层成因类型与分布范围的重要手段;要重视相对高度在划分晚新生代地层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填图单位的地层层序系统;强调同位素年龄测定与地层顺序判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皇冠与皇冠上的宝石;加强青藏高原隆升、环境变迁研究与晚新生代地质填图的联系方能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8.
用遥感图像分析中国东北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遥感地质角度,结合地质、地貌来研究东北地区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特征、规律。东北新生代地壳水平运动表现为水系变形、山体错移、新构造被错断、地质体错移变形等。呈现出其运动的广泛性、协调性、多期性、继承性和持续性。该区的应力场在新生代期间多次改变,并控制了主要断裂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9.
经北京市地质学会筹备,中国地质学会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1年9月13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新生代构造会议。各省(市、自治区)、各产业部门,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各地质院校以及出  相似文献   

20.
王宗秀  李涛 《地质通报》2004,23(3):286-293
博格达山链是新生代成长起来的山脉,经历了古生代初始造山、中生代伸展调整、新生代复活造山的完整发展演化历程,是开展陆内造山和再生造山研究的理想之地。针对博格达山链新生代再生造山过程中无明显变质作用、岩浆活动、韧性变形等这种“强造山”“弱表现”的造山地质记录特征,根据山体新生代的变形特点、变形构造组合,并结合深部探测资料,提出“双向挤出”断块隆升的造山模式,认为深部南北向相向运移及岩石圈的深部约束是博格达山链新生代再生造山的主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