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石盐的流体包裹体成分可提供古流体组成的物理化学信息,用以探查卤水组成变化及环境演化规律等。四川盆地位于上扬子地台,其中的早-中三叠纪沉积建造是中国海相找钾的有利层位之一。获取石盐沉积时期的卤水成分信息,是深刻认识四川盆地古海水蒸发浓缩程度的重要途径。文章利用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对采自川东地区长平3井嘉陵江组的石盐流体包裹体开展了化学组成分析,结果显示古卤水化学类型为Mg_SO4型;流体包裹体中的ρ(K~+)与现代海水浓缩到钾石盐析出阶段的ρ(K~+)基本一致,可能揭示了盆地三叠纪时期古卤水已达到钾石盐析出阶段,对四川盆地沉积环境演化及钾盐成矿规律研究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矿流体不混溶的包裹体证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水银洞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观测和热力学参数计算,探讨了成矿流体不混溶的热力学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分为H_2O包裹体、CO_2包裹体和CO_2-H_2O包裹体三大类,并以富含CO_2-H_2O包裹体为特征,CO_2-H_2O包裹体可进一步划分为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和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加热时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H_2O相;而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CO_2相,而且二者的完全均一温度和完全均一压力一致,说明它们是同时期捕获的CO_2-低盐水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它们形成时的热力学条件是:形成温度236℃,形成压力324 bar(1bar=10~5Pa);共存两相流体密度:低盐水相0.900 g/cm~3,CO_2相0.314 g/cm~3;共存两相中CO_2的摩尔分数:低盐水相0.0376,CO_2相0.7337;水溶液含盐度w(NaCl)约为1.3%。  相似文献   

3.
罗布泊卤水经室内恒温(30℃和52℃)蒸发结晶析出石盐,其内含有丰富的液相包裹体。测试这些石盐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发现仅有少量包裹体均一温度与石盐结晶卤水温度一致,大多数均一温度明显偏离结晶温度,大多数高出卤水温度约20℃~90℃,少数低于卤水温度约6℃~30℃,罗布泊盐湖自然沉积的石盐液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也存在类似情况,除少部分数据与当地卤水温度相近,大多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说明石盐包裹体均一温度可能受制于多个因数影响。因此,用石盐包裹体均一温度恢复沉积时期古水温或流体介质温度时,不能简单应用,需要综合分析才能从中提取可靠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4.
厄立特里亚Koka金矿床产于努比亚地盾新元古代浅变质岩系中,矿体主要赋存于Koka微晶花岗岩内,受剪切构造控制,是在该国发现的大型造山型金矿床。矿床含金石英脉中石英中赋存的原生流体包裹体分为富CO_2包裹体、CO_2-H_2O包裹体和H_2O包裹体共3种类型,以大量发育富CO_2包裹体与CO_2-H_2O包裹体为特征。成矿流体具有富CO_2、中低温(210~360℃)、中低盐度(w(NaCl_(eq))=2.24%~8.51%)的特征。流体中阳离子主要为Na~+与少量K~+,阴离子为Cl~-与少量SO_4~(2-),气相成分主要为CO_2与H_2O,基本不含其他气体组分,流体属于NaCl-H_2O-CO_2体系。成矿流体密度变化范围较大(0.597~0.969 g/cm~3),其中高密度的富CO_2包裹体捕获的最小P-T条件为260~360℃、100~270 MPa,形成于区域变质作用时期。成矿流体的δD_(V-SMOW)范围为-57‰~-50.1‰,δ~(18)O_水范围为1.4‰~3.2‰,表明Koka金矿床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变质热液,并伴有大气降水的混入。成矿流体中CO_2-H_2O包裹体气相分数变化范围很大(15%~80%),与之共生的H_2O包裹体具有相似的盐度以及较低的均一温度,表明初始的CO_2-H_2O型流体发生了不混溶作用,导致相分离,产生的大量富CO_2流体,并使金大量沉淀。  相似文献   

5.
西藏革吉县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南缘。矿集区主要由矽卡岩型铜金银矿体、铁氧化物铜金矿体和斑岩型钼铜矿(化)体等组成,其中主矿体矽卡岩型铜金矿体受闪长质岩体和碳酸盐岩的控制。根据矿物组合关系,将矿集区内各类热液脉体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中阶段为主成矿阶段。研究表明,早、中阶段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以水溶液包裹体和三相包裹体为主,其次为CO_2包裹体;晚阶段仅发育富液相的水溶液包裹体。早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在403~540℃之间,盐度ω(NaCl_(eq))介于15.2%~59.3%;中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在205~398℃之间,盐度ω(NaCl_(eq))介于1.9%~45.8%;晚阶段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集中在122~264℃之间,盐度ω(NaCl_(eq))介于3.0%~16.4%。显微激光拉曼测试结果显示,流体包裹体的气相成分以H_2O、CO_2、N_2为主,液相成分以Na~+、K~+、Ca~(2+)、Cu~(2+)、Fe~(3+)及Cl~-、HCO_3、CO_3~(2-)等为主,子矿物主要为石盐、钾盐、黄铜矿、方解石、赤铁矿等。成矿流体从早阶段到晚阶段,由高温高盐度的CO_2-H_2O-NaCl体系向中低温中低盐度的H_2O-NaCl体系演化。主成矿阶段不同类型、不同相比包裹体具有相近的均一温度,相同类型包裹体具有相近的均一温度,但是均一方式各异,显示流体不混溶或沸腾特征。流体不混溶或沸腾作用使得CO_2、H_2S等挥发分大量逃逸,导致大量硫化物沉淀,是尕尔穷-嘎拉勒铜金矿集区铜金富集成矿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凹子岗锌矿床位于上扬子地块东缘,该矿床经历了两个成矿期:沉积成岩期和热液期,形成两种不同岩相学特征的闪锌矿。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显示,存在盐水包裹体(W型)、烃类包裹体(G型)和含石盐子矿物多相包裹体(S型)。有机流体活动与成矿存在耦合关系,其中烃类包裹体(G型)赋存于白云石和自形粗粒闪锌矿中,具有黄色荧光效应,激光拉曼测试显示其成分为沥青质、CH_4、C_3H_8和H_2O;此外,沥青与闪锌矿密切共生。显微测温结果显示热液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60~180℃,盐度集中于8%~14%NaCl_(eqv),部分可达30%NaCl_(eqv)左右。成矿流体除含有机质外,还含有NaCl、KCl、CaCl_2、MgCl_2、H_2O,为多元共存的流体体系,成矿压力为22~84 MPa。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丫他金矿床成矿流体的特征和矿床成因,对热液成矿阶段中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分析以及H、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丫他金矿床中存在H_2O包裹体、CO_2-H_2O包裹体和CO_2包裹体三类流体包裹体;其中同一阶段同一视域中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在加热中完全均一到H_2O相,以及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到CO_2相,它们的均一温度和形成压力基本一致,说明同时捕获了富CO_2和富H_2O两种流体;流体包裹体的H、O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或与大气降水有关的盆地流体;热液成矿阶段流体发生相分离,CO_2-H_2O不混溶作用导致热液中Au的溶解度迅速降低并沉淀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8.
青海湖是我国唯一报道过的现代湖底沉积物中白云石、方解石和文石等多种碳酸盐矿物共存的高原内陆咸水湖泊。以青海湖水和除菌青海湖水作为载体,以CaCl_2和MgCl_2·6 H_2O作为反应原料,在实验室常温条件下采取控制变量法制备出不同浓度Mg~(2+)参与下的钙质沉淀物,探讨Mg~(2+)浓度对沉淀物类型的影响。仅添加CaCl_2时,青海湖水中的沉淀物主要是石膏(Ca SO_4·2 H_2O)和球霰石(CaCO_3);在添加CaCl_2的同时添加MgCl_2·6 H_2O,沉淀物的石膏消失,完全转变成碳酸盐矿物,包括方解石和球霰石;当湖水中Mg~(2+)浓度为0.62 mol/L时,球霰石消失,沉淀物变为方解石和文石;随着Mg~(2+)浓度继续升高,文石含量稳步增加,方解石含量则逐渐减少,当Mg~(2+)浓度达到1.22 mol/L或更高时,方解石全部消失,沉淀物仅剩文石。实验结果表明,青海湖水中较高浓度的SO_4~(2-)对碳酸钙晶体生长有抑制作用,而额外加入的Mg~(2+)可以解除SO_4~(2-)的抑制作用,使得Ca~(2+)与HCO_3~-和CO_3~(2-)结合形成碳酸钙。此外,碳酸钙的同质多像类型也明显受到Mg~(2+)浓度的控制,随着湖水中Mg~(2+)浓度增加,方解石、球霰石不再稳定,而文石逐渐占主导地位,当Mg/Ca值达到6.1时,反应产物中仅有文石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9.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事件(MPT)是全球性冷气候事件,在柴达木盆地也有记录,但关于该事件形成时的古温度数据较少。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形成于浅水环境,其均一温度可直接反映晶体形成时的卤水温度,是恢复古温度常用的指标之一。本文选择柴达木盆地西部钻孔SG-1中1.22~0.88 Ma期间的石盐晶体进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共获得390个石盐流体包裹体数据。其均一温度最高为50 ℃,最低为6.8 ℃,90%以上温差值在10 ℃以内,且石盐流体包裹体大小与温度没有明显线性相关关系,这说明SG-1钻孔石盐流体包裹体被捕获后没有受到后期热液的改造。均一温度数据反映了石盐沉积时的古水温特征。石盐晶体主要在暖季析出,原生流体包裹体恢复的古水温可能是暖季节的温度。均一温度的最高值可能受到热液和气候的共同作用。MPT时期,石盐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中位值Th,med)接近于现代盆地7月份大气温度的平均值,高于盆地的全年温度及MPT时期的全球气温,与MPT时期地中海的海水表面温度相当,均一温度的平均值(Th,avg)高于以上温度。SG-1钻孔记录的柴达木盆地MPT事件最冷期出现在约1.165~1.0 Ma。  相似文献   

10.
胶东牟平邓格庄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15,他引:5  
邓格庄金矿是胶东牟平-乳山金成矿带内第二大石英脉型金矿,金主要产于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腑/细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邓格庄金矿不同蚀变带岩石和各成矿阶段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主要有三种类型:H_2O-CO_2包裹体、CO_2-H_2O±CH_4包裹体和 H_2O 溶液包裹体。早期乳白色石英中主要赋存原生的 H_2O-CO_2包裹体和次生的 CO_2-H_2O±CH_4包裹体;成矿期黄铁矿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的 CO_2-H_3O±CH_4包裹体主要为原生,随机分布,气液比变化较大,有时出现不同相比例的包裹体共存现象,而 H_2O 溶液包裹体明显沿愈合裂隙分布;在成矿晚期的石英和方解石中主要发育原生 H_2O 溶液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显示,成矿前(第1阶段)H_2O-CO_2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_(h,TOT),至液相)为254℃至365℃,成矿期(第Ⅱ和Ⅲ阶段)CO_2-H_2O±CH_4包裹体的完全均一温度(T_(h,TOT),至液相)为195~317℃,成矿后(第Ⅳ阶段)H_2O 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T_(h,TOT);至液相)为156~219℃。成矿的初始流体富 CO_2,主成矿期有 CH_4流体加入,成矿晚期则演化为低温的水溶液流体。水/岩反应及流体不混溶可能是邓格庄金矿金沉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宁夏卫宁北山地区二人山银铅矿是宁夏境内最典型、规模最大的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F18构造破碎带中。通过对与矿化密切共生的重晶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及显微测温分析,H2O-CO2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07℃~287℃,盐度变化范围为0.41%~12.05%;CO_2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30.2℃;富液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5℃~248℃,盐度为2.07%~23.18%。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中高盐度的特征,流体为SiO_2-H_2O-CO_2-SO_4~(2-)多相含矿(Zn~(2+)、Pb~(2+)、Fe~(3+)和Ag~+等)。  相似文献   

12.
蒸发岩是保存古环境信息的宝库,而石盐是蒸发岩盆地完全干涸后最主要的矿物。石盐矿物具有很好的封闭性,在浅埋深状态就会固结成岩,没有孔隙并且不可压缩。石盐、石膏、钙芒硝、芒硝中的包裹体,是潟湖或陆地盐湖环境下,通过蒸发而结晶析出过程中所捕获的流体(液体和/或气体)。因此,在石盐矿物的内部可以保存下来良好的原生石盐流体包裹体,它们记录了原始海洋/盐湖的温度、化学组分和大气成分的信息,为古环境研究提供了绝妙的直接记录。其中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可记录卤水沉积时的温度;浅水环境石盐流体包裹体记录的卤水温度近似等于气温。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中的卤水成分代表了海水/盐湖蒸发浓缩过程中的卤水,可通过其来推断当时的海水/盐湖水体的成分。石盐漏斗晶形成时是漂浮在卤水表面的,其原生流体包裹体可捕获当时的大气,而石盐是一种稳定的无机矿物,其原生流体包裹体可保存原始的大气信息。石盐原生流体包裹体可以提供其他传统地球化学手段无法提供的直接、精确、定量的地质记录,因此在未来的古环境研究中将成为焦点。  相似文献   

13.
蒸发岩沉积在地质历史上分布十分广泛。其中的石盐属于广温相矿物,其内部捕获的流体包裹体记录了大量石盐沉积时的古温度信息。石盐中流体包裹体的冷冻测温法已经广泛应用于包裹体均一温度的测定。通过该方法,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包裹体记录的均一温度与古气温的关系,即石盐中纯液相原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最大值与卤水结晶温度符合,与最大平均气温关系密切,且形成于卤水底层"人"字型晶石盐中的流体包裹体记录的温度信息更能代表较长时间尺度的古气温变化等。除此以外,成岩作用对于石盐中流体包裹体的温度记录的影响也被广泛讨论,尽管石盐矿物中流体包裹体可能发生变形以及热再平衡等一系列的变化,但"人"字型结构的原生石盐晶体特征以及石盐颗粒云雾状环带中呈负立方体形状的流体包裹体为原生包裹体等一系列识别标志的建立,为我们利用石盐中流体包裹体进行古温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样品基础。通过对石盐中原生流体包裹体最大均一温度测试,已经得到了一些现代盐湖以及古代盐类沉积时的环境温度信息,并在古气温波动方面也展示了一定前景。尽管石盐中流体包裹体在古气候研究中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除最大均一温度的其它温度数据代表的环境温度意义问题;通过对盐类地质剖面进行连续的包裹体测温建立高分辨率定量古温度变化记录等,也尚未有大量文章报道。我国盐类资源分布广泛,石盐包裹体测温技术的应用,对于盐类发育地区古气候环境定量化信息提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胶东蓬莱金矿区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蓬莱地区金矿床以石英脉型为主,其次是蚀变岩型;成矿条件与著名的玲珑金矿床相似。金主要产于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金矿床中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流体包裹体:CO_2-H_2O 包裹体和中低盐度的NaCl-H_2O 溶液包裹体。CO_2-H_2O 包裹体气相以 CO_2为主,可含少量 CH_4、H_4S、CO。其中,黄铁绢英岩的石英中含有丰富的CO_2-H_2O 包裹体,而黄铁矿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富 CO_2与富 H_2O 的 CO_2-H_2O 包裹体共存。显微测温结果显示,黄铁绢英岩中的 CO_2-H_2O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230℃~300℃;而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220℃~390℃,鉴于这些包裹体是从不混溶的 CO_2-H_2O 流体中捕获的,因此它们的温度下限220℃~250℃左右,应该看作是它们的形成温度。成矿早期流体为富含挥发份(流体密度0.92~0.985g/cm~3)、中低盐度(4.15%~5.23%NaCl eqv)的流体;到主成矿期逐渐演化为温度升高,盐度变化范围大(1.02%~15.5%NaCl eqv),水溶液以 NaCl 为主,气体仍以 CO_2为主,但可含少量的 CH_2、H_2S、CO 及有机质等的流体(流体密度0.32~0.99g/cm~3);成矿期后的流体盐度、温度及 CO_2含量降至最低。本区矿床中石英的δ~(18)O 值变化在13.8‰~18.3‰,成矿流体的δ~(18)O 值在4.9‰~10.9‰之间,流体包裹体中δD变化范围很小,从-78‰变化到-101‰,主要集中在-78‰~-88‰之间。由此表明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伴有大气降水的参与。在主成矿期成矿流体表现出明显的多期、多来源特征。温度降低和流体不混溶是导致金等成矿元素沉淀和富集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甘肃天祝干沙鄂博稀土矿床产于霓辉正长岩和霓辉正长斑岩中,矿体形态呈不规则脉状、透镜状和板状。成矿过程可分为岩浆期、岩浆-热液期、热液期和表生期,其中岩浆-热液期为主要成矿期。本矿床中的包裹体有熔体包裹体、流体-熔体包裹体、H_2O包裹体、CO_2包裹体、CO_2-H_2O包裹体、含子矿物H_2O包裹体和含子矿物CO_2-H_2O包裹体7类,并以富含流体-熔体包裹体、CO_2-H_2O包裹体为显著特征。包裹体组合从熔体包裹体→流体-熔体包裹体、H_2O包裹体、CO_2包裹体和CO_2-H_2O包裹体→H_2O包裹体的变化,反映本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从岩浆→岩浆+热液→热液的演化过程。岩浆期熔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780℃;岩浆-热液期均一温度为191~700℃,盐度为5.26%~22.24%,属中低盐度,成矿压力为68~95 MPa,相应的成矿深度为2.6~3.6 km;热液期均一温度为129~225℃,盐度为0.35%~7.73%,为低盐度。从岩浆期到岩浆-热液期再到热液期,温度逐渐降低,矿化作用主要发生在岩浆-热液期,属中高温、中深成岩浆-热液过渡型矿床。  相似文献   

16.
王伟  王敏芳  刘坤  魏克涛  柯于富 《地质通报》2018,37(6):1125-1141
对铁山铁铜矿床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发现,在石榴子石和透闪石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富液相、富气相和含石盐子晶三相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表明,进矽卡岩阶段热液流体均一温度为499.2~594.8℃,盐度多集中分布在17.3%_(Na Cl)~19.5%_(Na Cl)之间,密度为0.45~0.62g/cm~3,形成压力为58.0~90.6MPa;退化蚀变阶段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356.2~428.6℃,盐度多集中分布在7.2%_(Na Cl)~15.5%_(Na Cl)之间,密度为0.52~0.83g/cm~3,成矿压力为23.8~29.7MPa,成矿深度为0.90~1.12km,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具有高温、中-低盐度、低密度、较低成矿压力的特征,属于浅成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同时,群体包裹体气液相成分结果显示,气相成分以H_2O和CO_2为主,并含有少量CH_4、C_2H_6、N_2和H_2S气体;液相成分阳离子以Na~+、Ca~(2+)、K~+为主,阴离子以SO_4~(2-)、Cl~-为主。研究表明,Cl~-、SO_4~(2-)和碳酸络合物在铁质搬运与富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流体混合和成矿热液p H值的系统演变可能是导致铁山铁铜矿床铁质超常富集沉淀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四川天宝山大型铅锌矿床成矿流体及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清  张均  王健  仲文斌  刘文浩 《矿床地质》2018,37(4):816-834
天宝山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小江-甘洛断裂带和箐河-程海断裂带之间,是川滇黔多金属成矿带川西南地区重要的大型铅锌矿床。根据矿床流体包裹体岩相观察发现,天宝山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简单,主要为富液相包裹体,气相分数较小,少量纯液相包裹体。显微测温工作表明主成矿阶段流体温度峰值在110~140℃之间,w(NaCleq)集中于10%~14%,整体具有中低温、中低盐度特征,少部分流体包裹体w(NaCleq)为2%~6%,显示少量低盐度流体的混入。群体包裹体成分分析表明各期流体成分相似,液相为Na~+-Ca~(2+)-SO_4~(2-)-Cl~-型流体,气相主要为H_2O、CO_2,并有部分的H_2、CO及CH_4还原性气体。对以上流体包裹体成分数据分析发现成矿流体主要源于盆地热卤水,存在部分大气降水的参与。此外,C、O同位素、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及硫化物S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除盆地卤水和大气降水来源外,还存在变质水及有机质流体来源,成矿还原硫主要来自灯影组硫酸盐和深源硫的混合。  相似文献   

18.
广西东桃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东桃铅锌矿床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有单相盐水溶液包裹体(LH2O),气液两相盐水溶液包裹体(LH2O VH2O)和单相气体包裹体(VH2O)3类;结合矿床地质特征,根据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可将成矿作用分为3个阶段:①层状-条带状矽卡岩化铅锌矿成矿阶段;②似层状-浸染状绿帘石化铅锌矿成矿阶段;③脉状碳酸盐化铅锌矿成矿阶段.测得均一温度范围为90~355°C,最佳成矿温度为205~260°C,属中低温矿床,为矿区的主要成矿阶段;根据流体包裹体的盐度、均一温度资料获得矿化深度为0.66~1.20 km,成矿流体的盐度w(NaCl)为7.2%~16.5%,成矿流体成分具有w(Na )>w(K )、w(Cl-)>w(F-)的特征.低盐度的NaCl-H2O体系,可能主要来源于古海水.矿石铅同位素组成反映其物质来源主要为壳源,而矿石硫同位素值[δ(34S)为-6.3‰~-2.9‰]反映硫主要来自沉积物中的硫酸盐和生物硫.  相似文献   

19.
胶东乳山脉状金矿床成矿流体性质与演化   总被引:10,自引:12,他引:10  
位于胶东牟平-乳山金矿带中部的乳山金矿(原称金青顶金矿)是目前我国单脉金储量最大的矿床,金主要产于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细脉中。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乳山金矿不同蚀变带岩石和各成矿阶段金矿石中的流体包裹体有两种类型:CO_2~H_2O 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钾长石化蚀变岩、黄铁绢英岩和弱蚀变花岗岩的石英中含有丰富的 CO_2-H_2O 包裹体,而黄铁矿石英脉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脉中 CO_2-H_2O 包裹体数量逐渐减少,以富水的 CO_2-H_2O 两相包裹体和水溶液包裹体为主。显微测温结果显示,弱蚀变花岗岩、钾长石化岩石和黄铁绢英岩石英中的 CO_2-H_2O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范围为236~377℃;而黄铁矿和多金属硫化物石英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170~324℃。成矿早期流体为富含挥发份(X_(CO_2)高达0.53)、中低盐度(3.33~10.48 wt% NaCl)的流体,到主成矿期逐渐演化为以含较低的 CO_2的富水流体(X_(CO_2)为0.01~0.05) 和水溶液流体,盐度为1.23~12.55Wt% NaCl。金和硫化物(尤其是黄铁矿)紧密共生,说明金主要以金硫络合物形式被搬运,CO_2包裹体的广泛存在则表明其对成矿流体的 pH 变化起着重要的抑制作用。水/岩反应、温度下降和压力降低引起的流体不混溶可能是乳山金矿金沉淀成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罗布泊富钾卤水矿床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凯  孙明光  马黎春  汤庆锋  颜辉  张瑜 《地质学报》2020,94(4):1183-1191
罗布泊是我国最重要的成盐成钾盆地之一,富钾卤水资源丰富。在14年的工业开采过程中,不同矿层卤水的地球化学特征持续处于变化中。为了加强对不同矿区富钾卤水的地球化学空间分布特征的认识,合理开发利用卤水资源,本文应用克里金插值法,对2017年采集的89个常观孔卤水样品进行了空间分析,绘制了K~+、Cl~-、Na~+、Mg~(2+)、Li~+、B~(3+)、SO_4~(2-)等值线图,并对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K~+、Cl~-、Mg~(2+)、Li~+、B~(3+)等离子具有较为一致的分布趋势,其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罗北凹地及腾龙矿区北部,低值区主要分布于罗北凹地北部及矿区西南部,而SO_4~(2-)分布趋势则相反;由于受周缘地区淡水补给的影响,矿区西南部、北部及东南部出现淡化现象,但是淡水只影响到W_1、W_2层,W_3层未见明显淡化现象;2017年罗布泊矿区K~+平均含量为8.83g/L,除受淡水影响区域外,矿区内大部分地区样品KCl品位均高于1%的工业单独开采品位,与开采前KCl品位相比,目前罗北凹地W_1储层KCl平均品位约下降了9.7%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