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沙湾5.2级地震地下水流体前兆异常特征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道  张洪斌 《地震》1997,17(3):297-303
列举了1996年1月9日新疆沙湾5.2级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的最新资料,总结了地震孕育由稳态进行非稳态过程中流体异常的特征。结果表明,地下流体前兆异常以中短期为主,订集中分布在距震中200km范围内,异常形态和幅度复杂多样,并对这次地震的跟踪预测,前兆的可靠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郑小菁  陈莹  陈晨 《华南地震》2001,21(2):36-41
在对福建的地下流体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取了1990年以来闽台地区若干次中强地震的前兆异常信息,并对异常点的变化形态、时间、空间分布与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研究,初步掌握了闽台地区地震前地下流体中、短期或临震的前兆异常特征,并发现在不同的观测位置,将出现不同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3.
地下流体及流体力普遍存在且对地震前兆产生作用。本文从前兆机理、实例等方面综述了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包括降水等产生的力)对地震前兆的作用,表明降水等产生的地下流体及流体力对地震前兆的作用不可忽略,无论是浅层地下流体还是深部地下流体均影响前兆异常的产生,且地下流体对地震前兆的作用是在特定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环境下发生。  相似文献   

4.
针对鲁甸6.5级地震、唐山4.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结合异常时段地下流体观测数据,对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现象及指标进行总结分析。研究表明,鲁甸地震前及唐山地震前地下流体长期与中期异常特征均主要出现在距离震中心500 km范围内。地下流体震前异常特征现象观测的目的是判断地震危险区高密度观测特征,对地震高发区的中短期异常指标仅进行中短期分析。地震区域应力叠加导致地震前兆现象的开启,引起断裂带裂隙,地下水温度和地下深部气体异常变化,水岩变化使得地下流体混合前兆增强。在地震前兆观测范围内,获取地下流体异常指标变化可以为震前预测提供数据支持,推动地震预测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九五"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刘耀炜 《地震》2002,22(4):1-8
总结了“九五”以来我国在地震地下流体研究方面的主要科学进展,从流体前兆成因、异常识别与预报技术,流体的作用与前兆机理和观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归纳论述。还阐述了地震地下流体研究的科学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6.
许秋龙 《内陆地震》1995,9(3):286-290
在地震的孕育、发生到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多项地下流体观测量不同程度的前兆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变化是复杂多样、模糊不清的。引入模糊识别法对一定区域和一定时间段的地下流体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表明模糊识别法可较好地识别和分辨出地下流体前兆的地震异常。  相似文献   

7.
王道  张元胜 《内陆地震》1997,11(2):112-127
系统地分析了天山重点地震监视区1977年以来的流体地球动力学地震前兆观测资料,总结了14次5级以上地震前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异常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适合本区特点2的前兆异常判别的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建立了一套单井单参数,多吉多参数异常指标以及地震三要素判定的标志体系。  相似文献   

8.
系统分析了地下流体短期前兆异常变化与中强地震的关系,提出祁连山地震带地下流体资料存在两类短期前兆异常,即转折型和单一型短期前兆异常,结合震例对这两类短期前兆异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预报人员应特别注意该区内的这两类群体异常的特点,并把它应用到该区的地震预报中。  相似文献   

9.
地震地下流体在地震预测研究与震情跟踪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地下流体前兆观测台网所涉及的资料范围,系统收集了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的可能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分析了这些异常的空间展布、时空演化以及形态等总体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收集到的68项异常均位于10-8应变量范围内,59项异常位于汶川8.0级地震3倍破裂区(约900 km)范围内,占异常总数的87%,这与国内外已发表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空间分布范围和震级之间的关系相符,说明汶川8.0级巨大地震的前兆观测范围至少包含该地震3倍破裂尺度甚至更大;异常出现时间总体呈现出临近地震异常数量增多的特点,但异常数量并非逐渐增多,而是在震前5个月和1个月突然增多;异常形态特征复杂,水氡和水位总体呈现出趋势性异常特征,水温总体表现出短临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震前1—3个月突升、突降或波动异常变化.此外,本文还结合国内外已发表的地震地下流体前兆异常以及地震孕育理论,讨论了异常的空间分布、时间尺度与未来震中的关系,这对深入认识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及产生机理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0.
许秋龙  李艳萍 《内陆地震》2004,18(3):228-234
在对地下流体单项前兆进行异常识别和效能评价的基础上,应用综合异常指数方法对新疆38项地下流体前兆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能较好地识别和提取地震短临前兆,还能对成组地震事件有所显示。  相似文献   

11.
地下流体的源兆,场兆,远兆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意义   总被引:33,自引:8,他引:33  
车用太  鱼金子 《地震》1997,17(3):283-289
我国地震地下流体监测网中,发现强震前有3种不同的前兆异常,即来自震源的源兆异常、与地震有关的区域活动关联的场兆异常及远距离强震前出现的远兆异常,它们在成因、特征与地震预报实践中的意义不同。从数量上看,场兆是大量的,源兆是少量的,而远兆也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地震预报实践中,必须正确地区别这3种前兆,全力寻找源兆,积极地开发场兆的预报功能,承认远兆并揭示其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关于发展我国地下流体前兆流动观测问题的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地下流体前兆流动观测及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地下流体前兆流动观测的历史与现状、我国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建议我国地下流体前兆流动观测系统的建议,其中包括指导思想、发展目标、观测网的类型与布设、观测点的建议、观测项目与观测仪器的选择、观测工作的组织与实施、观测数据的产出与共享等科学与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3.
INTRODUCTION Existingresearchresultsindicatethattherearecloserelationsbetweenundergroundfluidandseismicactivity,especiallyintheshort termanomaliesofearthquakes.Anomalyinthefluidisobvious andthequantityislarge.Duringearthquakepreparation,thedrivingforcemec…  相似文献   

14.
共和7.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的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40个地下流体观测点的资料,对1990年4月26日青海省共和MS7.0地震的前兆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带内观测点的水氡趋势异常及水化、水位群体异常及频次异常与断层平均形变速率呈同步变化.地下流体群体异常频次的累加值曲线在地震前表现为指数加速变化图形.(2)震源外围240km范围内的水氡中短期趋势上升异常,表现为由震源逐渐向外围扩散的特点.在短临阶段各测点水氡的异常变化基本同步.(3)流体短临前兆出现明显的起伏加剧和层次现象,突出的表现是流量、断层气日变化在临震阶段出现3次加剧,且异常幅度一次高于一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发生在甘东南地区三次中强地震前4个前兆学科以及测震学指标的研究,发现各学科前兆异常在时空上表现出很好的协调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各学科异常持续时间均较短;各异常以中短期为主,有一定中期异常,临震异常不明显;从震前1年到短临阶段异常显示出向震中迁移的迹象;各异常点集中分布在低b值异常区.讨论了前兆协调性与地下流体和深部热物质的运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IntroductionGroundfluid,includingwatef,gasandoilandsoforthexistsintheinterspaceinrock.Itisdirectlyrelatedtotheearthquakepreparationandoccurrenceprocessandgeologicallystructuralactivity.Thestudyinwhichtheanomalousvariationofgroundfluidistakenaseventpr...  相似文献   

17.
王梅  王华林 《地震研究》1999,22(3):235-242
本对唐山地震前形变场、应力应变场、重磁电变化场、地下流体变化场的空间分布及时间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探讨了前兆空间分布与构造环境的内在关系、各类前兆出现顺序与孕震环境的内在关系,以及各类前兆的相关性;在综合大量前兆时间演化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唐山地震中短临过渡指标,为研究有关地震前兆图象分布规律及提取前兆判据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8.
共和7.0级地震前地下流体前兆的动态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40个地下流体观测点的资料,对1990年4月26日青海省共和MS7.0地震的前兆动态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带内观测点的水氡趋势异常及水化、水位群体异常及频次异常与断层平均形变速率呈同步变化.地下流体群体异常频次的累加值曲线在地震前表现为指数加速变化图形.(2)震源外围240km范围内的水氡中短期趋势上升异常,表现为由震源逐渐向外围扩散的特点.在短临阶段各测点水氡的异常变化基本同步.(3)流体短临前兆出现明显的起伏加剧和层次现象,突出的表现是流量、断层气日变化在临震阶段出现3次加剧,且异常幅度一次高于一次.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斯坦斋桑7.3级地震前后的地下流体动力学效应   总被引:6,自引:6,他引:6  
王道 《内陆地震》1992,6(4):320-326
分析了斋桑地震前后天山地震带不同观测井的地下流体动力学及水文地球化学地震前兆和后效的异常变化特征。认为:地震流体效应具有不可逆性,不同构造带,远距离的异常变化可能与地壳区域块体构造运动有关,强震后效敏感带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的加强过程,亦可发展成为新的潜在震源区。  相似文献   

20.
夏河5.7级地震前青海地下流体台网异常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9年10月28日夏河5.7级地震前,青海地下流体台网出现一系列的异常。本文即选取了青海地下流体台网中出现异常的门源水位水温、平安水位水温、乐都水温、佐署水温、湟源水氡、西宁水氡,对异常变化形态、时间进程和同步性、异常空间分布等进行了分析,并异常产生的原因以及与夏河地震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这些异常不是夏河地震震源体活动导致的,而是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构造应力场整体变化的结果,是场兆而不是源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