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四川汶川8级地震前震中上空DEMETER卫星记录VLF电场频谱数据,利用重访轨道分析了固定纬度点记录的VLF电场信号的背景频谱变化,发现每年的1~6月各频谱变化比较稳定,人工源VLF信号与其他频谱值的幅度相比也清晰可辨,但7~10月扰动比较剧烈,存在整体抬升上升或者快速下降现象,而且人工源VLF信号比较模糊,难以识别.  相似文献   

2.
地震与核爆识别的小波包分量比方法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频谱分析法在核爆与地震识别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但是频谱分析方法是稳态方法,即使采用Gabor变换,也因时-频窗口形状不变而分辨串较低.为提高时-频分辨率,本文将小波变换理论用于乌鲁木齐台记录的地震与核爆事件的分析,并提出了识别核爆和天然地震的小波包分量比判据.通过对加拿大黄刀地震台记录的印度地下核爆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小波包分量比判据对核爆和地震的识别具有较高的识别效率.结果表明:对于地震信号,其小波包分量比U03/U1一般都大于1.0,而对于核爆信号,比值U03/U13一般都小于1.0.  相似文献   

3.
黄金刚  阎民正 《山西地震》2007,(3):21-24,40
为了分析和研究数字地震波信号的频谱分布特征,开发了地震波信号频谱分析软件(CALM P),并对辽宁岫岩地震和山西台网记录到的2001年至2003年的地震进行了分析处理,以期发现数字地震波信号的频谱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4.
利用小波包变换时频谱识别宁夏及邻区的地震和爆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dmey小波基函数分别对地震和爆破事件的垂直向记录信号进行小波包变换,计算各事件信号的归一化时频谱值以及P波和S波时频谱值达到最大时的频率fmp和fms,比较地震信号和爆破信号P波段(0~6.25Hz)和S波段(0~6.25Hz)在各相同分解频带内的瞬时谱最大值差异,寻找合适的单项定量识别指标,并综合各单项识别指标形成综合识别判据。运用综合识别判据对银川台记录到的宁夏及邻区14个地震事件和19个爆破事件进行判别,结果表明,各单项定量识别指标的识别率均在80%以上,综合判别结果均与事件的真实类型一致。  相似文献   

5.
地震震源通常被看作为剪切位错源。从辐射的剪切波谱实际上并不能确定所有震源参数。首先,断层的滑动速度是控制高频辐射强度的真实的参数,可通过拟合高频成分加速度谱直接测定出。其次,因为频谱的拐角频率和震源半径二者的关系基本上不清楚,所以,不能用频谱准确确定震源的尺度。这种估计的精度和任何其他合理的猜测相同。第三,应力降在震源半径和拐角频率二者关系中只是代表了震源半径,因此不能从频谱准确地求出。通常从频谱求得并称之为应力降的这个量,其定义是粗略的,它与断层上实际的应力作用可能并没有什么关系。如果不转换成最大的滑动速度,应力降几乎没有什么意义。这是可以从频谱准确求出的唯一的物理量。从加利福尼亚事件的频谱求出的典型应力降值为100bar,这意味着典型的滑动速度为0.5m/s,事实上可以直接从频谱更准确地求出滑动速度。  相似文献   

6.
核爆炸与地震识别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近年来核爆炸与天然地震识别研究的进展, 揭示了从频谱比、震级比到综合因素的概率方法的发展过程, 特别指出小当量核爆炸识别的重要性. 文章借助量子场论和相变理论分析讨论了地震波波长与动量的关系. 同时, 根据地壳介质的复杂性, 指出地震波传播过程中由于介质的非线性与弥散的联合作用, 导致产生孤波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地震映像数据的时频分析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地震映像数据的时频解释方法.采用短时傅立叶变换方法获得地震映像记录频谱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根据介质对地震波频谱影响的基本规律,通过分析已知地质断面地震映像记录频谱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研究了综合利用频率域和时间域信息进行地震映像数据解释的效果.时频分析方法提取了地震波的频谱中关于地层岩性、构造方面的信息,为地震映像数据的处理和解释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信息.实例证明,利用时频分析解释地震映像数据,有助于了解覆盖层下岩性变化、薄层的分布范围、探测隐伏土洞、确定混凝土构件中缺陷位置,提高地震映像数据的解释精度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河道砂体的地震识别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震技术预测和识别扶杨油层河道砂体是当前松辽盆地北部的油气勘探中最为急需的技术之一。本文以GTZ地区为例,探讨了扶杨油层河道砂体的成因特点,指出地震的低分辨率,河道砂体的薄互层、横向变化快、储层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点,是当前应用地震技术识别扶杨油层河道砂体的困难所在。文中介绍了当前技术条件下河道识别的两种方法:利用频谱成像技术和叠前方位各向异性技术进行河道识别的方法和思路。以扶余油层为目的层说明了应用上述两种方法识别河道砂体的良好效果,并和已知井资料进行对比,符合率可达80%。  相似文献   

9.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过程中,随穿过的物质成分或地层属性的不同,频谱特征将会发生改变,当岩层中存在破碎带、小断层等小幅构造时,这种突变现象将会更加明显.在传统频谱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本文拓展出连续频谱分析方法,并采用分层开时窗的手段对地震波进行连续频谱分析,从而提取目的层的隐蔽地质属性特征,进而圈定破碎带规模、识别小幅构造、寻找地层隐蔽圈闭,为精细地质解释提供更多可靠的地震响应信息.通过模型和实际资料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0.
鉴于马鞍山地区矿山较多,常有人工爆破发生,为了快速识别事件性质,分析了人工爆破与天然地震在P波初动方向、纵横波振幅比、衰减速度、频谱、发震时间等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低震级地动事件性质识别是当前地震检测的一个难点.地震学分析为判定可疑事件的震源类别提供了有效识别方法.从时间域简易的振幅周期测量、到频率域利用整个震相的频谱特征、并进一步扩展到倒谱域的峰值判据,为鉴别人工爆炸与天然地震的震源性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王贵宣  陈建民 《地震》1994,(3):16-22
本文阐述了全国综合前兆数据库震监视系统的设计原则及其结构和功能,为了充分挥综合前兆数据库在震情监视预报和地震科学研究工作中的用途,我们研制了这个处理系统。它为地下水,水化,地电,形变,重力,地磁和地应力等各种地震预防方法,从数据处理到各种干扰校正,数字滤波,统计分析,频谱分析,异常识别与地震预报,图象识别及综合绘图等,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软件系统。这套软件性能先进、功能较全。其中有许多特有的方法和处理  相似文献   

13.
对江苏数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从震相、频谱、振幅比3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天然地震、人工爆破、塌陷的不同之处,能够在地震定位过程中快速识别,并将此方法在江苏地震台网实际工作中应用。  相似文献   

14.
用Q值刻画的地震衰减在地震信号处理和解释中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利用反射地震资料进行Q值估计需要解决地震子波和反射系数序列耦合的问题。从反射地震资料中去除反射系数序列的影响,这个过程称为频谱校正。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子波估计的求取Q值的方法,进而设计了一个反Q滤波器。该方法利用反射地震资料的高阶统计量进行子波估计,并利用所估计子波实现频谱校正。我们利用合成数据实验给出了质心频移法与频谱比法这两种常用的Q值估计方法在不同参数设置下的性能。人工合成数据和实际数据处理表明,利用本文提出的方法进行频谱校正后,可以得到可靠的Q值估计。经过反Q滤波,地震数据的高频部分得到了有效地恢复。  相似文献   

15.
选取江苏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部分天然地震与人工爆破波形数据,通过波形对比分析、震幅比以及频谱等方面的对比发现两者之间不同之处。把这些不同的方法应用到数字地震台网实际工作中,能够快速有效地分辨出天然地震和人工爆破,为今后震相的识别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应用Sompi谱分析方法,对1989年1月至1990年7月发生在唐山地区的20个地震和1988年7月至1989年10月发生在大同周围地区10个地震波资料,及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自1959年以来ML≥2.0地震目录资料的频谱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几次大地震前地震波和地震活动性波频谱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2003年日本北海道8.0级地震次声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长金  唐炼  李相方 《地震》2005,25(1):74-80
利用在北京昌平安装的次声三点阵, 记录了2003年9月26日日本北海道地震的前兆次声波和震后次声波。 实际记录的P-t曲线及波速波向图, 经快速傅立叶变换得到其三维动态频谱。 结果表明: ① 强震前2~7天能测到振幅很强、 方向可测的地震前兆次声波。 其频谱特点是: 振幅由弱(10~15 Pa)逐渐加强到(50~80 Pa)或更大; 先为短周期波(10~30 min), 紧跟着长周期波(30~50 min), 然后又出现更长的周期波, 最后长短周期的波一起出现连成一片(2~62 min); ② 地震前兆次声波的产生和记录较容易, 而当地次声波和震中次声波记录和识别比较困难; ③ 若两地的三点阵波向相交, 可预测震中位置。 故地震前兆次声波的测量研究, 有可能发展成为临震预报中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统计曹妃甸地震台网成立以来记录的地震波形资料,对比天然地震和化学爆炸、矿爆的波形,发现天然地震与爆破震相特征在P波初动、周期、波形衰减及振幅等方面有很大不同,并对波形进行频谱分析,进一步识别天然地震及爆破。  相似文献   

19.
天然地震和爆破事件识别是地震监测预警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深度学习算法以其强大的数据特征挖掘和图像识别能力,能够较快并准确地约束地震事件属性.利用多输入卷积神经网络算法构建天然地震和爆破事件自动分类网络模型,其中输入信息包括多台站地震波形和单台站的地震时频数据,使得卷积神经网络同时获取事件的波形、频谱和极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腾冲火山区地震事件(LP,VT,VE)的识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腾冲流动数字台网资料,用多种方法对腾冲火山区的地震事件进行识别研究,认为腾冲火山区记录到的地震事件按波形主要分为两类:P波最大振幅明显大于S波及Lg波最大振幅的事件;P波最大振幅小于S波及Lg波最大振幅的事件。其中P波最大振幅明显大于S波及Lg波最大振幅的事件是火山地震的可能性较大。根据多个事件频谱随时间变化扫描图中的频谱特征,认为目前这个地区未记录到长周期事件;但流动台网记录到几组振幅较小,频率较高,振动持续时间双腾冲地震事件的持续时间(一般为6-7s)明显长,达20余秒的颤动事件,波形与Tremor事件曲型图有相似之外,这几个事件是否是Tremor事件,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