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引言1999年11月29日,在辽宁省岫岩-海城交界处发生了5.6级地震,震前做出了准确的预报,也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因而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很好的政治影响,受到了中国地震局和辽宁省人民政府的表彰,也受到了广大地震工作者的关注.可以说,这次地震预报成功是我国东部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继1975年海城7.3级地震预报成功后,二十多年中又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事件.这既让广大地震工作者为地震预报多年含辛茹苦地探索,终于又一次取得进展而欢欣鼓舞,同时也都在思考,为什么辽宁的地震工作者这么幸运,1975年海城地震预…  相似文献   

2.
本文概要综述了近30年来四川地震监测、科研和预报工作的进展。观测台网从无到有,由疏到密,从“土”到新,得到较快的发展;取得各类连续观测资料,积累了一批宝贵的震例;获得地震地质、观测系统研制和建设、地震学和地震预报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成功实现10次中强地震的短临预报,其中6级以上地震预报成功6次。经统计,四川地区实现6级以上主震的短临预报比例0.43;川、滇两省区5.5级以上主震的短临预报实现比例0.39,均远高于这一时期世界其他有监测预报能力地区的地震预报水平。同时也指出目前地震预报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近年我国震后趋势判定与后续强震预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详细论述了近年来我国在震后趋势判定与后续强震预测研究中取得的重要进展:(1)对近年发生的重大社会影响的一系列6级以上强震的震后趋势后判断迅速,正确,取得了突出的社会减灾实效;(2)对中强地震发生后后续强震的短临预报取得明显进展,曾较成功地预报1995年7月12日孟连西7.3级强震以及1997年4月伽师4次6级以上强震;(3)在国外大震现场的国际合作了开创了震后趋势判定的成功范例;(4)后续强震预测  相似文献   

4.
地震预报是人们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当前国际上普遍认同的一个基本事实是,地震预报水平远远未达到实用化的阶段。无庸置疑的是,作出发布短临预报的决策,是防震减灾工作中一项难度最大的工作。它长期困扰着各国地震工作部门和政府行政部门。公开发布地震预报,主要考虑因素有:短临地震预报能力,作短临预报需付出的代价,以及地震预报公开发布后将会取得的实际收益。对以上三个因素权衡得失,趋利避害,注重实际效果。如果我们将这三个因素用预防效益来联系,那么,预防效益则等于预报实际取得的收益与发布地震预报必须付出的代价之比。若比值大于1,则可公开发布;如比值小于1,则不宜公开发布;当比值接近1时,需同时考虑预报意见的信度这个因素。我国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密度、国土财富率相关甚大,因此在用上述三个因素作是否公开发布地震预报的抉择上显然其结构是不同的。本文认为:1.5.5级以下地震,东部和西部直接经济损失(人民币)约为8亿元和2亿元,经济上公开发布代价远大于当地所取得的实际收益,人员伤亡不超过10人。因此无论东、西部均不宜公开发布地震预报,我们将5.5级地震定为公开发布预报的震级下限。2.对于5.5级至6.5级地震,我国东部地区的直接经济损失约为十多亿元,西部地区3亿元左右。东部地区公开预报的代价也大于地震公开预报的收益,人员伤亡可最大限度减少,原则上宜在一定范围内实施公开预报,但对于我国西部地区,则宜公开预报。3.对于6.5级以上地震,它将会带来严重人员伤亡,因此在考虑公开发布问题上,预报后所引起的经济代价不宜作为主要 考虑因素。无论是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或是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都应向社会公开发布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5.
正地震预报一直是国际科学难题,"是否存在有助于预报的地震先兆"被Science杂志列入21世纪125个前沿问题之一。我国一直十分重视地震预报工作,组织实施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地震监测预报试验,主要开展了测震、地壳变形、重力、地磁、流体等观测研究。其中,全球独具特色地利用持续运行的重力监测网开展许多尝试,取得了一些令人兴奋的结果,尤其是近年来利用震例经验对一系列M6.0以上地震(如2008年汶川8.0级、2009年姚安6.0级、2016年芦山  相似文献   

6.
通过系统清理1996年以来中国大陆70个Ms≥5.5级地震序列的“强余震”Lg△t-Lgt关系,对强余“等待时间”判别方案预报效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其回顾性预报的Wallen评分为:6级以上地震序列V=0.60,5.5级以上地震序列为0.44,说明其在地震序列类型判断方面有一定的效能,对实际震例分析得出,该方案出判定主余型序列方面成功率较高,而对于双震或多震序列,有时会产生某些误判;对6级以上  相似文献   

7.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七─—地震短临前兆标志体系及综合预报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我国在地震前兆观测及其预报探索继“六五”地震前兆清理攻关、“七五”地震预报方法实用化攻关以后,选择了实现地震预报的关键难点即地震短临预报阶段的前兆标志体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谈地震预报     
地震是威胁人类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地区,地震的袭击往往造成巨大的劫难,并使人们在心理上留下恐惧地震的阴影.因此,地震预报工作与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虽然地震预报至今仍是一个科学难题,处在探索阶段,但根据现阶段的科学水平,是可以在地震的短临预报、工程地震、地震速报和震后趋势判断,平息地震谣传、误传,维护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秩序的正常化等方面,以一定的可信度为社会提供服务,并取得较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的.地震预报的现状我国地震预报工作是1966年邢台地震后才正式开始的,经过20年来的努力,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综观国际地震预报现状,我国地震预报水平在国际上已居先进行列.比如,在短临预报方面,我国对几次大震在震前作了较好的预报,而在国外至今还未见到类似的成功的短临预报的报道.应当指出,我们虽然对少数几次大震  相似文献   

9.
“八五”地震预报理论及方法攻关进展之二──大地电磁测量中期预测青海6.0级地震成功在“八五”地震预报深入攻关中,专门设置了一个中期预报方法的研究课题,即近期(1-3年)重点强震危险区判定指标的研究。其目的意义是在特定的危险区确定后,寻找能够指示1-3...  相似文献   

10.
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先后发生过十余次七级、数十次六级以上的地震,从地震预报的角度考虑,这些震例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前兆资料,它们中的大多数震前曾不同程度的做过中、长期预报,有的也较成功的做出了短临预报,采取了预防措施,收到了减轻地震灾害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地震预报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观测研究是其基本研究途径;对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报有不同的看法和争议,解决的办法是通过观测预测实践;地震前兆和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的难点,突破它的主要途径也是通过观测与预测科学实践。我国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已取得了200余次5级以上地震的震例实测资料,既经历了1966—1976年的7级地震活跃期,  相似文献   

12.
本文扼要记述了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报过程,并对震前预测预报各个阶段的对策和震后的应急措施等作了详细的回忆和归纳,对本次地震的预报效益和工作体会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扼要记述了1976年松潘-平武7.2级地震预报过程,并对震前观测预报各个阶段的对策和震后的应急措施等作了详细的回忆和归纳,对本次地震的预报效益和工作体会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地震预报研究近十年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的发展过程,并着重对最近10年(尤其是90年代以来)的地震预报研究进展作了较系统的阐述.主要分为:(1)大地震震源区地壳细结构和介质物性的探测研究;(2)地震和前兆数字化观测技术的研制;(3)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及其判据、指标的研究;(4)地震序列类型和震后趋势早期应用判断方法及其指标的研究;(5)华北北部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前兆综合解释模型与短临预报综合判别系统的研究;(6)地震预报新技术、新方法的探索;(7)地震中长期预报研究及我国近期(10年左右尺度)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确定;(8)板内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模型及前兆场物理解释的探索研究.最后还对我国地震预报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自1970年四川大邑6.2级地震后,我省开展了水化城震预报的探索。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水化观测资料和几十闪中强以上地震的成功与失败的预报经验和教训。水化地震预报思路经过了单个异常对应及预报地震、中多项异常对应及预报地震和“八五”攻关的从异常群体的演变过程提取前兆信息对应及预报地震几个阶段。本文简要回顾了水化地震预报思路的发展过程,列举了各阶段水化异常对应及预报地震的典型震例。针对  相似文献   

17.
基于R值评分的年度地震预报能力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宏生  刘杰  吴昊  李杰飞 《地震》2004,24(2):31-37
针对中国大陆东、西部地震活动水平的差异,以东经107^o为界用二种方案进行地震预报效能检验的R值评分。第一种方案用西部5.5级、东部5.0级为检验震级下限;第二种方案以西部6.0级、东部5.0级为检验震级下限。结果表明第一种方案更为科学,13年来中国大陆地震预报效能检验平均的R值约为0.26。进一步考虑不同危险区预报震级与实际发生地震震级间的差异,中还分震级档计算了相应的R值评分。结果显示,我国目前对6.0级左右地震的预测水平较其他震级档更为成功。  相似文献   

18.
许俊奇 《内陆地震》1994,8(4):339-343
应用极值理论、马尔科夫过程、震级-频度关系等6种方法,分别对汾渭地震带地震发生的规律性进行了讨论,各种方法取得了比较一致的预测效果。经计算得到:汾渭地震带今后5年内,有可能发生Ms=5.0级左右的地震,发生Ms>5.5级地震的可能性较小;Ms=5.0、5.5级地震的复发周期分别为6年和25年左右;自1300年以来.其5.0级以上的地震活动存在着230±10年的卓越周期。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据资料记载,自公元前1813年至公元1985年,共发生7级以上地震145次,其中8级地震19)次。这些地震给我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特别是1966年至1976年的10年间,在我国人口稠密的地区相继发生了9次7级以上地震,其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更为严重。据统计,在9大地震中共死亡近30万人。因此,实现地震预报,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成了地震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地震预报是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短临预报是地震预报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了1994年7月26日南黄海5.3级地震及其前兆异常情况,结合1992年1月23日南黄海5.3级地震,探讨了地震前兆的复杂性及其机制和地震预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