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气体地球化学方法在震后趋势判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元珠  林元武  张培仁 《地震》2001,21(2):101-104
初步讨论了气体地球化学方法在顺义4.5级地震震后趋势判断中的应用。研究表明,震中区土壤Hg释放量快速衰减;延庆龙庆峡水库翻花冒气异常释放的主要气体CH4来源于生物成因,而非地震前兆异常。据此认为顺义地震之后,首都圈构造活动水平没有增强的趋势,并于1996年12月27日提出未来15天内首都圈发生Ms≥5.0地震的可能性很小的预测意见。  相似文献   

2.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2001年7月首都圈地区(38.0°~41.0 °N,113.0°~120.0°E)共发生ML≥2.0地震17次,其中ML≥3.0地震有3次(见表1).16日12时21分发生在献县的ML 4.1地震为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地区本月地震活动强度较上 2个月有所回升,频度与3月相当,能量释放略低于3月.本月地震的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部地区(唐山地区 ),东部地区小震活动频次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但中部地区本月地震能量释放有较明显的增强.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8月首都圈地区 ( 3 8.0°~ 41 .0°N,1 1 3 .0°~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1 7次 (见表 1 ) ,ML≥ 3 .0地震有 3次 ,3 0日 2 1时 0 9分发生在滦县的 ML 3 .3地震为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本月地震活动强度较上两个月有所回升 ,频度与 3月相当 ,能量释放略低于 3月 ,震中分布在首都圈东区和中区基本相当 ;东区小震活动频次略高于中区和西区。本月唐山地区地震能量释放有较明显的增强。表 1  2 0 0 1年 8月首都圈地区 ML≥ 2 .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日时分秒 …  相似文献   

4.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9月首都圈地区 ( 3 8.0°~ 41 .0°N,1 1 3 .0°~ 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1 6次 (见表 1 ) ,其中 ML≥ 3 .0地震有 3次 ,1 9日 1 6时 0 7分发生在渤海的 ML≥ 4.7有感地震为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本月地震活动强度和上 2个月相当 ,频度与 3月相当 ,能量释放比 3月略高。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区 (唐山与渤海地区 ) ,东区小震活动频次高于中区和西区 ,本月唐山地区和渤海海域地震能量释放有较明显的增强。表 1  2 0 0 1年 9月首都圈地区 ML≥ 2 .0地震序号发 …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9月首都圈地区 ( 3 8.0°~ 41 .0°N,1 1 3 .0°~ 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2 0次 ,其中 ML≥ 3 .0地震 3次 (见表 1 )。 8日 1 7时 54分发生在唐山的 ML 3 .3有感地震为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本月地震活动强度和上 2个月相当 ,频度略高于上几个月 ,能量释放处于中等偏低水平。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区 (唐山地区 ) ,东区小震活动频次高于中区和西区。本月唐山地区地震能量释放有所增强表 1  2 0 0 1年 9月首都圈地区 ML≥ 2 .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刻  年月…  相似文献   

6.
1 预测回顾(1)利用360年的历史资料分析认为:大陆西部地震具有22年准活动周期,二十世纪起算的第5个地震活动期结束时间在2005年;(2)由各活动期地震能量释放指标(必要条件)判断本活动期①~④:①1997~2005年大陆西部还将有8 4级地震的累积能量释放;②2000~2005年大陆西部还将有8 2级地震的累积能量释放;(3)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的8级大震显著地受西太平洋地震带地震活动的影响,仅当该段有8级地震活动时,大陆西部及邻区才可能有响应(充分条件),由此判断[1,2]:①1997、1998年预测意见:因最近(1991年)8级大震活动在太平洋东岸,故推断近期在中国…  相似文献   

7.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5月首都圈地区 ( 3 8.0°~ 41 .0°N,1 1 3 .0°~ 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9次 ,未发生 ML≥ 3 .0地震。 2 0日 1 9时 2 3分发生在丰南的 ML 2 .8地震为 5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 5月地震活动强度与 4月基本持平 ,频度与 4月相当 ,仍低于 3月 ,能量释放较 4月也有所降低。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区 ,东区小震活动频次高于中区和西区 ,地震频次与能量释放中、西部基本相当。2 0 0 1年 6月首都圈地区共发生 ML≥ 2 .0地震 1 5次 (见表 2 ) ,ML≥ 3 .0地震有 6次 ,2 8…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四室提供的资料 ,2 0 0 1年 4月首都圈地区 ( 3 8.0°~ 41 .0°N,1 1 3 .0°~ 1 2 0 .0°E)共发生 ML≥ 2 .0地震 1 0次 ,ML≥ 3 .0地震有 1次 ,即 2 0日 1 9时 1 0分发生在北京海淀的 ML≥ 3 .6地震 (见表 1 )。该震为本月最显著的事件。首都圈本月地震活动强度较上月有一定程度下降 ,频度低于 3月 ,能量释放较上月也降低 ,震中主要分布在首都圈东区 ,东区小震活动频次明显高于中区和西区 ,地震频次中、西部基本相当 ,但能量释放中部略强于西部 ,中区地震活动强度在经历 2年低水平后出现增强态势。表 1…  相似文献   

9.
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前小震活动异常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首都圈地区以中等地震活动为主,本文用反映地震频率、能量、平均震级的基本参量如频率、缺震、断层总面积、地震活动度等研究该区中等地震前的活动性异常特征,发现这些异常对1999-2001年首都圈地区的中等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当同时出现三项低值异常后,有震预后准确率较高。这些方法对首都圈地区中等地震的短期预报有重要作用,2001年12月28日滦县M14.2级地震就是用该方法在震前做了较成功的预测。由于参量指标与地震间的映震效果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区域性,需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时刻跟踪并不断调整改进所使用的参量指标,才能更好地捕获地震信息。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提供的资料 ,2 0 0 4年 6月首都圈地区 ( 38 0°~ 4 1 0°N ,1 1 3 0°~ 1 2 0 0°E)共发生ML≥ 2 0地震 1 6次 ,无ML≥ 3 0地震 (见表 1 )。2日 0 7时 4 2分唐山ML2 9地震是本月显著的事件。首都圈本月地震活动频次高于上月 ,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能量释放处于中等偏低状态。震中主要分布在唐山 宁河断裂带、滦县 东亭断裂带、南苑 通县断裂带、黄庄 高丽营断裂带、天镇 阳高断裂带、阳原盆地北缘断裂带和山西太白山山前断裂带附近地区。表 1  2 0 0 4年 6月首都圈地区ML≥ 2 0地震序号发 震 时…  相似文献   

11.
山西地震带热流体对强震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淑亮  李冬梅  马朝辉 《地震》2002,22(1):84-90
以山西地震带热水点为基础资料,计算每个热水点的年热释放量,分析山西地区热水点的年热释放量与地震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热释放量低值区中小地震不活跃而强震活跃,高值区强震不活跃,而中小地震活跃。通过研究,还表明山西地区地壳活动所积累的能量,每年以热能形式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个7.3级地震,这对强震的孕育起到了缓解的作用,因此可能推迟或减少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WU Qing  GAO Meng-tan 《地震地质》2018,40(4):935-943
Xiong'an New Area is established on April 1, 2017 and some non-capital functions from Beijing would be transferred to this new area. As a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of China, Beijing has a highly dense population, buildings, and transport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economy, the population and assets exposed to dangerous areas with M ≥ 7 earthquakes have accumulated in an exponential manner, leading to a continuous surge in seismic risk in Beijing. Studying on the correlativity of seismic hazard between Beijing area and Xiong'an New Are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judge whether Xiong'an can play a role in the dispersal of seismic risk of Beijing. Using Monte Carlo method to simulate synthetic earthquake sequences, and for each simulated earthquake, the peak ground acceleration data sets on each site of Beijing and Xiong'an can be calculated through the attenuation relationship.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ground motion peak acceleration data sets, this paper holds that the correlativity of the ground motion between Beijing area and Xiong'an New Area is not high; the probability of Beijing and Xiong'an suffering at the same time from an exceeded fortification level of ground motion effect is very low; the probability of Beijing and Xiong'an suffering at the same time from a rare ground motion effect is extremely low. Through defibering population, assets, and setting up a remote backup of earthquake emergency equipment and supplies, Xiong'an New Area can disperse the high seismic risk of Beijing to some extent.  相似文献   

13.
陈学忠  李艳娥  郭祥云 《地震》2011,31(4):15-25
本文根据近震源条件下,由北京数字遥测地震台网观测到的波形资料,利用Brune模式,得到了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期间首都圈及邻近地区989次ML≥2.0地震的震源谱,测定了它们的拐角频率和零频幅值.通过相关计算公式,得到了破裂半径、地震矩、地震能量、应力降、视应力等震源动力学参数.分析了这些动力学参数的标度关系以...  相似文献   

14.
梁芳  孙建宝  沈正康  徐锡伟 《地震》2013,33(4):43-54
地壳形变是评估地震灾害和地质灾害的重要依据之一。 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形变状况一直以来缺乏全面、 可靠的观测数据, 阻碍了对该地区这两种灾害的客观认识。 本研究利用L波段InSAR形变观测数据, 调查北京及其周边190 km×150 km范围内, 约3年时间内的累积地壳形变, 详细给出北京地区2007—2010年间的地壳形变基本特征, 为认识该地区的灾害提供参考。 研究结果显示, 该地区主要地壳形变源为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 观测时间内累积的最大雷达视线向形变达到了37.6 cm。 地面沉降的严重影响, 以及大气噪声的干扰, 造成活动构造变形很难从现有数据定量分辨出来, 但可以确定在此观测期间内较大尺度(长度>50~100 km)的断层活动及其构造变形比较微弱, 对北京地区的地壳形变贡献较小。 最重要的一点是, 北京地区的地壳形变呈条块状分布, 清晰显示地面沉降与活动构造, 特别是NW走向的南口—孙河断层, 存在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由光弹模拟实验所得的上海地区的构造应力场反映出,该区潜在着七个地震相对危险点,两条易发震的断裂和两个地震相对危险区。另外,本文从庆力场和应变能的角度,分析了存在于该区的四组不同走向的断裂和活动性。  相似文献   

16.
地震的应变张量观测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和泰名  李世愚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11):4327-4340
地震发生时的动态应变场,在研究地震触发、地震破裂、地面破坏、水文和岩浆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应用意义.地震的应变张量观测和现有的惯性地震仪观测的物理量不同.前者可以直接记录到地震发生时震源辐射的应变(应力)波,而后者记录到的是位移、速度或加速度.地震频率的应变测量在地震学中的应用前景主要表现在:①测量震源机制解理论预言的辐射4象限分布;②测量库仑应力变化;③换算成动态应力以评估地震烈度;④测量地震波的能量密度;⑤测量地震断层形变加速和形变局部化过程.用惯性地震仪的记录虽然在理论上也可以解算出动态应变值,然而种种原因导致计算结果的误差很大,往往不可接受.应变张量地震仪若能与现有的惯性地震仪配套起来,形成大规模台阵,则有可能推动应变地震学的诞生,在地震观测和地震学科领域引起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17.
Realistic Modeling of Seismic Wave Ground Motion in Beijing City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 Algorithm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synthetic seismograms in laterally heterogeneous anelastic media have been applied to model the ground motion in Beijing City. The synthetic signals are compared with the few available seismic recordings (1998, Zhangbei earthquake) and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observed macroseismic intensity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 The synthetic three-component seismograms have been computed for the Xiji area and Beijing City. The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ick Tertiary and Quaternary sediments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severe amplification of the seismic ground motion. Such a result is well correlated with the abnormally high macroseismic intensity zone in the Xiji area associated with the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 as well as with the ground motion recorded in Beijing city in the wake of the 1998 Zhangbei earthquake.  相似文献   

18.
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的形变应变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GPS测点的位移速率,用弹性模型公式计算了地壳应变参数.应变参量的变化表明,震前在地震区附近以压应变为主,应变速率较大.位移速率矢量显示出震前的震中地区相对周围为活动性较弱的“稳定”地区.地壳的形变和应变揭示出孕震体在挤压状态下积累了较高的应变势能.8.1级地震的同时期由于地壳释放了巨大的应变能而应变速率变化显著.计算结果表明,地震所产生的应变达到4.5×10-6以上.发震断裂带的平均左旋走滑量是3.31m(89°E~96°E).  相似文献   

19.
恢复2009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间川滇活动块体中-北部1012次2.0≤M_L≤5.0地震的震源谱,计算标量地震矩M_o、震源尺度r和应力降△_σ等震源参数并拟合各参数间的定标关系,基于区域地震构造背景、活动断裂展布以及地震活动的成丛分布将研究区划分成四个统计单元,分别讨论各构造单元的应力分布特征、地震应力降随地点位置的变化以及应力-应变加载作用与区域变形的动力学过程的关联.结果显示:中小地震释放的应力降△_σ在0.1~10 MPa;标量地震矩M_o与近震震级M_L呈现较好线性关系(lgM_0=0.92M_L+10.46);应力降与地震大小的关系与Nuttli的增加应力降(ISD)模型比较吻合(1g△_σ=0.31 1gM_0-3.92).震源应力降结果显示:①金沙江断裂端部为低应力区,断裂单元整体滑动速率较高、强震活动极少,不具备强震发生的应力高度集中条件;在3条次级断裂构成的条带断裂结构中,理塘断裂上的应力-应变加载作用自北西向南东逐渐减弱,相对闭锁的北西段较其他部位更易积累应变.②鲜水河断裂带的地震应力降以康定为界南低北高,南段(康定-石棉)短期内难以积累较高应变,北段(甘孜-康定)应力水平较高,已发生的中强地震尚未能填充地震矩释放的亏空区,段落局部仍有较高的应力积累.③安宁河-则木河断裂上高应力降地震事件集中,该单元的应变积累强、应力水平最高,地震危险性大.④丽江—小金河断裂上不同震级地震的应力降特征并不相同,推测与当地复杂的构造背景有关,具体原因尚需深入探讨;木里地区应力背景较低,可能受当地构造环境的影响.研究表明,地震应力降随地点位置而系统变化,高应力降地震事件多发生在断裂与断裂的交汇部位,而断裂无闭锁条件、断裂以蠕滑为主且断面松弛、断裂端部为高温或破碎塑性变形带时,多以低应力降地震事件为主;与通常所认为的"走滑断裂不易积累应力"相反的是,鲜水河断裂带、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带均表现出较高的应力水平,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已发生的中强地震无论数量还是强度都尚不足以释放已经积累的能量,另一方面也许是在区域变形的复杂动力学过程中,当构造单元间阻碍断层运动和协助积累应力的作用占主导时,相同震级的地震会释放更多的应力.  相似文献   

20.
根据含超压气体裂隙震源模式,分析了地球内部放射热能向孕震区积聚的过程。建立了力学模型,对孕震区岩石弹性势能、位移势能、高能气体热能与地震波能量的转换作了定量分析,分别推导出地震震级与震源尺度、地形变、地震矩、孕震时间的关系式。所得结果与前人给出的相应公式和实际震例相符,据此,从能量方面进一步验证了含超压气体裂隙震源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