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地震孕育和地震前兆的大尺度模拟》()一书,由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A.和A.B.编著,苏联科学出版社(莫斯科)1988年出版。全书共分七章:(一)测量仪器和方法;(二)花岗岩块的研究;(三)玄武岩块的研究;(四)混凝土块  相似文献   

2.
苏联地球物理学家沙佩罗(V.A.Shapi-ro)教授应邀于1990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访问了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沙佩罗教授现任苏联地磁学科学委员会委员、构造地磁学工作组组长、苏联科学院乌拉尔分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磁学与磁力仪科学实验室主任。他领导的地磁学与磁力仪科学实验室现有科技人员24名,分5个组,分别研究地磁异常场、构造磁学(震磁效应与地震前兆)与地磁异常场的动力学、古地磁学、磁层来源的地磁场、地磁台站与地磁长期变化等。在访问期间,沙佩罗教授与国家地震局地  相似文献   

3.
《蒙古的地震和地震区划基础》作为苏蒙地质科学联合考察队著作集的第41卷(俄文版)由苏联莫斯科的科学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该书由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地壳研究所和蒙古科学院物理和技术研究所的9位苏、蒙学者共同编著,大32开本,224页,有插图70幅,附图5幅,表19个。蒙古人民共和国正式批准的第一张地震区划图发表于1970年(比例尺为1∶3000000),  相似文献   

4.
根据北京地磁台1987~2012年已正式出版的《地磁观测报告》资料,对北京地磁台地磁场的长期变化进行初步分析研究。系统地总结了北京地磁台地磁场长期变化的基本规律,这对进一步认识了解北京地磁台地磁场各要素的变化规律与特征,以及应用北京地磁台的资料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联地球物理研究所苏联于1928年建立了第一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其间几经分所和合并成为现在的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目前该所已成为苏联最大的地球物理研究中心。该所的研究项目有地球物理、地磁、地球重力场、高温高压、电磁场、电磁测深、计算地球物理学等方面。该所与位于高加索、中亚、远东地震活动区的各研究所加强地球物理学、尤其是加强地震预报工作的联系和配合。各加盟共和国的地  相似文献   

6.
这里,向读者简介苏联80年代出版的7本俄文版地震及抗震专著。这几本书都是由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乌兹别克科学院)编著,由乌兹别克“科学院分院”(以下引用原文缩写“ФАН”)出版社出版的。1.《乌兹别克斯坦的实验地震学》(原文书名为此书是本论文集,由乌兹别克科学院地震研究所汇编并由该所所长、乌兹别克科学院院士马夫良诺夫校订,由乌  相似文献   

7.
应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科学院地震研究所的邀请,山西省地震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组成了以杨广才为团长、安尼瓦尔为副团长的地震考察团,考察团一行8人于1991年9月在苏联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考察访问。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相互交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情况和成果、增进了解与进行地震科技合作。 考察团先后考察、访问了苏联哈萨克共和国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吉尔吉斯科学院地震研究所、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大地物理研究所及大地物理研究所的奥勃宁斯克地震综合考察队以及上述研究所的部分地震台站。  相似文献   

8.
科里达林(1901—1978)是苏联地震学家,数理学博士,教授。担任过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苏联科学院主席团地震、抗震建筑委员会副主席。1926年科里达林就在科学院数学物理研究所地震室工作。自1928年以来,先后在地震研究所,大地物理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担任过助研、高研、学术秘书、实验室主任和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1943—1956年期间,一直兼任苏联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的学术秘书。  相似文献   

9.
苏联科学院国际地震预报理论与数学地球物理研究所于1990年1月2日在莫斯科正式成立,所址在莫斯科华沙大道79号二号楼。这个新研究所的前身是苏联科学院施密特地球物理研究所计算地球物理部。研究所所长是国际著名的地震学家、国际地球物理与大地测量协会(IUGG)主席、苏联科学院院士凯利斯、博罗克博士。主管科学研究的副所长是技术科学副博士库兹涅佐夫,学术秘书是物理数学科学副博士普罗佐罗夫。这个研究所现约有110名科技工作者,其中包括2名苏联科学院院士,10名科学博士和  相似文献   

10.
经苏联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地学部和地震研究所学术委员会批准,由“苏联科学院分院”出版社(塔什干)出版的三本俄文版地震专著,介绍了乌兹别克斯坦地震研究的成果,以及塔什干大地震和两次加兹利地震的研究成果。现将主要内容简介如下:1.《乌兹别克斯坦的地震研究》此书于1979年出版,全书分为4章,即:①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区划;②震源区研究;③震源参数特征;④观测仪器和方法。2.《1966年4月26日塔什干地震》此书于1971年出版,全书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含5章,即;①地震效应和地震显  相似文献   

11.
1981年苏联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出版了《地震预报研究科研计划》一书。此书系统地介绍了苏联地震预报研究计划,全书共分七章,主要目次如下:第一篇地震预报的地质学和物理力学基础第一章地震活动区的地质地球物理学研究1.问题的定式化与处理方法的原则2.地震区划3.工作地区的地质学特征4.发震机制与地震预报5.古地震断层的研究6.地质过程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地磁场的急剧变化,无疑会对我们周围的物理环境产生影响。地磁学家们基于地磁观测台站的普遍重要性,经国际地磁和高空物理协会(IAGA)秘书长J.A.Joselyn博士批准,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组织国内地磁界著名的专家、学者将由IAGA编纂出版、两位地磁观测方面的国际权威人士Sankowski(波兰)和Sucksdorff(芬兰)博士撰写的《地磁测量与地磁台站工作指南》一书译成中文,并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北京向导书刊有限公司发行。该书是当代地磁台站观测技术的最新著作。它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地磁台的现代化仪器…  相似文献   

13.
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国家地震局组成了以局长方樟顺为团长的5人代表团,于1989年10月23日至11月2日赴苏联进行了访问和考察。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相互交流地震监测预报及减轻地震灾害工作的情况和科研成果,增进了解,并初步商讨两国在地震科技方面的合作事项。代表团先后访问、考察了苏联科学院及其所属的大地物理研究所、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的地震研究所和抗震研究所、塔吉克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及其所属的地震与抗震建筑研究所以及有关研究单位的地震台站和  相似文献   

14.
地震前的地磁现象已引起国内外广大地震工作者的重视,现将苏联科学院编《地球物理学》一九七九年第三期上刊登的这篇文章译载于此,供参考.原文的作者是阿尔别洛维奇(Л·С·Алперович)、格赫别尔克(М·Б·Гохберг)、沙洛钦(В·М·Сорокин)、费道洛维奇(Г·В·Фидрович).此文研究了与地震同时发生的声震动引起的地磁变异的可能性,认为地磁场发生的变异是由于声脉冲进入非均匀的等温电离层的结果,证明了这种非周期地磁变化的持续时间为1±10分、幅度~10γ.原文在论述地磁异常时进行了较严密的数学证明.微引了14篇文献,因限篇幅,文献译文从略.  相似文献   

15.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是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有关基础地震学、地磁学及其观测技术、数据处理、资料汇编的专业科技刊物。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地震、地磁、空间物理、以及与地球物理有关的其它学科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本刊自1984年起改由知识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每年出版六期,每期定价0.60元,  相似文献   

16.
80岁高龄的苏联著名地震学家、地震仪器和测震专家、数理学博士基尔诺斯教授1905年8月29日生于基洛夫州斯洛波德斯克城的一个医生世家;1923年在哈尔图林市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列宁格勒大学物理数学系;1926年2月被苏联科学院物理数学研究所录用为实习生,随后又被新成立的苏联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录用为实习生,在该研究所作为科技工作者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在大学学习;  相似文献   

17.
苏联学者罗基蒂安斯基(I.I.Rokitya-nsky)撰写的《地球的地壳与地幔的电磁研究》专著,已由乔勃托娃(N.L.Chobotova)、彼斯特里阿科夫(G.M.Pestryakov)、普里斯泰(M.N.Pristay)和希尔曼(B.G.Shilman)翻译为英文,于1982年由柏林、海德堡、纽约的斯普林杰—弗莱格(Springer-Verlag)出版社出版,全书由绪言和8章组成,共有129幅图与29个表,在附录中列出了全球地磁台网中的184个地磁台概况,书末附有近400篇的参考文献。电导率是表征地球内部的介质成份与物理状态  相似文献   

18.
拉萨地磁台是我国海拔最高的一个地磁台站。其海拔高度为3655m,位于东径90°02′10″、北纬20°38′10″的地方。该台始建于1956年10月,1957年7月1日正式投入观测。台站系拉萨河谷盆地中央,2m以下为砾石冲积层,地面地磁场梯度nT/m,分布较均匀。拉萨地磁台自建台至今已有近30年的历史,取得了较连续可靠的地磁观测资料。为摸清这一特殊地区地磁场的变化规律及特征,本文利用拉萨地磁台1957年—1974年已正式出版的1—18卷《地磁观测报告》资料,以及1975年—1984年部分绝对观测仪器直接观测的资料(此时间内没有正式出版的《地磁观测报告》)对拉萨地磁台单台地磁场的长期变化,以短期变化日变幅的资料作个简单的统计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该台地磁场的长期变化,处于一个转折的时期。日变幅的变化大体呈现以11年为周期的变化规律并受太阳活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在苏联进修期间,参观和访问了苏联部分地震科研机构及一些著名的地震学家,并与他们进行了座谈和交流。本文主要介绍了苏联科学院施米特大地物理研究所和格鲁吉亚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两个科研机构的体制和设置、主要科研方向及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相似文献   

20.
地球物理学家施米特(O·U·Schmidt)是苏联科学院院士,1819年出生在苏联乌克兰。施米特青年时代在基辅大学攻读数学,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和国家领导工作。1918年施米特加入苏联共产党后,曾任苏联粮食、财经,教育人民委员会成员,国家计划主席团成员。曾领导苏联国家出版事业,组织苏联大百科全书的出版工作。并参与组建和颁发列宁奖金的工作。二十年代末,为适应苏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他被任命为北极研究所所长,北海干线主任,组织领导北极探险,由于出色地完成任务而获得苏联英雄称号。三十年代中期,他组建了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地球物理部,于1938年扩建成理论地球物理研究所,他亲自担任所长,吸引了许多学者,使该研究所成为苏联地球物理学家们第一个理想的工作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