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近几年来,苏联在研究寒武系下界方面获得了许多新的资料,研究界限问题的专家们一致认为只有生物地层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目前认为,当丰富的硬壳动物在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时候,就是寒武纪的开始。这些动物系指古杯,软舌螺、腕足类、托莫特动物、三叶虫和介形虫等。关于解决寒武系与前寒武系界  相似文献   

2.
本文为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限工作组自1972年至1981年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项目第29项的工作小结。关于作者意见中的界限位置于1981年一季度已得出轮廓。所附两图示全球范围内该项目研究的区域以及选定的关键剖面内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限位置所考虑到的暂时结论。这方面在巴黎(1974)和剑桥(1978)工作组会议中也有了大体轮廓。最后,文中讨抡了古杯纲化石带、托马特(Tommotian)小壳化石、遗迹化石和三叶虫的地层价值,并注意到今后几年内应继续考虑下述主要问题: (1)全球界限剖面和界限点的位置和有代表性的地区,可能在亚洲。 (2)洲际对比。 (3)古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罗惠麟  蒋志文 《地质学报》1991,65(4):367-375
本文简要报道了1987—1988年间对梅树村剖面在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学等方面深入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重点对产于梅树村阶顶部的拉普渥斯壳(Lapworthella)进行了显微结构研究,特别是在中谊村段发现具有对比意义的遗迹化石Phycodes pedum Seilacher,玉案山段发现激江动物群的蠕形动物,水母和节肢动物.对梅树村阶的化石带作了补充。根据同位素年龄测定的最新结果,提出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年龄值为597Ma。进一步讨论了“B”点仍是划分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山阳一带寒武系剖面露头良好,相标志清楚、遗体化石和遗迹化石都比较丰富,是秦岭寒武系研究较为系统的地区。近几年来在这一带首次发现了下寒武统顶部的带化石 Redlichia chinensis,中寒武统底部的标准化石 Kunmingaspis、chittidilla和丰富的遗迹化石。为区域地层划分、岩相古地理分析和与省内外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贵州寒武系底部碳同位素负异常的地层学和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贵州境内早寒武世早期几乎都是黑色页岩沉积。最近在贵州福泉英坪寒武系底部却发现了一套泥岩夹薄层灰岩,它为研究早寒武世早期海洋地球化学特征提供了条件。贵州福泉英坪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强烈的负异常特征可与全球同期碳同位素进行对比,它对应于中国云南会泽小歪头山段底部、蒙古Tsagaan Oloom组顶部、西伯利亚Salarrny Gol组顶部、美国西南、伊朗、安曼、波兰、纽芬兰、英国、加拿大等地新元古代—寒武纪界线附近的强烈碳同位素负异常,它可作为划分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重要依据。该剖面上碳同位素强烈负异常之下有8m厚的黑色页岩和硅质岩,在黑色页岩中发现有大量高肌虫和虫管化石,说明缺氧的黑色页岩沉积期间海洋中有大量的生物生活,但到了灰绿色泥岩和灰岩互层的碳同位素强烈负异常层段,则几乎没有生物化石。可以说缺氧事件对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生物绝灭事件似乎没有很大的影响,而碳同位素强烈的负异常事件与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附近生物大绝灭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综合分析世界各地区,特别是扬子地台和西伯利亚地台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层中的早期骨骼化石,可以看出早期骨骼动物的演化可自老至新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Anabarites-Protohertzina动物群,相当于扬子地台梅树村阶的Anabarites-Protohertzina带和西伯利亚地台马内凯阶的A.trisulcatus带和P.cristata带。第二阶段为早期直管螺形类和软体类动物群,相当梅树村阶Paragloborilus-Siphogonuchites带和托莫特阶Aldanocyaihus Sunnagintcus带。第三阶段为早期软舌螺形类和拉普沃斯壳类动物群,相当梅树村阶的Sinosachitos带及托莫特阶D.regularis带和D.lenaicus带。早期骨骼动物演化的三个阶段可作为洲际对比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该地区寒武系剖面露头良好,相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是秦岭寒武系研究的重点地区之一。近两年来新发现了下寒武统顶部的带化石Redlichia chinensis,中寒武统底部的标准化石Kunmingaspis sp., Chittidilla sp.和遗迹化石Chondites、Planolites,为区域地层划分,岩相古地理分析和省内外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云南的寒武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总结了四十多年来对云南寒武系调查研究的成就,特别是近二十年来的新进展。首次将云南的寒武系作了地层分区,划分为2个一级地层区,6个分区及8个小区。将云南的寒武系作了划分,建立了标准地层系统和化石带。下统以滇东分区的梅树村组,筇竹寺组,沧浪铺组及龙王庙组为标准;中上统以滇东南分区的大丫口组、田蓬组、龙哈组、歇场组、唐家坝组及博菜田组为标准,共分为10个组25个化石带。各分区亦作了分组和化石分带。本文讨论了云南寒武系的上、下界线及分统界线,寒武纪时期的岩相古地理概况及生物群特征,共划分为10个时期进行了论述。其次,云南的寒武系与国内四川、贵州、湖北及华北等省区的作了比较,同时与邻国越南、缅甸、巴基斯坦的亦作了对比。阐述了云南不仅在国内是研究寒武系的一个重要地区,而且在国际上研究寒武系也占有相当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一、上前寒武系沉积岩的生物地层对比在巴西上前寒武系地层中,找到了越来越多的化石。在巴西的前寒武系地层中,目前已知有迭层石产地达15处以上,而微化石及可能的微化石的产地也有十余处,还有无烟煤和可疑化石。从1971年在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帮布威群(Bambaui)中首次发现清楚的迭层石(Conophyton)以来,就采用现代技术来研究迭层石的生物地层。从那以后,在巴西的东南部帮布威群及与其相当的网申吉(Acungui)群及米纳斯吉拉斯州的古老  相似文献   

10.
四川峨眉高桥震旦系—寒武系界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前言 四川峨眉高桥震旦系—寒武系界线剖面位于峨眉山东麓。其大地构造位置居川滇南北向构造带东侧,扬子台背斜西部边缘地带。这里震旦纪和寒武纪地层广泛发育,构造简单,沉积连续,化石丰富,交通方便,是研究震且系与寒武系界线比较理想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辽南瓦房店市长兴岛镇二龙山、长岭子等地的寒武纪—奥陶纪冶里组上部首次发现Saukia,Calvinella等属种的化石,确定了Saukia—Calvinella组合带,为晚寒武世凤山阶最顶部的化石带。此外在该带之上采到了微体化石Ulahconusbeimadaoensis,该化石属种为奥陶纪早期的标准分子。据此重新厘定了辽南地区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界线。  相似文献   

12.
一、前言滇西是云南寒武系比较发育的地区之一。特别晚寒武世地层出露广泛,生物化石丰富,并具有独特的区域性色彩,是研究我国寒武系的重要地区。早在二十世纪初叶,英人勃朗(J.C.Brown,1913)调查滇西地质时,将滇西的变质岩系统称为“高良系”,时代属前寒武纪。对滇西有化石依据寒武系的发现,则首推孙云铸(1939),他在保山县蒲缥孔雀寺棕黄色页岩中采到晚寒武世凤山期三叶虫Agnostus cyclopygeTullberg,Soukia acamus(Walcott),S.grabaui Sun,Quadraticephalusyunnanensis Sun,Tsinania sp.,Xenostegium sp.等,将此段地层命名为“保山页  相似文献   

13.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前寒武纪一寒武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形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记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和较高层位页岩的Skiagia-Annulum-Archaeodiscina组合。它们分别与Anabarites-Circotheca-Protohertzina小壳动物化石带和Parabadiella及Eoredlichia三叶虫带相对应。与东欧地台疑源类生物地层相对照,扬子地台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gathrix组合的纵向分布大体和东欧地台Asteridiumtornatum-Comasphaeridiumvelvetum组合带相一致,而以上两地台的化石组合产出层位可能都略高于纽芬兰东部剖面,依据Phycodespedum所厘定的寒武系底界?  相似文献   

14.
在西非,相当于苏联地质学者所称里菲系的上前寒武系和相当于文德系或称始寒武系的终前寒武系或前寒武系顶部,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因为,在托德尼(Toaudeni)盆地和沃尔特(Volta)盆地中可以见到,以冰碛层开始的绿色泥质岩建造为代表的前寒武系顶部地层不整合于沃尔特盆地中的以夹有灰岩和白云岩的碎屑岩建造为代表的上前寒武系地层之上。西非和中非的显生宇下界不详。令人满意的地层化石通常产于寒武—奥陶系界限或甚至在志留系中。显生宇和隐生宇的界线亦不详,通常其间产有一套红色陆相碎屑岩层。  相似文献   

15.
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果线地层的微体植物化石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磊明 《地层学杂志》1995,19(4):299-307
前寒武纪-寒纪界线地层在扬子地台发育良好,分布广泛,并有包括微体植物群、海藻、瓶原生物、具硬体动物及‘澄江动物群’等化石的发现。因而,扬子地台成为研究前寒武纪-寒武纪界线生物地层的代表地区之一。基于对扬子地台前寒武纪-寒武纪界地地层已知微体植物化石纪录的回顾和论定,总结概括了下寒武统微体植物化石组合:寒武系最底部硅质磷块岩中的Micrhystridium-Paracymatiosphaera-Me  相似文献   

16.
引言这里考虑的早前寒武系包括太古界(35—26亿年)和早元古界(26—16.5亿年),整个早前寒武系大多是经受了各种变形和变质的上地壳岩和深成岩类。而晚前寒武系(比16.5亿年年青)主要是由广泛发育的地台型沉积覆盖物组成,因此,早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是以造山幕为根据的,而对于晚前寒武系则用岩性和生物地层标志则更为合适。在苏联研究早前寒武系的主要地区是欧洲的波罗的地盾和亚洲的阿尔丹地盾(东西伯利亚),它们的上地壳岩层序可作为古老的前寒武系年代地层和岩石地层单位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分析目前世界上所研究的上前寒武—下寒武统含遗迹化石地层,一般地层层序(由上而下)如下:(a)含有三叶虫,腕足类、古杯类和大量遗迹化石的岩层;(b)含有三叶虫和其他遗迹化石的岩层;(c)含有软体后生动物(Ediacara和有关动物)或简单遗迹化石的岩层;(d)含少量遗迹化石和迭层石的岩层。上述各个间隔通常分别称为下寒武统(a),“寒武系或前寒武系?”(b和c),以及前寒武系(d)。  相似文献   

18.
第118号学术项目——上前寒武系对比开始于1975年4月。这个科研项目继承了以前的“半球科研项目”。“半球科研项目”主要是从事晚前寒武纪冰川作用,特别是南半球冰川作用的研究。本项目的目的是研究和对比上前寒武系保存好的沉积或轻变质的岩系。最后的目的是确定上前寒武系的对比,试图划定参考地区和层型剖面,为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划分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寒武系生物地层研究新进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澳大利亚寒武系集中分布在一南北向分布的从澳大利亚的北部、中部直到南澳大利亚克拉通地块上,少量寒武纪地层分布在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寒武系的底在中澳大利亚的Amadeus盆地出露得最好。下寒武统(大致相当于纽芬兰统和第二统)在澳大利亚北部大多数是不含化石的火山岩,而在澳大利亚中部和南澳大利亚的盆地中,其中最有名的是南澳大利亚的Arrowie和Stansbury盆地则是各种含化石的巨厚沉积序列。澳大利亚的下寒武统没有分阶方案,尽管在生物地层研究上最近取得很大进展,现在可以利用疑源类、遗迹化石、古杯类、三叶虫、腕足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小壳化石进行化石带的划分。很长一段时间内澳大利亚中部和北部的Ord-ian阶被认为是中寒武世最早期的,现在证明它可能相当于第二统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含化石的中寒武统和芙蓉统(或上寒武统)在Georgina盆地东部发育非常完整,在中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维多利亚和塔斯马尼亚也可见到,都可以划分到阶。芙蓉统的底大致与Idamean阶的底相当。化石带的建立主要综合考虑球接子三叶虫、多节类三叶虫,自Iverian期晚期起再加上牙形类化石。寒武系的顶大致相当于Warendan阶的底,相关地层在Georgina盆地东部发育得很好。  相似文献   

20.
贵州震旦系与寒武系分界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贵州的震旦系、寒武系分布广泛,发育良好,化石丰富,是解决华中—西南区震旦系与寒武系分界及其对比的重要地区。1974年以来,不少单位在织金、纳雍、清镇和习水等地梅树村期地层中,发现了带壳动物化石。本文着重讨论贵州震旦系、寒武系的分界,及与相关地层的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