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深基坑支护结构的时空效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南京某大厦深基坑采用了悬臂支护结构、单层支点混合支护结构、钻孔灌注桩连拱支护结构三种支护型式,根据该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获得的现场测试数据,分析和研究了在相同的工程、水文地质和施工条件下,不同支护结构和外侧土体变形的时空效应。  相似文献   

2.
基坑支护工程在我国城市化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些新型支护形式的出现极大丰富了基坑支护的多样性。本文以衡水市现场基坑支护实验工程为背景,工程将装配式可回收支护结构和桩锚支护结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工试验数据确定本构模型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3D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基坑开挖和支护的全过程,并分析基坑土体和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特征。对比相同土体和开挖条件下装配式可回收支护结构和桩锚支护结构的稳定性,结果表明:装配式可回收深基坑支护形式能更好地控制土体隆起变形,更利于限制深层土体的位移,也可以更好地控制坑顶水平位移。装配式支护结构施工简单速度快,且能回收利用,符合我国绿色建筑理念。  相似文献   

3.
顾桥煤矿深井岩巷破碎软弱围岩支护方法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泉声  康永水  白运强 《岩土力学》2011,32(10):3097-3104
为探索煤矿深井岩巷破碎软弱围岩的支护方法,结合淮南矿业(集团)公司顾桥煤矿-780 m水平南翼轨道大巷的支护工程实践,揭示了深部岩巷的变形规律,并分析了煤矿深部破碎软弱围岩支护的难点及其支护机制,提出顾桥煤矿南翼轨道大巷分步联合支护的设计理念和优化支护方案。结合围岩表面位移、深部位移等现场监测数据,对新旧支护方案的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顾桥煤矿-780 m水平南翼轨道巷采用分步联合支护方法取得了较理想的支护效果。深部岩巷的支护受高地应力、岩体力学性质等因素影响,应结合巷道围岩地质条件采取适当的支护措施,让各种支护手段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并提高围岩的自身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昆明钜豪公寓深基坑支护的设计和施工,重点介绍了各种支护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作用和效果.多种支护技术的联合是处理复杂地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安全、经济、有效的支护方法.  相似文献   

5.
煤矿巷道锚杆支护的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俊  郭相参 《岩土力学》2009,30(Z1):140-143
目前煤矿巷道锚杆支护设计尚存在不足,造成锚杆锚固能力未能充分发挥,支护材料浪费和支护成本偏高。基于围岩与锚杆共同作用原理,通过锚杆受力监测,对锚杆支护参数进行设计,有助于充分发挥锚杆支护的优越性。针对陕西某煤矿巷道条件,通过计算和锚杆受力监测,调整锚杆参数的方法,进行锚杆支护参数设计,实现锚杆支护的参数优化。应用结果表明利用这一方法能够准确、快速地得到锚杆的支护参数,充分发挥了支护锚杆的承载能力,实现了支护优化。本文工作对改进煤矿巷道支护设计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高应力区破裂岩体回采巷道支护 1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 ,本文首次提出了相对于主次承载区协调作用关系的关键支护技术 ,即一次强化支护技术。该支护技术不仅强调了对于高应力区破裂岩巷道支护时间的及时性 ,支护强度一次到位 ,更重要的是区别于先让后抗、二次支护的指导思想 ;同时 ,一次强化支护技术还详细明确了支护类型、支护结构以及施工工艺。该支护技术在小官庄铁矿高应力区的应用成功 ,表明该支护关键技术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7.
汤风林  林希强 《现代地质》2000,14(1):100-104
复合土钉支护技术是在土钉支护结构中复合其他土体加固技术的综合支护技术 ,是近年来在城市建筑深基坑支护工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土钉支护技术。通过工程实例讨论了广州地区复合土钉支护工程中使用的基本支护结构、施工技术和工艺流程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议和意见  相似文献   

8.
林峰  伍振志 《地质科技情报》2004,23(3):101-104,108
结合某双连拱隧道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支护设计特点,借助有限元软件3D-σ,模拟分析了隧道锚喷支护和锚喷钢拱支护两种支护方式的支护效果;并通过改变喷层厚度、钢拱架间距、钢拱架强度等支护参数,分析了其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为优化双连拱隧道初期的支护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郑进修  张建海  高克静 《岩土力学》2018,39(Z1):303-310
恰当的地下厂房支护设计是保证地下工程安全施工和运行的关键工程技术问题。对国内20座跨度在19.2~32.5 m的地下厂房主厂房边墙围岩支护参数展开归纳研究,提出锚杆、预应力锚索的支护强度与围岩强度应力比、厂房跨度的经验公式。研究表明,在强度应力比 <3.0时围岩所需锚杆支护强度将显著提高,支护强度与强度应力比呈现–2次奇异性,当3.0 < < 6.0时围岩所需加固强度呈现非线性递减特征,在 > 6.0时围岩所需锚杆加固强度趋于常值;锚索的支护强度与强度应力比呈负幂指数函数关系,当 < 4.0时锚索支护强度增加显著。研究还提出了支护指数的概念和相应的计算公式,发现这20个厂房的锚杆支护指数和锚索支护指数均分布在1.0左右,因此可将支护指数达到1.0作为实际工程支护设计的参考依据,用以评价围岩支护强度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广西梧州市河滨饭店原址改造基坑支护工程的场区边界复杂环境条件、基坑支护设计和支护施工技术分析。针对基坑周边场地狭窄,施工边界环境复杂的条件,对不同的支护面采用不同的支护技术措施,很好地解决了在复杂周边环境下基坑支护施工安全性、可靠性不高的问题,又相对降低了整个基坑支护造价。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地下水系统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塔里木盆水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地下水系统理论对其地下水进行了系统划分.塔里木盆地为封闭的内陆干旱盆地,属一级地下水系统,根据盆地的沉积环境条件、地表水流域特征,结合地下水补径排条件,进一步划分出二、三级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边界和地表水流域边界基本吻合,大流域划分为二级地下水系统,在大流域中,将相对独立的小流域结合地层沉积特点划分为三级地下水系统.盆地内共划分8个二级地下水系统,其中Ⅱ、Ⅳ、Ⅵ3个二级地下水系统可进…步划分出8个三级地下水系统.地下水系统边界有峡口状输入边界、输入(输出)边界、输出边界、扇问活动边界、地下水分水岭5种类型。  相似文献   

12.
谢良珍 《地球学报》1988,10(1):149-157
本文以系统工程原理将《中国古地理图集》编制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根据《图集》编制各阶段的工作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按系统论构成了“《图集》编制系统图”。又将《图集》作为古地理信息的载体和通道,叙述了《图集》系统内古地理信息传输的过程和特点,最后简述了为实现《图集》系统的各项目标、达到古地理信息传输目的所采取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冲积-河流相层序地层模式--以济阳坳陷新近系为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景星 《新疆地质》2003,21(4):393-397
从层序边界分析人手,对层序类型体系域类型等进行了研究,认为冲积-河流相地层体系域划分具4分性,即发育有低位体系域、扩张体系域、高位体系域,当基准面缓慢下降时,还可发育收缩体系域.同时,根据济阳坳陷新近系沉积特征,指出各体系域对应的沉积体系及相类型,认为低位体系域以侵蚀下切、冲积扇.辫状河沉积为主;扩张体系域由辫状河向曲流河过渡;高位体系域时期以曲流河为主.其次,根据构造演化、古气候变化、古地形等研究认为,尽管新近纪济阳坳陷进入坳陷发育时期,断裂活动明显减弱,但是构造运动对层序发育仍有一定影响;根据古气候分析认为,新近纪经历了北亚热带温湿气候,中亚热带温湿气候,北亚热带干旱气候等阶段.这种气候变化导致了馆陶组沉积早、中期河流纵横交错,辫状河道发育,馆陶组沉积后期逐渐向曲流河过渡;明化镇组沉积期河道相对不发育.由古地形及物源供给分析,认为古地形差异的变化与物源供给对济阳坳陷新近系层序发育、层序样式等有一定程度影响.  相似文献   

14.
土流变测定仪由土剪切试验仪改制而成,主要由剪切仪机架、剪切盒、垂直荷载杠杆加压系统、水平剪力施加系统等部件组成。水平剪力施加系统采用重力加压,两级变矩传动,传动系中配置了滚动轴承,安装了测力计,保证了试验数据的准确性。该土流变测定仪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紧凑,操作简便,具有剪切试验和流变试验两用功能。  相似文献   

15.
The history and research on the Paleozoic formations in Japan is summarized.

In the past the Japanese Paleozoic was dealt with as one system under the general name Chichibu Paleozoic, as the Chichibu system in the Kanto region was thought to represent all Paleozoic formations in Japan. However, since the discovery of Lower Carboniferous fossils by Ichiro Hayasaka in 1924, Upper Devonian fossils by Mitsuo Noda in 1934 and Gotlandian fossils by Yoshio Onuki in 1937, the distribution and stratigraphic sequence of the Japanese Paleozoic have become better known.

The Hida metamorphic rocks constitute the basement of Pale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and are assigned to pre-Gotlandian age.

The Gotlandian system is found in regions of complex geologic structure. Its distribution, though sporadic, may bear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view of structural geology. It consists predominantly of fossiliferous limestone, associated with shale, slate, phyllite and tuff.

Distribution of the Devonian system is limited. It consists of sandstone, shale and slate, accompanied by tuff and limestone lenses. Conglomerate of schistose pebbles is locally found. The system may be conformable with the underlying Gotlandian system.

The carboniferous system is widely distributed, usu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Permian, and consists chiefly of sandstone, shale, slate and schalstein, but is locally represented by limestone facies. The Carboniferous is generally uncomformable with the Permian, although locally it may be conformable.

The Permian system has the widest distribution, amounting to nearly 80 percent of the known Paleozoic, hence its stratigraphic succession, fossil horizons and sedimentary facies are fairly well known. However, varied names now in use for the respective series require unification. The system consists of sandstone, shale, slate, schalstein, chert, often accompanied by limestone and conglomerate. Existence of conglomerate is on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rmian system, although the constituent pebbles vary regionally and further study is needed to clarify the distribution, stratigraphic position and lithology of the conglomerates.

According to Hisakatsu Yabe, the name Chichibu system should be used only for the Carboniferous and Permian and a new name Kitakami system be used to denote the Gotlandian and Devonian.

Major orogenic movements of the Japanese Paleozoic are, 1) Akiyoshi orogenesis, 2) Setamai fold, 3) Shimizu fold, 4) Kesen fold and 5) Hida orogenesis. — Reiko Fusejima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野外工作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计算机辅助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是近几年来在我国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系统。其中野外工作系统是整个系统研究的瓶颈和关键之一,有针对性地综合探讨了国内外相关野外工作系统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并就其工作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总结了系统研究开发的体系结构、途径和发展方向。国内外的实践证明,数字化填图系统的应用将显著提高传统区调工作的效率和精度,对于我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和"数字国土"工程的建设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殷跃平  胡海涛 《地质论评》1996,42(2):174-186
重大工程选址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的开发涉及到众多学科。本文运用结构矩阵法建立了综合且优化的专家知识结构模型,探讨了专家知识定量表述的心理物理学实验方法,为专家知识的获取和定量表示提供了基础。运用专家系统工具M.1开发了重大工程选址区域地域壳稳定性评价专家系统(CRUSTAB),含610条规则,200个事实,属于中型专家系统。最后,介绍了该系统在广东核电站选址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8.
环境安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对环境安全问题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在对以往环境安全概念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环境安全系统的机制、结构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环境安全、社会安全、经济安全三个子系统,共由25个指标对其进行表征,为环境安全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微机技术的发展和石油重磁勘探的需要促使了石油重磁资料微机处理和解释系统的建立。系统由输入、输出辅助子系统、重磁场分离和转换子系统及五个反演解释子系统八部分组成。五个反演解释子系统针对重磁力方法在油气勘探中所能解决的地质问题的类型不同而设计。计算模块的选择注意到方法的有效和适应,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的需要及平面与剖面、定量正演与反演相结合的重要性。实际应用例子说明系统建立的成功和有效  相似文献   

20.
张岳桥  杨农  陈文  马寅生  孟晖 《地学前缘》2003,10(4):599-612
中国东西部地貌边界带横跨青藏高原东部与扬子地块,成为我国大陆Ⅰ级构造地貌陡变带和地球物理变异带。根据地表构造形迹的组合特征,地貌边界带由3个主要形变系统组成,从北到南它们是:东昆仑—岷山左旋走滑-冲断系统、龙门山—龙泉山冲断-推覆系统、鲜水河—安宁河左旋走滑-冲断系统等。在综合分析各构造系统的组成、变形特征、变形年代学和演化过程等基础上,提出了青藏东缘晚新生代阶段性构造演化模式。指出,晚中新世至早上新世时期,强烈的走滑-冲断变形主要发生在地貌边界带中南段,导致鲜水河—安宁河走滑-冲断系统和龙门山—龙泉山冲断-推覆系统的形成和发展,而东昆仑—秦岭断裂系则以走滑伸展变形为主,沿西秦岭构造带发育走滑拉分盆地和幔源火山喷发活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时期,构造运动性质发生了南北反转,强烈的走滑挤压活动主要集中在北段东昆仑—岷山走滑-冲断系统,岷山隆起带在此时期强烈活动而快速崛起;青藏高原东南缘鲜水河—安宁河走滑断裂系统则以走滑伸展变形为主,在深切河谷中发育了昔格达河湖相沉积。中更新世以来,构造形变系统以挤压剪切为主,兼具正向倾滑活动,局部发生断陷作用。基于攀西地区深切河谷的构造地貌分析,提出了青藏东南缘晚新生代4-阶段隆升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