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989年10月袭击旧金山湾地区的7.1级地震突出地向人们显示了大自然的破坏力。这次地震(根据震中附近的山名取名为洛马普列塔地震)除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外,还是地震预报这个不确定的科学领域取得新进展的标志。在过去的10年里,科学家们已开始估计沿圣安德烈斯断层发生较大地震的长期概率。我工作所在的美国地质调查局,根据对人口稀少的加州中部一条布设有大量仪器的25公里长的断层段的研究,于1985年发布了第一个正式的美国政府地震预报。以附近城镇命名的圣安德烈斯断层的帕克菲尔德地段最近的一次6级大震发生于1966年。据我们的估计,帕克菲尔德在1993年以前发生另一次大地震的概率为  相似文献   

2.
一、海丰梅隴震群概况 规模巨大的莲花山断裂以北50~60度东贯穿海丰全境。同时,又有北西向的河源——海丰断裂和东西向的高要——惠来断裂在该处与莲花山断裂交汇。组成若干构造的网络结点(图1),历史上海丰发生≥5.0级地震三次。近年来小震不断。自1972年建立梅陇地震台以来至1980年共记录地震800余次。1981年小震活动更加频繁。全年共发生地震两多千次。其中2月26日Ms=3.0级、3月14日Ms=3.0级、4月9日Ms=3.9级三次较大。每次较大地震发生前都有一系列的密集小震活动。这三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海丰梅陇东南4~5公里的坡平附近。地震发生在下侏罗纪砂页岩地带。下半年震中(二级左右)沿北东向逐渐向海城、公平等地迁移。  相似文献   

3.
引言洛马普列塔地震前,沿该破裂带至少已出现了20年的地震活动性。洛马普列塔地震前,沿该断层段观测到仅有的异常事件是发生在次级平行的圣安德烈斯和萨金特断层交叉点附近(洛马普列塔主震北北东11公里处)的两次中强地震:1988年6月27日.M=5.0和1989年8月8日 M=5.2的莱克埃尔斯曼(Lake Elsman)地震。本文分析了这一地震活动性的时空分布,试图更多地了解该破裂带的断裂力学和地震孕育过程。洛马普列塔地震前10年期间的地震活动性相对于该震的余震被重新定了位,对此我们提出了下述问题:洛马普列塔地震主震附近有任何前震吗?莱克埃尔斯曼地震与洛马  相似文献   

4.
在北天山地震带,利用区域台网Ms2.8—4.9级地震观测结果计算断层总面积∑(t)值,并根此预报附近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结果表明,在16年研究时段内,共出现9次异常,它们分别与其后短期内发生的8组(共14次)5次以上地震相对应。统计评分R值为0.47,说明方法含有一定地震信息,具有中短期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5.
1985年5月我们做了一次在加州斯通坎宁(Stone Canyon)附近的圣安德烈斯断层一年内将会发生地震的预报。该预报是根据地震平静期的观测——认为地震的平均发生率在将来主震的震源区内会有一个明显的下降。1986年5月31日发生了一次 M_L=4.6的主震,实际上该地震破坏了规定的断层区域。这是沿圣安德烈斯断层的第一次成功的地震预报,其偶然概率小于5%。虽然只预报了一次小主震,但该成功却有深远的意义,因为发震地点、时间和震级完全与居住区预测的地震相符。毫无疑  相似文献   

6.
李兴才 《地震学报》1983,5(1):73-78
分析了1976年唐山地震前趋势性的倾斜和水位变化.用传播的断层滑动模式计算了它们的理论波形,得出,除唐山附近的蠕动断层段外,在宁河附近还有一蠕动断层段,断层滑动在地面1公里之下进行,它于1975年2、3月份在塘沽和宁河之间开始,以后沿大致唐山断裂的方向(N30E)逐渐向北东方向扩展,滑动区前沿的传播速率为4——5公里/月,同时位移由0逐步增长到1米左右.最后讨论了唐山地震的震源过程,认为唐山地震(地震滑动)是南北两个蠕动断层段逐步逼近,最终连接致使位移率迅速增长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正> 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得到的全球最新地震资料统计,结果如下. 2010年1月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174次.M5—5.9中强震164次;M6.0—7.9强震10次;无8级以上巨大地震.本月164次中强地震中,M5—5.5地震134次,M5.6—5.9地震30次;10次强地震中,M6.0—7.0地震9次,M7.1—7.9地震1次.最大一次地震发生在所罗门群岛,发震时间2010年1月3日  相似文献   

8.
据四川地震台网测定,1983年四川境內共发生M≥3.0级地震65次,每月平均5次以上。(见1983年四川M≥3.0级地震目录)其中3.0~3.9级地震61次,4.0~4.9级地震4次,最大地震为绵竹西4.4级。M≥3.0级地震次数较1982年略有增加(1982年为50次)。  相似文献   

9.
最近的地震和考察断层的一种新方法表明,破坏性地震正向旧金山地区逼近。当1989年4月3日(星期一)加州北部成功地开始地震意识周活动时,圣何塞东部15公里处却遭到了4.8级地震的袭击。这一较小的地震(其主要破坏是震碎了一座空气控制塔的窗户)立即引起了位于旧金山附近门洛帕克的美国地质调查局的3位地震学家的注意。奥本海默、巴孔和林德(David Oppenhermer,William Bakunand Allan Lindh)在一份刚完成的报告中曾预测了附近的一次地震,因此,他们认为这次地震可能就是他们所预测的。  相似文献   

10.
2015年9月17日6时54分32秒(北京时间)智利中部伊拉佩尔附近(震中31.57°S,71.67°W)发生了一次M_w8.3大地震,在此次地震震中以南约500 km处的马乌莱地区曾于2010年2月27日14时34分11秒发生过一次M_w8.8强震(震中36.12°S,72.90°W),两次地震余震分布区之间有约75 km的地震空区.本文利用远场体波与面波波形,基于有限断层模型,反演了这两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结果显示这两次地震均为逆冲型大地震,2015年伊拉佩尔M_w8.3地震的平均滑动角度为107°,平均滑动量为2.43 m,平均破裂速度为1.82 km·s~(-1),标量地震矩为3.28×10~(21)Nm,95%的标量地震矩在104 s内得到了释放.最大滑动量约8 m,位于沿走向75 km,深度8 km处.2010年马乌莱M_w8.8地震的平均滑动角度为109°,平均滑动量为4.95 m,平均破裂速度1.90 km·s~(-1),标量地震矩为1.86×10~(22)Nm,95%的标量地震矩在121 s内得到了释放.最大滑动量约12.5 m,位于沿走向100 km,深度21 km处.2015年伊拉佩尔M_w8.3地震浅部更大的滑动量应该是其引起了较大海啸的一个原因.基于破裂滑动分布,我们计算了这两次地震引起的周边俯冲带上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结果显示两次地震均显著增加了周边俯冲带上的库仑应力,2010年马乌莱地震使得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震源区附近的库仑应力增加了(0.01~0.15)×10~5Pa,从应力积累的角度看,2010年马乌莱地震有利于2015年伊拉佩尔地震的发生,对后者的发生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 DMC)根据美国地震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 DMC)发布的2015年5—6月全球地震动态,通过修订后给出以下监测结果。2015年5—6月全球共发生5.1级以上地震194次,其中5月127次,6月67次。东半球发生地震131次,其中5.1—5.9级中强震115次,6.0—7.9级强震16次;西半球发生地震63次,其中5.1—5.9级中强震53次,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得到的最新资料,2004年8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91次(见表1),其中M5—5.5地震69次,M5.6。6.0地震20次,M6.1~6.5地震2次。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智利—阿根廷边界地区,发震时间为2004年8月28日13时4127秒,Mw=6.5。在发生的91次M≥5.0地震中有55次发生在东半球,36次发生在西半球。其地震事件分布图见图1,地震事件目录见表1。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得到的最新资料,2004年6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79次(见表1),其中M5—5.5地震58次,M5.6—6.0地震13次,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对四川省地震资料的分析,认为盆地内4级以上地震的活动与川西、川滇交界区的强震活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当盆地内发生一次或几次4—5级地震后,大约一两年内或稍长一些时间内,在川西或川滇交界区将可能发生一次或几次6—7级乃至7级以上地震。若大震发生在松潘、龙门山地震带,震前盆地内发生4—5级地震的次数较少;若大震发生在鲜水河、安宁河地震带或川滇交界区,震前盆地内4—5级地震次数多。历史地震也有类似情形。因此盆地内的地震活动性可作为川西、川滇交界区发生强震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5.
最近大多数公众对地震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那些发生于地壳两板块之间的边界地区的地震上。然而,地震还可发生在单板块内。1811年和1812年,3次这种"板内"地震(估计震级约里氏8级)震动了美国中西部的某个地区,震中在靠近密苏里州一阿肯色州边界的密苏里新马德里附近。  相似文献   

16.
2011年东北近海MW9.0巨大逆冲地震发生后,在整个日本列岛观测到数千个内陆和火山地震,这些地震并不仅限于发生在东北地区太平洋海岸近海的余震区内。这提醒我们评估地震活动时思路要更宽,要去掉前震-主震-余震活动仅限于特定地震有限余震区内的普通想法。在最近的100年中,全球发生了几个巨大逆冲断层地震。根据我们的地震发生区在沿倾向双段(ADDS)和沿走向单段(ASSS)之间明显不同的新假设,我们研究了地震前后的重要地震事件。总体来说,沿倾向双段巨大逆冲断层的一些重要余震(大于MW7.5)发生于板块外侧隆起区及其附近(Ⅰ类),其中有些是倾滑正断层作用,有些是俯冲海洋板块内具有正断层分量的走滑断层作用。这些板块外侧隆起区的地震被认为是受巨大逆冲断层板块耦合作用减弱,引起的海洋板块下降板片的板片拉力控制。此外,有些沿余震区内板块边界和类似余震区扩展到相应巨大逆冲断层的地震也很重要(Ⅱ类)。另一方面,沿走向单段的余震发生在相同余震区及其附近,而且重要的或灾难性的板块外侧隆起区地震很稀少。已知沿倾向双段和沿走向单段的巨大逆冲断层也有一些大(不重要)的内陆地震。所有这些结果均不取决于俯冲几何形状是否是斜向的还是正交的。  相似文献   

17.
根据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数字地震台网数据管理中心(CDSNDMC)从美国地震学联合研究会数据管理中心(IRISDMC)得到的最新资料,2004年5月份全球范围内共发生M≥5.0地震108次(见表1),其中M5—5.5地震81次,M5.6—6.0地震21次,  相似文献   

18.
南天山—帕米尔地区近期重力场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4—2016年南天山—帕米尔地区5期流动重力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半年和一年尺度重力变化特征,探讨了地震孕育发生与重力场变化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南天山—帕米尔地区半年和一年尺度重力变化量分别为(10~20)×10~(-8)m·s~(-2)和(20~30)×10~(-8)m·s~(-2),重力场变化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塔里木盆地较多表现出重力正值变化,南天山和帕米尔地区正负值变化交替出现。重力场变化能较好地反映该地区地震孕育和发生过程,地震发生前,在震中附近地区的重力变化值出现上升的趋势。在孕震区及附近地区出现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并伴随有重力变化零线,且地震多发生在重力变化正值集中区的零线附近。  相似文献   

19.
1 地震发生 2021年6月10日19时46分,云南双柏发生MS 5.1地震(24.34°N,101.91°E),震源深度8 km.震区附近历史地震偏少,据统计,1900年以来震中50 km范围内共发生5级地震3次,与此次地震距离最近的为1927年3月20日玉溪新平5级地震(震中相距约28 km).据1:20万地质图及前人地震地质调查成果,震中周边30 km范围内无活动断裂发育,震中周边15 km范围内只有2条长度8—9 km长的小断层.为厘清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和孕震环境,笔者等人前往震区进行野外考察,重点调查震区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20.
地震地质和历史地震活动都表明渭河盆地是一个新构造运动剧烈的强震活动区。但自1568年5月15日西安附近6(3/4)级地震至今413年,该区再未发生5(1/2)级以上地震,目前的微小地震活动水平也非常低,每月能定震中的地震平均只有一、二次,震级M_s大都小于2级。这类似于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的附近地区,代表着一种类型的地震活动区。本文根据历史强震和当前微弱地震的有限资料,对此地区的地震活动特征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