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玉林市近50年来干旱的发生规律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玉林市春、夏、秋三个季节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参照历年的旱情资料,确定出干旱的农业气象指标,分析47a来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特点,并针对玉林市的具体情况提出一些防御干旱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2004年玉林市龙眼花多果少的气象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003/2004年度玉林市龙眼秋梢抽生期~开花着果期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诊断分析,得出2004年花多果少的主要原因是:2003年入秋以来,玉林市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秋、冬、春连旱,冬季和早春比较寒冷,在干旱和寒冷的双重作用下,有利于控制冬梢和促进花芽分化和抑制抽"冲梢"现象发生,普遍成花良好;但开花着果期却遭受了长时间阴雨天气和较剧列的温度波动,导致大量的落果。  相似文献   

3.
2004年玉林市龙眼花多果少的气象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陈国保 《广西气象》2004,25(4):25-27
通过对2003/2004年度玉林市龙眼秋梢抽生期~开花着果期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诊断分析,得出2004年花多果少的主要原因是:2003年入秋以来,玉林市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秋、冬、春连旱,冬季和早春比较寒冷,在干旱和寒冷的双重作用下,有利于控制冬梢和促进花芽分化和抑制抽“冲梢”现象发生,普遍成花良好;但开花着果期却遭受了长时间阴雨天气和较剧列的温度波动,导致大量的落果。  相似文献   

4.
通过玉林市冬季主要气象灾害的分析,得出其霜冻和低温寒害的规律,找出玉林市几种主要经济作物的寒冻害指标;提出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10/2011年度玉林市龙眼秋梢抽生期一开花着果期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诊断分析,得出2011年挂果率高的主要原因是:2010年8-9月份的光温水条件配合较好对秋梢抽生相当有利,紧接着从10月份开始出现了秋、冬、春三季连旱,冬季和早春的气候也比较寒冷,在干旱和寒冷的双重作用下,非常有利于控制冬梢和促进花芽分化,也...  相似文献   

6.
玉林冬季气象灾害及农业结构调整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匡昭敏  李强 《广西气象》2000,21(4):36-38,55
通过玉林市冬季主要气象灾害的分析,得出其霜冻和低温寒害的规律,找出玉林市几种主要经济作物的寒冻害指标;指出了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农业干旱的监测预测服务能力,减少农业干旱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影响,通过对干旱信息的采集、存储、加工处理和干旱产品的制作发布等环节进行梳理与完善,构建辽宁省农业干旱监测预报业务系统,实现了对农业干旱的一体化、精细化和定量化监测和预测,实现了干旱产品的标准化、自动化制作和发布。该系统依托农业干旱监测技术、遥感干旱监测技术、农业干旱预报技术等手段,实现了观测数据的收集存储、干旱信息的展示分析和干旱产品的制作发布等功能,并形成了省、市、县一体化干旱服务体系。最终实现对干旱的全方位监测、立体化服务模式,从而提高应对干旱灾害的防灾减灾能力。该系统的业务化应用提高了农业干旱监测预测的定量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了地面和卫星遥感干旱监测预测的业务能力。该系统构建的省市县一体化服务模式,形成了省级农业气象业务中心统一制作干旱产品,省、市、县3级同时开展精细化干旱指导服务的体系。  相似文献   

8.
西南地区农业旱情的气象干旱指数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俊琦  余锦华  高歌  王静 《气象科学》2015,35(4):454-461
利用西南地区60站1961—2011年的日平均气温、降水量资料求得半年尺度的气象干旱指数值,包括帕尔默干旱指数、标准化降水干旱指数、Z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采用超前相关、相似和技巧评分两种计算方法检测与西南地区农业灾情最适宜的气象干旱指数。基于最适宜的干旱指数,给出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可能发生的风险分布。结果表明:Z指数定义的冬半年气象干旱对西南地区农业旱情的指示性较其他3种气象干旱指标更优。冬半年Z指数小于等于-0.84时引发的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灾害成灾率大于8%的风险平均达0.53,农业干旱绝收率大于5%的风险平均达0.37,风险最大地区位于贵州西北部。结论有助于深入认识气象干旱指数与农业干旱灾情的联系,对于西南地区农业干旱的检测预测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2010/2011年度玉林市龙眼秋梢抽生期—开花着果期的农业气象条件进行诊断分析,找出了有利2011年挂果率高的主要气象条件,并根据龙眼的开花结果习性和玉林市的气候特点,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挂果率。  相似文献   

10.
华北地区农业干旱预测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23,自引:8,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华北地区冬小麦进行了水分胁迫实验,确定了冬小麦光合作用速率对水分胁迫的响应曲线,提出了农业干旱指数和农业干旱预警指数两个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具有明确生物学机理的华北农业干旱预测数值模式。对北京、石家庄、郑州和济南1998年至2000年432旬的农业干旱模拟结果表明:农业干旱预警定性准确率为90.7%,定量准确率在87.5%左右;此外,模拟表明模式也可以对区域农业干旱进行准确有效的预测。利用1961~2000年气象资料对北京等地区历年农业干旱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于大气干旱,在自然气象条件下,北京等地区作物生长期内几乎每年都存在农业干旱现象,特别是冬小麦灌浆至成熟期每年均存在一次较为严重的农业干旱胁迫过程,但农业干旱胁迫程度年际间存在一定波动,功率谱分析表明其具有3~6年的周期变化规律。对平均气候状况下华北地区农业干旱进行了时空动态分析,结果发现在自然条件下,华北大部分地区冬小麦4月下旬至5月下旬,即大约在冬小麦开花、灌浆至成熟期,农业干旱胁迫指数存在一种自然的逐渐加强的动态过程,这与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实践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水分盈亏指数及其在农业干旱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苏永秀  李政  吕厚荃 《气象科技》2008,36(5):592-595
从广西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业干旱监测业务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了综合考虑降雨量和同期作物需水量的基于作物水分盈亏原理的农业干旱监测模型,农业干旱监测等级指标,并用该指标分析了1961~2004年广西双季稻、甘蔗生育期间农业干旱的时空分布特征,用自治区农业厅同期旱情资料对2004年广西春旱发生情况进行监测验证.结果表明:水分盈亏指数模型能很好地反映旱情,是一种实时的干旱监测方法,能运用于广西农业干旱监测业务,在每季干旱发生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上得到的结果也与实际情况相符合.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玉林新一代天气雷达情况的分析,根据综合防雷设计的要求提出了玉林新一代天气雷达的具体防雷设计方法,重点突出直击雷防护及电子设备线路的防护措施,从而提高雷达站防御雷击侵害的能力,确保雷达站安全、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13.
吴荣军  史继清  关福来  姚树然 《气象》2013,39(12):1649-1655
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的背景下,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的频发已对我国尤其是河北省的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带来了严重威胁。选择或构建合适的农业干旱灾害风险指标开展干旱风险区划,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灾害的保险费率厘定对于丰富农业保险模式,促进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作物水分亏缺率指数、降水距平百分率指数和抗旱指数等指标,构建干旱综合风险指数并开展风险区划研究;利用修正后的纯保险费率,得到适用于本研究区的保险费率厘定模型,探寻一种能较全面改善目前农业保险经营弊端的保险模式,从而实现冬小麦农业保险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干旱灾害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严重,然而由于旱灾损失的复杂性及其显著的区域差异,至今对中国农业旱灾损失规律及其影响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文中利用1961年以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的灾情资料和常规气象资料,系统分析了近50年来中国农业干旱灾害不同受灾强度分布比率和综合损失率等指标的变化趋势及其在北方和南方的区域差异,研究了20世纪90年代的气温突变对农业旱灾损失率的影响特征,探讨了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对气温和降水等气候要素变化的依赖关系及其在气候空间的分布特征。结果发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0年来中国农业旱灾综合损失率平均每10 a约增加0.5%,风险明显增大。而且,北方综合损失率每10 a约增加0.6%,高出南方1倍,风险增大的速度明显比南方快;北方农业旱灾几乎在很宽松的气温条件下就可以发生,而南方更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年份。并且,在气温突变后,变化趋势明显加剧,全中国综合损失率约增加了0.9%,风险明显增高;而且北方综合损失率的增值高达1.8%,是南方的4倍还多,气候突变对北方农业旱灾风险的影响明显比南方更凸出。综合损失率在北方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要更敏感,而在南方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更敏感。同时,关键影响期降水对综合损失率的影响比全年降水影响更显著;北方的关键影响期作用比南方更凸出。这些新的科学认识对中国农业旱灾防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干旱与可持续发展及抗旱减灾技术研究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讨论了干旱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受旱、成灾状况以及干旱气候资源。分析表明,在干旱严重发生地区,采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大力开发空中水资源等措施是目前较为有效的抗旱减灾技术。  相似文献   

16.
17.
There is now substantial empirical evidence that climatic variability increase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but relatively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echanism driving the association and about adaptations that may reduce it. We use detailed data on migrants from Mexico to the U.S. to provide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 hypothesis that drought induced migration from Mexico to the U.S. is mediated by agricultural income shocks. Migration rates increase in drought years, but only in Mexico’s drier regions, and the response is stronger in states and seasons in which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s also more sensitive to precipitation. Moreover, among the sample, only farmers display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migration rates in drought years, and the effect is substantially weaker for households with access to irr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