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赤峰市位于西辽河上游,保障该区域生态安全意义重大,而其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问题突出,亟待治理。本文从生态问题识别、功能定位分区和项目申报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聘请生态修复专业团队系统性开展赤峰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问题识别和生态胁迫指标诊断,紧盯国家“北方防沙带“”东北森林带”和自治区大兴安岭生态屏障及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防治区等对该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合理设置修复单元分区与修复工程,完善项目申报机制,争取“十四五”期间获得国家山水林田湖草沙项目资金支持等建议。为赤峰市及内蒙古自治区其他盟市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工作提供对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指明了新时期我国土地整治修复工作的方向。本次研究时从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新政新规等出发,分析了山水林田湖草、土地整治、土地修复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生命共同体背景下土地整治修复工作的新方法,并以梅州市为例对其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验证,望为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土地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光谦  张宇  谢笛  钟德钰 《地理学报》2023,(7):1641-1658
绿水通过蒸散发、大气水输送和陆地降水过程形成陆地内循环,是连接水圈、大气圈、生物圈、人类圈等地球圈层的重要环节。对绿水陆地内循环的有限认知将低估人类活动对水和生态的影响。本文研究中国范围内绿水陆地内循环的格局以及自然和人类生态系统对其的作用。结果表明,2000—2018年中国绿水陆地内循环具有内循环率高(50.4%)和内循环量大(2.75万亿m3/a)的总体特点,存在由南向北、由西南向东北、西部以内循环为主的“三线”输送格局。其中,以草地为主的青藏高原为中国绿水陆地内循环提供了最多的水量(约8000亿m3/a);以森林为主的东南丘陵和云贵川地区是辐射范围最广的绿水供应区;以耕地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以草地为主的黄土高原分别是绿水由南向北、由西南向东北输送的枢纽。中国绿水陆地内循环格局由生态系统、大气环流等大尺度地理系统决定,充分认识绿水循环的战略意义在于:(1)绿水陆地内循环是中国水循环的“国内大循环”,是构建治水“全国一盘棋”新局面的着力点;(2)绿水陆地内循环是水循环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紧密纽带,是践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重要抓...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韶关市矿山治理修复为例,分析了韶关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思路与实践。韶关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和"中国锌都"之称,由于历史原因以及当时技术的局限性等,带来了矿山地质环境破坏、水体和土壤重金属污染、地质灾害隐患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治理需求刻不容缓。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系统综合治理已摆在全市生态保护和治理工作的重要位置,甚至是首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生态水文学发展趋势与重点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水文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发展和完善其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等对促进中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与修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阐述了生态水文学发展历程和挑战性问题;结合学科前沿和国家需求,提出了生态水文学在中国的发展战略,主要包括:生态水文综合观测的新技术新方法、生态水文学机理和基础理论、以陆地和水生生态水文过程为核心的多尺度多要素综合模拟与集成、以及生态水文与社会科学的融合等;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中国生态水文学具体发展方向,如多源信息融合与综合观测网络、关键要素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综合模型与不确定性、多学科交融研究等;最后提出了中国生态水文学在山水林田湖草及城市等共同体修复和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提出山水林田湖草协调发展的生态化概念,促进了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升。土地资源中宜耕土地资源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巴林右旗宜耕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和面积,得出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下宜耕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和建议,服务于巴林右旗国土空间规划。  相似文献   

7.
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是赋予荒漠化治理的新任务,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是实现荒漠化治理重要手段。基于阿拉善左旗224户居民调查数据,采用支付卡式条件价值评估法和Heckman两阶段模型,对沙区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与水平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86.61%居民具有生态补偿支付意愿,13.39%居民不具有生态补偿支付意愿;沙区居民生态补偿户均年支付意愿值为649.3元,占居民户均收入的0.76%。沙区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受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以及对生态补偿认知特征影响。因此,从加强生态补偿的政策宣传,鼓励多样化的就业方式,建立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支付方式以及构建差异化生态补偿征收标准方面来提高沙区居民生态补偿支付意愿和支付水平,以期为构建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以及完善生态补偿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依据呼伦贝尔沙地自然状况和生态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按照统筹规划的原则,将呼伦贝尔沙地划分为5个治理区:沙地樟子松林治理区、森林-草原过渡带沙地综合治理区、北部沙地治理区、中部沙地治理区、西部零散沙地治理区;提出了6种适合呼伦贝尔沙地的治理模式:沙地樟子松封育模式、灌-草方格状混播模式、植苗造林治沙模式、机械沙障与灌-草混播模式、樟子松野生大苗移栽固沙模式、高立式沙障治理模式;针对5个治理区内的不同立地类型,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综合整治是未来土地整治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以福建省建阳区小湖镇生态田园型土地整治项目为例,从"生态—生产—生活"视角出发,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探索生态田园型土地整治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科学地开展"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综合整治实践活动提供指导。研究结果显示:项目区景观生态优化指数(EOI)为0.473 9,农业生产改善指数(IPI)为0.400 4,农民生活提质指数(LQI)为0.700 0,综合效益指数为0.512 1,"三生"综合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0.
在野外考察的基础上,选择13个典型样地,研究了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植被组成、群落特征和植被格局。结果表明:调查的样地中有荒漠植物31种,其中灌木12种,多年生草本11种,一二年生草本8种。种群密度3 000—14 000株·hm-2,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显著,群落稳定性较差;植被斑块面积小、最大斑块指数低。沙漠南缘年降水量虽然仅100 mm左右,但有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红砂(Reaumuria soongarica)和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等灌木和半灌木天然植物群落分布,有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膜果麻黄(Ephedra przewalskii)灌丛沙堆,沙丘上生长着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等种群生存,且在沙漠延伸带流动沙丘上已成功建立了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人工固沙植被,表明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建立以乡土植物为主的固沙植被是可行的。在未来研究中,应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下加强从区域尺度上解析水、植被和沙的关系,系统了解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和连通性及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等问题,优化生态景观格局,确定生态保护目标和建设规模,同时要加强对乡土植物适应干旱风沙机制和扩繁保育技术研究,以便为区域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国各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的陆续开展,依照设计在矿山危岩体清除等施工过程中,经常需要对同一区域不同时间段的地形进行多次测量。由于山体表面受施工影响受到破坏,在使用全站仪测量前需要重新使用GPS测设控制点,整个测量过程烦琐。本文介绍一种全站仪免后视定向就能准确测量未知点位坐标的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相比常规方法更为简便快捷,且对GPS的依赖大大降低,在类似的施工环境中可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流沙治理后地表形态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地表形态变化是沙漠化发生发展及其逆转过程的最基本指征.本文研究了沙坡头地区格状沙丘治理后这一变化的逆转特征,揭示了以半隐蔽式麦草沙障(草方格)和以人工植被为主体的综合防治体系内地表过程的强度对其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这种地表形态变化是在自然因素基础上深受人为治理措施影响的系统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干旱区沙化土地绿色环保治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沙化是中国面临的严重生态问题。沙化土地治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在干旱区使用人工植被和草方格机械沙障等措施治理沙化土地效果显著,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中国学者研发和探索了人工生物土壤结皮等诸多新型、快速的沙化土地绿色环保治理技术。本文评述了2000年以来中国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的系列创新性研究,分析了其研究前沿和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全面、准确认识和评估绿色环保沙化土地治理技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赵文智  董光荣 《中国沙漠》1998,18(3):226-232
雅鲁藏布江中游下段沿岸八一镇至邛多江段公路沙害严重,这里沙害治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是生物措施和机械措施的衔接。相应的解决办法:一是尽量用其它材料代替麦草做草方格沙障,二是利用菌根造林加速固沙植物生长;同时还分析了沙害治理的方法,并指出了适宜的固沙植物。  相似文献   

15.
宁夏河东沙地不同植被覆盖度的土壤起沙特征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为了评价宁夏河东沙地不同生态破坏与植被恢复措施的防沙治沙效果,利用自行设计的5个高度降尘接沙仪和4台内蒙古农牧大学生产的水平输沙接沙仪,通过人工吹风的方式,于2004年5月20—23日在不同植被覆盖度的下垫面上,开展不同垂直高度和不同距离的降尘试验和不同垂直高度的沙尘粒子截留试验。植被类型为自然裸露沙丘、低覆盖度天然草场、围栏禁牧的自然恢复草场、人工草方格沙丘治理结合飞播的生态恢复治理草地及原退耕还牧的复垦农田。结果表明,裸露沙丘土壤风蚀最严重,防沙治沙以围栏禁牧效果最好,其次为草网格治理,复垦农田和流动沙丘均容易起沙。  相似文献   

16.
沙坡头地区位于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缘。自1956年以来为防止铁路沙害采用草方格沙障和建立人工植被的方法固定流沙。而草方格沙障在铁路沙害防护体系中,是前期固定流沙的关键措施。延缓其腐烂过程,在生产实践中有着明显效益。 沙坡头为半荒漠地区,年降水量20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于夏季,夏季最高温度约30 ℃,沙面可达60-70 ℃;日照时间长,风大,每年风期在100天以上,最大风速在20米/沙以上。草方格沙障使用的材料是当地的小麦秸秆。在流动沙丘上将麦草扎成方格沙障后,给沙土添加了有机物质,活化了沙土中的微生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和自然界光、热、降水和风蚀等因素影响下,草方格沙障的防护年限一般为4年左右。在此期限以后,草方格沙障的地上裸露部分基本上分解殆尽。埋入沙土中的麦草7年左右也全部腐烂。因此研究土壤微生物对于麦草的分解矿化作用,对于阐明草方格沙障的腐烂规律是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坡耕地退耕还草的水沙变化特征   总被引:22,自引:15,他引:22  
根据野外观测资料 ,比较不同农耕地的产流产沙与草地 ,分析了退耕还草后减流减沙效应随降雨特征、坡度以及时间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 ,退耕还草减流减沙主要是在大雨量时 ,尤其是减流效应 ,在小雨量降雨时很弱 ,甚至不减流。退耕还草减流减沙效应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 ,且减沙效应增长速度大于减流效应 ,退耕还草应尽快退掉 2 5°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草减流减沙在多雨和暴雨多年份以及在暴雨多的季节效应强 ,主要削减的是大暴雨、高含沙的地表径流。在任何情况下 ,退耕还草的减沙效应都明显大于减流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机械沙障是风沙防治的重要工程措施。以设置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沙坡头和吊坡梁不同年份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沙障和麦草沙障为研究对象,分析沙障对植被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2012年和2010年布设的HDPE沙障中植被的物种数大于同期草方格沙障中的物种数;两种沙障内植被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且随沙障布设时间增加而增高,同期布设的HDPE沙障比草方格沙障的多样性指数高。沙障使土壤pH值总体呈降低的趋势,草方格沙障内的土壤pH值低于HDPE沙障内的土壤pH值;沙障内表层土壤(0~5 cm)的全氮、有机碳、速效钾、速效磷含量高于裸沙表层,呈增加的趋势,两种沙障间的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新疆头电河流域山地侵蚀与减沙治理研究》由陈亚宁、汪雄祥等著,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的水利学专家唐其创教授为该书作序。全书分上篇:山地侵蚀产沙与河流水沙特性;下篇:流域减沙治理与水库排沙减淤,共十四章,约30万字,图48幅,表74张。《新疆头屯河流域山地侵蚀与减沙治理研究》一书是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之一,是关于新疆天山地区中小流域山地侵蚀与减沙治理研究的第一本专著。此项研究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96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新疆头屯河流域山地侵蚀与减沙治理研究》一书是以天山山区为工作背景,以新疆头屯河流域为研究…  相似文献   

20.
草方格沙障尺寸分析的简单模型   总被引:37,自引:7,他引:30  
王振亭  郑晓静 《中国沙漠》2002,22(3):229-232
针对草方格沙障防护区域内流场的特点,提出一个单排理想涡列模型,用以模拟实际风沙流场。在此基础上,利用流体力学的分析方法,给出了与目前工程实际所建议的尺寸比较吻合的草方格沙障间距(或草方格边长)与出露草头高度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