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名从生物学和岩石学角度研究巴哈马安德罗斯岛西北部潮上淡水沼泽区采集的现代叠层石,获以下几点认识:1.藻碳酸盐沉积物既与不同类型的藻类有关,又与不同环境有牵连;2.碳酸盐叠层石日生长层在成岩期间会被强烈改造;3.一些蓝绿藻能富集镁,形成高镁方解石,较易于白云石化;4.粘捕碳酸盐颗粒和原地沉淀碳酸盐晶体都是叠层石的重要成因;5.构成叠层石的藻类的降解作用在叠层石堆积过程中不间断地进行,所以藻碳酸盐岩中的这些生物难于保存为化石。  相似文献   

2.
南海西沙海域西琛1井生物礁的性质及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沙海域西琛1井生物礁主要是由红藻门壳状珊瑚藻、有节珊瑚藻和绿藻门仙掌藻等钙藻组成的植物礁,其次为珊瑚礁.礁相类型主要有礁核相和礁后泻湖相.岩石矿物成分单一,以碳酸盐矿物为主,包括低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结构组分有生物骨架、粒屑、泥晶和亮晶;结构类型有生物格架、生物障积、生物节片、生物捆扎和生物粘结结构.岩石类型包括骨架石灰岩/白云岩、粘结石灰岩/白云岩、粒屑石灰岩/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有粒间孔、生物体腔孔、藻架孔等原生孔隙和铸模孔、裂缝、颗粒内溶蚀孔、藻类溶孔、扩大的粒间溶孔等次生孔隙.孔隙组合类型以粒间孔 溶孔 晶间孔最为发育,储集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3.
贵州织金洞洞穴沉积物现生藻类属种经分类鉴定,计有蓝藻88种,分属2目4科17属。经与洞穴叠层石中的藻类化石进行对比,确定叠层石中的藻类化石与部分洞穴现生蓝藻相似,居于第四纪蓝藻化石,故洞穴沉积物从宏观到微观特征,皆直接受有关藻类生物的控制。藻类在洞穴中维持延续其生命所进行的主动活动时,具有分泌钙质和捕捉粘结碳酸钙微细颗粒而富集沉积碳酸钙的生化和生理特性,起到了成岩建造作用,因而成为形成绚丽多采洞穴沉积物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4.
西沙海域西琛1井生物礁主要是由红藻门壳状珊瑚藻、有节珊瑚藻和绿藻门仙掌藻等钙藻组成的植物礁,其次为珊瑚礁。礁相类型主要有礁核相和礁后泻湖相。岩石矿物成分单一,以碳酸盐矿物为主,包括低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结构组分有生物骨架、粒屑、泥晶和亮晶;结构类型有生物格架结构、生物障积结构、生物节片结构、生物捆扎结构和生物粘结结构。岩石类型包括骨架石灰岩/白云岩、粘结石灰岩/白云岩、粒屑石灰岩/白云岩。储集空间类型有粒间孔、生物体腔孔和藻架孔等原生孔隙和铸模孔、裂缝、颗粒内溶蚀孔、藻类溶孔和扩大的粒间溶孔等次生孔隙。孔隙组合类型以粒间孔+溶孔+晶间孔最为发育,储集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5.
生物膜作用下沉积物-水界面溶液中pH和磷含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城市排污水渠中的沉积物样品和底栖生物样品,应用微电极原位pH测量技术测量沉积物-水界面溶液的pH值,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沉积物提取液中上覆水和空隙水中生物可利用磷的含量,研究了沉积物表面的生物膜对城市河流沉积物-水界面微环境中pH值和磷含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沉积物表面的生物膜由藻类(蓝藻门颤藻属Oscillatoria和硅藻门的菱形藻Nitzschia)和微生物组成,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作用,沉积物空隙水中的溶解氧和CO2发生变化,因而改变了界面附近的pH值、氧化还原电位等物理化学条件,同时改变了界面附近溶液中磷的浓度和浓度梯度。在生物膜作用下,剖面中空隙水的pH和pH变化梯度、磷的浓度和浓度梯度高于非生物作用条件下。磷在生物藻垫的空隙水中高度富集。在生物膜存在情况下,在空隙水中形成了与非生物作用下相反的pH值和磷浓度的耦合关系。无生物作用的沉积物空隙水中pH越偏离中性,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量增加,空隙水中磷含量增加;在生物膜作用下,pH由弱酸性向中性变化时,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量增加,空隙水中磷含量增加。依据界面附近pH值和磷的变化规律,可以将沉积物-水界面附近的生物作用分为生物膜的固定作用区和攫取作用区。  相似文献   

6.
碳酸盐生物沉积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碳酸盐矿物是地球上最丰富的矿物之一,碳酸盐沉积在许多地质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生物沉积碳酸盐的现象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其中又以生物沉积碳酸钙(CaCO3)为主.生物从周围环境中选择性地吸取元素,在严格的生物控制下,组装成功能化的碳酸盐结构;生物也可以通过改变周围的环境诱导碳酸盐的沉积或自身参与碳酸盐的沉积.不同生物对碳酸盐沉积的作用扣机理不同,综述了海洋动植物、藻类生物、菌类生物对碳酸盐的沉积作用及其机理以及实验室模拟调控CaCO3生物矿化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提出未来亟待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指出生物沉积碳酸盐研究所具有的巨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瓮安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叠层石磷块岩是瓮安-福泉磷矿区新发现的含磷层位。磷块岩以典型的叠层石构造为主 要特征,呈透镜状生物礁(藻礁)形式产于灯影组顶部。叠层石磷块岩的矿物组成主要为磷酸盐矿物及碳酸盐矿物;白色 纹层富含磷酸盐矿物,而暗色纹层磷酸盐矿物含量较低,主要为碳酸盐矿物。通过对叠层石磷块岩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进行研究,提出灯影组叠层石磷块岩属于潮下带半局限环境叠层石礁,是大量藻类通过生物或生物化学作用,将海水中磷 质富集-沉淀而形成磷质柱状叠层石礁;磷酸盐的矿化主要发生在沉积物-海水界面弱碱性次氧化环境,藻类在磷块岩形成 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广西二叠纪生物礁的特征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广西二叠纪生物礁(丘)非常发育,自栖霞期至长兴朝的均有分布,以茅口期最繁盛,生物礁主要发育于具陡斜坡的孤立浅水台地边缘,包括堤礁,马蹄形礁,环礁,链状礁和块状礁,造礁生物以钙质海绵为主,另有水螅,管壳石、苔藓虫及红藻等。包覆粘结生物以古三石孔藻、层纹状蓝绿藻为主,附礁生物为底栖生物和藻类,礁岩类型以复合型为主,包括包覆骨架岩,粘结骨架岩,包覆障积粘结岩,包覆粘结岩等。生物丘则主要产在碳酸盐缓坡,孤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青藏高原湖泊表层沉积物色素、有机碳含量和环境因子的测定和分析,初步探讨了青藏高原湖泊中色素的来源特征和该地区湖泊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结构等信息。结果表明,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TOC含量多在4%~6%之间,藻类植物是沉积物色素的重要来源。颤藻科和蓝藻科在青藏高原湖泊浮游植物中生长优势明显,颤藻科在数量上相对蓝藻科有明显优势。青藏高原湖泊溶解氧(DO)、电导率(SC)对湖泊中藻类生长状况影响明显,其中SC的升高对该地区湖泊中藻类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的成烃生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沙河街组的成烃生物发育,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沟鞭藻、绿藻、蓝藻、颗石藻等。发育于东濮凹陷北部咸水区的成烃生物优势组合是沟鞭藻、蓝藻、颗石藻,且三者均可形成藻纹层;南部淡水区的成烃生物优势组合是绿藻及高等植物,发育于块状泥岩之中。对分别取于咸水区和淡水区的两个样品进行了热模拟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北部咸水区的蓝藻和颗石藻的生烃潜力高,生油门限低,在低熟阶段即可大量生油,生成低熟油的控制因素是蓝藻的勃发;沟鞭藻和绿藻类的生油门限较高,其中沟鞭藻由于能大量勃发,是重要的成烃生物;南部淡水区的绿藻类较沟鞭藻类生烃潜力更低,生油门限更高。  相似文献   

11.
凡口大型层控铅锌矿床位于广东省北部,中上泥盆纪湘、桂、粤海盆的东部边缘。产于加里东运动后中上泥盆系近底部的碳酸盐岩中。有关它的成因曾提出过礁控成矿、成岩改造及火山成矿等见解。笔者两年来做了较多研究工作,本文将对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于以讨论。  相似文献   

12.
激光探针稳定同位素分析技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揭示碳酸盐岩和硫酸盐岩相伴沉积时发生的复合岩溶形成机制为目的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方法 ,利用反应路径模型研究了水流路径上碳酸盐岩→硫酸盐岩 (简称层序 1)和硫酸盐岩→碳酸盐岩 (简称层序 2 )两种层序时发生的地球化学作用 ,根据质量平衡原理 ,计算了水岩间发生的地球化学作用强度 ;探讨了硫酸盐岩成因、岩溶发育的环境温度对复合岩溶的影响。结果表明 ,复合岩溶形成机理与可溶岩层序关系密切 ,层序 1中 ,发生两种可溶岩的溶解作用 ;层序 2中 ,除硫酸盐岩 (石膏和半水石膏 )溶解外 ,碳酸盐岩 (白云岩 )发生的是去白云化作用。这些作用间通过不同的机制相互促进 ,导致复合岩溶较单一可溶岩的岩溶更发育。复合岩溶的发育程度还受溶液 pH值和环境温度影响 ,溶液pH值降低、环境温度升高都利于复合岩溶发育。  相似文献   

13.
新疆阿克陶县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矿体地质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新疆塔木-卡兰古铅锌矿带矿床属于台缘碳酸盐岩容矿的超低温度热液成因。矿麻赋存于中泥盆统一下石炭统3个控矿的由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组成的古含水层中,角砾岩、矿体均具有复杂的产状,影响矿体产出了主要因素包括碎屑岩-碳酸盐岩界面、构造、低温热液交代作用以及容矿围岩的岩性,铅锌、铜、铁矿均是统一的成矿系统的一部分,锌(铅)矿围岩以碳酸盐岩为主,铜矿围岩为紫工色碎屑岩,铅矿围岩为灰白色碎屑岩,各主要矿空部及外围均存在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4.
利用扫描电镜分析了黔北、黔东、黔中4个剖面土样中的石英颗粒形态和表面特征,发现土样中的石英有3种类型:碳酸盐岩中的原生碎屑石英,呈次圆状或圆状,表面有被长时间、长距离水搬运的痕迹,无风成特征;燧石团块石英,具有新鲜的表面,呈不规则的尖棱状、次棱角状,表面基本无搬运痕迹;晶形较完整的次生石英,呈棱角状,晶形较完整,晶面有微生长晶体,无搬运特征。这些信息指示,3种石英均具有原位特征,前两种石英是直接对基岩的继承,第三种石英是风化壳剖面的次生产物,该结果为碳酸盐岩风化壳的物源及原位特征的确认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5.
中下扬子区广泛分布着三叠纪滩相、潮坪相和岩溶带三类碳酸盐岩。根据成岩作用类型、成岩组构、孔隙类型和成岩环境等特征对三类岩石进行比较。滩相碳酸盐岩主要成岩作用是在海水渗流、潜流和淡水渗流、潜流成岩环境下产生的胶结、云化和溶解作用。潮坪相交代白云岩和富含石膏的蒸发岩则以高盐度的海水渗流带的准同生毛细管蒸发浓缩云化作用为主。在大气淡水渗流或潜流成岩环境下则以去云化、去膏化和溶解作用为主。岩溶带碳酸盐岩-蒸发盐岩及其岩溶堆积角砾岩主要经历早期海水强烈蒸发作用下准同生云化作用和晚期表生淡水环境下的岩溶作用。上述主要成岩作用使三类岩石次生孔隙率增加。因此,成岩作用对其成为有希望的储层起到了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唐勇  崔炳富  浦世照  王海东 《新疆地质》2002,20(Z1):108-116
根据对塔里木西南坳陷可能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的分析、评价及已知油气藏和重要油气显示点的油(气)岩的对比结果,该区存在着6套现实的烃源岩(1)下寒武统暗色泥岩及碳酸盐岩;(2)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和暗色泥岩;(3)石炭系碳酸盐岩和暗色泥页岩;(4)下二叠统暗色泥页岩(5)中下侏罗统的暗色泥岩;(6)上白垩-古近系的碳酸盐岩及暗色泥岩.这几套烃源岩除白垩-古近系有待落实外,其它各套烃源岩均已形成油气显示或工业油气流.综合评价结果最为有利的含油气系统是寒武系,其次为石炭系,根据2个含油气系统的地理分布看,前者主要分布于巴楚隆起及麦盖提斜坡上倾部,后者主要分布于山前坳陷.  相似文献   

17.
形成岩溶的高阻碳酸岩对电磁波的吸收较弱,而且碳酸岩成层沉积的特定环境使碳酸岩地区岩石的各向异性现象较明显,由于地空界面的存在及岩溶洞壁两侧介质电性差异明显,界面清晰,又使电磁波出现强烈的反射及散射现象。本文从理论上对碳酸岩地区电磁波传播的特有现象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给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古生界沉积—改造型铁矿床含矿岩系基本上由细碎屑—碳酸盐岩组成,而且常与富铁白云岩共生。矿体产状多与围岩一致,呈沉积整合接触。矿床中普遍发育有后生“再造”型矿体,呈脉状叠加在层状矿体之上,有明显的穿层现象。 海解作用是沉积成矿的重要因素,再造成矿作用是在沉积富铁碳酸盐建造的基础上发生富铁碳酸盐矿物的重溶,铁质被搬运、迁移,最后在碱性或偏碱性围岩中重新沉淀出来。  相似文献   

19.
新疆库车坳陷中、新生界碳酸盐岩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疆库车坳陷古近系库姆格列木群为与广海连通不畅的半封闭局限海湾-蒸发潟湖环境沉积,它应是新特提斯洋向北的延伸部分,其中的碳酸盐岩主要为海相蒸发潮坪环境的潮上带膏云坪,潮间带生屑滩、砂屑滩、鲕滩和潮下带泥晶灰岩、泥岩、泥晶云岩等。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底部的灰黑色泥灰岩为深湖环境的沉积,分布较局限,仅见于克拉201井;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中部的浅灰色透镜状泥灰岩结核是典型干旱陆上暴露环境的产物,仅在库车河剖面见零星分布。侏罗系湖相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恰克马克组,其次是阳霞组和克孜勒努尔组,在卡普沙良河剖面的恰克马克组上部,可见到大量的叠层石灰岩,它们主要形成于能量较强的浅湖环境;深灰色泥晶灰岩常与灰黑色泥岩伴生,是深湖-半深湖环境产物。以上这些不同时期不同沉积环境的碳酸盐岩具有不同规律的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它们对于研究库车坳陷的沉积环境变迁和盆地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个别样品地球化学数据的偏差不能代表对整体沉积环境的判别,所以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判别需要结合共生岩石沉积构造、沉积组合序列、古生物和沉积地球化学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贵州岩溶区红色风化壳是中国南方红色负化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部分红色风化壳剖面野外特征、矿物学、地球化学及土壤物理学等的研究结果,对其物源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各剖面,尤其邻近剖面显著的矿物学、地球化学差异排除了远程风成沉积物、火山灰、上覆或者高处碎屑岩层作为统一且重要物源的可能。极低的石英含量表明贵州常见的长石石英砂岩不是其主要物源,具有中稀土(MREE)富集的特征也排除了粘土岩、页岩作为主要物源的可能。风化壳剖面间的差异性均可从基岩酸不溶物的差异性得到很好解释,表明它们是下伏碳酸盐岩风化、酸不溶物(准)原地堆积的结果。部分剖面甚至显示了典型风化壳剖面的一些特征,具有正常风化序列的剖面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