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豫西双龙韧性剪切带是位于秦岭造山带核部的一条韧性剪切带,由两侧到中心依次发育了初糜棱岩、糜棱岩、超糜棱岩及假玄武玻璃一系列动力变质岩。该韧性剪切带是东秦岭造山带核部网结状走滑韧性剪切带中的一条,对其开展显微构造研究,对了解东秦岭造山带的变质变形环境及构造演化具有一定地质意义。本文在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韧性剪切带进行岩石学和矿物显微构造特征分析,对韧性剪切带的性质及温度、古差应力、应变速率等变质变形环境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表明,双龙韧性剪切带运动学性质为左行剪切,变质变形温度约为400~500℃,古差应值约为51~61MPa。  相似文献   

2.
梁丘韧性剪切带是发育于鲁南峄山—望母山基底片麻岩穹隆北东侧的区域性构造带,自晚太古代初期奠基至中晚元古代最终形成,至少经历了五次变形变质作用。剪切带从边部到中心,形成初糜棱岩、糜棱岩至超糜棱岩三个基本构造岩带和五一六个亚带。糜棱岩的主要造岩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均发生明显的递进变形变质作用。依据岩石组构特征,文章对主变形期进行应力量及变形参数的初步计算,运用微观和宏观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应力作用方式和剪切位移量的略算。  相似文献   

3.
辽南韧性剪切带为一大型韧性滑脱剪切带。糜棱岩呈大面积席状展布。在糜棱岩化过程中,既有进变质作用,又有退变质作用。主滑脱面之上的盖层岩石产生进变质作用;主滑脱面之下的太古宙片麻岩(变质核杂岩)则产生退变质作用。进变质作用和退变质作用研究表明,韧性剪切带活动时期的高峰温度相当于低绿片岩相,但是,同构造基性岩床只退变至角闪岩相的矿物组合。这是因为这一件矿物组台是以准稳态保留下来。变质核杂岩的显微构造特征表明,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它是逐渐抬升的。在变质核杂岩的抬升过程中,又有新的一轮退变质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4.
四道沟金矿位于丹东韧性剪切带中部。矿区出露岩石多为构造岩,依据变形强度可分为未变形残块(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初糜棱岩(糜棱岩化变砂岩)、糜棱岩(主要是绢云石英糜棱岩)和超糜棱岩四类,横穿剪切带这四类岩石多次出现、规律组合。矿体产出的位置、形态以及矿化类型均受控于这几类岩石的空间分布格式。四道沟金矿的矿体产于中等变形程度的鳞片状构造带中,其上盘实际为一个巨大的变砂岩透镜体,它起了“封闭”的作用,使含金流体在其下盘聚集、沉淀,而鳞片状构造带下盘由糜棱岩和超糜棱岩组成的强变形带可透性好,为含金流体来源通道。在此基础上总结出韧性剪切带控金机制——金活化、迁移通道和聚集空间。  相似文献   

5.
北大城金矿是受韧性剪切带控制的小型金矿。韧性剪切带分布在北大城—马鹿沟一带,总体呈北东东—近东西向展布,发育于太古宙建平群小塔子沟组的区域变质岩中。韧性剪切带早期以韧性剪切为主,晚期以脆性变形为主。韧性剪切带内由初糜棱岩、糜棱岩,超糜棱岩组成。宏观微观构造明显。金矿化带分布在韧性剪切带内的晚期断裂构造中,为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  相似文献   

6.
山西右玉后窑子-火烧滩金矿床主要产于太古界片麻(杂)岩中,五台及吕梁期构造变形作用所形成的韧性和脆-韧性剪切构造带与本区金的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已知主矿体主要产于剪切强变形带内并严格受剪切构造控制,主要形成糜棱岩型、石英脉型和碎裂岩型三个矿化类型。岩石强变形变质破碎,褐铁矿化等强烈蚀变以及黄铁矿等金属硫化物特征矿物是本区重要的地质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7.
辽南早元古宙辽河群变质岩系中的金矿床为变质热液成因金矿床,矿床的形成与吕梁期变质变形作用关系密切。金矿化带的展布与金矿体的产出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剪切带内岩石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组构特征,直接赋矿围岩为辽河群盖县组糜棱岩化千枚岩、变砂岩及云母石英糜棱岩等。韧性剪切带为含矿流体的运移提供通道。作者定义这类金矿床为变质热液型含金剪切带金矿床。  相似文献   

8.
韧性剪切带的糜棱岩研究、越来越广泛的受到重视。目前,关于糜棱岩的新资料新成果,更新了许多关于糜棱岩问题的概念。文中所讨论的糜棱岩中的亚颗粒及变形粒状结构问题,是糜棱岩显微构造分析中比较重要的部分。它们对鉴别糜棱岩,区分变形作用与变质作用、划分构造片岩与变质片岩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吕梁山区晚期构造变形主要表现为在收缩构造体制下形成一系列线状同斜倒转褶皱及逆冲推覆型韧性断层及韧性剪切带,并伴随有壳源型花岗岩浆活动。韧性剪切带主要发育在近周营—罗家岔一带的吕梁群两侧边界上,为区内规模大、影响广的区域性构造。由北至南,主剪切带走向由近南北向过渡为向东西向延伸,剪切带内构造岩石类型主要有变余糜棱岩、构造片岩。剪切带内矿物拉伸线理及各类旋转应变标志指示上盘相对下盘逆冲推覆;从剪切带所涉及的地质体及与周围构造的相互关系确定,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五台运动末期的造山过程。  相似文献   

10.
辽宁建平北部海西—印支期韧性剪切带卷入变形的岩片为早二叠世八家超单元二长花岗岩、太古宙曹家烧锅片麻岩(TTG岩系)。该剪切带构成了辽西地区华北地台与内蒙兴安褶皱系两个构造单元重要分界线。剪切带从东至西,构造线方位由EW向逐渐转向NEE至NE向。剪切带内各类构造岩具眼球状构造、条带状及细纹状构造,普遍发育有A型褶皱、σ型长石残斑、压力影、S-C组构等指向构造,表明剪切方向由NE向SW左旋剪切,具走滑逆剪切特点。区域构造研究结果表明,形成的构造背景与古亚洲洋的消减,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碰撞对接作用派生的剪切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贺兰山群变质杂岩是晚太古代的一套孔龙岩系,在其中发育了一条东西向延伸的假玄武玻璃岩带。其产状特征、碎斑的熔蚀结构、基质的长石微晶和球粒结构表明,它是由岩浆结晶而成。这种岩浆形成于古地震带中,与滑动面高速运动摩擦生热有关。岩浆成分是安山质的,熔融是过热非平衡状态下进行的,深融温度可达1400℃以上,深度可能不足1km。  相似文献   

12.
由于花岗岩成因的多样性及花岗岩形成演化过程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人们对花岗岩的成因争论不休,对前寒武纪的花岗岩更是如此。本文从岩体地质特征、岩相学、矿物学及岩石化学等方面充分论证并证实了产出于贺兰山群变质杂岩中的阿拉善台隆东南缘浩尧尔呼都格沟花岗岩体为岩浆成因花岗岩,不是贺兰山群的组成部分,应从贺兰山群中剔除。这与前人的认识是全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贺兰山群由下到上划分为阿楞呼都格变粒岩组、柳树沟片麻岩组和秃鲁根钙硅酸粒岩-大理岩组。主变形期的构造事件为在南倾的北东东向倒转复式褶皱上发育着与其平行的区域性轴面面理、线理和逆冲型同变质韧性剪切带,其中又以塔什沟-柳树沟复背形和秃鲁根向形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分布在贺兰山脉北端的贺兰山群变质杂岩是一套变质程度已达角闪麻粒岩相的孔兹岩系。以往的研究者均认为它的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中太古代。本文利用变质岩中矿物的Rb/Sr等时线年龄,同变质花岗岩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及变质岩和花岗岩中锆石~(207)Pb/~(206)Pb年龄值结合地质事实,证明这套变质岩的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早元古代。  相似文献   

15.
文献中已有超高压条件下形成的石榴石有金红石出溶的报道,但其出溶的机制还未被研究.单斜辉石中的Eskola辉石组分M0.5AlSi2O6与一般辉石组分M2Si2O6在超高压条件下一道进入石榴石,将在石榴石中出现SiⅥ+0.5□Ⅷ=AlⅥ+0.5MⅧ偶合置换,产生偏离化学计量的、超硅和亏铝的石榴石端元组分M2.5(AlSi)Si3O12.由于石榴石中Ti+4对Si+4的部分替代,这种偶合置换的形式实际为(Si,Ti)Ⅵ+0.5□Ⅷ=AlⅥ+0.5MⅧ,它是理解石榴石中出溶金红石的关键.这种偶合置换的消失,将导致金红石的出溶M3-0.5n-0.5x(Al2-n-xSinTix)(Si3-yTiy)O12(出溶前石榴石)=[(1-n)/2-x/2]M3Al2Si3O12(正常石榴石)+(n/2+x/2)M2Si2O6(辉石)+(x+y)TiO2(金红石)+[(3n/2+x)/2 -y]SiO2(石英),其中n+x为这一偶合类质同象置换的程度.如果[(3n/2+x/(2-y)]≤0,石英将不存在,上式中金红石的系数将达到最大值3(n+x)/2.通过实例分析,可知这种偶合置换的程度与SiⅥ+MⅥ=AlⅥ+AlⅥ和SiⅥ+NaⅧ=AlⅥ+MⅧ偶合置换相比要低的多.实际的出溶反应还有原石榴石中后两种偶合置换消失所导致的出溶反应的贡献,而且对出溶的富Na单斜辉石是主要的贡献.给出的分解反应的逆反应,揭示了形成具有这一偶合置换的石榴石的另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韩山蓝晶石的性质、分布、物质来源等因素的分析,结合晶体主长理论,推测其是经过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第一世代蓝晶石,侧分泌作用形成第二世代蓝晶石。  相似文献   

17.
辽东半岛南部太古宙主要由变质深成岩和表壳岩组成,变质表壳岩是“包体”存在于深成岩中。通过变质矿物、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及微晶化学分析,认为组成本区太古宙地壳的变质杂岩经历了高温( 624℃~ 865℃),低压(小于 5× 108 Pa)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三叠纪贺兰山盆地是一个半地堑式沉积盆地。盆地中充填有冲积扇体系、河流体系及湖泊体系的沉积。沉积相带的分布与古地理格局均受边缘断裂作用所控制.盆地的西及西北部边缘为断陷沉积边缘,东南边缘为自然超覆边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胶南造山带变质岩系中角闪石的基本特征及形成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根据不同地质单元中角闪石的类型、赋存状态、矿物组合等矿物学特点及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认为该区角闪石主要属钙质角闪石亚类。其形成的温压范围是:温度545~806.5℃,压力主要在0.25~1.2GPa之间  相似文献   

20.
野外调研及室内分析表明,秦岭杂岩中存在侧向变质分带.并曾发生侧向物质流动,侧向变质分带于晚加里东期冻结,侧向展市的硅线石-白云母带和硅线石-钾长石带的形成温压条件分别为579~584℃和517~543MPa及685~724℃和535~627MPa,晚加里东期秦岭杂岩的侧向物质流动导致了侧向变质带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