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太古代侵入体按其生成环境分为浅成侵入体和深成侵入体,其中,浅成侵入体处于高温低压环境,其特征是它侵入地壳上部冷的地壳中,因此其中的斜长石常具半自形结构和冷凝边,岩石结构常为中细粒结构。太古代深成侵入体处于高温高压的环境,其本身含有大量的挥发组分,并处于封闭的条件下,岩石中的矿物结晶时间较长,所以矿物结构常是粗粒的。表壳岩常为中细粒变晶结构且常保存原岩的变余层理等。混合岩是介于表壳岩与太古代深成侵入体之间的过度岩石类型。太古代侵入体或多或少有一些变质铁矿的包体。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冀东太古代上壳岩和太古代深成侵入体及其在冀东的分布,论述了变质铁矿的规模、形态和产状在两种岩石中存在的差异,简述了太古代侵入体的鉴别特征及认识太古代侵入体对太古代变质铁矿勘探和采矿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抚松地区太古代变质表壳岩位于吉林省长白山玄武岩覆盖区周边,是区域内重要的含矿层位,对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变质表壳岩主要以残留体的形式赋存在变质深成侵入体中,一般出露规模较小。本文以抚松地区变质表壳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岩石特征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合大地构造背景,探讨抚松地区变质表壳岩变质作用和变质类型。通过原岩恢复和构造环境分析,认为该变质表壳岩为正变质岩,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形成于岛弧环境。变质作用类型为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4.
朝阳北部早前寒武纪变质杂岩地质事件序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树文  王伟  白翔  张帆  杨鹏涛 《岩石学报》2010,26(7):1993-2004
朝阳北部早前寒武纪变质杂岩是华北克拉通北缘承德-阜新变质地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一套变质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其相伴生沉积岩等表壳岩组成,被TTG片麻岩、辉长岩和石英闪长岩等深成侵入体侵位。这些表壳岩和深成侵入体均经历了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表壳岩中石榴石斜长角闪岩(CY004-3),其原岩岩浆结晶年龄为2513~2520Ma,遭受了2447Ma变质作用改造。石榴石透辉石斜长角闪岩(CY006-6),其原岩岩浆结晶年龄2481~2568Ma,记录了~2400Ma变质事件。小角度切割变质火山岩和磁铁石英岩的早期二长花岗质片麻岩脉体,岩浆结晶年龄为2496~2501Ma,表明这些变质火山岩的岩浆结晶年龄应在2500Ma以上。侵位于这些变质层状岩系内的不同规模的深成侵入体记录了古元古代早期重要的岩浆事件。石榴石辉石斜长角闪岩(CY004-4),原岩为辉长岩,岩浆就位年龄为2394Ma,记录2354Ma的变质年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CY005-1),原岩为石英闪长岩,其岩浆就位结晶年龄为~2403Ma。变质辉长辉绿岩(CY014-1)给出了2399~2404Ma的岩浆就位结晶年龄。上述变质火山岩等表壳岩系主期变质作用发生在古元古代(2350~2460Ma),与变质深成侵入体就位同时发生。这些年代学结果表明,这一地区大规模的铁镁质火山喷发作用发生在新太古代末期,在古元古代(2350~2460Ma)发生主期变质作用和深成岩浆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疆太古宙变质岩系岩石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新疆塔里木盆地周边发育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其太古宙变质岩系分布在库鲁克塔格-星星峡及阿尔金山前。铁克力克可能有新太古代变质岩系的存在。库鲁克塔格地区太古代变质岩出露较全,由古-中太古代及新太古代变质岩组成:阿尔金山前、南天山及中天山尾亚地区均有新太古代变质岩系分布。太古代变质岩系由表壳岩和变质深成岩(岩系)组成,前者往往呈规模不等的包体散布在变质深成岩中。变质作用主要为区域中高温变质作用和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变质相为中深变质的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具中深部构造相的塑性流变特征。  相似文献   

6.
胶东群新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古代胶东群主要是由TTG花岗质片麻岩组成。近期区调研究发现真正的变质表壳岩系仅在其中呈包体出现,据岩性特征胶东岩群可分为苗家岩组、郭格庄岩组,时代为晚太古代  相似文献   

7.
冀东地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曼云  李树勋 《岩石学报》1996,12(2):343-358
据冀东迁安-遵化一带麻粒岩相区的变质岩石、变质矿物及其组构特征、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条件,结合同位素年代学资料,以及岩浆作用、构造变形作用和变质作用之间的关系,可将本区太古代变质作用划分为两期。太古代第一期变质作用只限于表壳岩包体岩石中,变质级为高角闪岩相和辉石麻粒岩相,第二期变质作用发生在晚太古代,早期变质阶段是在紫苏花岗岩侵位以后发生的辉石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晚期变质阶段发生在稍后侵位的基性侵入岩体、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等深成侵入体中,变质级达角闪麻粒岩相。早元古代第一期角闪石榴二辉麻粒岩型岩脉,遭受了辉石麻粒相变质作用,第二期角闪石榴斜长辉石岩型岩脉经历了角闪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这些变质作用在早期岩石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叠加。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度在700℃~920℃,压力在0.88~1.14GPa。变质作用的PTt演化呈现了逆时针近等压冷却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鞍山地区太古代岩石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乔广生 《地质科学》1990,(2):158-165
鞍山本溪地区太古代变质岩可分为三套,即含铁的表壳岩建造、侵入于铁建造中的花岗质片麻岩和铁架山奥长花岗质-花岗质片麻岩,后者为表壳岩的基底。原划为上鞍山群樱桃园组(齐大山矿带)和山城子组(歪头山-北台矿带)的斜长角闪岩分别获得2729Ma和2724Ma的Sm-Nd等时线年龄。这就为有争议的鞍本地区铁建造属于同一时代提供了依据,并讨论了表壳岩中的变质沉积岩以及铁架山基底片麻岩的同位素年代。  相似文献   

9.
玲珑花岗质杂岩体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胶东西北部是我国金矿的重要产区,招掖金矿带的形成与玲珑花岗质杂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玲珑花岗质杂岩是一个多期次形成的复式岩体,最终定位于燕山期。它主要由云山、崔召、玲珑片麻状花岗岩、郭家店(型)、郭家岭(型)岩体组成。本文研究了上述诸岩体形成的T、p、fO2、fH2、pH2O条件及熔浆中的含水量。通过玲珑花岗质杂岩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得出:玲珑花岗质杂岩即不是区域变质作用中混合岩化的产物,也不是幔源岩浆分异、冷凝的产物,而是由太古宙、元古宙变质岩重熔交代所形成的原地半原地型花岗质杂岩体。玲珑花岗质杂岩,尤其是郭家岭型花岗岩对本区金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重熔岩浆作用,热驱动下流体循环和含矿热液中水的浓缩(收缩),是胶东金矿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太古界迁西群、单塔子群变质火山沉积岩及其中的花岗质岩石是工作区最古老的岩石。花岗质岩石是混合岩化作用和深熔作用的产物。它们构成了一个变质岩—混合岩—花岗岩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北缘“达肯大坂群”的再厘定   总被引:39,自引:12,他引:39  
柴达木盆地北缘原划为古元古代的“达肯大坂群”出露相当广泛,不仅包含了变质程度不同的表壳岩,而且包括了时代迥然不同的变质深成侵入体。原“达肯大坂群”至少有四种类型的岩石组合:其中德令哈杂岩形成时代最老,为古元古代早期的产物;厘定后所称的达肯大坂岩群为一套中至高级变质、并以副变质岩为主的表壳岩系统,推测其形成时代为古元古代晚期至中元古代;第三套岩石组合为花岗片麻岩,主要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不属于沉积地层范畴,其中大量出现榴辉岩包体;榴辉岩除以规模较小的独立包体形式赋存于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中外,还和大理岩、石英岩、含石榴石片岩共生在一起,在花岗片麻岩中形成规模较大的残块,这些榴辉岩及与其共生的表壳岩共同构成鱼卡河或沙柳河岩群。  相似文献   

12.
紫苏花岗质岩石可以说是地球历史中的最古老花岗岩建造,其产出方式与形成顺序有很大的变化。然而,无论产生早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的深成体制如何,它们都表现出规律的演化趋势:每一特定的深成旋回都具有其特定的紫苏花岗岩套。活动带的早期阶段为混合岩化前(Ⅰ)实为火成成因的钠质紫苏花岗岩。它们表现为席状、岩鞍状及岩盖状侵入体,与围岩呈整合状。紫苏花岗岩-混合岩(Ⅱ)源自具各种成分的岩石,形成于伴有强烈褶皱作用的区域麻粒岩混合岩化作用。它们表现出区域性分布、具各种形态、多成因,成分及矿物组成变化。出现最多的是混合岩后的原地紫苏花岗岩(Ⅲ),由麻粒岩相条件下区域超变质作用期间各种岩石的花岗岩化作用形成。紫苏花岗质岩石构成不则形态的地块(可达数百平方公里)、具特殊形态的区域及宽度  相似文献   

13.
苏鲁造山带南缘岩石—地层格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潘明宝  陈火根等 《地质通报》2002,21(12):848-854
系统总结了苏鲁造山带南缘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所取得的进展,将东海杂岩分解为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东海岩群和变质侵入岩。东海岩群由毛北岩组、演马场岩组、武强山岩组、虎山岩组和摩天岭岩组构成;变质花岗质侵入岩分为早期面状侵入体和晚期点状侵入体,超基性岩包体分为北西许沟岩带和南东蒋庄-岗尚岩带,变质杂岩呈一系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构造岩块分布,超高压变质岩块划分为4个岩片,密集发育晋宁期韧性推覆剪切带,后期普遍为印支期滑脱韧性剪切带叠加,形成复杂的韧性剪切系统。  相似文献   

14.
野猪沟铁矿产于吉南龙岗复式背斜核部太古宙地体出露区,成矿期为新太古代,其含矿地质体为太古宙表壳岩,呈大小不等的残留体赋存于变质深成侵入体之中。区域上矿床受北东向断裂控制,矿体产于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变粒岩中,呈平行叠置产出,成群出现,形态较简单,产状较稳定。矿体空间展布特征与区域地层展布特征具有一致性。该矿床为变质硅铁建造铁矿,属稳定陆块区太古宙海相火山沉积变质铁矿,成矿后经历多期构造改变产生叠加褶皱,使矿体原有产状发生强烈改造,形成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形态。  相似文献   

15.
柴北缘前震旦纪地层系统的新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柴北缘的变质基底具有复杂的岩石组成,除成因迥异的多期变质深成侵入体外,还包括变质程度不同的表壳岩。南带的沙柳河、鱼卡河等地出露大理岩、石英岩、含石榴石片岩和条带状斜长角闪岩等以副变质岩为主的表壳岩系,共同构成了中元古界沙柳河岩群;而出露在北带全吉山、德令哈等地的中高级变质表壳岩系,则为形成于古元古代并具有较强的钾质混合岩化的达肯大坂岩群。柴北缘的榴辉岩分布在南带,除以规模较小的透镜体状赋存于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中外,还和沙柳河岩群共生,但在北带的达肯大坂岩群中没有出现。全吉群的时代为南华纪至震旦纪。  相似文献   

16.
柴北缘前震旦纪地质系统的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柴北缘的变质基底具有复杂的岩石组成,除成因迥异的多期变质深成侵入体外,还包括变质程度不同的表壳岩。南带的沙柳河、鱼卡河等地出露大理岩、石英岩、含石榴石片岩和条带状斜长角闪岩等以副变质岩为主的表壳岩系,共同构成了中元古界沙柳河岩群;而出露在北带全吉山、德令哈等地的中高级变质表壳岩系,则为形成于古元古代并具有较强的钾质混合岩化的达肯大坂岩群。柴北缘的柳辉岩分布在南带,除以规模较小的透镜体状赋存于新元古代花岗片麻岩中外,还和沙柳河岩群共生,但在北带的达肯大坂岩群中没有出现。全吉群的时代为南华纪至震旦纪。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冀东高级区的表壳岩出现了仅呈包体产出而无集中分布地段的论点。本文从理论及实际资料指出了它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并根据各种野外及测试资料对各群的原岩性质进行了恢复,除了曹庄群出露极少,统计缺代表性外,中太古代迁西群、新太古代早期的遵化群、晚期的双山子群(包括滦县群在内)和朱丈子群表壳岩各占由其演化生成的花岗质岩石总面积的85%,37%,40%。在新太古代晚期的麻粒岩相叠加变质过程中,迁西群由于脱水并伴随碱、硅质组分等向上运移,使与其紧邻的新太古代遵化群下中部层位产生了重熔片麻岩(王厂、迁安、秋花峪片麻岩);遵化群中、上部及双山子群、朱丈子群大致同时或稍晚。因深部富碱(尤其是钾)稀薄岩汁的加入而产生了再生交代型片麻岩(安子岭片麻岩等);局部则进而演化生成了岩浆花岗岩(秦皇岛─绥中花岗岩)。而来自幔源富含CO_2的流体,沿断裂等虚弱地带向上移动,在通过先期形成的地层、岩体时,使黑云母、角闪石等含水矿物脱水而具幔源特征,并主要呈岩珠产出的紫苏花岗岩。此外,尚有原岩为地幔岩及下地壳岩混合物岩浆上侵形成的闪长岩等。  相似文献   

18.
瓦石峡幅、阿尔金山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将原划分为古元古界阿尔金群的变质岩系解体为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侵入岩2部分,按岩性组合、变形变质特征等将变质表壳岩进一步划分为米兰岩群和阿尔金岩群,经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变质深成侵入岩的时代为中-新元古代。在中阿尔金地块中首次发现了麻粒岩、榴闪岩、蓝晶石榴铝直闪石片岩等高压变质岩组合,变质作用的p-T-t轨迹表明,其经历了快速俯冲碰撞后又快速折返(抬升)的动力学过程。以新发现的构造蛇绿混杂岩带、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等为基础,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将测区的构造单元进行了新的划分,建立了构造形迹的变形序列。初步查明测区至少发育有3级古夷平面,将成山运动、地貌变迁、水系演化等新构造运动划分为5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辽西地区台子里花岗质片麻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西地区台子里发育一套花岗质片麻岩和表壳岩捕虏体的岩石组合,原划定为建平群大营子组,近年的研究将建平群大营子组解体为花岗质深成侵入体和层状岩系.台子里花岗质片麻岩与辽西建平大营子地区叶柏寿片麻岩、曹家烧锅片麻岩具有相似特征.通过对台子里花岗质片麻岩的锆石形态分析和LA-ICP-MS准确定年,确定2 522 Ma的岩浆侵位年龄,代表了大营子组底部花岗质片麻岩的侵位时代为太古宙晚期,是辽西地区太古宙重要的岩浆事件,并为本地区新太古代晚期重要陆壳增生事件提供了重要的年代学信息.  相似文献   

20.
鞍山-本溪-抚顺地区是我国太古宙岩石出露的主要地区及重点研究区.区内太古宙岩石以变质深成侵入体为主,变质表壳岩出露面积不足20%.区内变质深成岩侵位于始太古代-新太古代的不同时期,原岩由TTG岩系和钙碱性CA岩系组成;变质表壳岩以磁铁石英岩和斜长角闪岩为标志性岩性.两类原岩建造在太古宙时期,遭受了由麻粒岩相到角闪岩相至绿片岩相连续降温减压过程.根据区内新太古代岩石出露的特点划分3个微古陆核,分别为鞍本古陆核、清原古陆核及辽北古陆核.中太古代和新太古代为本区最重要的造陆时期,以鞍本微古陆核为最早的增生点,经拼接增生、裂解改造,形成现今的地质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