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本文旨在对江西省全南县青龙山萤石矿床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探讨,通过对青龙山萤石矿区矿石和围岩样品进行稀土元素分析,青龙山萤石矿矿石的∑REE平均含量为88.186×10-6,δEu为0.23~0.61,δCe为0.78~0.91;围岩的∑REE平均含量为184.52×10-6,δEu为0.31~0.69,δCe为0.85~1,萤石矿石和围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相似性和同步性,呈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Eu中等亏损,Ce弱亏损。矿石与围岩的稀土地球化学研究显示,该萤石矿床至少存在两个成矿期次,为岩浆热液成矿,成矿环境为稳定的较还原条件,成矿流体温度在200℃左右。  相似文献   

2.
对尕尔勤铜矿床花岗闪长斑岩及其锆石的稀土元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成矿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岗闪长斑岩稀土元素总含量变化范围不大(ΣREE=48.64×10-6~78.12×10-6),LREE/HREE=8.67~11.68,所有样品都呈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的右倾型分配模式;δEu由弱负异常→弱正异常演化,这是因为地幔底辟作用引发地壳部分重熔形成长英质岩浆的过程中,逐步消弱了结晶分异导致的负Eu异常进而出现弱的正Eu异常。锆石具有典型的振荡环带,稀土总量较高(ΣREE=735.78×10-6~6792.10×10-6),相对亏损轻稀土,富集重稀土,正Ce异常明显,并呈现弱的负Eu异常,这是因为在地幔流体作用下,重稀土元素及Ce较其它轻稀土元素更容易进入锆石晶格所致,Eu呈弱的负异常则是成岩后期岩体受氧化淋滤所致。综合分析,揭示出地幔流体作用导致花岗闪长斑岩具有壳幔混染甚至成矿特征,同时还能透过岩浆与围岩发生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导致变质砂岩成矿的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3.
对努日矿床白钨矿中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白钨矿亏损V、Cs、Hf、Ta等元素,并具有异常低的Rb/Sr、Zr/Hf、Nb/Ta的比值,以及Hf/Sm、Nb/La、Th/La值也都远远小于1,指示原始富钨成矿流体来源于深部壳源岩浆结晶分异,并总体以富CL热液为主;采自不同位置的白钨矿样品其稀土元素组成基本一致,其球粒陨石配分曲线表现为明显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模式,具有明显的Ce正异常(δCe=1.066~1.107)和弱Eu负异常(δEu=0.768~0.910),表明白钨矿与流体之间稀土元素发生了不太明显的分异;白钨矿与夕卡岩化有密切关系的黑云母花岗岩的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均为明显的右倾模式,ΣREE、δCe、δEu值基本一致,暗示岩体对努日白钨矿成矿物质的贡献。努日矿床初始热液流体为一中高温、中低盐度的流体,其沿着构造裂隙运移过程中,与比马组地层发生接触交代反应,体系中CO2和Ca含量的增加,流体的初始平衡体系被破坏,最终导致大量Ca2+与WO42-结合形成了巨量的白钨矿。  相似文献   

4.
刘丽君  王登红  代鸿章  侯江龙 《地球科学》2017,42(10):1673-1683
四川甲基卡新三号(X03) 超大型锂矿脉是近年发现且价值巨大的锂矿化伟晶岩脉,但相对缺少地球化学的研究,利用ICP-MS测试手段对该矿脉ZK1101钻孔中44件样品进行分析测试,发现该矿脉稀土总量很低(∑REE为0.180×10-6~8.613×10-6,平均值为2.543×10-6),配分曲线呈右倾斜型,相对富集轻稀土,总体表现铕负异常.围岩的稀土含量与一般片岩相近(∑REE为160.134×10-6~265.881×10-6,平均值为230.718×10-6),稀土配分曲线总体呈右倾平滑趋势,富集轻稀土,铕为负异常.铕的分布具有特殊性,表现为铕在伟晶岩脉的边部具有显著的正异常.∑REE与Li呈负相关性,δCe与Li则表现为弱正相关性.这一首次发现的低稀土总量和矿脉边部Eu显著正异常的特殊性,对于甲基卡伟晶岩的含矿性评价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耿忠武  李明琴 《贵州地质》2017,34(4):280-284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测定龙井街铅锌矿床中矿石及围岩的稀土元素含量,探讨矿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揭示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矿石与围岩的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均表现出轻稀土较富集,曲线右倾的特点;矿石与围岩均显示∑REE较低,LREE较富集、HREE亏损;(La/Sm)N和(Gd/Yb)N值均反映LREE富集,LREE分馏强于HREE;矿石的δEu值介于0.67 1.28之间,均值0.88,δCe值在0.77 1.09之间,均值0.86。而围岩的δEu值在0.70 0.87范围,均值0.76,δCe值在0.80 0.89之间,均值0.85。这些特征说明矿区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围岩,但成矿流体中有深部热流体的加入;从早期形成的Zn S到晚期形成的Pb S,其成矿还原环境逐渐减弱,成矿温度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6.
色那铜金矿是多龙矿集区内新近发现的又一个具有巨大找矿潜力的斑岩型矿床。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对区内与成矿具有密切关系的石英闪长玢岩体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斑岩为准铝质—过铝质岩类,高钾钙碱性—钙碱性系列,属于I型花岗岩类。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为以富集轻稀土为特征的右倾型,且轻稀土分馏明显,而重稀土分馏不显著;δEu=0.89~1.05,显示无明显Eu异常,表明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作用不明显;δCe介于0.84~1.51之间,平均值为1.08,无明显Ce异常。微量元素总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La、Sr、Sm,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Ti等,显示出岛弧岩浆特征,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显示其形成于岛弧环境。结合区域构造背景演化,表明色那铜金矿床可能形成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阶段。  相似文献   

7.
黔东北沿河大竹园萤石矿赋存于下奥陶统桐梓组及红花园组碳酸盐岩内,受NW向断裂构造控制。该类萤石矿床在黔东北及渝东南一带广泛分布。本文对该萤石矿床的萤石单矿物及围岩进行了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萤石的微量元素仅Pb、Zn、Co、Ni等元素含量相对较高,Rb、Sr、Ta、Zr、Nb、V、Cr、U、Th、Hf等元素含量仅为地壳值的0.01~0.05倍。稀土元素含量很低(∑REE=2.35×10–6~4.80×10–6),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HREE=3.12~6.33),具有Eu正、负异常(δEu=0.59~1.59)和Ce负异常(δCe=0.80~0.96)。萤石与赋矿围岩具有相近的微量元素配分型式,均明显亏损Nb、Zr、Hf等元素,富集Ba、U、Sr等元素。萤石与赋矿碳酸盐岩都具有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亏损,明显右倾的REE配分型式。综合分析认为该萤石矿的成矿物质Ca主要来源于碳酸盐岩围岩;而碳酸盐岩围岩的F元素含量很低,结合萤石的微量元素及δEu、δCe值特征,暗示形成萤石的成矿流体经过了深部演化,成矿物质F可能主要来自深部富F地层。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中部发育一条近东西向的含铜镍铂镁铁-超镁铁质岩带,宽30km,长约400km。该含铜镍铂镁铁-超镁铁质岩带位于华北板块北缘深大断裂两侧,横跨两个构造单元:宝音图岩浆弧和狼山-白云鄂博台缘坳陷。研究区所处地理位置相对偏僻,研究程度较浅,近年来发现的多处铜镍矿床(点)均分布在该岩带内,逐渐引起地质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总结各含矿岩体地球化学数据,对该含铜镍铂镁铁-超镁铁质岩带开展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区内岩体形成时代主要集中在314~269 Ma,应属华力西晚期产物。主量元素化学组成表明,该含铜镍铂镁铁-超镁铁质岩主要为拉斑玄武岩系列,部分为钙碱性系列。辉长岩、辉石岩稀土配分模式分两类:轻、重稀土分馏不明显的相对平坦型和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比较平坦的右倾型(LaN/YbN为1.49~20.08),Eu为正异常或负异常(δEu为0.56~1.66);辉橄岩稀土元素配分呈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比较平坦的右倾型(LaN/YbN为5.56~13.57),Eu为负异常(δEu为0.57~0.83)。岩石稀土配分模式总体表现出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相对平坦的右倾型,稀土总量由辉长岩→辉橄岩呈规律的降低。各类岩石微量元素也各具特色,总体表现出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岩浆在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同化混染作用。此外,各岩体表现出高MgO、低碱的特征,具有较高的Mg#、m/f比值,显示较好的含矿潜力。  相似文献   

9.
为了示踪成矿流体来源,明确铀矿化成因类型,对哈毕力格地区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铀矿化石英岩、石英岩、花岗闪长岩和大理岩进行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铀矿化石英岩样品的ΣREE为11.69×10^-6~165.86×10^-6,稀土配分模式呈微弱的轻稀土富集右倾型;无矿化石英岩的ΣREE为2.09×10^-6~10.97×10^-6,稀土配分模式呈“平坦型”;花岗闪长岩的ΣREE为141.50×10^-6~204.02×10^-6,稀土配分模式呈典型的轻稀土富集右倾型。石英岩、矿化石英岩和花岗闪长岩的ΣREE、LREE、HREE以及LaN/YbN、SmN/EuN、Y/Ho等参数表明花岗闪长岩与铀矿化具有成因联系。结合矿物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出古元古代乌拉山群区域变质作用使铀发生了初步富集,主成矿阶段的成矿作用与晚古生代花岗闪长质岩浆分异出的富铀岩浆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ICP-MS方法分析了布什维尔德杂岩体Platreef矿床含矿岩石的主量及微量元素含量,并与金川铜镍硫化矿床进行对比研究.Platreef矿床含矿岩石与金川二辉橄榄岩的∑REE接近,球粒陨石标准化后的稀土元素(REE)均表现为轻稀土元素(LREE)富集、重稀土元素(HREE)平坦的右倾型配分曲线,但Platreef含矿岩石总体表现为正Eu异常,金川二辉橄榄岩与矿石样品则大部分表现为较强的负Eu异常,二者的差异实质上反映了成岩矿物斜长石与斜方辉石比率细微的变动.Platreef矿床岩(矿)石富集和高度分异不相容元素,Nb、Ta亏损,显示地幔柱岩浆受到地壳混染后,产生与弧苦橄岩相似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金川含矿岩石富集Fe和Ti以及强不相容亲石元素,显示铁质玄武岩微量元素分布特征,虽然也可能受到地壳物质混染,但总体表现出含矿岩体母岩浆则可能来自EMI型富集地幔源区.Platreef矿层原始地幔标准化后Pt、Pd、Ru富集,Ir、Rh相对亏损的PGE配分型式以及Cs、Rb、Th、U、LREE等不相容元素和亲铜元素Cu、Ni的富集.暗示布什维尔德杂岩体岩浆源区残留地幔橄榄岩遭受含高度不相容元素的富矿流体的渗透混染即地幔交代,导致幔源岩浆发生PGE分异.  相似文献   

11.
石秤岩体是王屋山期岩浆活动形成的碱性岩体,其稀土元素特征为:ω∑REE约为地壳丰度的6.0倍,ωLREE/ωHREE为地壳丰度的近1.5倍,轻重稀土分异程度低,δEu呈强负异常,基本无δCe异常,侵入岩体围岩与稀土、稀有金属矿化体(碱长花岗岩)的稀土元素分布型式基本相似,呈向右陡倾斜线,但碱长花岗岩中稀土总量更高、重稀土相对更为富集。研究结果表明,岩浆和成矿物质最初可能均来源于上地慢的同一岩浆房,具有同源性,并在岩浆上侵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同化混染了地壳物质。  相似文献   

12.
板其金矿床是黔西南卡林型金矿矿集区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卡林型金矿床。方解石是其最主要的脉石矿物,按形成时间可分为成矿前、主成矿期、成矿晚期、成矿期后四种类型。各类型方解石无论野外产状、物性标型特征还是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均不一致。四种类型方解石相比较,成矿前方解石稀土元素总量最高(ΣREE=29.70~40.10μg/g),最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HREE=1.96~3.03),具有最大正Eu异常(δEu=3.83~5.02),无明显Ce异常(δCe=1.02~1.05);主成矿期方解石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低(ΣREE=10.76~15.53μg/g),最富集重稀土元素(LREE/HREE=0.11~0.23),Eu异常(δEu=0.73~1.20)与Ce异常(δCe=0.88~1.25)均不明显;成矿晚期方解石稀土元素总量最低(ΣREE=2.82~4.34μg/g),与主成矿期方解石相似,具有重稀土元素富集特征(LREE/HREE=0.26~0.86),具有弱的负Eu异常(δEu=0.67~0.83)及负Ce异常(δCe=0.55~0.81);成矿期后方解石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低(ΣREE=6.92~10.91μg/g),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1.83~2.34),弱负Eu异常(δEu=0.72~0.74)与中等负Ce异常(δCe=0.41~0.50)。此外,成矿期方解石Fe、Mn元素含量明显高于非成矿期方解石,而且方解石Fe+Mn含量与LREE/HREE比值具有明显负相关关系,说明板其金矿床方解石富集重稀土元素与其所含的Fe、Mn元素有关。对方解石各种标型特征的研究,将为滇黔桂卡林型金矿找矿勘查提供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构造蚀变体(SBT)是沉积作用、构造作用和热液蚀变的综合产物。SBT作为黔西南地区金、锑、萤石等矿产的重要就位空间,金锑矿成矿与其密切相关。近年在黔西南地区发现了丰富的金资源量,关键在于SBT体系的提出及与之为核心的成矿模式的建立和应用。本文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了黔西南台地相区典型矿床的SBT样品,揭示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矿区SBT的ΣREE=49.55×10~(-6)~271.72×10~(-6),含量变化较大,LREE/HREE=5.62~13.59,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富集;SBT对北美页岩和CI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均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四分组"效应明显、强烈热液作用,为同一体系的产物;大厂至戈塘一线显示高的正铕异常,推测有两个方向含矿热液在此汇聚。本文系统对比了黔西南地区SBT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该区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为本区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矿预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示踪成矿流体来源,明确铀矿化成因类型,对哈毕力格地区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铀矿化石英岩、石英岩、花岗闪长岩和大理岩进行了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铀矿化石英岩样品的ΣREE为11.69×10~(-6)~165.86×10~(-6),稀土配分模式呈微弱的轻稀土富集右倾型;无矿化石英岩的ΣREE为2.09×10~(-6)~10.97×10~(-6),稀土配分模式呈"平坦型";花岗闪长岩的ΣREE为141.50×10~(-6)~204.02×10~(-6),稀土配分模式呈典型的轻稀土富集右倾型。石英岩、矿化石英岩和花岗闪长岩的ΣREE、LREE、HREE以及La_N/Yb_N、Sm_N/Eu_N、Y/Ho等参数表明花岗闪长岩与铀矿化具有成因联系。结合矿物学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指出古元古代乌拉山群区域变质作用使铀发生了初步富集,主成矿阶段的成矿作用与晚古生代花岗闪长质岩浆分异出的富铀岩浆流体有关。  相似文献   

15.
广西罗城县清明山铜镍硫化物矿床,镁铁质-超镁铁侵入岩与玄武岩广泛分布,时空关系密切,两者岩石化学成分丰度相同,均具有富MgO、贫SiO2、TiO2、K2O的特征,微量元素、稀土特征相同,具有成因上的联系和有先后演化的特征。含矿镁铁质岩体岩石化学成分SiO2含量为42.68~50.63%,K2O含量0.052~2.54%,TiO2含量0.326~0.63%;微量元素Rb,Ba富集,Ta、Nb亏损的特征,稀土元素含量中等ΣREE=27.56~52.36(10-6),ΣLREE/ΣHREE=7.17~12.31,(La/Yb)N=2.48~8.17,δEu=0.93~1.43,轻稀土富集,配分曲线右倾,无δEu负异常;硫同位素δ34S值4.52~17.04‰。镁铁质-超镁铁岩和铜镍硫化矿主要物质来源于幔源,有壳源混染;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与美国Duluth铜镍硫化物矿床特征相同,为国内一种新的与溢流玄岩有关的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资源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黔北新民铝土矿岩矿石稀土元素的系统分析,探讨了黔北铝土矿稀土元素特征与富集机制。研究发现:黄龙组灰岩呈"平坦型"稀土元素配分模式,韩家店群泥岩、梁山组炭质泥岩及大竹园组(含矿岩系)呈"右倾型"轻稀土富集特征,而大竹园组随着风化作用的增强从陡"右倾型"的铝质泥岩→缓"右倾型"的豆状、致密块状、碎屑状铝土矿→缓"左倾型"土状铝土矿的特征。且含矿岩系由底到顶,∑REE具减少趋势,顺着其倾向∑REE有下降趋势,沿着走向其有升高趋势;这受到不同底板岩性及厚度大小的影响,底板泥岩比灰岩更易使含矿岩系富集稀土,同为灰岩,其厚度越大其稀土总量有富集趋势。而∑REE受到矿物组合(岩性)控制,其有"含独高稀,鲕粒富稀,豆状少稀,高铝贫稀"特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做相关性图解(Sr/Ba—∑REE、Sr/Cu—∑REE、δCe—∑REE、δEu—∑REE)可知,在干热气候的海相咸水环境更易使稀土富集,虽含矿岩系主要是在氧化环境中形成,但高∑REE样品易在还原环境中富集。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盆地西克尔萤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克尔地区萤石矿及赋矿围岩进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该区萤石矿成因。研究表明,萤石矿物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图表现出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正铕异常特点;微量元素分析显示Eu、Sr、Ba具有相关性;Sr同位素比值与围岩相近。最终认为萤石矿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加热的盆地卤水,微量(包括稀土)元素来自下伏地层及围岩,Ba、Eu、F等元素可能来自下寒武统硅质岩及磷块岩。  相似文献   

18.
文章在系统研究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对该矿床内不同方向、不同矿化程度的断裂构造岩、地层岩石以及矿石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断裂构造岩与地层碳酸盐岩及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均表现为轻稀土富集,δEu亏损显著,δCe异常不明显的右倾型,显示出断裂构造岩、地层岩石、矿石三者间稀土元素特征存在着同源的性质;成矿环境主要是在相对还原的条件下进行;探讨了影响各类岩(矿)石的稀土含量及配分模式变化的因素,从而为今后隐伏矿体的找寻提供一定的指示信息.  相似文献   

19.
《地学前缘》2017,(5):17-30
赣东北朱溪超大型钨矿床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夕卡岩型钨矿床,为确定其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时代,在详细钻孔岩心编录基础上,本文对白钨矿运用LA-ICP-MS法分析了其单矿物的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并进行Sm-Nd同位素定年研究。结果显示:白钨矿微量元素中Mo、Nb、Ta富集,而Rb/Sr0.04,Nb/Ta=1.69~8.46、Zr/Hf=3.06~6.75,显示成矿物质的壳源特征。白钨矿的∑REE变化大(∑REE=3.25×10~(-6)~229.95×10~(-6)),LREE与HREE之间分馏明显((La/Yb)N=36~19 984),属于轻稀土富集型。依据δEu值的特征,将白钨矿分为δEu正异常(δEu=1.44~9.06)的轻稀土富集型和δEu负异常(δEu=-0.25~-0.82)的轻稀土富集型;在空间上,由远到近接近花岗岩,白钨矿的∑REE逐渐升高,δEu由正异常逐渐转变为负异常,有与花岗岩稀土配分曲线趋于一致的趋势。白钨矿Sm-Nd等时线年龄为(144±5)Ma,143 Nd/144 Nd初始比值为0.512 020,其εNd(t)为-9.753,二阶段模式年龄为1 745 Ma,其年龄与物质来源与朱溪花岗岩的一致,表明朱溪钨矿床是朱溪矿区隐伏花岗岩进一步演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0.
三矿沟Cu-Fe-Mo矿床是大兴安岭地区三矿沟—多宝山构造-成矿带中一个比较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在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室内岩矿鉴定的基础上,对与成矿有关的三矿沟复式英云(花岗)闪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该岩体的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研究表明,该矿床岩浆岩体属于钙碱性I型花岗岩,具有大陆地壳的特征,形成于与造山花岗岩有关的火山弧环境或相似的构造环境中,主要与造山阶段的火山弧花岗岩关系密切。稀土元素配分图显示向右缓倾斜的轻稀土元素富集型特点,轻、重稀土分馏较为明显,无明显的负铕异常,暗示其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成因,也反映了同源岩浆的特点。δEu值介于0.81~1.24,δCe值为1.00~1.13,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微弱的分离结晶作用,同时又受到同化混染作用的一定影响,其成岩环境氧逸度较低,指示了缺氧环境,有利于金属元素的积聚而形成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