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考证、现场考察与综合分析,1765年5月1日发生在临洮南的一次中强破坏性地震其极震区位于卓尼、康乐交界的洮河连麓盆地附近的柳林、宗石一带,其名称应修改为卓尼-康乐地震,震级约5 1/2~6级,震中烈度可达Ⅷ度,极震区长轴方向大致与该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西段的锅麻滩断裂段东端相吻合。根据野外实地调查,锅麻滩断裂在极震区附近存在新活动的地质地貌现象,出露的断层剖面揭示出以左旋走滑为主兼具向北倾的正断特征,宏观地貌上沿断裂保留有断层陡坎、冲沟左旋位错等地貌标志。结合该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本次卓尼-康乐地震发生在锅麻滩断裂段与漳县-黄香沟断裂段之间的左阶拉分区,是受区域应力影响引起断裂带在交汇部位与端点处应力集中所致。综合分析认为,锅麻滩断裂带东端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2.
根据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1/10000条带状地质填图和史料考证资料,对兰州1125年7级地震的极震区范围、发震断层、地表破裂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次地震的极震区范围位于兰州市及其西南,震中在咸水沟一带,发震断层为马衔山北缘断裂西北段咸水沟—马泉沟小段。该次地震形成了长约7km,宽300~1000m的地表破裂,其破裂类型有地震断层、地震陡坎、地震裂缝、地震滑坡、地震陷坑等。其中可细分为2小段,东南小段为麦地湾—咸水沟段,由两条平行的地表破裂组成;西北小段为大马家滩—马泉沟段,由单条地表破裂组成。根据大比例尺平、剖面图实测,该次地震的左旋位移量2.4~2.5m,垂直位移量0.45~0.92m。文章最后,对地震的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澜沧-耿马地震的成因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俞维贤  周瑞琦 《地震学报》1994,16(2):160-166
介绍并分析了澜沧7.6和耿马7.2级地震极震区所出现的典型震害及其形成机制。结合震区构造特征, 分析了两次地震的构造运动差异:澜沧7.6级地震以木戛断裂的强烈水平错动为特征;耿马7.2级地震则以汗母坝断层的垂直运动为特征。木戛断裂与汗母坝断裂错动形式的明显差异, 可能与耿马7.2级地震震源区主压应力轴方向的局部调整偏转有关;澜沧7.6级地震对耿马7.2级地震起到了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4.
何玉林  张勤  黄伟 《地震学报》2002,24(1):57-66
2001年2月23日四川省发生的6.0级地震,其宏观震中位于雅江县与康定县之间的高山峡谷地带.极震区烈度可达Ⅷ 度,Ⅷ 度区、Ⅶ 度区和Ⅵ 度区面积分别为180km2,1472 km2和3998 km2,等震线分布总体形态呈椭圆形,长轴近南北向.震区建筑物普遍受损,极震区山地灾害较为严重.初步分析认为,此次地震的发生与理塘断裂和玉农希断裂的长期活动有关,主干断裂活动造成的地壳应力调整和集中,最终在块体内部的次级断裂上释放而产生地震.   相似文献   

5.
2000年9月12日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发生6.6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温泉乡的博荷沁沟及扎麻隆沟分水岭地带(35&;#176;24‘N,99&;#176;32‘E)。极震区烈度为Ⅷ度,震害以及地震地表裂缝、山体崩塌及房屋倒塌为主。主震扫震断裂为鄂拉山-温泉断裂带。  相似文献   

6.
2 0 0 0年 9月 1 2日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发生 6 6级地震 ,宏观震中位于温泉乡的博荷沁沟及扎麻隆沟分水岭地带 ( 3 5°2 4′N ,99°3 2′E)。极震区烈度为Ⅷ度 ,震害以地震地表裂缝、山体崩塌及房屋倒塌为主。主震的发震断裂为鄂拉山 -温泉断裂带  相似文献   

7.
2013年4月22日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辽宁阜新市彰武县交界发生5.3级地震.研究发现,该地震序列震中分布、震源机制及烈度考察极震区长轴方向均为近东西方向,与横贯震区的养畜牧河断裂走向一致,综合判定该断裂是5.3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8.
2002年12月14日甘肃玉门5.9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调查结果表明,2002年12月14日发生在甘肃省玉门地区的5.9级地震,其宏观震中和仪器震中都位于祁连山北缘断裂上。仪器震中为39.8°N,973°E;宏观震中为397°N,973°E。震中区烈度为Ⅷ度,极震区呈长椭圆形,长轴走向N65°W,长度为15km;短轴走向N25°E,长度为12km。本次地震的发震断层应为祁连山北缘断裂内的次级断裂——旱峡-大黄沟断裂,地震为该断裂最新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根据震区深浅地质构造特征及现场考察结果,1996年6月1日天祝古浪5.4级地震极震区位于古浪断裂与武威天祝断裂的交汇部位,该部位是应力积累和释放的有利场所,本次地震即为两条断裂内次级断裂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对2013年4月20日芦山MS7.0地震灾区大量地震地质灾害实地考察及调查的基础上, 总结了滑坡、 崩塌、 砂土液化、 地裂缝、 地表变形等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及发育特点, 探讨了地震地质灾害与发震断裂之间的关系. 极震区和重灾区的崩塌和滑坡特别严重, 是地震巨大破坏作用的外在表现形式; 砂土液化点较少, 分布范围和规模有限; 地裂缝和地表变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地震地表破裂带. 根据极震区和重灾区地震地质灾害的分布和发育特点, 认为芦山地震最有可能的发震断裂为龙门山前山断裂的双石—大川断裂, 也有可能是龙门山山前隐伏断裂的大邑断裂, 还有可能是双石—大川断裂与大邑断裂两者共同触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澜沧—耿马地震发震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澜沧—耿马地震形变带、极震区及余震序列分布特征,分析了7.6和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认为北北西向旱母坝断层是7.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7.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不是一条单一的断层,北西向木嘎断裂和北北西向澜沧—勐海断裂均有明显破裂表现,这一特点与震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背景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地质地貌、氡射气测量等手段,对 1902 年汪清 6.6 级地震事件和图们江。流域新构造运动进行调查研究,重新认定了 1902 年汪清 6.6 级地震的宏观震中位置 ( 东经 129 ° 24, 北纬 43 ° 26 ); 确定了东阳穹房沟 NW 向压剪性断裂为活动性断裂,是发生 1902 年 7 月 3 日 6.6 级地震的发震构造。该断裂附近的主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  相似文献   

13.
734年天水7级地震考证与发震构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历史地震资料的考证结果,734年天水地震的极震区位于秦州中都督府、麦积都尉一带,今天水市秦城区、北道区和麦积山一带,震中烈度达Ⅹ度,震级71/2级左右。其等震线长轴方向为NW向,大致与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相吻合,极震区正好位于甘谷-武山断裂段的东端。综合分析认为,734年天水71/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的甘谷-武山断裂段东端  相似文献   

14.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发生7.3级地震,打破了中国大陆6年多的7级地震平静,成为我国近期较为显著的一次地震事件.综合分析MS≥4.0余震分布、震区断裂性质以及等震线长轴方向等资料,认为郭扎错断裂是这次地震的发震构造;据Harvard震源机制解分析,这次地震是在近NS向力的作用下,郭扎错断裂发生略带走滑分量的拉张破裂所致.通过地震前震区附近地震活动特征分析发现,于田地震发生在1996年以来新疆南部及邻区7级地震有序分布的空段;震前震区附近有4级地震空区形成,空区持续91个月后发生了2006年9月12日皮山5.8级"信号震",其后1.5年发生于田7.3级地震.  相似文献   

15.
有历史记录以来,红河断裂带北段曾发生包括1652年弥渡7级地震和1925年大理7级地震在内的6.0级以上地震9次。然而,红河断裂中、南段自公元886年有历史地震记录以来,没有1次6.0级以上地震记录。红河断裂带作为边界断裂是在废弃,未来不会有大地震发生,还是为长周期大地震的孕震构造?这个问题一直困绕着地质学界。通过室内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判读,并结合详细的野外地质、地貌调查,在红河断裂南段戛洒—腰街一带发现了一系列槽谷地貌,在十几km的地段都有显示;同时,组合探槽揭露的古地震信息及14C样品测年分析表明,红河断裂南段存在全新世期间地震活动的地质证据。  相似文献   

16.
前言山丹地震是西北地区强震之一。前人已经进行过多次考察与研究工作,但是对极震区构造背景、发震断裂特征的认识尚有一定分歧。本文利用陆地卫星多波段影象片,对1954年山丹7(1/4)级地震构造背景、发震断裂特征进行目视解译。1.区域地质概况  相似文献   

17.
利用相关函数分析方法对1900年以来缅甸转换构造区、滇西南旋转构造域和兴都库什中深源地震区的7.0级以上地震与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的其它各地震活动区7.0级以上地震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缅甸转换构造区、滇西南旋转构造域和兴都库什中深源地震区的地震活动与其它各地震活动区的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结果对中国大陆西部及邻区强震的预报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2005年7月25日黑龙江林甸县发生Ms5.1地震.地震震中位于46.93°N,124.97°E.地震的宏观震中在大庆市林甸县花园乡,极震区地震烈度达Ⅵ度强.本次地震发生在东北地槽系松辽地块松嫩中断(凹)陷带内,地貌上为广阔的平原区.本次地震所处的构造位置在滨州大断裂和德都-大安岩石圈断裂交汇处,稍偏于德都-大安断裂.  相似文献   

19.
三河—平谷8级地震区的构造背景与大震重复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综合探测研究,查明了1679年三河—平谷8级大震是发生在具有深部构造背景的活动断裂交汇区;北东向新夏垫断裂是其发震断裂并呈右旋剪切破裂位错,潘各庄一带垂直位移最大(达3.16米)应为8级地震的宏观震中。由平均地震位错速率及一定震级地震的位错量估计,夏垫断裂带上极震区范围内7.5级、7.0级和6.5级地震的平均重复时间下限值分别为3800年、1750年和800年  相似文献   

20.
1739年平罗8级地震发震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739年平罗8级地震是银川平原上有史以来发生的最大一次破坏性地震。关于该地震的发震构造尚有不同认识。在近年获得的探槽、钻探、浅层地震勘探等资料的基础上,对红果子长城及周边台地的地震位错现象开展了调查和详细测量,并再次探讨了1739年平罗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结果表明,贺兰山东麓断裂的最后一次破裂事件发生在距今600~700a之后,修筑于500a前的明长城被错断。尽管银川隐伏断裂的展布和极震区相吻合,但该断裂向北终止于姚伏镇,全新世活动段长度不超过36km,其最后一次地表破裂事件发生在距今3 400a之前不久,银川隐伏断裂在1739年平罗8级地震中没有发生地表破裂。断裂附近生长地层的发育和地层无同步变形的事实表明,银川隐伏断裂并没有发生被松散层吸收而未抵达地表的破裂。因此,1739年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是贺兰山东麓断裂而非银川隐伏断裂,2条断裂没有发生同步牵连活动。平罗8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和极震区分布的异位,可能与断裂倾向、地下水位深度、盆地结构、松散地层厚度、居民聚集等因素有关,这类由盆地边界铲形断裂发震而极震区向盆地中心偏移的现象,应在类似地区的抗震设防中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