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选取华南沿海丘陵山地3个南亚热带不同地点及海拔的钻孔岩芯进行了微炭屑统计分析,结合孢粉分析结果,揭示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变化与火灾历史,并探讨火灾事件与季风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从8 000―3 500 cal. a B.P.,3个钻孔的微炭屑浓度均极低,证明该时段森林火灾频率很低,同时高木本含量的孢粉分析结果反映了亚热带阔叶林的繁盛,并指示全新世大暖期湿润和降雨丰沛的气候特征。加上早中全新世南方人口稀少,无“刀耕火种”等大面积农业活动。从3 500 cal. a B.P.开始,多个钻孔显示出微炭屑含量的迅速增加并持续高值,这与华南地区夏季风减弱导致降雨减少、气候变干,以及华南地区人类历史从新石器晚期进入商周时代的转折期密切相关。同时,孢粉指示的阔叶类木本植物含量显著减少,表明火灾对森林破坏逐渐严重。2 000 cal. a B.P.以后,人口出现第一次增长高峰,考古出土的器物证明牛耕和铁器农具开始广泛使用,农业快速发展。这一时期低海拔的GY1和中海拔的LTY钻孔微碳屑含量维持高值,禾本科以及芒萁属等次生植物孢粉含量快速增加。这反映了秦或南越国以后在华南地区较低海拔山地和平原农业活动得到迅速发展。此外,位于海拔1 600 m以上的钻孔GT-2的微碳屑记录显示:高海拔山区在800 cal. a B.P.以后才开始出现频繁的森林火灾,反映人类农业活动和人口增加扩张到高海拔山区。  相似文献   

2.
陈红 《地理教学》2006,(10):36-38
美国中学地理教材《Geography:The World and Its People》注重让学生在做中学。教材中最引人注目、使学生最感兴趣的就是“地理实验室”活动。“地理实验室”活动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背景知识;信不信由你;实验材料;操作步骤;实验活动报告;进一步探究。下面选取了教材中的四个活动。  相似文献   

3.
今年7月,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多位高中地理教师汇聚郑州,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聚焦课堂”的活动。在活动中,与会教师对“好课标准”进行了探讨。怎样的地理课才能称为“好课”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是它反映了课程观、价值观,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指向和教学存为,对新课程的推进关系很大。下面摘录部分教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一、关于“国家地理”之网站“探索活动” “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是美国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地理教育网站,其教育栏目(Educators)的“国家探索”(National Geography Expedition)中针对美国国家地理学科的18个课程标准(National Geography Standards)分别设计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葛文城 《地理教学》2004,(11):22-24
“地理2”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理1”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地理课程。“地理2”以人文地理为主,且主要是通过讲述人类活动——人类的自身生产和人口最密集的聚居地城市,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阐述了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6.
地名,是特定地理实体的指称,不仅代表命名对象的空间位置,指明它的类型,而且还反映当时的自然地理或人文地理特征。地名文化,就是由某地事物的命名及其演变过程,所反映出的该地域的社会形态、历史文化、伦理道德、民俗风情、自然风貌等文化现象。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现代地名学的开拓者之一谭其骧先生曾说:“地名是各个历史时代人类活动的产物,它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7.
地名既出自人类的需要,人类便自然而然以身边熟悉的事物命名地方,其中不乏值得永久纪念的人物。而在中国这个本不崇尚“以人名作地名”的东方大因,近代却出现了一位超越时代、信仰和党派的伟人,所拥有的纪念性地名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  相似文献   

8.
随着“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民主参与”等现代理念逐步融入我国政府决策体系中,对公众参与的理解也基本上形成一个共识,既无论是项目论证还是规划决策,认为纯粹是政府部门或单纯是一项技术活动的观点已转变为是一项反映人民意愿的,政府与大众共同管理,彼此协商、交流的活动。  相似文献   

9.
地理“公开课”的教学可为校内外同行、新老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并且是地理学科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教学问题”等提供“讨论和剖析、借鉴和研究”的载体,因此,地理“公开课”是中学常规管理和教研组活动的重要抓手,它也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一种最常用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新课程的把握不准,对新理念的解读有误,  相似文献   

10.
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要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紧紧围绕“聚落的形成和分布”来展开:聚落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的产物,它最真实、最鲜明地反映了人地关系。一方面人类活动影响地理环境,表现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分散的乡村聚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集中的城市聚落;另一方面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活动,表现在集镇和城市绝大部分分布在河流附近,特别是大城市都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而河流的多少,河网的疏密又直接影响到村落的形态和大小。在学习中可以通过阅读论,观看录相,分析图表等来加深对城市和乡村这两类聚落形成原理的认识,同时还可联系当地的城市和乡村的情况进行分析,增加其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11.
以韩国仙游岛公园为对象,开展工业遗产游憩利用的评价研究,设定评价因子后进行公因子方差分析,得出工业遗产游憩利用评价的6个公因子:“空间布局规划”、“园区文化活动”、“园区环境满意度”、“公共设施与活动空间”、“设施的便利性”、“旅游资源与景观美化”,之后分析公因子评价与权重之间的关系,完成重要性-绩效分析矩阵(IPA)。通过比较各公因子的重要性和绩效,确定公因子增强的排列顺序,从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最有效的配置,可为工业遗址游憩空间提供建设规划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铁     
中国铁路在渐进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步入了高铁时代。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的第一年任期《国情咨文》里急切地表示:“我们没有理由让欧洲和中国拥有最陕的铁路。”美国的焦虑正说明中国铁路发展的确是太快了。  相似文献   

13.
地理学循着人类社会对其要求,期望值及自身素质变化的曲线轨迹向前发展着,地理学的兴衰与此相吻合。当代,由于人类社会期望地理学深化的速度远远超过其实际前进的步伐,地理学对社会需求的反映具有滞后性等,在地理科学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效果:地理学的昔日辉煌——科学之母,近代渐微——“空心”危机。 从古希腊人最先系统地研究一些国家和地区起,地理学已步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经历了两千五百年。第一阶段——古代地理学阶段,是以溶自然界各种知识为一体的“百科全书”为特征。第二发展阶段——15~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为地理学的发展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当时,科学的发展要求对已有的地理知识进行整理和总结;同时,“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成就也为地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观条件。这二者的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地理学的发展,此乃地理学的“黄金盛世”时期。19世纪下半叶,在科学分析思潮的冲击下,地理学的分化趋势加快,一些分支学科迅速发展壮大,并建立了  相似文献   

14.
正一、地理课堂微实践活动的内涵及实践意义地理课堂微实践活动是相对于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活动而言的,是指在地理课堂45分钟时间内针对所学内容在附近小区域进行的微型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与需要较多时间的社会实践相比,课堂微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5.
人类起源于哪里?我国科学家最近对一批石制品进行的鉴定,为早些时候发现的“巫山人”进一步验明正身:“巫山人”是人不是猿。这表明,200万年前,我国就已出现了在长江三峡一带活动的古人类,从而进一步动摇了“人类起源于非洲”这一人类进化学说。权威人士称,这一最?..  相似文献   

16.
一、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之一 空间经济学是当代经济学对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当代经济学中最激动人心的领域。它研究的是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研究生产要素的空间布局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既然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既然一国之中生产要素的流动并无更多的限制,为什么仍有那么多经济活动的集聚?在经济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一国经济活动的区位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一国或一个地区是赢得“中心”地位,还是沦为“外围”?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参与国际分工?这些问题都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南闾 《中国地名》2011,(4):72-73
朱自清先生曾经说过:“逛南京就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的遗痕。”南京的每一条“老地名”,或附载一个古老的动人故事,或镌刻一段不凡的历史,或彪举一个杰出人物,或蕴含某种意义,或表现某种民俗史实。南京地名,承载了古都千年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地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具有相对稳定性,往往实体变化了,而反映历史的文化信息仍然保留在地名之中。透过纷繁复杂的地名,  相似文献   

18.
孙连云 《西部资源》2013,(4):81-84,91
内蒙古满洲里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展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以来,已先后发现了上更新统冰水堆积、第四纪冰臼、冰河时期动物猛犸象与披毛犀化石等冰川遗迹.这些遗迹直接反映了第四纪古冰川的存在,再次推翻了“大兴安岭没有经历第四纪冰川时代”的论断.并对预测未来区域气候、环境演化趋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瑞芳 《地理教学》2011,(14):40-42
一、设计趣味性活动探究,侧重点是动手 在湘教版必修I第三章第一节,不同时代“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部分内容,用传统授课法,会显得枯燥乏味,影响学生参与的有效性。若把此内容设计成一个游戏式的探究活动课题,则可以明显增加学习过程的趣味性,从而免除传统授课的弊端。  相似文献   

20.
虞志奇 《地理教学》2008,(10):15-16
辩论题目 南水北调的“利与弊” 活动人员 高二(1)班全体学生 活动用时 40分钟(一课时) 活动过程 活动前的准备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动、宣传及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辩论的准备工作。在学习了“区域调查”、“资源跨区域调配”等内容后,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有关的基础知识和方法,现把南水北调的“利与弊”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要求广大同学积极参与,分析南水北调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