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针对汶川大地震中产生的在反倾巨厚层状岩体中滑坡的特征,以甘肃武都寨子崖滑坡为实例,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结合滑坡区的工程地质环境和面波测试成果,综合分析反倾巨厚层状岩质边坡中形成滑坡的条件,研究其特征和演化机制。不发育结构面、尤其不发育缓倾坡外结构面时此类边坡不具备产生重力滑坡的条件;此类斜坡在仅有水平地震力时同样不易形成滑坡,双向地震力共同作用时易产生地震滑坡。  相似文献   

2.
兰州市九州石峡口滑坡形成机制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滑坡区地质环境,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大比例尺平面图测绘、滑坡微地貌和变形破坏特征测量、扫描电镜(SEM)分析滑带土微观结构等手段,对兰州市九州石峡口滑坡的特征和形成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滑坡具有显著的分级分块滑动特性,降雨、不合理的人工绿化灌溉及滑坡区高陡的地形是诱发该滑坡复活的主要因素.采用多种极限平衡计算方法并结合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评价该滑坡在天然、降雨、地震以及降雨和地震耦合作用下的稳定性,为该滑坡的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在对天水市水眼寨滑坡进行地质勘察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区域环境研究滑坡的主要特征,分析地形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震、降水和人类活动对滑坡的影响,并利用GeoStudio计算软件,运用多种稳定性评价方法对滑坡静力和不同地震强度作用下的动力稳定性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水眼寨滑坡属于黄土—泥岩滑坡,经过多期滑动,滑坡物质和滑坡体具有显著地平面分区性和剖面分层性,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运动是其形成的主要内因,降水和地震是影响其稳定性重要外因。滑坡目前处于稳定状态,但未来环境变化会导致该滑坡稳定性降低,在Ⅶ度地震作用影响下该滑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在Ⅶ度强以上地震作用影响下(>0.15 g),该滑坡稳定性大为降低,存在复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地震作用下节理岩质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灾害调查表明,在基岩山区地震滑塌主要发育在局部强度相对较大、节理较发育的厚层或块状岩体中.以岩石中含两组节理的岩质边坡为例,输入实际的地震记录,采用离散单元法进行数值模拟,分别探讨坡高、地震烈度、坡角及节理倾角组合对节理岩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震作用下坡体中质点的加速度、速度具有高程放大效应;节理岩质边坡稳定性随着坡高、坡角和地震烈度的增加而降低;两组节理不同组合的岩质边坡,其稳定性变化较为复杂,受节理倾角与坡角的关系、节理的倾向、两组节理之间夹角等因素的影响.节理岩质边坡在地震作用下是受拉区逐渐向受剪区扩展而最终导致边坡失稳破坏,是受拉和受剪的复合破坏.上述初步结论为评价山区节理较发育的岩质边坡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2013年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触发滑坡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芦山县发生了MS7.0地震.文中简要介绍了芦山地震的基本情况与芦山地震区历史地震及其相关地震滑坡情况.依据2008年汶川地震滑坡与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的空间关系,对芦山地震滑坡大体分布范围进行了推测.根据地震滑坡分类学,将芦山地震滑坡分为破坏型滑坡、连贯型滑坡、流滑型滑坡3大类.其中,破坏型滑坡包括岩质崩塌、岩质滑动、岩质崩滑、土质崩塌、土质滑动等5类;连贯型滑坡包括土质坍塌与慢土流2类;流滑型滑坡为快速流滑.破坏型滑坡如岩质崩塌、岩石滑动、土质崩塌这3类是芦山地震滑坡中最常见的类型.基于震后可利用的高分辨率航片,初步解译得到3 883处滑坡位置点数据.最后,从余震对滑坡的影响,芦山地震滑坡与邻区地震滑坡对比分析,对后续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滑坡精细解译的启示等3个方面开展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叠溪区域地质构造复杂、地震频发,沿岷江发育有大量古(老)滑坡及堵江灾害,特别是晚更新世晚期发生了一次大型滑坡堵江事件,形成了流域内规模最大的古堰塞湖—叠溪古堰塞湖,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结合野外详细调查、无人机及LiDAR测绘、地貌分析、地球物探等多种技术手段,从"空—陆—地"三个视角剖析叠溪古滑坡,揭示古滑坡的地质、地貌和堆积体内部结构特征,确定了叠溪古滑坡的位置与规模,并讨论了其对区域地质环境的长期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叠溪古滑坡为一巨型顺层岩质滑坡,源于岷江左岸的高陡岩壁,滑坡体方量达到1400~2000×106 m3.位于岷江右岸的平台上可见特殊的洼地凹陷,结合密度电阻率法对坡体内部结构的反演结果,发现叠溪古滑坡坝不仅完全堵塞岷江主河道,同时还阻碍了支沟流域,形成了沿汇流方向的低电阻率通道.叠溪古滑坡坝存活了约1.5万年,随后逐渐溃决,反映了构造活跃山区滑坡堵江链式灾害对山区地貌演化的长期作用.  相似文献   

7.
潜在地震滑坡危险区区划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同地区地震活动的强度和频率是不同的.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地震滑坡危险研究在综合了地震烈度、位置、复发时间等因素的基础上,考虑了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时空分布的特点,可以有效地应用于潜在地震滑坡危险区区划.以汶川地震灾区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的地质构造、地震活动特点等划分出灾区的潜在震源区,对该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指标法做出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所得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按照滑坡危险程度分为高危险、较高危险、较低危险和低危险四级,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研究区在遭受一定超越概率水平的地震动作用下,不同地区地震滑坡发生的可能程度. 本文给出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结果中,汶川地震滑坡崩塌较发育的汶川、北川、茂县等部分区域均处于高危险或较高危险区域;在对具有较高DEM精度的北川擂鼓镇地区所作的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中,汶川地震中实际发生的地震滑坡灾害与地震滑坡危险区划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对区域范围而言,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地震滑坡区划,可为初期阶段的土地规划使用及重大工程选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边坡破坏是累积性过程,从变形到破坏的过程中会产生永久位移,如果永久位移过大,极有可能产生滑坡.因此根据不同工况下采集到的位移数据,分析地震作用下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在不同内摩擦角下的破坏特征.利用二维数值流形法(NMM),以青藏高原金沙江流域西藏昌都地区芒康县索多西乡贡扎倾倒滑坡为研究对象,依据实地考察数据及室内力学试验得...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甘肃中东部大量地震滑坡的成灾机制分析,按形成时代将滑坡分为新滑坡、老滑坡和古滑坡;按物质组成、滑体厚度及滑床位置又可分为浅层黄土滑坡和深层切层滑坡。该地区地震滑坡的主要危险来自新滑坡和浅层黄土滑坡,滑坡成灾机制复杂,与许多因素有关。地震滑坡主要特征是成灾时间短,规模大;灾害持续时间长、反复性大;易引发次生灾害。预防地震滑坡是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2014年8月3日鲁甸MS6.5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其中,位于鲁甸县李家山村和巧家县红石岩村交界处的牛栏江干流北岸的红石岩滑坡规模巨大,与此处位于左岸的红石岩古滑坡体的前缘部分一起堵塞了牛栏江而形成高达120m、体积达1 200×104m3的大型堰塞体。通过震后开展的野外实地调查,获得了红石岩滑坡发生处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体结构及物质组成等资料。以这些第一手资料为基础,构建了红石岩滑坡的边坡模型,并应用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Geo Studio中Slope/W模块分别计算了红石岩滑坡体震前坡体安全系数和地震作用下的坡体安全系数。结果表明,红石岩滑坡体发生处的坡体安全系数在地震前为1.450,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而鲁甸地震的地震动作用则使坡体的安全系数降低至0.962,直接导致红石岩坡体的失稳。文中进一步讨论了坡体滑动面的存在与否对坡体稳定性的影响:安全系数计算的结果表明,在中强地震作用下,先存滑动面的存在是导致大型滑坡形成的重要条件;对于高陡岩质边坡,如果没有先存滑动面,只可能形成浅表性滑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大型地质力学模型试验,研究在无支挡结构下降雨对隧道-滑坡正交体系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不同降雨阶段,隧道-滑坡正交体系下隧道纵向应变的变化特征及隧道不同横断面环向应力变化特点,并重点分析在不同降雨阶段,不同位置及其不同横断面滑体的位移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1)降雨可导致坡体横断面断裂而出现新的滑移面,从而导致坡体失稳。(2)在隧道-滑坡正交体系下,随着雨水的下渗及滑体土样含水率不断增大,隧道局部应变有明显突变,且山侧纵向应变比河侧应变要大。(3)在隧道-滑坡正交体系下,降雨使得隧道环向应力呈不均匀变化:隧道的底部应力大于顶部应力,山侧应力大于河侧应力,表明降雨可导致滑体蠕动或局部滑移,引起隧道不均匀受力及变形,这对隧道结构的安全非常不利。本次试验可为雨水充沛区的滑坡及隧道抗滑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井间电磁波CT技术在溶洞探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肇庆大桥位于西江流域,是连接肇庆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干线上的大桥。5个主桥墩位于溶洞和断层破碎带上,地质情况非常复杂。为了探明墩位下方的溶洞分布状况,每个墩布置了6-8个CT探测钻孔,每两个钻孔之间进行电磁波CT探测,结合地质墩位下方溶洞的分布状况。实际钻桩结果表明电磁波CT探测结果很有成铲。  相似文献   

13.
山西大宁县位于山西省吕梁山南端,境内沟壑纵横,具有独特的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征。在该地区进行地质灾害调查,以查明灾害分布、形成原因和隐患情况。应用地貌学的有关原理,结合遥感影像解译,在义亭河的支流河谷两岸0.3 km2(575 m×526 m)范围内发现并确认了2个大型和2个中型滑坡体。滑坡体均为基岩与上方的黄土沉积层整体滑下,滑坡体沿河流流动的方向发生一定程度的扭转,滑面近于直立,滑动方向与河流流向一致,没有形成堰塞湖。对滑坡体与周围地貌特征,以及河道被改动的方向特征研究认为:①4个滑坡体是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形成;②其中1个滑坡体明显受到一条断裂的影响;③其它3个滑坡体,可能是在河流侵蚀搬运作用加强,导致的"重力塌陷",及河流流向作用牵引的动力学作用下,经过较漫长的时间形成;④在距离该地区约60 km的洪洞地震、临汾地震,以及距离该地区230余公里的华县地震,这三次8级地震过程中,地震应力可能加剧了滑坡体的发生或滑动;⑤未来该滑坡体,仍然可能在非常规的外界条件下,如强降雨或地震应力等的影响下,出现加速滑动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陈帅  苗则朗  吴立新 《地震学报》2022,44(3):512-527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可为震后应急响应等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纽马克位移法可不依赖同震滑坡编目快速评估同震滑坡危险性。工程岩体物理力学参数是该方法的核心参数之一,但其赋值过于单一,难以反映复杂地质背景下岩体强度的空间差异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分析地震滑坡影响因子的基础上,选择距断层距离、高程和距水系距离作为影响岩体强度的评价指标并建立岩体强度评价模型,获得区域岩体强度修正系数,进而修正传统方法的临界加速度。结合震后的即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采用简化纽马克位移法计算边坡累积位移,开展地震滑坡危险性快速评估,并以汶川MW7.9地震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为例验证本文方法。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方法,本文方法划分的地震滑坡危险区与同震滑坡分布更加一致。  相似文献   

15.
湖北秭归千将坪滑坡微破裂过程震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湖北秭归千将坪岩质滑坡地形、地质、水文特征,运用GeoStudio软件中的QUAKEW模块建立滑坡震动分析模型。通过设置土层、岩层动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处理并加载卢家山台记录的四次破裂事件数据,并进行动力学分析,模拟千将坪滑坡的破裂蠕滑滑动过程。结果表明,千将坪滑坡不单受自身静力作用,还经历了微破裂-蠕滑-再破裂-蠕滑-滑动的微破裂动力过程,为岩质滑坡预警的可行性提出了新的探索思路。  相似文献   

16.
黄土地区不同类型滑坡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对黄土地区现场考察的基础上,按黄土斜坡的结构特点对其进行了类型划分,阐述了各种类型黄土滑坡的主要特征,初步分析了影响黄土斜坡失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2009年5月16日兰州市九州石峡口小区西侧山体发生滑坡灾害,造成重大生命和财产损失。本文对石峡口滑坡的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滑坡区高陡的地形、不合理的绿化灌溉和不良的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质是诱发该滑坡的主要因素。在分析石峡口滑坡成因的基础上对与该滑坡相邻的西侧高边坡进行了稳定性研究,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出潜在滑面的位置和稳定系数,并和极限平衡法计算结果做比较,结果表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与传统极限平衡法计算的稳定性系数很接近,增强了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野外调查和收集到的资料,研究了山西省古交市滑坡的基本特征和形成条件,对古交市滑坡进行了分类,并在本区使用多因素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的方法预测了滑坡危险区。  相似文献   

19.
福泉滑坡具有顺倾上硬下软的结构特征,采用颗粒流离散元模拟采动滑坡的变形破坏全过程,研究福泉滑坡在露天开采条件下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基于颗粒流离散元程序,引入平行粘结模型,通过参数标定确定细观参数与宏观力学性质的关系,据此建立斜坡模型,模拟斜坡采动过程中的变形破坏全过程,确定该类采动滑坡形成的地质力学模式;研究滑坡滑动过程中的速度和能量变化以及堆积特征。研究表明:斜坡采动过程中,潜在滑面顺层滑移,后缘拉裂,裂纹从下往上向软弱面拓展,前缘坡脚处岩体形成锁固段,斜坡出现由前缘至后缘缘递减的蠕滑变形,随着斜坡进一步采动,锁固段发生剪切破坏,前缘坡体启动,中后部裂缝贯通—滑移,斜坡整体失稳破坏,形成牵引式采动滑坡,该类滑坡形成的地质力学模式可分为:滑移—拉裂—剪断3个阶段;对滑坡运动过程的模拟可知,采坑积水是小坝组受灾的关键转化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