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2 毫秒
1.
地震次生火灾是村镇最易发生、最危险的地震次生灾害。结合我国村镇现状,分析了村镇地震次生火灾呈现起火点多、火灾蔓延迅速等特征,提出起火、蔓延的灾害链式演化模型。分析了单栋房屋起火、蔓延和房屋间火灾蔓延的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尝试给出了村镇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评价模型。以某县城镇为例,评价了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并进行了可视化展示。  相似文献   

2.
地震引发滚石灾害及其基本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已有地震资料的搜集、整理和综合分析,研究了地震滚石灾害的致灾方式、诱发环境条件及发生模式,总结得出地震引发滚石灾害的基本特征,提出了解决地震滚石灾害的可行性方法和思路,以期能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7·22”云南盐津地震房屋震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地震现场的考查情况,介绍了2006年7月22日云南盐津5.1级地震的灾害概况,归纳和分析了灾区生土墙结构、石结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和木构架结构房屋的震害特征及其破坏原因,并对我国村镇房屋的防震减灾研究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我国村镇房屋抗震能力普遍较差的现状,为进一步掌握江西辖区,特别是位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内的村镇房屋抗震能力现状,对江西省辖区内多个城市中的8个县(市)24个乡镇72个自然村开展村镇房屋抗震能力调查,其中详细调查了363栋江西典型村镇房屋。本文首先总结了江西的地震背景及村镇房屋震害特点;然后,依据调查资料,并结合九江地震等历史震害,指出江西村镇房屋在抗震设计、构造、施工中存在的不足。给出了江西村镇房屋不同结构类型、不同地区的震害预测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结构类型及不同地区村镇房屋的抗震性能,总结了江西省既有村镇房屋的抗震能力现状;最后,针对江西村镇房屋,提出增强村镇房屋抗震性能的有效建议,本文研究可为村镇房屋的防震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地震滑坡是最常见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之一,不仅带来环境恶化,通常还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备受关注。为了解地震滑坡研究发展趋势,凝练地震滑坡定量评估科学问题,文章对区域地震滑坡定量评估起源、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系统总结。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地震滑坡灾害定量评估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50多年学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区域地震滑坡灾害定量评估研究面临着新的社会需求。(2)地震滑坡是地震动力、地质特征和地貌条件等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地震滑坡现象只有考虑成因机理与动力过程方可解释,地震滑坡成因机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强震条件下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分析。(3)地震滑坡发育特征、成因机理以及数据库建设等基础研究推动了地震滑坡灾害风险定量评估研究。区域地震滑坡灾害风险定量评估包括地震滑坡危险性定量评估、地震滑坡易损性定量评估、地震滑坡危害性定量评估等内容。(4)在区域地震滑坡灾害定量评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区域地震滑坡灾害形成的系统性和时空分布规律性、改进和完善区域地震滑坡灾害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开拓区域地震滑坡灾害防治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6.
2012年9月7日在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发生5.7级地震,造成大量村镇建筑物损坏和倒塌。对灾区村镇各类建筑结构的震害进行了初步分析,总结了此次地震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将村镇私人建房纳入审批管理程序,建立村镇建筑工匠的管理、培训与证件发放制度,进行村镇建筑抗震能力调研工作,政府给于适量补助,编制系列化的村镇建筑抗震技术规程和标准图集,重视概念设计等一系列防震减灾对策,为灾区重建和未来该类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张江伟  李小军 《地震学报》2015,37(1):180-191
地震引起的滑坡已成为大地震引起的严重次生灾害现象,如2008年汶川地震引起的滑坡灾害.本文对地震作用下边坡稳定性分析的研究现状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地震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总体上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类.本文分别从工程地质与灾害调查分析、 灾害调查与地震烈度及地震动参数的统计分析、 简化模型理论分析、 数值计算分析和模型试验分析等方面,介绍了相应边坡稳定性分析理论和方法的提出及其沿革,分析了不同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及适应性,并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由玉树地震结构震害看村镇房屋抗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青海省玉树县7.1级地震后,结古镇的房屋震害调查资料,总结了不同类型结构的破坏比,结合典型震害案例,从抗震概念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角度对村镇房屋的震害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村镇房屋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村镇房屋震害特点,从技术和管理2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以减小地震中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1985年9月19日7时17分45秒(当地时间),墨西哥发生了8.1(Ms)大地震。这次地震以它发生的背景的特殊性、灾害的严重性,引起国际地震学界的极大的关注。中国、日本等国地震学者均赴墨地震现场考察,从各方面的报告看出,这次地震的发生和造成的灾害,确有独特之处,有很多现象值得研究和总结,在城市抗震防灾方面的教训值得我们探索和吸取,墨西哥政府和人民以及国外抢救队伍在救灾方面,提供了新的经验。这里,仅就这次地震的发生、灾害特点及经验教训进行初步总结。这将对我们研究目前地震趋势、加强地震监视、做好重点地区尤其是城市地区的抗震防灾研究工作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0.
以日本南海海沟地震为例,介绍了日本对该次地震发生概率的研究,展示了日本南海海沟地震引发的地震动灾害、海啸灾害及其他方面灾害评估的方法和结果,为合理应对日本南海海沟地震以达到防震减灾目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资源丰富,是青海省重点发展工业循环型经济的核心地区,也是一个自然灾害严重地区,分析了该区的气象与地震灾害,认为开展柴达木防灾减灾的综合研究,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已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辽宁省农村地震灾害形势,结合农村民居抗震性能普查结果,本文着重就减轻农村地震灾害的技术对策作了讨论。认为有效减轻农村地震灾害的对策是:加强地震预测、预报,推广农村民居震害防御实用化技术研究;实施地震安全农居工程建设,加强地震知识,抗震知识宣传;搞好农田基础设施的抗震设防;建立农村民居抗震防灾技术服务网和地震信息网;开展地震保险业务等。  相似文献   

13.
基于手机短信的地震灾情速报平台,是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和基层单位覆盖面齐全的特点快捷完成灾情收集。在全省范围内的每个乡镇培训出3~5名手机短信灾情速报员,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省局应急指挥中心迅速给这些人员发送灾情收集指令,灾区的速报员按照所收到短信的提示逐步展开排查确定灾害等级,然后将灾情等级代码反馈给省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灾情速报平台自动处理收集的短信,最后按灾区的受灾轻重程度在地图上表示出来。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深受地震灾害磨难的国度。在地震预测预报尚不尽人意的今天,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引导普通民众尽可能多地掌握有关地震的一些必要的知识、技能、技巧和方法,这将在防震减灾事业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论述了地震科普宣传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宣传重点。  相似文献   

15.
城市防灾空间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子系统,本文以地震高发的峨山县城(包括双江镇和小街镇)为研究对象,对县城防灾空间布局的分形特征进行研究,研究选取量化指标-随机聚集维数进行测算,意在对峨山县城城市防灾空间的分形特征进行验证,并对防灾空间布局体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峨山县双江镇和小街镇城市防灾空间布局具有分形结构;2.双江镇和小街镇城市防灾空间呈现二元分异结构;3.双江镇城市防灾空间受地震断裂带影响呈现多中心分形结构;4.小街镇防灾空间布局呈现一元化单中心分形结构。  相似文献   

16.
1985年新疆乌恰地震烈度与发震构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先岳 《内陆地震》1999,13(2):169-178
1985年乌恰地震发生在新疆乌恰县城东南40km的克孜勒苏河谷中。震中烈度为Ⅸ度,地震类型为主震-余震型,余震具有波伏衰减的特征。乌恰县城和乌帕尔镇大多数房屋倒塌或遭到破坏。主震在极震区内克孜勒苏河谷阶地上产生了一条地表破裂带,其长为15km,宽为100 ̄800m,由地震断层、挤压脊和地震裂缝组成。1995年乌恰地震的发震构造是卡兹克阿尔特逆掩断裂。该地震应属褶皱类型地震,这类地震产生的震害具有上  相似文献   

17.
无人机地震灾情监测系统主要由无人机飞行平台、飞行控制系统、遥感系统、软件系统和无线电遥控系统等几部分组成,具有运行成本低、执行任务灵活性高等特点,是快速获取震后灾情信息的重要手段。结合四川高原山区的自然地理和气象条件,对无人机地震灾情监测系统在四川高原山区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该系统在高原山区的应用将在提升地震灾情现场勘查能力,迅速获取灾情信息,增加救灾工作的时效性,及为后期科学考察提供辅助信息等方面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与社会效应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震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是我国减轻地震灾害的前提和极为有效的措施。本文试图通过论述为何要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及如何加强防震减灾宣传工作,来探讨达到良好的社会效应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为加强我国防震减灾工作,完善地震灾后补偿制度,我国应建立合理的地震灾害风险分散模式。通过比较研究发达国家地震灾害风险分散的模式,得出我国实行地震灾害风险分散模式的必要性;同时提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地震灾害风险分散模式,为地震灾后补偿机制及灾后保障体系的建立提供较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地震小区划、概率设定地震和广泛收集地震地质、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地震次生灾害源、社会环境与经济人口数据等的基础上,对东莞市区89.3 km2范围工作区开展震害预测与防御对策研究,得到不同烈度下建(构)筑物、生命线工程的震害分析结果,以及地震次生灾害影响、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评估结果,对工作区及东莞市的抗震能力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