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一、长江河口与三角洲海岸的基本特徵1.长江河口及三角洲海岸概况长江三角洲西起江苏镇江.北抵扬州、泰县,海安青墩:东面与南面分别濒黄海、东海与杭州湾,面积约五万平方公里。长江口迳流量大,多年平均迳流量为29200米~3/秒,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92600米~3/秒,年平均迳流量达9200亿米~3,年输沙量约5亿吨].潮流也较强,属半日潮河口。河口(中浚)最大潮差为4.62米,洪季大潮涨潮总流量为50亿米~3。枯水期潮区界可达距河口621公里的安徽省大通,潮流界位于距河口319  相似文献   

2.
黄河口烂泥湾的特征及其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万平方公里。年平均迳流为459.4亿立方米,虽然它仅为长江水量的二十分之一,但其含沙量之大却是举世闻名的。据前左水文总站测量,其河口段年平均输沙量高达11.79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南槽拦门沙的成因和演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一、长江口水文泥沙特征长江河口是上游迳流与口外潮流共同塑造的,南槽铜沙地区的来水、来沙条件与其他入海通道一样,受到流域的迳流、输沙量及海域的潮流量、输沙量、盐度的影响。据长期的水文资料分析,长江有明显的丰水、枯水年际周期变化,一般7—8年交替出现一次;输沙量也存在着丰沙、枯沙之分,而且年内洪、枯季的周期变化十分明显。显然,长江迳流变化的强弱、变幅的大小与整个长江流域气候的长周期变化有关;海洋潮汐因受天文因素制约有大小潮之分,这些就造成了长江河口复杂多变的水文情势。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为我国典型潮汐河口。长江流经九省,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每年以9450亿立方米的水体和4.86亿吨的泥沙输向河口,从而奠定了长江水下三角洲的物质基础,在河流和潮汐的相互作用下,塑造了巨大的现代长江三角洲。 我们于1978—1979年间在长江口进行了590多个表层取样和十几个10米以内的浅钻取样。由于河口地区迳流、潮汐、风浪等动力条件复杂及河口盐水楔等因素的作用,造成了长江口外沉积物分布的复杂性。 一、长江口外沉积物水平分布特征 长江水下三角洲的沉积以西北高,东南低的舌状堆积体向南东方向倾斜。其东、东北,东南分别以-35米、-42米、-50米水深接近玉木冰期时的近岸残留砂沉积。长江口的水动力作用对沉积物的分布和底部形态起着决定的作用。根据地形和沉积物特征可  相似文献   

5.
有关长江河口治理的几个关键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长达6300公里,多年平均入海年迳流量9240亿立米,输出泥沙4.86亿吨。自安徽大通起,长江开始受潮汐影响;从治理角度言,可将徐六泾以下作为河口段(图1)。徐六泾以下河口展宽,其断面宽度为5公里,七丫口断面宽14公里(其中南支宽9.4公里,北支4.6公里),鸭窝沙断面宽26.4公里(其中南港7.2公里,北港8.8公里,北支10.4公里),口门——北岸的寅阳角至南岸的南汇嘴,其宽度90公里。  相似文献   

6.
长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全长6,300公里,径流量每年达1万亿立方米,同时,携带着5亿吨的泥沙和溶解矿物进入东海水域.长江入海处有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每年有大量的工业和生活污水流入长江口.因此,研究长江口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对于环境污染和河口沉积过程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7.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喇山脉的约古宗列渠,流经九个省区,于山东省垦利县东北注入渤海,全长为5464公里,流域面积为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水少沙多”,人称“一碗水半碗泥”,含沙量很大。黄河虽是我国第二大河,但其迳流量仅480亿立方米,只有长江的1/20。黄河下游河道宽阔平坦,水流缓慢,泥沙淤积十分严重,使河床高出两岸平地,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现在的黄河三角洲,是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封铜瓦厢决口、夺大清河故道入海后堆积而成的。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附着生物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河口附着生物的分布早就引起各国学者的重视。长江口区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强大迳流的影响,使其水域成为我国沿岸许多海洋生物南北分布的自然界限。作者在对长江口北部的吕泗洋及东南部的舟山海区附着生物进行初步分析研究后,深感必须进一步对长江口内侧一段水域的附着生物作详细调查,才能更好地阐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附着生物的区系组成及分布规律用。以充实河口生态学,也为长江口区的航运及工程建设提供必要资料。  相似文献   

9.
祖国母亲河长江,始于雪域高原,绵延6300余公里,由涓涓细流,汇聚180万平方公里流域径流,成磅礴之势东入大海,赓续着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与《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战略交汇区,长江口承载了探索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 长江口作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时空汇集点,承载并记录...  相似文献   

10.
中、美于1980年开始进行的“长江口—东海陆架海洋沉积作用过程”联合研究外业工作于1981年12月正式结束.我们地质矿产部海洋地质研究所前后共有4名同志参加了这一工作.通过外业调查和室内资料分析,再参照前人的工作成果,我们有下面几点初步认识:一、长江南京河段、长江口、东海陆架的沉积物,其粘土矿物是以伊利石为主的伊利石-绿泥石-高岭石矿物组合为其共同特征.重矿物也具有闪石-帘石-金属矿物-榍石-柘榴石的相似组合.以及在东海陆架上发现有不同时期新老长江三角洲的叠置现象和古河道的遗迹,都充分说明,长江输出物质(4.86亿吨/年)对长江口门地段沉积作用的控制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同时也说明,长江水下新老三角洲的形成和演变和东海陆架的形成、发展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余流和盐度的二维数值计算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长江口是中国第一大河入海处,其环境最显著的特点是因为长江入海径流而产生长江冲淡水、长江入海泥沙、入海营养盐和有机物等都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由于长江入海年径流量约为9千亿m~3。这祥,长江口外的余流和盐-淡水混合是引人注目的问题。国内许多学者对于这方面进行过调查和研究。其中长江口外关于夏季流轴和盐舌转向东北的原因,迄今还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利用Liu和Leendertse的二维非线性运动方  相似文献   

12.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长江口是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的入海口门,又是我国第一大港上海港的门户,长江流域历来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域,而东南沿海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地带,长江口正处于这两大区域的交叉点,地位十分重要。在长江口,由于长江径流与口外潮流这两股强大的动力互相作用,使得沙洲多变航道不稳,对交通运输和整个工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成为这一地区发展的制约因素。长江全长6300多公里,流经六省一市汇入东海,涨潮时潮流可以沿江上溯到江苏省江阴附近,因此把江阴以下河段称为长江口。20世纪60年代以来,江苏省太仓县徐  相似文献   

13.
长江冲淡水路径的初步研究——Ⅰ.模式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乐肯堂 《海洋与湖沼》1984,15(2):157-167
早期的多次观测表明,在洪水季节的在长江口外冲淡水区中,等盐线呈强烈的水平舌状分布,其舌轴方向先为东南继而转向东北。后来人们又发现,长江冲淡水的盐舌轴线具有多种形态,并且有时还出现所谓“双峰“现象。尽管如此,大多数观测表明,当长江迳流的流量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其冲淡水的盐舌舌轴就呈现出转向东北。同时,观测还表明,冲淡水中余流的基本方向也是趋向东北的”。图1绘出了4—9月的长江冲淡水实测  相似文献   

14.
1999年与2006年间夏季长江冲淡水变化动力因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径流量,1999年和2006年夏季的长江分别处于显著洪季和旱季.此期间的月平均风向也有显著区别.根据同期的海洋现场观测:相对1999年8月,2006年同期的长江口以东、以南毗邻水域表层盐度显著较高,而在长江口东北部海域则相对偏低;长江口附近海域的底层盐度有所偏高,但在浙江中南部沿海底层盐度则相对偏低.利用Regional Ocean Modelling Systems数值模式,对1999年和2006年实际的径流量、风场和黑潮及其分支变化等3个因素对长江冲淡水扩展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模拟试验和对比.对比试验表明:相对1999年8月,2006年夏季长江流量大幅度减小是长江口毗邻海域表层盐度升高的主要原因;风场是导致长江冲淡水相对偏北,并使长江口北部出现表层盐度负异常的主要因素;黑潮及其分支在东海北部入侵相对增强、在东海南部入侵相对减弱,使长江口南部表层盐度正异常海域扩大,并促使长江淡水向江口北部扩散增强、而向东部扩散减弱.长江口毗邻海域环流和水团的变化可能对夏季低氧区位置变化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苏北平原海岸,自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沙嘴(以下简称苏北嘴),全长约470公里(图1)。在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长江和黄河(在历史时期)起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张家港的地理特性 1.优越的地理位置张家港位于长江口河口段,长江江南三角洲的北岸,江苏省沙洲县境内,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若以张家港为园心,以70公里为半径划园,无锡市、常州市,苏州市、南通市以及目前已初具规模的海港,南通港与大港都在其范围内(图1),成为苏、锡、常三市通海与通长江的捷径。若以420公里为半径,上海经济区全部海港,以及主要河港(除九江港外),都在其范围内(图1)。因此张家港的兴建,对于发展上海经济区的海运与河运,近期内分流上海港的货物,都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多年平均年迳流量442.8亿立米,挟带入海沙量近11亿吨,以水少沙多闻名于世界。自1855年从苏北改造注入渤海以来,河口三角洲岸线不断外移。据庞家珍、司书亨的研究结果,在1855—1954年间,造陆速率为23平方公里/年,平均岸线外延速率为0.15公里/年;1954—1972年间,造陆速率为23.5平方公里/年,平均岸线外延速率为0.42公里/年,造陆速率基本未变,只是因河口范围缩小,致使河口外延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8.
辽河口海区悬浮体运移扩散动力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控制着辽河口海区悬浮运移的主要动力是河流迳流、潮流和余流。它们对最大浑浊带中河水与海水的混合,密度流循环以及悬浮物的沉降和运移共同起作用。悬浮物向海运移与河口区最大浑浊带有关,即与河流迳流、潮流和余流作用所控制的悬浮物数量有关。悬浮物向向运移似乎遵循两个周期:1.小潮-大潮周期;2.河流迳流丰枯周期。最大运移发生在大潮期和河流迳流丰水期。  相似文献   

19.
辽河口海区悬浮体运移扩散动力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制着辽河口海区悬浮体运移的主要动力是河流迳流、潮流和余流.它们对最大浑浊带中河水与海水的混合,密度流循环以及悬浮物的沉降和运移共同起作用.悬浮物向海运移与河口区最大浑浊带有关,即与河流迳流、潮流和余流作用所控制的悬浮物数量有关。悬浮物向海运移似乎遵循两个周期:1.小潮—大湖周期;2.河流迳流丰枯周期.最大运移发生在大潮期和河流迳流丰水期。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主要河流入海径流量、输沙量及对沿岸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4,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天文  赵楚年 《海洋学报》1985,7(4):460-471
本文估算了我国主要河流多年平均入海径流量与泥沙量,每年入海径流量为14900亿立方米,输沙量为17.2亿吨,分析了入海径流量与泥沙量的多年及年内变化,丰、枯水(多沙、少沙)年交替出现,并有3-6年连续丰水(多沙)、枯水(少沙)期。近十年来,长江以北的主要河流,入海径流量、泥沙量均减少;长江及其以南的主要河流,除长江及闽江入海径流量略有减少外,其余入海径流量及泥沙量均增加。入海径流对沿岸的冲淡作用,在长江口扩及离岸80-100公里,径流的冲淡作用使北方河口区冬季冰情加重,因人类活动影响,黄河近十年4-6月入海水量仅及要求满足水量的43%,严重危及河口区的渔业生产,入海泥沙加速了陆架的沉积,近百年来,黄河每年入海泥沙约有2/3、长江约有1/3-1/2沉积在三角洲前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