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白银厂矿床的成因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喷发沉积成因与热液成因之争。本文依据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环境、矿床特征和火山作用与成矿关系等实际资料的研究和新认识,进一步论证了该矿床成因,经与国外有关矿床对比,认为该矿床为黑矿型海底喷气-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并对矿床成因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2.
白银厂矿床的成因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喷发沉积成因与热浓成因之争。本文依据大地构造背景、成矿环境、矿床特征和火山作用与成矿关系等实际资料的研究和新认识,进一步论证了该矿床成因,经与国外有关矿床对比,认为该矿床为黑矿型海底喷气-沉积块状硫化物矿床。并对矿床成因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代中期以来,国内外金属矿床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工作进展巨大,陆续发现了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新的成矿理论和成矿模式相继提出。矿床成因除强调“多元成矿观”外,地史成矿、热水成矿、生物成矿、动力成矿研究也引人注目。1.地史成矿近年来,国内外对矿床成因研究特别强调地史成矿(即成矿作用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提高了人们对成矿规律的认识。有证据表明:生命在演化,大气圈在演化,为什么矿床的形成不是在演化呢?从地史成矿论的观点看,所有矿床都可纳入符合特定地质环境的类型中去,不同矿床类型及沉积环境在整个地质时期中的演化,反映了自始至终上地壳运动的作用和过程。例如,在太古宙绿岩带发展的早期超镁铁质火山喷发活动环境中,形成了  相似文献   

4.
概论热泉成矿在块状硫化物矿床形成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东太平洋洋隆上的热泉成矿现象及其基本特征,它们主要由两类原生构造单元组成:即堆积硫化物碎屑形成的基底岗丘和高耸的烟筒(包括黑烟筒、白烟筒、枯竭的烟筒和白烟雪球)。烟筒喷口热流体温度为300—350℃。同时对这种热泉成矿现象与典型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作了对比,表明两者具相同的成因机制。如我国白银厂块状硫化物矿床与日本的黑矿型矿床等。文中最后论述了海底热泉成矿作用。认为海底热泉成矿或海底热液对流成矿说已由假说变成一种可直接观察的有生命力的理论。在我国火山岩地区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无论对该矿床的成因还是找矿勘探均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试论滇东北铅锌矿床的沉积成因和成矿规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滇东北是我国重要的铅锌成矿区之一.该区已发现铅锌矿床(点)200处以上,是我国研究铅锌矿床特征、成矿规律和矿床成因的有利地区.我们通过对地质现象的观察、分析,经过对矿床成因的后生论(包括热液论、侧分泌论、矿源层论、地下水成矿论等)与沉积论的反复对比后,于1966年提出了滇东北铅锌矿床的同生沉积成矿论(即沉积-改造论).由此得出的一些成矿规律,经过部分地段的检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矿床成因研究是矿床学理论的核心部分。然而,当人们谈起矿床成因研究的时候总不免有些虚幻渺茫的感觉。多少个矿床,矿都采完了,矿床成因的争论还没有结束。但人们都相信矿是以一定的方式形成的。而且,舍去了矿床成因研究,一切成矿规律就只能是斑驳陆离的现象归纳,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这个“其然”也就不那么可靠。  相似文献   

7.
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稀有金属等关键金属资源的地位日益不可或缺.花岗伟晶岩是最重要的稀有金属矿床成因类型,该类型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和成因机制是矿床学的热门研究话题.文章主要对花岗伟晶岩型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和成矿机制进行了探讨.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成矿流体普遍富集挥发分(B、P、F和H2 O)和成矿元素,具有...  相似文献   

8.
从29届地质大会看矿床地质学研究的进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全面概括地介绍了第29届国际地质大会有关矿床地质学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对海底热水成矿、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和黑矿型矿床新模式作了详细介绍,此外也对成矿流体、矿床成因理论、矿床实验研究、矿床形成环境和演化规律,以及隐伏矿床的勘查方法等方面作了简要介绍。地幔流体研究和区域成矿学日益受到重视,一些新的基础理论,如化学动力学、表面化学、耗散结构、分形几何学以及非线性热力学和动力学等开始引用于矿床学研究。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在勘查中的应用有较明显的进展。矿床学研究的4个重要趋势是:1.向宏观发展:如地球历史中成矿作用的时空演化和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2.向微观深入:如同位素地球化学、成矿实验和水—岩作用机理的研究;3.成矿多来源、多成因和多阶段的研究;4.现代成矿作用与古老成矿作用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9.
黑矿矿床,从日本江户时代就被发现和利用,当然当时都是靠群众找到的露头矿.到了明治时代,随着地质学传入日本后,才进行了黑矿的研究并有记载.在大正时代,加藤武夫、岩崎重三、大桥良一等,对矿床的成因展开了争论,找矿主要是探索露头的延长部,还没有把矿床生成理论积极用于找矿的报道. 为了运用成因理论进行找矿,就必须编制地质图及其地质历史的构造图.在这方面有重大贡献的是地质调查所的区域地质填图.特别应当提到的是1931年编制的小坂图幅和1939年编制的花轮图幅.当时,把黑矿矿床作为热液交代矿床的学说,在学会中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在这种情况下,矿床成  相似文献   

10.
铜官山铜矿床的组合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铜官山铜矿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著名的矿产地之一。对矿床的成因认识不一,其中有矽卡岩矿床、同生沉积矿床、火山沉积-改造矿床、复合成矿以及层控或层控矽卡岩矿床之说。成因观点之多足以说明该矿成因的复杂性。近年来矿山开发和铜陵地区找矿新成就,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进一步研究矿床的成因,对矿山的挖潜和新区的普查勘探以及区域成矿规律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素有"黑金子"称谓的石墨,是传统工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的矿物原料。文章以阿尔金南缘金鸿山—俄博梁地区的晶质石墨矿床为研究对象,通过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研究,分析了矿床成因。认为金鸿山—俄博梁地区具备较好的晶质石墨矿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建德铜矿床调查研究,总结矿床成矿条件,分析控矿因素,探索矿体分布规律,确定岩浆热液成因后,提出矿液运移理论,首次运用计算机进行数学物理模拟和深部成矿预测,已均被证实,表明所采用理论、方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因矿区发现少量火山岩和硅质岩等而提出海底火山热液沉积成因,经近年矿区地质特征、成矿年龄和流体包裹体等详细研究和开采勘查,认为该矿床为岩浆热液成因,并据此在该矿床外围找到类似的高岭铜矿床。随着矿床研究的深入,在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时代、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等取得了新进展,矿床成因和成矿机制也因此得到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正>驼路沟钴(金)矿床是近年来在青海东昆仑地区新发现的国内首例独立大型钴(金)矿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前人对其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地层时代归属、含矿岩性、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形成构造环境、钴富集成矿机制、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关于该矿床含矿地层时代归属、成矿机制和矿床成因类型等方面仍存在争议。尤其是关于该矿床的成因存在"层控-改造成因、海底喷气沉积成因、多成因、热水沉积-热液叠加改造成因和热水喷气沉积改造成因"等多种观点。导致对该矿床的成因存  相似文献   

14.
杨兴科 《西北地质》1991,12(4):52-55
本文简要回顾了秦岭凤太地区铅硐山铅锌矿床的发现和研究历史。在大量收集前人研究资料和实地观测研究的基础上对该矿床成因认识和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类。对岩浆热液论、层控矿床沉积-改造和沉积-再造论、沉积-变质热液论、海底喷气(流)沉积成矿论及动力热液成矿论这5类主要成因观点作了概要性评述。从动力成矿模式出发,指出了今后的找矿方向。本文研究结论启发我们通过矿床成因模式研究可指导今后找矿勘探工作。  相似文献   

15.
贵州黔东北地区中低温热液型重晶石矿广泛发育,尤其是沿河县境内矿床分布众多,重晶石中伴生有大量的萤石矿.沿河县杨家坝重晶石矿区矿体较多、规模较大、矿石品位较高.通过对杨家坝矿区资料整理分析、研究,大致梳理了矿床特征,并对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进行了初步总结,对该类矿床的后续研究工作提供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6.
在南岭地区铅锌成矿区区划汇总工作中,对矿床的成因和成矿模式进行了一些研究.由于资料所限本文只探讨湖南省层控型铅锌矿床的成因及成矿模式.文中引用的实际资料,主要是近几年来省地质局、省地质科学研究所,405队等单位有关铅锌矿床的专题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17.
水洞岭矿床为一中型铜多金属矿床,(332)+(333)+(334)铜铅锌金属量13万余吨。笔者在收集区内已有地质勘查、科研成果资料的基础上,对矿区的地质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通过对成矿地质特征的总结和综合研究,对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该矿床成矿的大地构造背景、赋矿岩石特征、矿体形态、近矿围岩蚀变的主要类别、矿石构造类型分带、矿石矿物组合、主要成矿元素组合及主要伴生组分等地质要素均与黑矿(VMS型)的特征基本相同;同时,矿石组构(交代文像结构、交代残余结构及矿石中呈脉状—细脉状斜切赋矿岩石片理而出现的黄铁矿化及闪锌矿化)、细鳞片状绢云母化及深色鳞片状叶绿泥石化蚀变特征等联合表明,矿床具有后期热液弱改造的痕迹。因此,水洞岭矿床的成因类型应归结为海底火山喷流沉积-弱改造类黑矿型矿床。  相似文献   

18.
李聪  梁婷  陈永康  丁亮 《地质与资源》2019,28(6):526-534
锡矿是青海省找矿潜力较大的有色金属矿之一.青海锡矿成矿时代分布较为集中,主要为印支期和海西期.锡矿床与锡矿点主要分布于东昆仑成矿带,成因类型主要为夕卡岩型.结合前人研究与地质资料介绍了青海地区锡矿的成矿地质背景、资源概况、矿床成因类型、控矿因素、成矿时代以及锡矿成矿带的划分,总结了青海锡矿的成矿特征及成矿规律,并对青海锡矿下一步找矿的研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由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研究院王吉平、商朋强、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地质调查总院熊先孝等编著的《中国萤石矿成矿规律》专著已由地质出版社近日出版发行。《中国萤石矿成矿规律》是"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系列成果之一,系其"全国化工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项目之单矿种研究成果。专著对不同类型萤石矿典型矿床进行了成矿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研究,总结  相似文献   

20.
大厂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地质特征及成矿系列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我国大厂锡石-硫化物多金属矿带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从矿带地质特征、控矿的各种因素和矿床形成的主要规律,提出了本矿带内形成的与燕山期浅成花岗岩有关的锡石-硫化物多金属成矿系列及其成矿模式;总结研究了长坡-铜坑矿床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此外,对矿床成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