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探索地震预报的实践表明,大地震的孕育过程会导致地下水中氡含量的某些变化。但是,地下水中氡含量的变化还受到多种其它因素的影响(表1)。如何排除或压制非地震因素的干扰,以提取与地震孕育有关的信息,这对地震预报的探索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内在水氡观测的同时,普遍增加诸如流量、水温、压力、气象因素等辅助观测项目,从而作相关分析,以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显然,地下水中氡浓度的变化不仅与这几个因素有关,而且这几个辅助观测项目亦不一定是主要干扰因素,因此,即使在排除了这些干扰因素之后,亦无法解释地下水中氡浓度变化的复杂情况。为此,我们引进了γ能谱法这一新的观测技术,并开展了一定的实际工作,所取得的结果显示了该方法应用于地震预报研究的可喜前景。  相似文献   

2.
蔡作馨  杨鼎鸿  程庆斌  邓宁  林昊  邓聪 《地震》2006,26(4):9-14
在宁德地震台进行的地下水数字化单井综合观测实验中, 采用“恒流式”单井综合观测方法, 配套相应的技术系统, 实现了对地下含水层氡浓度和水位实时动态的连续综合观测, 而且记录到两者具有与固体潮相对应的同步性半日波微动态。 分析认为, 这一方面为地下水有关测项预报地震力学基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测事实; 另一方面, 为试图通过综合观测以期有利于识别干扰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思路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地质部水文所试验站的地下水位观测资料为素材,介绍了邢台地震前后该站部分观测孔观测到的地下水异常变化,这是我国最早由专业队伍观测到的一份强震震例资料。因此,对研究强震引起的地下水异常变化是十分宝贵的。  相似文献   

4.
观测地下水氡浓度的变化,是预报地震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而对水氡观测资料进行一定的数学处理,尽可能排除非地震因素的干扰,从变化的观测资料中提取真正的地震信息,是取得较好预报效果的关键。 根据浦沅井孔特定的水文地质条件,我们对浦沅水氡资料进行了分段处理。所得结果对附近小震活动,异常显示较明显。  相似文献   

5.
在分析了浙江北部地区地下水类型、特征、地下水开采现状和水位变化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地下水深井样品测试数据的研究,查明了区域地下水高氟和高砷的分布特点。高氟区主要出现于妙西花岗岩裂隙水和白雀岩溶水分布区,高砷区主要位于南浔第Ⅱ承压含水层局部区域。研究认为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分布区与区域土壤和浅层地下水中总氟和总砷含量没有直接联系,深井地下水中的高氟和高砷主要与深部断裂构造有关。研究地区的这种高氟和高砷地下水目前仍然为很多居民所饮用,作者认为长期饮用这种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容易导致地方病的产生,建议在高氟和高砷地下水分布区停止生活用水开采,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应实行改水方案。  相似文献   

6.
在排除各种自然环境、人为影响因素后,对地下水观测资料中所含特别因素中的地震因素进行识别分类,提出对地下水地震分析预测预警具有实用价值的认识. 使用四川省地震地下水观测井网多年观测资料,研究地下水地震映震图像,进行震前、震时和震后恢复性异常过程识别.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中氡含量离散度变化与地震的短临前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炜  邢玉安  邢如英 《地震学报》1987,9(3):312-318
国内外已有较多的观测资料表明,强震前地下水中氡浓度会出现异常变化.为了深入研究这些变化,进一步提取可靠的前兆信息,寻找定量判据,作者最近研制了水化前兆数据处理专用程序包,对地下水氡含量观测资料进行处理.用一阶差分法发现,在一些观测条件较好的水点上,震前氡测值出现了离散度加大的现象,这种现象有可能成为判别短临异常的一种新的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8.
观测地下水中氡浓度的变化,以监视、预报地震的工作,已经有十几年的历史了。国内外的广大地震科学工作者对水氡的研究有浓厚的兴趣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最近,一些地震工作者呼吁,要在少震弱震地区建立实验场地,进一步加强地下水氡浓度正常变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引言2006年夏天,因出席纪念松代震群40周年研讨会而来到松代。这时的松代已经不是那时我们对它进行研究的松代了,和当时的情况完全不同,城镇也发生了变化,此后还举办了奥林匹克运动会,就在旁边通了高速公路,会场和旅馆等高大建筑物并排耸立着。当时(1975年)是发生震群10年之后,正是我们地球化学研究人员进入地震预报领域的时候。那时我们正热衷于连续观测地下水氡浓度的研究,同时也开始了震源活断层活动性的预测研究。在对国内各地的断层进行调查时,发现从松代地震断层释放出大量的地幔氦气,并且发现从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普通田地里喷出的气体与火山喷发时喷出的气体相同。我们全神贯注地进行了研究,同时作为松代震群发生的关键,对含有异常化学成分的地下水大量涌出的原因进行了探索。综合各种观测数据,最终解释为:震群发生的原因是由从地下深部的溶融层上升的少量岩浆引发的。当时向美国Science杂志投交了研究论文稿件。直到被采纳前还和审稿人之间进行过激烈的争执,并多次给主编写信进行说明。应国外同行的要求,这篇论文还印刷了大量单行本,回想起来至今难以忘怀。在松代地震40周年研讨会上,聚集了众多的来自全国的研究人员,关于震群的原因和地下水涌出的根...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怀4地下流体综合观测井自2007年起水流不断减少,直至濒临断流,我们将其改造成竖井以保证持续进行地下水化学量浓度和水位综合观测.改造后一年多的实践表明,改造是较为成功的,不仅解决了该井停测的危机,还为其他高温热水自流井未来改造开拓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1.
谭可 《四川地震》2014,(1):38-41
2013年9月龟井台水氡观测值出现大幅度下降,为了分析其原因,将SD-3B测氡仪与FD-125型两套仪器测得的氡值变化趋势进行对比分析,结合SD-3B测氡仪历年观测资料,对于这一异常现象进行分析,排除各种外界干扰因素以后,认为近期水氡超幅度异常变化是由于降雨骤增地下水动力系统条件改变引起的平衡态转换所致。井水位在-8 m处是临界点。当干旱少雨致使外来渗入补给水不足时,出现井水位低于-8 m,此时很少地表水渗入,观测井水也少有外渗流出,溶解在井水中的氡富集度较高,水氡背景值就在一个较高值的范围内变化。当降水增加致使地下水渗入增加,井水位上升,同时观测井水向外流出,造成地下水动力系统条件改变,氡值就会出现突发性的下降,在井水位高于-8 m后,由于大量渗入的地表水稀释和观测井水向外流出带走大量溶解氡,这一状态下氡浓度会较低,水氡观测背景值在一个较低值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12.
冀中地区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冀中地区氟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基岩地下水中氟的含量与地下水温度和二氟化碳含量呈正相关趋势,说明除高氟的火山岩地区外,它们是影响地下水中氟含量的主要因素。由于氟与钙能形成难溶化合物氟化钙,因此地下水中钙离子的含量能制约水中氟的增加,只有低钙高钠的地下水才有利于氟离子在水中的富集。最后指出地震孕育过程有可能引起地下水中氟含量的变化,并列举了在某些地震前浅牛_6等井氟出现的可能的前兆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经典的水文地质学专著中,有这样两句话:“地下水动态是地下水均衡的外部表现;地下水均衡是导致动态变化的内在原因”。也就是说,水位变化反映着含水层内水量的均衡。属于正均衡,水位上升;属于负均衡,水位下降。这一观点,在很长时期内成为研究地下水动态的基本指导思想。无疑:这在研究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中是正确的。尽管在邢台地震后广大地震工作者观测到一些与含水层水量变化毫不相干的水位动态,但由于理论准备不足,对那些动态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深入的研究。全国第二代地震地下水观测网的建设和大量观测资料的取得,为研究地下水动态提供了新鲜的思路与途径,推动着地震地下水工作的飞速发展。在1981年国家地震局组织的地下水影响因素研究组的研究成果《地震地下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专著中首  相似文献   

14.
天津王3井开采引起的水化学测项变化机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英  刘学领  邵永新  路鹏 《地震》2008,28(2):131-138
地下热水的大量开采, 对水化学观测已产生严重的影响。 在开采的初期, 水化学观测受其影响并不明显, 而随开采时间的延续影响会越来越显著。 地下水的压力、 温度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所以在水化学观测过程中, 对井孔状态的监测至关重要。 该文试从地下水动力条件和热动力条件两方面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们开发了一种新的测定~(222)Rn浓度的监测系统。采用PIN型发光二极管(PD)作为α粒子探测器,将它安装在容器里,以在静电充电时把氡系列子体吸引其上。这些α粒子是从~(218)po(RaA)、~(214)Po(RaC′)、~(210)Po(RaF)和~(212)Po(ThC′)辐射而来,彼此是完全隔离的。该监测系统可用于从室内空气中氡浓度10Bq/m~3到地下水中氡浓度10000Bq/m~3的大范围变化的长期观测。岐阜县神冈矿山1000m深处地下水氡浓度的观测表明,该监测技术用于地震预报是有效的。在迹津川断层上发生的3.9级地震前2.5天,相距约49km的观测点上曾观测到氡浓度明显的下降。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了海城、唐山、松潘大地震前地下水前兆异常的典型图象和规律性。参照已经建立的地下水前兆异常的机制和孕震模型,本文用地下水动力学原理剖析了异常机制与实际观测资料之间统一的合理性,并建立了数学模型。按照这一模型进行的地下水理论前兆场正演的结果,与大地震前实际观测的地下水异常的典型图象,基本上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前 言自从日本文部省测地学审议会1975年提出“部分修改第3次地震预报计划”的建议以来,地下水、地球化学方法正式纳入地震预报计划已历时20多年。这也是对地震的认识一成不变地开展地下水、地球化学观测的日本的历史。在地震预报研究中,虽然曾检测出许多地震前的异常现象,但并没有明显增加对其机制的认识。本文基于这种现状,提出地震(预报)研究中开展地下水、地球化学观测的目标。地下水和地球化学观测,研究中的最大弱点是在理论方面。由于缺乏联系地震发生机制与地下水、地球化学异常的理论,所以怎么也跳不出现象论的框框…  相似文献   

18.
从我国高氟地下水的实际分布情况来看,北方地区是高氟地下水的主要分布地区,很多人因为饮用该种地下水而出现一定的疾病,对当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地下水的高度集中需要经过一系列较为复杂的化学过程。本文以鲁西南地区的水质调查为例,对高氟地下水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形成的原因,以供相关工作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9.
葛彦增  尚贵佳  崔雪莲  王铁 《地震》2005,25(3):78-84
对于受地下水影响显著的金州台WN向水准观测资料, 在使用时需要进行干扰排除。 具体做法是, 根据地下水对普通基岩标志作用机理和套管标志的埋设情况, 先对地下水位的数据进行变换、 对有关参数进行确定, 然后推导出地下水对西点标志影响量的计算公式并求解, 最后在WN向水准观测高差中将其排除。 算例和分析表明, 该方法较好地解释了地下水对金州台水准观测不同阶段的不同影响原因, 并且是定量排除地下水干扰的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它能较好地提取水准观测高差中的异常信息, 提高了水准观测资料在地震预测预报中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地震发生前后,观测到地下水动态异常变化,已不乏其例。但亦有许多地下水动态异常变化,表面上看与地震的发生并无直接联系。1984年5月山东菏泽地区发生的一组地下水事件,虽然其特征与1983年11月7日菏泽5.9级地震前的地下水异常变化有某些共性,但之后并未在当地发生较强地震。5月地下水事件表现在地下水物理状态的变化而不是化学成分的变化上,以井水位升降、发浑、冒气泡、翻花为主要表现形式。一般井孔异常变化持续了半月左右,个别井孔持续时间长一些。在这组事件的发生过程中,我们对事件的具体内容、环境条件、可能的气象、水文影响等进行了调查。研究这些地下水事件的特征,探索其发生的原因,对地震前兆异常的识别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