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天津市海洋灾害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振兴 《海洋通报》2006,25(2):41-45,54
根据主要致灾因子,将天津市沿海海洋灾害分为水文气象灾害、海洋地质灾害和海洋环境灾害3大类型,并在统计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归纳出天津市海洋灾害具有发生频繁和损失严重,以及致灾因子和各灾害间关系复杂的基本特点;从地理位置、地形、气象、天文潮因素和全球海平面上升、区域构造沉降、沉积物压实、人为地面沉降因素,以及海区生物、环境、人为污染等因素,分别分析阐述了风暴潮、相对海平面上升和赤潮这3种主要海洋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发展趋势,及其对天津市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方面施加的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预防海洋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5-2014年中国海洋灾害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影响中国沿海地区严重的风暴潮、海浪、海冰和赤潮的危害,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为预防海洋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海洋灾害对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给予人类生存和发展很多资源和机遇,但是,海洋灾害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在人类所面临的众多自然灾害中,大约一半以上的自然灾害损失与海洋有关。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异常海温、海平面上升、赤潮、海岸侵蚀等自然灾害。由人类活动导致海洋自然条件改变所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08,(2):4-4
国家海洋局2008年1月15日发布了2007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显示,2007年我国共发生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海洋灾害163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88.37亿元。2007年全年共发生13次台风风暴潮,较上年增加了4次,其中7次造成灾害,受灾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浙江省、厂东省和海南省沿海。发生17次温带风暴潮过程,其中2次造成灾害,受灾严重岸段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山东省沿海。风暴潮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87.15亿元。  相似文献   

5.
我国海洋灾害及防灾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洪 《海洋通报》1993,12(6):71-74
我国近海生沿岸经济的发展,使海洋灾害成为其重要问题之一。每年由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几亿至几十亿元,死亡几百几千人。本文概要地介绍了我国沿海的风暴潮、海啸、海浪、海冰、海雾、海平面上升、海岸侵蚀、海水入侵、赤潮等海洋灾害,并提出了一些减灾,防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平潭岛的地理环境及气候因子等特点,分析了危害平潭岛的风暴潮、赤潮等主要海洋灾害及其形成原因,并根据主要海洋灾害的总体情况及特点,提出防灾减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海洋世界》2010,(2):4-4
2009年1月27日,国家海洋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09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累计发生132次风暴潮、海浪和赤潮过程,其中33次造成灾害,各类海洋灾害(含海冰、浒苔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23亿元,死亡(含失踪)95人。  相似文献   

8.
1989年以来我国海洋灾害类型、危害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1989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的海洋灾害资料,综合分析了危害我国沿海的海洋灾害类型,主要有海洋气象灾害、海洋水文灾害、海洋地质灾害、海洋生态灾害4种类型。我国海洋灾害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海洋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年际变化很大;广东省、福建省和浙江省是我国海洋灾害最严重的省份;台风风暴潮影响范围广,灾情严重,风暴潮灾害带来的损失巨大;赤潮灾害有所上升;大型海洋溢油事件有上升趋势,形势严峻;海啸灾害发生次数少等。  相似文献   

9.
刘纪元 《海洋预报》2007,24(2):73-73
2007年3月28~29日,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在北京主持召开了2007年海洋灾害预测会商会。来自海洋环境预报、海洋环境监测、海上交通运输、海洋石油生产、沿海防汛等部门的40多名专家和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代表对2006年海洋灾害情况进行了总结,2006年为我国海洋灾害的重灾年,风暴潮、海浪、海冰、赤潮和海啸等灾害性海洋过程共发生179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18.45亿元,死亡(含失踪)492人。其中: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典型海洋灾害时空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是受海洋灾害影响较重的省份,风暴潮、海浪及赤潮等灾害频发,针对单一灾种特定灾害动力过程的研究较多,但针对各主要灾种灾损特性的研究尚不够全面和深入。在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基础上,整合了《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福建省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对近6年福建省3种典型海洋灾害分别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了福建省海洋灾害时空分布特性。结果表明:造成福建省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的主要是风暴潮灾害,占全部损失的84%,赤潮灾害次之;人员死亡(失踪)完全由海浪灾害造成。风暴潮损失年际变化幅度较大,8、9月损失占全年76.4%,福建沿海南北部地区受灾较严重,中部地区受灾较轻;海浪灾害人员死亡(失踪)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是冷暖交替的1-3月份及9-10月份,损失共占到84.6%,空间分布上与风暴潮有相似性;受气象条件影响,4-6月为赤潮灾害频发期,发生起数占总数的95.9%。分析结果为沿海各区市组织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近50年海洋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敦训 《海洋预报》2006,23(1):59-64
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和资料查阅,系统的统计分析了近50a山东省沿海及责任海区海雾、风暴潮、风暴海浪、海冰等几种主要海洋气象灾害的海洋、气象及分布特征和灾害情况,进一步分析了它们的变化规律和产生原因,为海洋气象业务、服务、科研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海洋灾害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绪良 《海洋通报》2004,23(3):66-72
根据主要致灾因子,将山东省沿海发生的海洋灾害分为海洋气象灾害、海洋水文灾害、海洋地质灾害和海洋生态灾害4类,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山东省沿海各类海洋灾害发生的时空规律,将山东沿海分为3个海洋灾害区:黄河三角洲-莱州湾沿岸风暴潮、赤潮和海水内侵海洋灾害区,龙口-成山头海岸侵蚀、海水内侵和海雾海洋灾害区,半岛南部-鲁南台风、暴浪和海岸侵蚀海洋灾害区。提出了山东省沿海各海洋灾害区防御海洋灾害应采取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3.
我国海洋动力灾害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动力灾害(包括灾害性海浪、风暴潮、海冰、海啸等)是对我国沿海地区造成破坏和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开展海洋动力灾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的国家需求。本文回顾我国建国以来在海洋动力灾害研究方向的主要进展,重点针对近年来我国在海洋动力灾害数值模拟预报以及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的发展展望,希望给海洋防灾减灾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风暴潮、海啸、海冰、海雾以及海洋石油污染等灾害性海况的危害;探讨对这些灾害性海况的预测预报技术;提出减轻海洋灾害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海洋灾害在我国呈上升趋势,1996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1997年,200多人在风暴潮、海浪、海冰等主要灾害中死亡或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300多亿元,这是我国海洋灾害损失50年来的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16.
烟台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频临黄海、渤海,扼守渤海海峡,是环渤海经济圈内和东亚地区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沿岸制造业密集,货运贸易频繁,又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2010年全市海洋经济产值达1265亿元,占全市GDP的29%。在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烟台又是海洋灾害的重灾区,海上溢油、海冰、风暴潮、浒苔、赤潮频发,海岸侵蚀、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1991—2005年因风暴潮、海浪、赤潮、溢油、海水入侵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438.9亿元,死亡、失踪577人。其中风暴潮灾害最为严重,年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的海洋灾害是由台风风暴潮引起,灾情的地域差异粤西较重,粤东次之,珠江口较轻。2001~2005年与1991~2005年相比,近5年海洋灾害的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和死亡、失踪人数减少。但2006年又是海洋灾害重灾年。  相似文献   

18.
根据福建省三都澳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地质地貌状况,分析了危害三都澳沿岸的主要海洋灾害类型,将其分为海洋气象灾害、生物灾害和地质灾害等3种类型。气象灾害主要为台风风暴潮;生物灾害主要为赤潮;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海岸侵蚀、山体滑坡与崩塌。提出相应的防灾减灾对策措施:1做好全面的灾情调查,建立灾害评估体系;2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提高海洋预报准确度;3强化法制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4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加强海洋知识的普及。  相似文献   

19.
本文基于观测数据和文献资料,分析了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下我国沿海海平面和海表温度,以及台风、风暴潮和赤潮等主要致灾因子及灾害损失的变化。结果表明,近4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和海表温度显著上升,上升速率分别为3.3 mm/a和0.016°C/a,高于全球平均和我国的历史变化水平,2017年中国沿海的海表温度达到了1960年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并且自2000年以来,超强台风、风暴潮和赤潮等致灾事件的发生频次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变化下,受关键海洋环境要素变迁和超强台风、风暴潮等极端事件的影响,我国沿海地区暴露度明显加大。随着我国海洋防灾减灾水平的提高,近30年来海洋灾害损失出现下降趋势。值得指出的是,每年各类海洋灾害总损失仍高达百亿元量级(年均直接经济损失约120亿元),其中,2005年总损失达到最高值,约332亿元,这与致灾事件的强度以及各致灾事件、灾种的叠加放大效应有密切关系。本文进一步从气候变化综合风险理论角度出发,结合海岸带及沿海地区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和脆弱性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沿海地区海洋灾害风险的特征,探讨了有关海洋灾害的监测、预测预警和风险治理能力建设等若干科学问题,以期为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沿岸海洋灾害特征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省是我国拥有海域面积最大的海岛省,同时也是遭受各种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海南省海洋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受灾人口呈增长趋势,灾情主要集中在海南岛沿岸。按其成因主要分为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啸、海岸侵蚀、海平面上升、赤潮、海水入侵及土壤盐渍化等。文章根据海洋灾害的特点,结合历史灾害资料,综合分析各致灾因子对海南岛沿海影响的时空特征及发展规律,指出海南岛各岸段应重点防御的海洋灾害类型,提出了海南岛沿海各岸段防御海洋灾害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