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成  赵霞  张洒洒  吴晨辉 《地理学报》2019,74(1):199-200
正2018年8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王颖教授作序,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南威、张争胜合作编著的《更路簿与海南渔民地名论稿》一书,由海洋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包括学术论文和《更路簿》原文汇编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项目组成员撰写的学术论文20篇。部分论文着重对《更路簿》国家级非  相似文献   

2.
正刘南威教授从事南海诸岛研究40多年,出版南海诸岛著作《南海诸岛》(曾昭璇,刘南威,等,1986)、《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1996)、《更路簿与南海诸岛土地名论稿》(2017)等6部;发表南海诸岛文章《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的渔民习用地名》《西沙南沙土地名来源与价值》《中国史籍中的南海诸岛古地名》《南海更路簿解读》等27篇,是我国研究南海诸岛的知名学者。今年是我国收复南海诸岛70周年,华南师范  相似文献   

3.
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的渔民习用地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南威 《热带地理》2005,25(2):189-194
分析了现行南海诸岛海地名的4个主要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渔民习用地名的采用;阐述了南海诸岛渔民习用地名的来历,指出记载南海诸岛渔民习用地名最多的,是海南岛渔民手抄的航海针经书《更路簿》以及有关单位的《调查报告》;探明了海南岛渔民对南海诸岛珊瑚礁的分类及其名称的现代含义;考释了南海诸岛各具体岛礁的渔民习用地名所反映的地理特征;论证了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大量采用渔民习用地名,在地名学上和维护领土主权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南威教授长期关注《更路簿》和南海诸岛地名研究,为中国《更路簿》和南海诸岛地名的发掘、考证与文化传承等作出了重要贡献。文章简要地回顾了刘南威教授近50年来对南海诸岛地名研究的主要经历,认为他对南海诸岛地名研究的重要贡献包括:1)发掘10个版本的《更路簿》手抄本;2)最早公开并研究《西、南、中沙群岛渔业生产与水产资源调查报告》;3)考证南海诸岛土地名来源、数量及命名规律。  相似文献   

5.
文化生态学视角下的南海诸岛地名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静  张争胜  陈冠琦  南文龙 《热带地理》2016,36(6):1045-1056
地名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是中国政治敏感地带,多国为主权归属问题摩擦不断,研究其地名文化历史演变问题可为维护中国领土主权提供有力证据。基于南海诸岛地名命名、变更和演变等资料,采用文本分析方法,分析《更路簿》和不同时期公布的南海诸岛命名资料,并利用 GIS 将地名的演变情况进行地理可视化表达,同时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开发者--渔民和老船长等进行深入访谈。研究发现:南海诸岛的土地名主要依据岛礁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而命名,地名的更替、消亡与社会文化环境紧密相关;1935 年公布的地名以音译英文地名为主,1947 年更名以去外国化、美化、纪念地名为主,1983 年对 1947 年所公布的标准地名更改很少,在这 118 个地名中,增加了前几次未公布地名 39 个,这些地名几乎都沿用渔民命名的土地名。  相似文献   

6.
李文化  高之国  黄乐 《地理研究》2021,40(5):1529-1542
最新发现海口市演丰镇老渔民林诗仍家有更路簿6本,其中之一的祖传《癸亥年更流部》存世当有百年历史,记载了从铺前港出发,经海南岛东线,自三亚一带前往越南东部沿海,再往南洋各岛国的更路,有海外更路120余条,部分更路更数采取苏州码子形式,为现存航海针经类文献首次发现。另有林父使用过的中文海图4张、英文海图10张,林诗仍根据林父的指导,在部分海图中对其经常停靠或经过的主要岛礁、港口或望山做了明显标记,是海南渔民长期经略南海的又一力证。《癸亥年更流部》的暹罗湾(泰国湾)大部分更路地名的渔民俗称为首次发现,所指位置需要考证。经过南海更路系列计算模型测算,并查验林父所用海图,从数字人文视角,证实了该簿暹罗湾部分31条更路记载完整、36个地名位置清晰、航路科学可靠,平均航速为10.37海里/更,略小于其他更路簿,符合暹罗湾海域特点,航向偏差平均为3.46°,优于多数更路簿,与《郑和航海图》《顺风相送》等古代针经文献中的暹罗湾航线高度重合,是中国南海航海历史及郑和下西洋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  相似文献   

7.
南海《更路簿》是国家级非遗,承载着千百年来中国海南渔民耕海作业的集体记忆与"祖宗海"的家国情怀,探讨《更路簿》的保护、传承和活化等问题意义重大。通过对海南琼海、文昌等地20名老渔民的实地调研,采用NVivo 8软件对访谈及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更路簿》集体记忆的动态变化及其重构机制。研究表明:(1)记忆主体的更迭和客体信息的功能演变弱化了《更路簿》记忆的生境,渔民对时间性、季节性感知的失律,滞塞了记忆的代际流动。(2)《更路簿》集体记忆重构体现在多元主体的诉求赋予《更路簿》新的价值和意义,文本传承的仪式感与神圣空间的制度化激活了集体记忆的生命力,媒体语境对信息的重组和群体身份的同化构成记忆重构的重要路径。(3)渔民对南海的地方认同和情感依恋凝缩为记忆重构的特质内核,地理空间的地方化建构起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双向沟通的渠道,记忆的外生性升华为家—国尺度的转化。(4)南海作为渔民流动轨迹覆盖的场域,其活动空间的盈缩与《更路簿》记忆相关依赖,相互影响,渔民的空间实践与身份认同构成人—海间纽带联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渔民习用地名或当地渔民习用地名,又叫渔民地名,都是琼、粤渔民给南海诸岛的命名,是南海诸岛土地名。 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渔民习用地名共129个,除“月牙岛”一名外,其它128个全是海南岛渔民给南海诸(?)各岛礁的命名。南海诸岛渔民给南海诸岛各岛礁的命名 叫南海诸岛琼人俗名。 一、渔民习用地名的地(?)类型名称及含义 现行南海诸岛地名中的渔民习用地名,有些只列专名,而未写通名,如干豆  相似文献   

9.
吴晨辉  张争胜 《地理科学》2022,42(6):1055-1063
“遗产化”是一个动态复杂的社会过程。基于在海南省琼海、文昌两市的田野调查,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融合的研究路径,分析手抄南海航行路线指南《更路簿》“遗产化”路径和影响机制,以及交织在其中的复杂社会关系和地方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他者”和海南渔民在《更路簿》“遗产化”过程中会产生相互作用,其作用力量强于“我者”;《更路簿》由渔民家庭内部相传的用于出海作业的“秘本”转为公共领域的具有主权物证价值的“文化遗产”,渔民被赋予了南海“发现者” “经营者”的身份标签;文物收集和文化活动推进了“遗产化”并使不同群体产生互动,“我者”可在“他者”开展的遗产工作中干预“他者”的遗产认知和行为方式;《更路簿》可转化为旅游资源,但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卖点”带动旅游业,居民在利用其带来的经济机会方面处于弱势;“遗产化”有助于《更路簿》记忆的复现和保存,但渔民的“个体记忆”被削弱,也使地方文化结构被重构;《更路簿》在琼海的植根性和“遗产化”效果强于文昌。  相似文献   

10.
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源流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南威  张争胜 《热带地理》2015,35(2):162-169
中国海南渔民在长期的渔业生产和航海实践过程中,以海南方言命名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内的岛礁,这些土地名多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记载于《更路簿》及相关图籍中。文章分析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产生的文化背景,阐述土地名是海南渔民对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岛礁的称谓,厘清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具体岛屿、沙洲、暗礁、暗沙和暗滩等141处土地名的来源,从土地名与古地名的历史渊源论证了土地名起源于明朝初期。详细阐明了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土地名具有历史悠久、全面系统、乡土气息浓郁、分类科学和方便实用等特点。最后指出,土地名是由海南渔民创造的,保存了大量历代海南渔民耕耘和管理西沙、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的文化信息,是西沙、南沙群岛及其附近海域主权属于中国的铁证。  相似文献   

11.
地名作为一种既可悟又可视的文化景观,是地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结与保留,为了延续南海蓝色地名文化,以南海诸岛地名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在建立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编码信息链和基因谱系的基础上,构建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DNA双螺旋仿生模型。研究发现:(1)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类似于时空演化下的“遗传”优势,表现为基因信息链上自然类基因与人文类基因的融合,凸显中国多元文化基因的优势;(2)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谱系呈现独特的“琼人俗名”根性四维,印证了南海渔民在渔业生产和航海实践不断发展进程中海洋文化的赓续;(3)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分长时性遗传形DNA、暂时性变异形DNA和韧性复合形DNA,显示了中国地名文化景观基因母链DNA在遗传和表达上“名从主人”的原则。本文研究可为南海诸岛地名文化景观基因信息有效传承和存储,以及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完整与安全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2.
赵亮  张争胜  南文龙 《地理学报》2016,71(3):515-523
曾昭璇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地貌学家和教育家.他在学术生涯的不同阶段对地貌学,自然地理学,历史地理学,人类地理学等学科领域均有积极的探索,他对南海地理问题的研究贯穿他的一生,为中国南海地理研究作出重要贡献.他深入研究南海海岸地貌,珊瑚礁地貌,主张采用"地形类型分析法"划分海岸类型,将中国海岸类型划分为山地港湾岸,台地岸与平原岸;他与梁景芬等合著《中国珊瑚礁地貌研究》,系统论述中国珊瑚礁探测史和石珊瑚的种属,生态,地貌特征与发育,并将中国珊瑚礁划分为四大区,六种地貌类型;他完善了珊瑚礁地貌土地名分类,根据《更路簿》划分南海珊瑚岛礁分布区,绘制珊瑚岛礁探测图;他利用历史文献资料考证"石塘"等南海诸岛古地名;他从地质学与地貌学角度论证南海诸岛与中国大陆的陆缘关系,还利用历史地理与地方志等资料佐证了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相似文献   

13.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上,中国人民不仅最早发现、最早开发南海诸岛,而且最早对南海诸岛命名、最早在南海诸岛行使主权,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国内外许多历史书籍有明确的记载,各大群岛上也保留着大量确凿的历史见证.华南师范大学刘南威教授撰写、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南海诸岛地名论稿》,从地名学研究角度出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南海诸岛地名的由来、命名和审定等内容,从不同侧面论证了南海诸岛主权属于中国,是中国南海诸岛地名研究的奠基之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同时该书的出版也具有深远的…  相似文献   

14.
在高中地理课堂开展地理、历史跨学科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融入“时间感”,帮助学生摆脱解决真实情境问题时面临的知识、思维方法欠缺的困境。本文梳理了高中地理教科书中关于南海诸岛、钓鱼岛及其周边岛屿的史料陈述,以“领土主权的时空证据”作为主题,设计了三个情境的教学案例,即《更路簿》的形成与价值、菲律宾南海仲裁案以及钓鱼岛“保钓运动”,探讨高中地理主题式跨学科教学的内涵、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一、地名档案的功能 (一)为国内行政区域界线的划定提供依据。在南海诸岛地名普查过程中,通过国家档案查阅了历史上我国政府为南海诸岛三次命名的档案和有关的图书资料,为南海诸岛的命名和南海诸岛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主权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民是最早发现和命名南海诸岛的。据史籍记载,从汉代开始每个朝代都有对南海诸岛命名。中国政府正式对南海诸岛的命名共有4次,分别为:李准巡海对西沙群岛的命名、水陆地图审查委员会对南海诸岛的命名、民国政府内政部对南海诸岛的命名、中国地名委员会对南海诸岛的命名等。详细阐述了每次对南海诸岛命名的背景、经过、特点,地名演变、地名系统化和标准化,存在问题以及每次命名对维护南海诸岛领土主权的意义等。  相似文献   

17.
朱海天 《地理研究》2018,37(11):2344-2354
依据多种历史资料,介绍南沙群岛地名的变迁过程,对中国“更路薄”中的渔民俗称以及中国政府于1935年、1947年和1983年三次公布的南沙岛礁地名进行统计,分析渔民俗称和标准地名对维护中国领土和主权完整的重要意义,梳理了各套地名系统中的专名体系和通名体系,对地名语源进行探讨,研究各地名系统之间的演进过程,总结了各自的优点与缺憾。针对现用标准地名提出以下建议:① 有计划地公布部分资料中已有记载岛礁的标准地名;② 对大型环礁细部、新生沙洲和新建大型人工岛进行命名以利于维护主权和保障航行安全;③ 对于现用标准地名中的部分外来语源地名可恢复其渔民俗称;④ 对于存疑岛礁应尽快核实确认以去疑存真。  相似文献   

18.
王涛  武友德  李君  叶帅  崔红茶 《热带地理》2022,42(7):1050-1060
“人类世”以来,南海海域因周边或域外大国等地缘行为体的介入,使地缘环境变得错综复杂,中国海洋权益不断遭受限制、挤压和挑战。文章从自然和社会基因子系统的地理环境、地缘关系和地缘结构出发,以地名为逻辑起点划分古代-遗传形地名DNA、近代-变异形地名DNA和现代-复合形地名DNA三种类型,构建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国别地缘环境分析框架。结果表明:1)南海诸岛海域地名是在自然基因子系统和社会基因子系统交互耦合作用下形成的。2)因果关联作用下,南海诸岛海域地名遵从“主人―他人―主人”的历史演变规律,导致地名基因在转录和表达上呈现遗传、变异和复合的过程;建构作用下,周边或域外大国以非法手段构建多边争夺南海海洋资源和海洋权益的新型地缘关系。3)南海诸岛海域地名基因在转录与表达上是空间与物质显性基因和理念与历史演变隐性基因的交互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名》读者赏石联谊会应本钢奇石文化协会的邀请,部分成员于5月7日参观了由本钢奇石文化协会举办的辽东奇石展。《中国地名》读者赏石联谊会会长,《中国地名》  相似文献   

20.
记者11日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获悉,全景展示中国陆海疆域的地图——新编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中国地形》近日由中国地图出版集团推出。这套地图首次将南海诸岛与大陆同比例展示出来,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供了更直观有力的证据。新版地图编辑周北燕介绍,在原来的横版地图中,右下角南海诸岛仅作为插图,只有主图比例尺的二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